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师说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9780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师说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师说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师说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师说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师说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师说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师说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师说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师说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师说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师说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师说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师说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师说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师说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师说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师说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师说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师说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师说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师说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师说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师说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师说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

师 说

本课话题 ——尊师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点评】 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韩愈认识到了这一点,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勇敢地站出来指出教师具有“传道受业解惑”的重要作用。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李嘉诚尊师重教,捐巨资兴办了汕头大学。

一次,他邀请汕头大学的一批教师来港,他准备亲自去车站迎接。

恰好此时他又接到通知说,国家经贸部一位官员将专程来港与他洽谈生意,请他去迎接。

经过考虑,李先生安排了别人去接经贸部官员,而自己还是去火车站接各位老师。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

——邓小平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加里宁

3.教师本人应该是有教养的。

——马卡连柯

4.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荀子·欠略》

5.疾学在于尊师。

——《吕氏春秋·劝学》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经传(  )句读(  )

或不焉(  )郯子(  )

老聃(  )苌弘(  )

【答案】 zhuàn dòu fǒu tán dān cháng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3)或师焉,或不焉(    )

【答案】 

(1)“受”同“授” 

(2)“读”同“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 (3)“不”同“否”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师

(2)传

(3)道

(4)惑

(5)之

(6)其

(7)则

(8)乎

【答案】 

(1)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学习/动词,从师学习/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名词,军队

(2)动词,传授/动词,流传/zhuàn,名词,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动词,传送,传递

(3)名词,道理,这里指儒家之道/名词,道德学问/名词,道路/名词,方法/动词,说,谈论/名词,学说

(4)名词,疑惑/动词,使迷惑/形容词,糊涂/动词,有了疑惑

(5)代词,指代道理/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6)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些/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语气副词,表示反诘,多么/代词,他的

(7)副词,就/连词,表转折/副词,是,表判断

(8)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相当于“于”,比/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反诘。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______________

(2)惑而不从师(    )______________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______________

(4)吾从而师之(    )______________

(5)孔子师郯子(    )______________

(6)圣益圣,愚益愚(    )______________

(7)小学而大遗(    )______________

(8)位卑则足羞(    )______________

(9)不耻相师(    )______________

(10)而耻学于师(    )______________

(11)则耻师焉(    )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动词 低于 

(2)名词作动词 有了疑惑 (3)名词作动词 从师学习 (4)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师 (5)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师 (6)形容词作名词 圣人,愚人 (7)形容词作名词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形容词作动词 觉得羞耻 (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耻 (10)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耻 (1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耻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今义: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3)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

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

                                    

今义:

大家;许多人。

(5)小学而大遗

古义:

                                    

今义: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6)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

                                    

今义:

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答案】 

(1)求学的人。

 

(2)靠他来……的。

 (3)两个词,动词“从”(跟从)和连词“而”。

 (4)一般人。

 (5)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要学习。

 (6)不一定。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译文: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

译文:

                                    

(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

译文:

                                    

(4)不拘于时。

(    )

译文: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译文:

                                    

(6)师不必贤于弟子。

(    )

译文:

                                    

(7)而耻学于师。

(    )

译文:

                                    

(8)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

译文:

                                    

(9)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

译文:

                                    

【答案】 

(1)判断句 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2)判断句 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判断句 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

(4)被动句 没有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不以从师学习为耻。

(5)宾语前置句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

(6)状语后置句 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7)状语后置句 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8)状语后置句 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9)省略句 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常识·速览]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

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韩愈自称其郡望为“昌黎”,所以后人又称其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步入仕途,曾几度被贬,累官至吏部侍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

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著有《昌黎先生集》。

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学习。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柳宗元说: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

[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阐明从师学道的重要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并以孔子为例论证“圣人无常师”,论述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表现反抗流俗、抗颜为师的态度和勇气。

[文脉·梳理]

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②其子——其身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不能体现择师标准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①②④D.②③⑤

【解析】 ①强调老师的重要性;②说明老师的作用;④说明从师的必要性;③⑤均能体现择师的标准。

【答案】 C

2.下列对本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提出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古之学者必有师”,鲜明地针对时弊提出问题,突出地强调了论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

C.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

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具体的任务就是“解惑”。

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解惑是核心。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观点。

【解析】 C项,应为“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

【答案】 C

二、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当时轻视师道不良风气的一组是(  )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小学而大遗 ④则群聚而笑之

⑤位卑则足羞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③④⑥D.①③⑤

【解析】 ①强调不从师风尚的时间之久;③批评今人本末倒置,轻重混淆;⑥说明君子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间接体现轻师风气。

【答案】 B

4.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慨“师道之不传”已经很久,提示了全段内容。

举出时弊,批评不良风气,议论转到现实问题上来。

B.本段中以给孩子择师与自己耻师作对比,为下文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彰显“众人”的糊涂埋下伏笔。

C.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批评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D.作者深挖士大夫以从师学习为耻的思想根源——“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腐朽思想,点明师道不复的原委,对巫医乐师百工的愚昧表示慨叹。

【解析】 D项,本文中“巫医乐师百工”是作者赞赏的对象,“君子”“士大夫”的做法才是愚昧之行。

【答案】 D

三、阅读课文第三、四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无常师 常:

经常的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

普遍

C.余嘉其能行古道嘉:

赞赏

D.作《师说》以贻之贻:

赠送

【解析】 常:

固定的。

【答案】 A

6.下面对这两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举实例,引言行,令人信服。

B.在第三段中作者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概括表现为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固定界限取消,对教育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

C.《师说》只是为了鼓励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学“古文”而作的,其中还包含了一点自鸣得意的意思(因为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D.全文论证严密,说理透辟,是一篇深思熟虑的作品,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对师生之间的往来赠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只是为了鼓励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学‘古文’而作的”说法有误,实际上这只不过是触动韩愈发表议论的一个契机,或者干脆说是一个借口。

【答案】 C

[话题·互动]

话题:

本文在许多方面阐发的观点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请就本文思想的进步性谈谈你的认识。

学生甲:

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拓展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全面而崭新的概念。

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我的观点:

                                    

                                    

                                    

                                    

                                    

【参考答案】 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

这种思想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光辉。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整散结合 明快晓畅

本文中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对偶句。

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

而这一散句中,“圣益圣,愚益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对偶句。

2.写法指导

整散结合的三种基本形式

整散结合,指的是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使用。

整句指的是句式比较整齐的句子,例如排比、对偶等;散句则是句式比较自由的句子。

学会使用整散结合句,从语言效果上看,可以起到增强气势,调节音律的作用;从表达观点的角度看,可以起到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更加具有说服力的作用;而从读者的阅读心理看,可以起到增强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的作用。

整散结合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1)先散后整:

A.论点(散句)+整句阐释

B.设问(散句)+整句

(2)先整后散:

A.比喻(整句)+议论(散句)

B.比喻(整句)+观点(散句)

(3)散—整—散:

A.叙述(散句)+整句+分论点(散句)

B.分论点(散句)+整句+评析(散句)

3.迁移应用

请你恰当地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描摹一处你最喜爱的景物。

要求突出你的喜爱之情。

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地光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掺杂些尘滓,宛如一块温润的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蛾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

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韩愈的《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专门论述教师的文章。

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

古人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教师的尊重。

“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是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的,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可见其重要性。

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没有教师,人类的文明之火就无法传递下去。

韩愈看到这一点,并对魏晋以来社会上形成的以从师为耻的风气深为不满。

他勇敢地站出来指出教师具有“传道受业解惑”的重要作用。

韩愈把“传道”放在第一位。

“传道”就是发扬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韩愈明确指出自己所说的道是儒家之道,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被历代儒生奉为圭臬。

韩愈是以传这个“道”为己任的。

因此,对“道”的理解是解读《师说》的一把钥匙,“受业”是教授儒学之业,“解惑”是指解答学者在学习儒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问题,三者的内涵与外延都没有超出儒学范畴。

【应用角度】 “求学”“尊师重教”等。

2.精彩应用

表面上对老师毕恭毕敬,未必是真正的尊师,真正的尊师要有实际行动。

什么是尊师的实际行动呢?

尊师,固然要讲礼貌,要从生活上关心老师,要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最重要的还是要认真、刻苦地学习。

韩愈说: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我的一位老师也曾这样对我说:

“我最大的幸福,也是最大的希望,就是学生能超过我,学生如果普遍超过老师,我们这个国家就大有希望了。

”这些都是多么精辟的言论啊!

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个结论:

在学术上、能力上、成就上超过老师,就是对老师最好的报答,最好的尊敬。

懒惰的应勤奋起来,马虎的应认真起来,骄傲的应谦虚起来,自卑的应振奋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是真心地尊师、敬师、爱师。

[佳作·领悟]

名著的遭遇

①文学名著,总是吸引影视改编者的注意力,然而,改编得好的偏偏又很少。

②文学名著作为叙事艺术精品,给影视剧的编导预备了坚实的基础,能令其事半功倍,所以中外很多影视编导都打它的主意,是很自然的;但是,由于文学名著自身的艺术复杂性,以及大多数编导的方方面面的个人修养与文学名著的艺术精纯性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改编的成功率历来偏低,这也是很自然的。

③以四大古典名著所改编的电视剧为例,借原著的巨大影响,当初它们的播出都曾轰动一时,但好景却不长。

特别是《红楼梦》和《水浒》二剧,照理说,其原著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数一数二的杰作,艺术养料最丰,然而恰恰是由它们改编的电视剧,最失败,播出时频遭讥疑,之后几乎杳无踪影,不久即被淡忘。

④倒是最早改编的《西游记》,得到了一些认可,多年来不时有重播。

究其原因,虽然跟电视剧的编、导、演各方的努力和表现有关,但其实最主要的却是《西游记》小说原著本身,在四大古典里面,故事的意蕴和人物的意蕴,都是最简的,改编者把握起来,犯错误或者走形失神的机会不太多。

⑤今年春节,忽见重拍之数集《西游记》在电视中播出,颇感诧异。

于是观之。

但不数集,我即生出狗尾续貂般的无聊感来。

字幕上所谓“原班人马”显然名不副实,八戒、沙僧二位演员均已易人,况且,即便真是“原班人马”又待如何?

看着唐僧、悟空、观音等面生赘肉、身手见缓的模样,我只作“既有当初,何必今日”之想。

一是运用大量电脑特技,来加强打斗及神魔场景的表现;一是在剧情上脱离原著,由策划和编写人员自出心裁,增添若干情节。

⑥前者我以为思路没有错误,眼下已近21世纪,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影视创作,完全不应是有争议的问题,但像新版《西游记》这样,条件并不成熟却勉强为之,以至于生硬幼稚者,我觉得就反为不美。

年底,在影剧院欣赏好莱坞大片《星球大战》,里面的电脑特技令人叹为观止,有再造世界般的神奇。

有此印象,再看新版《西游记》,两相对照,后者的草率与粗糙真可以说昭然若揭!

其间,资金不足可能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不过,我仍然感到,两者艺术态度上也有巨大差距。

条件明明不具备而刻意为之,其动机不能不令人生疑——只怕是艺术创新的价值有限,而招徕看客的嫌疑倒更重一些吧?

⑦至于新版《西游记》对原著情节的改动,原则上并非不可——只要改得合体、有度和足够聪明。

可我所发现的改动,大抵都既不合体,也非有度,更不聪明。

有一集,即叙述唐僧等受难于如来金鹏的那一集,平空冒出了一个“孔雀公主”,居然以“纯情女郎”面目缠缠绵绵地穿插其间,对唐僧频送秋波。

我直觉中即感到此一人物及其身上的种种信息,很是稀奇古怪,绝非原著可能有:

一查,果系杜撰。

诸如此类的笔触,我无意责其大胆,唯觉改编者头脑有些混乱。

⑧新版电视剧《西游记》,的确打上了90年代以来中国蓬勃兴起的市场化文化的印记。

对它,我们只宜这样理解,若过多地考虑什么“文学名著改编”这类的问题,倒有点多余了。

1.学开头

本文是一篇短评,属于议论文。

议论文开头最好开门见山,亮出观点。

文章开头用“文学名著,总是吸引影视改编者的注意力,然而,改编得好的偏偏又很少”这句简短精练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把内容概述出来,观点鲜明。

2.学论证

文章从第②段开始论证,首先第②段采用道理论证,说明了“改编的成功率历来偏低”的原因,然后从第③段开始,举四大名著的例子来具体分析,这样,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论证充分,说理有力。

3.学对比

本文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在比较中阐明作者的观点。

如将改编的电视剧与原著对比,将已拍成的有关名著电视剧相互对比,把同一名著电视剧的新旧版对比,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

4.学说理

本文评论新拍《西游记》的相关篇幅占的比重大,是由于它的问题更多更新更典型,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可使行文重点更突出,针对性更强,详略更加得当。

5.学写法

本文在进行事实论证时,采用了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

比如第⑤段在叙述重拍之数集《西游记》在电脑特技、策划和编写人员别出心裁方面的技巧时,作者得出了“狗尾续貂”的观点。

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个方面。

“叙”与“议”的关系,实际上是论据与论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叙”是为“议”服务的。

我们知道,在议论文中,材料与观点,论据、论证与论点,都是应该统一的。

所以,在评论中,叙、议这两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其中尤以边叙边议的方式较多。

[学者:

求学的人。

所以:

用来……的,……的凭借。

受:

同“授”。

而:

连词,表顺承。

孰:

谁。

乎:

相当于“于”。

闻:

知道,懂得。

师之:

“以之为师”,即拜他为老师。

吾师道也:

师,动词,以……为师。

庸:

岂,哪。

知:

了解。

是故:

所以,因此。

无:

无论。

]

[道:

道理。

出:

超出。

下:

不及,低于。

耻:

“以……为耻”,用作意动词。

圣益圣,愚益愚:

前者“圣、愚”作名词,后者作形容词。

其皆出于此乎:

其,副词,表估计、推测,译为“大概”“或许”。

身:

自己。

惑:

糊涂。

句读(dòu):

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句中需停顿的地方叫“读”。

句读之不知:

宾语前置句,应是“不知句读”,“之”是宾语前置标志。

“惑之不解”与其句式相同。

小:

形容词作名词,指句读,小的问题。

下文“大”字同此。

巫医:

古代巫和医不分。

巫的职业为祈祷、占卜等,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族:

类。

云者:

有“如此如此”的意味。

相若:

相似。

谀(yú):

阿谀,奉承。

不齿:

不屑一提,意为极度鄙视。

乃:

竟然。

欤(yú):

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

[常:

固定。

专攻:

专门研究。

]

[六艺:

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传:

传记,古代解释六经的著作。

通:

普遍,都。

时:

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