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圈必读读完你就算入摄影圈门了 摄影常识分享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010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入圈必读读完你就算入摄影圈门了 摄影常识分享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入圈必读读完你就算入摄影圈门了 摄影常识分享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入圈必读读完你就算入摄影圈门了 摄影常识分享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入圈必读读完你就算入摄影圈门了 摄影常识分享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入圈必读读完你就算入摄影圈门了 摄影常识分享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入圈必读读完你就算入摄影圈门了 摄影常识分享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入圈必读读完你就算入摄影圈门了 摄影常识分享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入圈必读读完你就算入摄影圈门了 摄影常识分享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入圈必读读完你就算入摄影圈门了 摄影常识分享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入圈必读读完你就算入摄影圈门了 摄影常识分享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入圈必读读完你就算入摄影圈门了 摄影常识分享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入圈必读读完你就算入摄影圈门了 摄影常识分享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入圈必读读完你就算入摄影圈门了 摄影常识分享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入圈必读读完你就算入摄影圈门了 摄影常识分享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入圈必读读完你就算入摄影圈门了 摄影常识分享2.docx

《入圈必读读完你就算入摄影圈门了 摄影常识分享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入圈必读读完你就算入摄影圈门了 摄影常识分享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入圈必读读完你就算入摄影圈门了 摄影常识分享2.docx

入圈必读读完你就算入摄影圈门了摄影常识分享2

入圈必读:

读完你就算入摄影圈门了,★★★★★摄影常识分享2★★★★★

在摄影中,出色的构图能使画面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给人以美感。

反之,一幅画面,若不具备良好的构图形式,往往无法引人入胜,更不能明确的表达主题。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摄影创作前,先掌握一些构图的基本规律,防止在构图中出现弊病,下面就来谈一下构图的“六防”:

一防“满”

有些初学者在构图时喜欢让被摄主体顶天立地充满画面,这不利于照片后期制作的剪裁。

而且由于画面太满:

照片通过扩印机印放出来后,容易产生景物残缺的现象。

二防“顶”

摄影者在拍摄侧面人像或带有前进趋势的运动物体时,没有在画面主体的前方留下一定的空间(或将大量空间留在了主体后面),会使画面显得沉闷、压抑。

三防“不当”

拍人物照时背景选择不当,以致出现烟囱长在肩膀上,头上冒出树权等情况,破坏了人物形象。

还有,当人物与高大的背景合影时,顾景不顾人,一味将镜头抬高,结果背景拍全了,可人物在画面上只剩下人物的头部,导致视觉不舒服。

四防“乱”

取景时没有突出主体,造成了画面无主次、结构松散、杂乱无章。

有时在画面中过多地表现了陪衬体,反而使主体处于次要的地位。

五防“平”

在构图上,不同明暗的色块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有了明和暗,画面中的影像才会有立体感。

应通过明暗色块的巧妙配置,在最大程度上使被摄主体显得鲜明突出。

六防“斜”

有些摄影者为了将一些高大的景物(如高塔、大厦)拍全,便在取景时将画框倾斜,如此构图,会造成地平线倾斜,使画面失去平衡,视觉不舒服。

其实,对此我们可在摄影时采用一些措施来解决弊病。

如与被摄体拉开距离、采用长焦距镜头、选择高角度拍摄等。

要对自己有信心,任何人都可以把照片拍好的!

~!

好照片=对相机的熟练调节+拍摄的角度+拍摄的时机+良好的构图+内在的思想+拍摄的经验

其实任何人都可以把照片拍好的,现介绍一点经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

1.收集别人成功的摄影经验,认真揣摩,牢记在心。

2.出门实践,在各种不同的光线背景中,摸索应该设置的光圈、速度、ISO、白平衡的参数,如果一张不能够让你满意,那么就多拍摄几张,进行比较。

选取最好的一张,回忆一下,这样拍摄的理由。

3.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然后进行比较,或许你会发现,要拍摄出好照片,角度的选择,也很重要。

4.清晨、黄昏,一般情况下是摄影者出门拍摄好片片的最佳时机。

那么你可以尝试利用这些时间拍片片来看看。

当然,你要牺牲“骑马坐轿,不如黎明睡觉”的令人陶醉的晨光了。

5.跟同伴一起去拍摄,边拍摄边交流,除了可以增进友谊之外,最大的乐趣是摄影技巧同步而进。

趣味中心――――摄影的主题

当我们端起相机准备拍照的时侯,一个你无法避免的问题就在眼前:

你想拍什么?

或者说想通过照片传达什么,是一个人物,一件事,还是某人某事?

摄影的表达如同写文章,在下笔之前你就必须为你的文章“立意”,创立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摄影里,我们把我们想通过照片去表达的主题或主体称为这张照片的“趣味中心”。

确立一张照片的“趣味中心”很重要,可以说一张没有趣味中心的照片就是一张“废片”,看一张照片就如同在听一个“语无伦次”的人说话一样,你无法明白他到底想说什么。

常言道“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话要一句一句地说”。

如果将这个道理用在摄影上的话,那就是:

一张照片只能用来说明一件事,如果我们试图在一张照片中表达许多问题,那这张照片一定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内容,即没有明确的“趣味中心”。

因此建立照片的趣味中心非常的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犯这样的一个错误:

就是明知道趣味中心的重要,但在构图时却舍不得许多无用的元素,觉得这也漂亮,那也有意思,结果许多漂亮的东西在一起,造成观察者的视觉游离,从而使得趣味中心的“趣味”下降。

像附图,尽管画面颇为漂亮,但画面中缺少真正的趣味中心。

我们明白了趣味中心的重要性后,那就是要学习掌握如何去建立趣味中心。

但建立趣味中心并不意味着舍去就能得到。

曾经听到过有人对摄影构图和绘画构图之间的差异做过这样的总结:

绘画构图是加法,而摄影构图是减法。

就是说绘画中的元素是在不断的增加中得到一幅画,而摄影中为表达和突出趣味中心要在画面中不断地减少各种元素或物体。

对于这种说法我并不认同,绘画如何我且不讨论,就说摄影吧,

如果单用减法出来的图像也许很突出“中心”,甚至很漂亮,但也可能是很单调乏味的图像,因为在减法的过程中也会将很多有趣的信息删掉,我们说真正的摄影构图不是一个简单的减法构图,而是如何在不影响画面趣味中心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增加信息和增加元素;如何尽可能的用尽所有可以使用的元素去强调和渲染趣味中心。

准确地说,摄影构图的简洁并不等同减法,一切都需视传达的目的而定。

当然,一x此如证件照或人物肖像类的特殊摄影除外。

二、建立趣味中心的安排

1、通过在画面对主体的安排

通过在画面中对主体的摆布是需要根据画面中所出现的元素和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视觉思维习惯,让主体自然的形成其在画面的主导地位。

这种安排主要是通过前面所讲过的用指示线条、引导符号以及其它的一些画面重要位置对主体进行合理的摆放,使之成为画面的趣味中心。

2、通过与背景分离的方法。

所谓通过与背景分离的方法主要是运用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影调差异、颜色差异以及轮廓差异等手段使主体与背景产生差异,再使用摆布的手段将要表达的主体趣味中心在画面中突显出来,达到强调趣味中心的

作用。

3、通过画面中元素的反差的方式

元素反差是指:

元素形状之间、轮廓之间的大与小、高与矮、方与圆、粗与细等对比;或者是人物之间男与女、老与少等性质上的差异;也可以是画面中各元素之间的动与静、新与旧、物质表面的光滑与粗糙等状态的差异。

通过画面中这一类的对比将要表达的主体衬托出来成为画面的趣味中心。

如右图所示,老人与孩子、自行车与摩托车之间所形成的反差将两种不同的人和事物作为画面的趣味中心向读者展现出来。

4、通过框架的形式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只要画面中有形状或轮廓的框架出现,在框架内的被摄体都会成为画面的趣味中心(如下图)。

5、通过画面剪裁的方法

画面剪裁方法也称为二次构图。

由于当时拍摄条件的限制或者一些意外的场景来不及仔细构图,不能得到满意的画面,只能在拍摄完后在原图基础上将多余的元素去除掉,最后得到_个新的趣味中心。

这种做法往往对于突发事件或风光摄影中由于拍摄位置的条件所限制,不能按照意愿取景而起作用。

但要求摄影师在拍摄时对画面必须留有一定的余地。

6、通过无形线条的引导方法

通过眼睛的视线、手的指向、以及特殊符号的暗示等来引导出画面的趣味中心点是强调趣味中心的一个重要手法。

7、通过“凝视”的方法

所谓“凝视”就是让画面中的无形线条与观察者的视线直接联系,产生画面中的趣味中心。

这也是通过多个元素提炼单一元素或统一多个元素的最好方法。

8、通过画面中元素的“SlZE”对比

一般情况下,同等条件的元素在画面中出现时,占较大面积的元素容易成为画面的趣味中心。

而尺寸小的元素要想成为画面的趣味中心,必须要有其他的条件才有可能引起观察者视觉的注意,这些条件比如:

大的元素在画面的摆布和焦点上被有意的安排;画面中有明显的无形线条或指示符号指向小的元素;再就是影调的作用使得小元素被明显的分离了出来。

9、通过画面中焦点的选择方式

一般来说,各元素以清晰的焦点和模糊的焦点出现在画面时,清晰焦点的元素将容易成为画面的趣味中心,而模糊焦点的元素将成为画面的背景元素。

因此有意识的选择趣味中心元素为画面的焦点将是建立画面趣味中心的一种有效方式。

实际上所谓选择焦点就是将主体以外的景物置于成像的清晰范围以外,即景深以外。

但在选择焦点时须注意做法,将光圈开大是传统理论上强调的一种方法,使用此方法往往带来成像质量降低的负面效果,因此并非最佳选择。

根据景深的方程式:

T=2u平方*NC/f平方,其中T为

景深,u为拍摄距离,N为光圈数,c为弥散圈直径。

我们可以知道c由胶片和片幅所决定,当片幅一定时,对景深影响最大应该是u和f,因其变化是以平方值的数据在变化,所以改变拍摄距离和镜头的焦距数才是最佳的选择。

10、通过影调的选择

一般的情况下,一幅画面中大面积的影调容易反衬小面积的影调,也就是说大面积的影调容易成为背景。

但同时浅色的影调容易引起视觉的注意,我们可以利用影调在视觉上的这种效应来确定画面的趣味中心处。

如何让曝光更准确拍摄时,准确的曝光是获取高质量影像的关键。

曝光准确的影像,影调自然,颜色饱和、鲜艳;曝光不足,影像晦暗,暗部层次损失严重;曝光过度,影像的高光部分没有层次。

虽然现在已进入数码摄影时代,可以通过后期软件来弥补曝光不正确的失误,但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

许多人在使用数码相机拍摄时,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采用自动曝光模式,但自动曝光要以准确测光为前提。

要精通测光模式、曝光补偿、包围曝光和场景模式的运用等。

数码相机测光模式一般包括中央重点测光、点测光、多区测光等,但在以下场景拍摄时,相机还是会出现测光不准的情况,需要特殊处理。

一、逆光拍摄,但不追求剪影效果

可以使用反光板或闪光灯对主体进行补光,如与被摄体距离太远而导致无法使用反光板或闪光灯进行补光时,可以使用点测光功能对主体进行精确测光,也可以使用测光表走近主体进行入射光测量。

二、被摄主体处于大面积白色背景前

由于大面积白色或浅色背景会严重影响测光表的准确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同方向、同等光线亮度的其它中灰色为主的物体来进行测光,如实在找不到参照物,则可以适当增加曝光补偿,至于增加多

少曝光量,要看现场拍摄时白色背景所占比例的大小和光线反差的强弱来确定,一般会在1-2级之间。

三、拍摄黑色背景前的小物体

当被摄体处于黑色或深色背景时,由于黑色或深色的背景会吸收大量的光线,如果使用平均测光模式或多区测光模式都会导致曝光严重过度,应使用点测光模式对主体进行测光,如相机没有点测光功能,则可以使用曝光负补偿来解决问题,一般来说,随光线照射到主体上的强弱来决定曝光补偿值。

如何拍出色彩艳丽的照片要使彩色照片显得色彩艳丽,除了在放制照片时要尽量把照片的颜色调准确外,摄影者在拍摄时的注意事项往往是最为关键的,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遮光罩

可以防止天空、地面或水面上反射的杂散光进入镜头,从而保证画面色彩鲜艳、饱和。

所以在水边拍照或是在雪地里拍摄时,切勿忘记给镜头前加遮光罩。

旭日初升的早晨和暮日西坠的傍晚,光线照射角度低,光质柔和,色温偏低,景色在这时会带有一种淡淡的橙红色,显得格外瑰丽动人。

这段时间恰好是拍摄彩色照片的大好时机,自然景色的色彩在此时会有丰富的表现。

而在中午时分,顺光会使画面的色彩减弱,故要想让画面色彩艳丽应尽量避免在中午拍照。

曝光不足,会使照片色彩显得灰暗;曝光过度,则会使强光区域的色彩消退。

若采用轻微的曝光过度(比正常曝光开大半档光圈),则可以使照片获得艳丽的色彩效果。

当不同的色彩相遇时,纯度高的色彩会更艳丽,纯度低的色彩则会更加显得灰暗。

有意让低纯度的衬景色来衬托高纯度的主体色,可求得丰体色的艳丽;用高纯度的衬景色来衬托低纯度的主体色,则可使画面色彩艳而不俗。

主体表现的色亮度与其背景有密切联系,通常是呈反比关系:

背景亮度越高,主体表面越显暗淡;背景亮度越低,主体表面的色彩则越鲜亮。

因此,当主体的背景呈深黑色时,主体总会比在白背景或灰背景前显得亮。

在这种情况F,.如果我们在拍摄时曝光略微不足,可以使丰体与背景之间的明暗反差相。

对缩小,使照片层次更丰富一些;但如果曝光过度,对主体来讲就会增加亮度,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反差比就会更大,画面上的主体就会丧失应有的层次和质感。

深色背景具有一定的吸光作用,特别在画面中占据了较大的面积时,它会使画面变得很暗。

这时,可以提高主体的色彩饱和度。

若只给主体加白光,会使主体的色彩变得浅淡,理想的做法是给主体加色光,像附图,作者在摄影时给金条布上黄色光,结果使主体色泽很艳丽手持拍摄清晰照片11

条军规

多数影友都是手持相机拍摄.而绝大部分图像糊掉的原因都是因为相机不稳定、产生抖动造成的.为了拍出清晰的照片.实践中有一些基本规则一定要掌握。

一、正确地握持相机

在手持相机拍摄时。

用正确的姿势握持相机.能有效的避免相机地抖动。

一般情况下要避免单手握持.单手握持看起来是很酷.但拍出的照片就很难预料了。

双手握持时.如果是单反相机.应一手握持相机手柄.一手用虎口握持镜头的变焦或对焦环.两手不要在一条直线上.而应形成一个夹角,这样相对更稳定..如果是便携相机,则应一手握持相机的手柄或右侧.另一手用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相机的左侧.并尽量使用其他的手指捏牢相机。

在握持相机时应大臂使劲夹紧身体.而小臂放松,否则容易产生抖动。

两臂应一前一后交错放置.以形成稳定夹角。

初学者握持单反相机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左手不是握紧镜头。

而是握着机身的左侧.这样镜头容易上下晃动。

二、多使用光学取景器或EVF取景器

我们知道.三角形的支撑是最稳定的.要在手持拍摄时保持相机稳定不动.除了保持正确的握持姿势外.还应多使用光学或EVF

取景器取景.而尽量避免使用LCD取景。

这是因为。

使用光学或EVF

取景器取景时。

人的眉骨可以很紧密地贴在取景窗上.配合双手形成三角形稳定支撑.其稳定性自然要比双手握持相机的线性支撑稳定得多。

三、正确的站立姿势

拍摄时,应一脚前。

一脚后.而不要让两个脚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此外.拍摄中应大腿绷紧、小腿放松.以避免根基抖动影响稳定。

四、学会调整自己的心跳和呼吸

由于心跳和呼吸.人其实在任何时候都是晃动的.但我们可以在拍摄时先深吸一口气,使自己稳定下来,然后吐气.再平稳地吸气.此时.人身体的抖动是最小的.按动快门时的稳定性也会很好。

五、学会半按快门

不要看到景物就直接按下快门。

相机快门的行程分成两步.即半按快门相机开始自动对焦和测光.再向下全部压下时快门才会启动。

如果省略了半按快门的过程.直接按动快门.对于反应速度快的相机来说.可能因按动快门的动作过大而导致相机抖动:

对于反应速度慢的相机还容易导致无法正确测光或对焦就完成拍摄.图像不但虚而且还曝光不正确。

六、按动快门时要轻柔

即使是半按快门.在按动快门的一瞬也应保持稳定和柔和.如果按动快门的动作过大、过快,也有可能导致相机晃动。

所以.正确按动快门应使用食指的指肚在呼吸平稳的时候尽量不触碰相机其他部位来按动。

七、在安全快门时间范围内进行曝光

虽然我们已经尽量通过保持身体的稳定以保持相机稳定.但如果曝光时间过长.相机依然会随着人体的自然晃动而摇晃.因此在拍摄时.必须在安全快门时间范围内进行拍摄.否则太长的曝光时间就会导致图像虚掉。

而所谓的安全快门时间,有下面这么一个公式.即安全快门时间≤1/

镜头焦距(秒)。

例如,当使用35mm单反相机配合一只50mm标准镜头手持拍摄时,如果快门速度低于1/50

秒.就有可能糊掉.而在这之上.只要按照前面的操作方法操控相机,则都能获得清晰的图像..如果摄影者有意识地练习稳定持机和拍摄,

相同条件下有时可以比无经验者降低2-3档快门速度。

八、使用光学防抖功能

手持拍摄时.如果测光结果表示快门速度低于安全快门2-3

档.还可以利用相机或镜头的光学防抖功能来进行拍摄.同样可以获得清晰的图像,,但需要注意的是.光学防抖功能不是万能的防抖妙法.最好的防抖镜头也只能在快门速度低于安全快门3-4

档的情况下获得清晰的图像.因此如果测光快门速度远低于安全快门速度.就只能依靠三脚架来保持相机的稳定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三脚架进行拍摄.一定要关闭相机或镜头的光学防抖功能.否则反倒容易导致图像虚掉。

九、使用闪光灯但不用慢速快门同步

如果在黑暗的环境下又需要凝固运动中的物体影像,那么就可以使用闪光灯来,进行补光。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闪光灯拍摄时.不要选择慢速快门同步模式.因为使用这种闪光模式时.相机会采用正常曝光时的测光数据.并不会提高快门的速度.拍摄出的照片依然会虚掉。

十、不要背摄影包或手里提东西拍照

在户外手持相机摄影时.我们大多习惯背着摄影包.但如果需要长时间曝光,则最好将身上的装备全部放下.轻装按照前面所说的姿势进行拍摄。

因为额外的负重有可能导致身体处于失去平衡的状态.更容易导致身体疲劳和抖动。

拍照时手里提着东两左右晃荡就更像一个钟摆.让相机也跟着晃来晃去。

十一、寻找稳定的依托

如果测光值显示的快门速度远长于安全快门速度.而手头又没有三脚架.这时候.就可以寻找一些稳定的依托物来进行应急拍摄。

例如.将身体靠在树木或墙壁上就要比无倚靠站立稳定。

曝光时间在1—3秒之间的情况下.用双手将相机紧紧的抵在支撑物上使其保持稳定,也经常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

有的时候.可以将相机直接放在地上或墙头这样的平面上进行拍摄.其稳定性堪比三脚架。

如果拍摄的是风景等对象,还可以把相机放在摄影包或豆袋上用自拍来拍摄。

豆袋是一种里面装满豆子或陶粒的布袋,可随意变形,还不易磨损相机。

拍好纪念照之二

从“到此一游”变成构图高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