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0113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原理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地位:

《论语》最早的教育文献

1.论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2.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1)启发诱导:

不愤(心理)不启,不悱(嘴,说的意思)不发(孔子,世界启发教学第一人)

朱熹:

愤者,心求通而未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知貌也

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2)因材施教(孔子,最早实行因材施教)朱熹:

孔子施教,各因其才(朱熹,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人)

(3)学思行相结合---教学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以致用

(4)温故知新---巩固性教学原

(二)孟子的教育思想

性善论:

仁义礼智非有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三)荀子的教育思想性恶论:

化性起伪闻见知行>>

《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战国末期

1.教学相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尊师重道:

师严然后尊道,尊道然后民知教学

3.藏(通内脏)息相辅: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课外教育相结合)

4.豫时孙摩:

循序渐进,提前预防,及时施教,循序渐进施教,利用观察的学习方法学习

5.启发诱导:

“道(引导)而弗牵,强(鼓励)而弗抑,开(把问题抛给学生)而弗达)

6.长善救失:

利用积极因素客服积极因素,体现个别差异性。

(补充: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循序渐进

二.西方近代教育思想

(一)夸美纽斯(近代教育学之父)及其《大学教育论》1632年《大学教育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观点:

1.“泛智”教育(扩大教育的对象和范围):

提出“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2.教育顺应自然3.班级授课制(最早提出的)4.教学原则:

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行自觉性

(二)卢梭

·《爱弥儿》性善论(遵循儿童自然地发展,强调自然。

儿童在两岁前,培养体育;2到14岁,利用感知觉多听多感觉;14到16岁,上学培养智力;16岁以后培养德育。

最早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分成不同的教育阶段)z重点是:

崇尚自然,让儿童从自然的角度成长。

·(三)康德

·《康德论教育》,最早在大学开设教教育学课程

(四)裴斯泰洛齐

·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五)洛克

·“白板说”·绅士教育。

《教育漫画》(洛克很绅士的在白板上画漫画)

(六)赫尔巴特

地位: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现代教育理念代表人《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一个规律:

教育性规律(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两个基础:

哲学伦理基础和心理学基

三个中心:

教师中心(教师起主导作用)、书本中心、课学中心(近代教育理念的代表人)

四个阶段: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七)杜威:

地位:

现代教育理念的代表人《民主主义与教育》1.新三中心(强调学生为中心):

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2.五步探究法(都是以学生的主动性为前提):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3.“教育即生活”“教育及生长”“教育及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4.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没有目的,着重于过程)

(八)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思想

1939年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马卡连柯:

集体主义教育(另一个教育原则平行主义与之相同)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最古老的2.生物起源说:

(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一个正式提出,本能(把人和动物等同于一起认为人的教育和动物的教育是一样的,都是起源于本能)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沛西.能3.心里起源说:

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

孟禄这三种都忽视了社会性,个体性,是不科学的

4.劳动起源说:

米丁斯基凯洛夫

四.教育的发展过程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主要特征有:

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古代中国: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夏:

序和校商:

“大学”、“小学”、“庠”、“序西周:

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国学(大学、小学)和乡学(塾、痒、序、校),以六艺(礼、乐(礼和乐是教育的核心)、射、御、书、数)为主要教育内容。

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

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稷下学宫新吝低

两汉时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隋唐时期:

六学二馆、科举制

宋元明清“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书院盛行

古代印度的教育

古代印度的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倡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古代埃及的教育

宫廷学校-皇子皇孙、贵族子弟文士学校(-最多);奴隶主阶级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古代希腊:

雅典教育培养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教育培养军人

五、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问题。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体制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的促进作用

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可以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政治和经济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具有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流行文化)

学校文化

概念: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构成及特征:

校园文化可以再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核心)。

·校风是三者的统一体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超前或落后)

(3)相对独立性不是绝对独立性。

六、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概念:

一、个人身心发展:

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教育的直接目的: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二、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概念: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

孟子:

“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也。

苏格拉底:

“产婆术”(自己是知识的产室,通过问答法传授出来)

卢梭: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霍尔:

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弗洛伊德:

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能。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格赛尔:

成熟论(双胞胎手爬楼梯)

威尔逊:

基因复制

(二)外烁论(环境决定论)

1.概念内涵:

强调外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等,重视教育作用

2.代表人物

荀子:

性恶论(强调教育的作用)洛克:

白板说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又称共同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

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践)

三、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1.遗传

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作用:

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或者叫做生理前提)

2.环境作用

构成:

物质环境精神环境

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作用:

提供多种可能现实作用

3.学校教育及作用(主导作用)

学校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能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最近发展区)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

概念:

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叫做意识的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作用:

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七、新中国成立前的学制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学制

1、1902年的“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以日本为蓝本,首次颁布但没有实施)

2、1903年的“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以日本为蓝本,“第一个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章程》首次规定了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忠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3、1912年的“王子癸丑学制”(反映资产阶级额的要求,废除教育的性别和职业限制,以日本为蓝本)

4、1922年的“王戌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以美国为蓝本)

第三章中学教学

八、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以间接经验为主教学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九、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

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

(记忆方法:

直起弓寻找一英里外的狐狸当粮食)

直观性原则

定义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

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观点

夸美纽斯:

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学习,应该尽可能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呈现给学生

乌申斯基:

儿童是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荀子: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直观的分类: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上课用的PPT,最有利于突出事物本质的)、语言直观(必不可少的,上课教师言语的高低起伏)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

定义:

(以问题为导向)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

观点:

孔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

助产术

第斯多惠: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叫人发现真理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惟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巩固性原则

定义: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观点:

孔子: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你相

乌申斯基:

复习是学习之母

基本要求: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定义: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观点:

《学记》: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学习不超越学生的等级)

基本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

定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朱熹(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人)把孔子(我国最早实行因材施教的人)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

材”

基本要求: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采取有效措施,是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定义:

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观点:

乌申斯基一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原则)

观点:

墨子:

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

十、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重点)

一、以言语传递为主

讲授法:

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讲读讲述讲解讲演

基本要求:

语言清晰、规范并富有感染力与学生心理节奏相适应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性、突出重难点

谈话法(问答法)

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互相学习的一种方法。

讨论法在高年级运用得比较多。

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指导学生读书,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阅读课外书籍两方面。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与之相关联的教学原则)

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到社会场所(如共厂,农村,展览馆),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现象的观察来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

联系法

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

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

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只是从事一定的工作或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法

实践活动法是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时局问题的方法。

实践活动可以运用于各门学科。

四、以探究活动为主

发现法

特点是关注学习过程甚于关注学习结果,要求学生主动参加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

五、以情感陶冶为主

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十一、教学组织形式

主要类型(意义、优缺点、理解)

组织形式

含义

优点

缺点

个别教学

一对一

因材施教

效率低

班级授课

复式授课

同龄同知识程度分班

经济有效;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利于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的发挥

理论与实际脱节;不利于因材施教

分组教学

按能力或成绩分组;内部或外部

便于因材施教

分组标准;学生积极性分化

现场教学

在事物发生的现场

直接经验的锻炼

设计教学/道尔顿制(帕克赫特)

学生自学为主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

班级授课制(小的考点)

1.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填空选择)

2.在中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首次采用。

1902年,《钦定学堂奏章》后,在全国推广。

3.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对班级授课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研究赫尔巴特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

4.常考题: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5.复试教育

十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一、备课

1.

备课----前提,起始环节

2.三备

3.三计划

二、上课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上课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方法恰当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基本要求)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下列要求:

1.作业的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以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想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四、课外辅导

思想教育工作、学困生、探究兴趣

查漏补缺,实施因才教学的有效途径

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

五、学业成绩考察与评定-----衡量教学质量的依据

平时考察和考试

十三、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1.按评价的作用分类

类型要点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实施时间

教学之前

教学过程

教学之后

评价目的

摸清学生底细以便安排学习

了解学习过程,调整教学方案

检查学习结果,评定学习成绩

评价方法

摸底考试

口头提问书面测试

考试或考察

作用

查明学习准备情况和不利因素

确定学习效果

评定学业成绩

2根据评价基准:

类型

测验

分布类型

优点

缺点

相对评价

常模参照测验

常态(矮子里找高个)

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同群体间学习成绩的优劣

导致学生争分,争名次很难反映学生进步状态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绝对评价

标准参照测验

偏态(正、负)

激励

客观标准很难能做到

个体内差异评价

个体

尊重个性特点,照顾个别差异

难以判定实际水平和差距,激励不明显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

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两者是成反比的关系

绝对感觉阈限:

指刚刚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

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

指刚刚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又叫最小可觉差

差别感受性:

指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

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明适应暗适应)嗅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听觉)

感觉对比:

统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想象称为感觉后效,即感觉后像。

正后像负后像

不同感觉

互相影响(例如学习时要边看边读)

互相补偿(例如失去是视觉的人他的触觉非常灵敏)

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如红色给人以热列的感觉、紫色给人以高贵的感觉等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常出现的几种偏差:

1.社会刻板现象2.晕轮效应(一好百好,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3.首因效应(第一印象陌生人给人的第一印象)4.近因效应(熟悉人在最后一次分别给人的印象)5.投射效应: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错觉:

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发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主观努力难以克服。

错觉并不完全是消极的时间错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空间错觉

知觉的基本特性

选择性:

按照某种需要和目的,主动而有意地选择少数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或无意识的被某种事物所吸引,以它作为知觉对象,对它产生鲜明、清晰的知觉映像,而周围其余的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只产生比较模糊的知觉现象。

(鸡尾酒效应万绿丛中一点红)

理解性:

用过去的知识经验,对感知对象进行加工理解,并以概念的形式标示出来。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隐匿图形不可能图形

整体性:

以自己的过去经验来补充当时获得的感觉信息,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性。

(做拼图)知觉的整体性告诉我们,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部分依赖于整体。

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恒长性:

当距离、角度或光线的明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时,我们的只觉印象仍然不变。

注意的分类

目的

意志努力

条件

无注意(不约而同)

没有预定的目标

无需意志努力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2.人本身的状态

可以与无注意互相转换

有注意(现在的学习属于这个)

有预定的目标

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

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组织活动

3.对兴趣的依从性

4.排除内外因素干扰

有意后注意(特殊形式)

有自觉的目的

不需要意志努力

兴趣熟练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一)注意的广度(数量)

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对象的书目。

(一目十行)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知觉对象的特点当时的知觉任务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二)注意的稳定性(维持时间的长短)

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对象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狙击手)

注意的起伏(2/3秒—12秒)注意的分散(分心)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地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注意的分配(一边,,,,一边,,,)

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几个不同的对象。

表现在同时进行的两种以上有关的活动中

注意分配的条件:

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经熟练。

注意的转移

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转移注意的因素:

原来注意的强度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互相转移的灵活性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者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记忆的分类

1.记忆内容和经验的对象

形象记忆(事物形象的记忆):

以我们感知过程的事物为内容的记忆。

视觉、听觉记忆为主。

逻辑记忆(词语):

个体以词语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动作记忆:

动作或运动为内容的记忆

语义记忆(关于用语言记录的常识)

2.根据信息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名称

时间

容量

编码方式

储存方式

瞬时

图像1秒以内声像2—4秒

容量大形象鲜明

图像记忆声像记忆

选择性注意

短时

1分钟以内

5—9个组块7+-2

听觉编码视觉编码

复述

长时

永久

无限

意义编码(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双重编码

分类储存

陈述性

程序性

3.根据加工和储存的内容不同

陈述性记忆(what)(用语言描述)程序性记忆(h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