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期月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0190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1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期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期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期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期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期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期月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期月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期月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期月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期月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期月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期月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期月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期月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期月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期月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期月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期月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期月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期月考.docx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期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期月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期月考.docx

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期月考

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下期4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1.能够快速、微量、精确的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物理方法是

A.质谱法B.红外光谱法C.紫外光谱法D.核磁共振氢谱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A、能够快速、微量、精确的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物理方法是质谱仪,A正确;B、红外光谱是用于鉴定有机物中所含的各种官能团的,例如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羟基,羧基羰基等等,B错误;C、紫外光谱是为了了解未知物的初步的化学结构,从光谱信息中得到该物质的基团或者化学键产生的吸收情况,初步判断该物质的结构信息,C错误;D、核磁共振是检验不同环境的H的数量,有多少种不同的H,就有多少个峰,各个峰的高度大致上能显示各种H的数量比例,D错误,答案选A。

考点:

考查有机物研究方法的有关判断

2.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钠与水反应:

Na+2H2O==Na++2OH—+H2↑

B.铝片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

2Al+2OH—+2H2O==2A1O2—+3H2↑

C.氯化亚铁与氯水:

Fe2++C12==Fe3++2C1—

D.纯碱与稀盐酸反应:

CO32—+2H+==H2O+CO2↑

【答案】BD

【解析】

试题分析:

A、C:

电荷不守恒;B:

铝片溶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偏铝酸钠;D:

纯碱是碳酸钠的俗名,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

考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点评:

离子方程式书写注意事项:

符合化学事实;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属于高考常见题型,也是重要考点之一,应加强训练。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氧化剂本身发生氧化反应B.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氧元素参加

 C.氧化剂在反应中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D.氧化反应一定先于还原反应发生

【答案】C

【解析】略

4.某溶液中可能含有OH—、CO32—、AlO2—、SiO32—、SO42—、HCO3—、Na+、Fe3+、Mg2+、Al3+等离子。

当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溶液时,发现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随盐酸溶液的体积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a2SO4

B.反应最后形成的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C.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阴离子是:

OH—、SiO32—、AlO2—、CO32—

D.原溶液中含有CO32-与Al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与盐酸反应的图像判断,产生的沉淀部分溶解,说明产生的沉淀中有氢氧化物沉淀,可溶于盐酸,该溶液中与HCl反应产生沉淀的离子只有AlO2—、SiO32—,产生的沉淀是氢氧化铝和硅酸沉淀,硅酸不溶于稀盐酸,符合题意,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AlO2—、SiO32—;则与偏铝酸根离子发生水解相互促进的离子Fe3+、Mg2+、Al3+均不存在,HCO3—与偏铝酸根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因此溶液中的阳离子只有Na+;开始加入稀盐酸无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一定存在OH-;沉淀达到最大值时,再加入稀盐酸,沉淀量保持不变,此时只有碳酸根离子与盐酸反应,所以溶液中还应存在CO32-;硫酸根离子不能确定。

A、因为硫酸根离子不能确定,所以不一定含有硫酸钠,A错误;B、最后生成的溶液一定含有氯化钠。

可能含有硫酸钠,B错误;C、该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阴离子是OH—、SiO32—、AlO2—、CO32—,C正确;D、根据CO32-+2H+=CO2↑+H2O,消耗盐酸的体积是a+2-a=2,所以碳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是1mol,根据Al(OH)3+H+=Al3++2H2O,溶解氢氧化铝消耗的盐酸的体积是a+6-a-2=4,根据Al元素守恒,则溶液中偏铝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是4mol,所以原溶液中含有CO32-与Al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D错误,答案选C。

考点:

考查离子的定量检验,对图像的分析判断

5.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带电荷

B.胶体是一种纯净物

C.胶体属于介稳体系

D.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电泳现象证明胶体的微粒带电荷,不是胶体带电荷,错误,不选A;B、胶体是一种分散系,是混合物,错误,不选B;C、胶体是介稳体系,正确,选C;D、饱和氯化铁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铁沉淀,而不是氢氧化铁胶体,错误,不选D。

考点: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名师点睛】分散系的分类是根据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大小划分的,微粒直径小于1纳米的为溶液,大于100纳米的为浊液,在1纳米到100纳米的分散系为胶体。

溶液是稳定体系,胶体是介稳体系,浊液不稳定。

溶液和胶体能通过滤纸,而浊液中的分散质不能通过滤纸。

溶质能通过半透膜,胶体不能通过半透膜,所以可以用渗析的方法分离提纯胶体。

可以用丁达尔效应区别溶液和胶体。

氢氧化铁胶体是在沸水中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加热到出现红褐色为止,即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6.下列都是用盐酸来制取氯气的反应,为了制得等量的氯气,起还原作用的盐酸用量最少的是()

A.MnO2+4HCl

MnCl2+Cl2↑+2H2O

B.2KMnO4+16HCl

2KCl+2MnCl2+5Cl2↑

C.KClO3+6HCl

KCl+3Cl2↑+3H2O

D.2HCl(aq)

H2↑+Cl2↑

【答案】C

【解析】本题列举了四种制氯气的方法,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学会分析在这四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实际参加反应的HCl的物质的量与起还原剂作用的HCl的物质的量并不相同。

A选项中当参加反应的HCl是4mol时,起还原作用的HCl是2mol,生成1molCl2。

B选项中当参加反应的HCl是16mol时,起还原作用的HCl是10mol,生成5molCl2。

C选项中当参加反应的HCl是6mol时,起还原作用的HCl是5mol,生成3molCl2。

D选项中当参加反应的HCl是2mol时,起还原作用的HCl是2mol,生成1molCl2。

当利用这四个反应制得相同物质的量的Cl2时,用KClO3和盐酸反应,起还原作用的盐酸用量最少。

7.在一定条件下,将A2和B2两种气体通入1L密闭容器中,反应按下式进行:

xA2(g)+yB2(g)

2C(g),2S后测得反应速率如下V(A2)=0.4mol/(L·s),V(B2)=1.2mol/(L·s),V(C)=0.8mol/(L·s)则该x和y的值分别为

A.2和3B.3和2C.3和1D.1和3

【答案】D

【解析】

8.下列变化过程中肯定要放出热量的是

A.H2→H+HB.H+Cl→HCl

C.H2O(l)→H2O(s)D.CaCO3

CaO+CO2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H2→H+H断开了化学键,需要吸收热量,错误;B、H+Cl→HCl合成了新的化学键,需要放出热量,正确;C、H2O(l)→H2O(s)需要吸收热量,错误;D、CaCO3

CaO+CO2需要吸收热量,错误;故本题选择B。

考点:

吸、放热过程

9.下列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NH4++H2O

NH3·H2O+H+

B..CO32-+2H2O

H2CO3+2OH-

C.CH3COOH+H2O

CH3COO-+H3O+

D.CH3COOH+OH-

CH3COO-+H2O

【答案】A

【解析】略

10.室温下,对pH相同、体积相同的醋酸和盐酸两种溶液分别采取下列措施,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A.温度升高20℃后,两溶液pH均不变

B.加适量的醋酸钠晶体后,两溶液的pH均增大

C.加水稀释2倍后,两溶液的pH同等程度减小

D.加足量的锌充分反应后,两溶液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盐酸是强酸,醋酸是弱酸,所以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升高温度能促进弱电解质电离,pH相同的醋酸和盐酸,醋酸的浓度大于盐酸,不同的酸和相同金属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与溶液中离子浓度成正比。

A、盐酸是强酸,不存在电离平衡,升高温度不影响盐酸的pH,醋酸是弱酸,其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升高温度,促进醋酸电离,导致醋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所以醋酸的pH减小,故A不正确;B、向盐酸中加入醋酸钠晶体,醋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醋酸,导致溶液的pH增大,向醋酸中加入醋酸钠,能抑制醋酸电离,导致其溶液的pH增大,故B正确;C、醋酸中存在电离平衡,盐酸中不存在氯化氢的电离平衡,加水稀释后,促进醋酸的电离,所以盐酸的pH变化程度大,故C错误;D.pH相同、体积相同的醋酸和盐酸,醋酸的物质的量大于盐酸,且二者都是一元酸,所以分别与足量的锌反应,醋酸产生的氢气比盐酸多,故D错误;故选B。

考点:

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pH计算

11.下列各组离子在酸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A.Cu2+、K+、SO42-、NO3-B.NH4+、Ba2+、Cl―、HCO3-

C.Fe3+、Na+、NO3-、SCN-D.K+、Na+、I-、NO3-

【答案】A

【解析】离子间如果发生化学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反之是可以的。

溶液显酸性,则选项B中的HCO3-不能大量共存;选项C中Fe3+和SCN-不能大量共存;D中NO3-再酸性条件小能氧化I-,所以正确的答案选A。

12.某烃的衍生物1.45g,跟足量银氨溶液反应后析出5.4g银,则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是

A.CH3CHO      B.CH3CH2CHOC.CH2OH(CHOH)4CHO    D.CH3CH2CH2OH

【答案】B

【解析】

13.下列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醋酸和氨水恰好完全中和:

CH3COOH+NH3·H2O=CH3COO﹣+NH4++H2O

B.氢溴酸溶于水中:

HBr≒H++Br﹣

C.Na2CO3溶液中:

CO32﹣+2H2O≒H2CO3+2OH﹣

D.在101kPa时,2g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H2(g)+O2(g)=2H2O(l):

△H=﹣285.8kJ/mol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醋酸和氨水均是弱电解质不能拆,生成的醋酸铵是盐类强电解质可拆,A正确;氢溴酸是强酸,完全电离,B错误;Na2CO3对应的酸为二元弱酸,水解分2步,C错误;2gH2是1mol,方程式中H2系数是1才对应热量285.8kJ,所以D错误;故选A。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14.下列自发反应可用能量判据来解释的是

A.2H2(g)+O2(g)=2H2O(l)ΔH=-285.8kJ/mol

B.2N2O5(g)=4NO2(g)+O2(g)ΔH=+56.7kJ/mol

C.(NH4)2CO3(s)=NH4HCO3(s)+NH3(g)ΔH=+74.9kJ/mol

D.硝酸铵自发地溶于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A、△H<0,为放热反应,可以自发进行,化学反应总是自发的向能量低的方向进行,A正确;B、反应的△H>0,△S>0,反应能自发进行,取决于熵判据,B错误;C、反应的△H>0,△S>0,反应能自发进行,取决于熵判据,C错误;D、硝酸铵的溶解过程是吸热的熵增加的过程,主要是熵判据,D错误。

答案选A。

考点:

焓判据,熵判据

15.反应N2O4(g)

2NO2(g)ΔH=+57kJ·mol-1,在温度为T1、T2时,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c两点的反应速率:

a>c

B.a、c两点气体的颜色:

a深、c浅

C.a、b两点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a>b

D.b、c两点化学平衡常数:

b<c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相同温度下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快,a、c两点的反应速率:

c>a,A错误;B、相同温度下增大压强(即缩小体积)最终达到新的平衡,平衡体系中各种气体的浓度均增大,因此a、c两点气体的颜色:

a浅、c深,B错误;C、平衡体系中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气体的总物质的量越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越大,a点对应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大于b点,因此a、b两点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a<b,C错误;D、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二氧化氮的体积分数增大,因此T1<T2。

平衡常数仅是温度的函数,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平衡常数越大,因此b、c两点化学平衡常数:

b<c,D错误,答案选D。

考点:

考查外界条件对平衡状态的影响

16.已知:

①N2(g)+3H2(g)

2NH3(g)ΔH=-92.4kJ/mol

②2H2(g)+SO2(g)

S(g)+2H2O(g)ΔH=+90.4kJ/mol

③2H2(g)+CO(g)

CH3OH(g)ΔH=-90.8kJ/mol

请回答:

(1)上述变化过程中放出热量的是(填序号,下同),吸收热量的是。

(2)4gH2(g)完全反应生成甲醇气体时,ΔH=kJ/mol。

(3)生成1molNH3(g)的放出的热量为kJ。

【答案】

(1)①③,②。

(2).-90.8;(3)46.2

【解析】

(1)放出热量的反应热ΔH<0,吸收热量的反应热为ΔH>0,所以上述变化过程中放出热量的是①③,吸收热量的是②。

(2)由热化学反应方程式2H2(g)+CO(g)

CH3OH(g)ΔH=-90.8kJ/mol可得4gH2(g)完全反应生成甲醇气体时,ΔH=-90.8kJ/mol。

(3)由热化学反应方程式N2(g)+3H2(g)

2NH3(g)ΔH=-92.4kJ/mol可得生成1molNH3(g)的放出的热量为46.2kJ。

17.(8分)某有机物A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只生成CO2和H2O,实验测定A

中C、H、O的质量比为6:

1:

8,则A的实验式为;质谱图表明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则A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

(1)若足量A与Na2CO3反应产生CO2,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有机物要求写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能发生银镜反应,则其结构简式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H2O;C2H4O2;

(1)2CH3COOH+Na2CO3

2CH3COONa+H2O+CO2↑

(2)HCOOCH3或HOCH2CHO

【解析】C、H、O的质量比为6:

1:

8,则原子个数之比为

:

:

=1:

2:

1,所以最简式为CH2O。

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则A的分子式为C2H4O2。

(1)和碳酸钠反应放出CO2,说明含有羧基,即A是乙酸,方程式为2CH3COOH+Na2CO3

2CH3COONa+H2O+CO2↑。

(2)A能发生银镜反应,则一定含有醛基,所以其结构简式为HCOOCH3或HOCH2CHO。

18.(10分)有机物A是一种含溴的酯,分子式为C6H9O2Br,已知有如下的转化关系:

其中B、C含相同数目的碳原子,B既能使溴水褪色,又能跟Na2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C依次进行氧化、消去反应后可以转化为B,经测定E是一种二元醇。

(1)写出结构简式:

A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E_________。

(2)写出A在NaOH溶液中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①A既可发生酸式水解,又可发生碱式水解,可推知A是一种酯。

②因“B既能使溴水褪色,又能跟Na2CO3溶液反应放出CO2”可推知B是一种不饱和羧酸。

C是一种醇。

③“B、C含相同数目的碳原子”,结合A的分子式C6H9O2Br,可推知B、C均含有3个碳原子。

④“C经氧化、消去后可转化为B”,可推知C的结构为CH2Br—CH2—CH2OH,则B为CH2═CH—COOH,从而可推知E为CH2OH—CH2—CH2OH。

这样可写出A的结构简式为CH2═CH—COOCH2CH2CH2Br。

19.(12分)为验证氧化性:

Cl2>Fe3+>SO2,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和A中的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经检验完毕)实验过程如下:

Ⅰ.打开弹簧夹K1~K4,通入一段时间N2,再将T型导管插入B中,继续通入N2,然后关闭K1、K3、K4.

Ⅱ.打开活塞a,滴加一定量的浓盐酸,给A加热.

Ⅲ.当B中的溶液变黄时,停止加热,夹紧弹簧夹K2.

Ⅳ.打开活塞b,使约2ml的溶液流入D试管中,检验其中的离子.

V.打开弹簧夹K3、活塞c,加入70%的硫酸,一段时间后夹紧弹簧夹K3.

Ⅵ.更新试管D,重复过程Ⅳ,检验B溶液中的离子.

(1)过程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棉花中浸润的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__。

(3)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70%的硫酸制取SO2,反应速率比用98%的硫酸快,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过程Ⅵ中检验B溶液中是否含有硫酸根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完成了上述实验,他们的检测结果一定能够证明氧化性Cl2>Fe3+>SO2的是

过程IVB溶液中含有的离子

过程VIB溶液中含有的离子

有Fe3+无Fe2+

有SO42﹣

既有Fe3+又有Fe2+

有SO42﹣

有Fe3+无Fe2+

有Fe2+

【答案】

(1)排出装置中的氧气(空气);

(2)氢氧化钠溶液;(3)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4)70%的硫酸中的H+的浓度比98%的硫酸中的H+的浓度大;(5)取少量B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酸化,再滴加几滴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溶液B中有硫酸根。

(6)乙、丙。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题意可知:

在过程

中通入过量的N2的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氧气(空气);以防止氧气影响离子的检验。

(2)因为Cl2是大气污染物,为防止氯气对环境造成污染,用的棉花中浸润的溶液为NaOH溶液。

(3)A是制取氯气的装置。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

MnCl2+Cl2↑+2H2O;(4)用70%的硫酸制取SO2,反应速率比用98%的硫酸快,是因为在98%的硫酸中硫酸主要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而在70%的硫酸中有大量的硫酸分子发生电离,产生H+,即70%的硫酸中的H+的浓度比98%的硫酸中的H+的浓度大;所以离子浓度越大,反应速率就越快。

(5)过程Ⅵ中检验B溶液中是否含有硫酸根的操作方法是取少量B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酸化,再滴加几滴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溶液B中有硫酸根。

(6)甲:

发生反应:

2Fe2++Cl2==2Cl-+2Fe3+;可能由于氯气过量,发生反应:

Cl2+SO2+2H2O=SO42-+4H++2Cl-;只能证明:

氧化性:

Cl2>Fe3+;Cl2>SO2。

而不能证明:

Fe3>SO2。

错误。

乙:

发生反应:

2Fe2++Cl2==2Cl-+2Fe3+;2Fe3++SO2+2H2O=SO42-+4H++2Fe2+;证明氧化性Cl2>Fe3+>SO2。

正确。

丙:

发生反应:

2Fe2++Cl2==2Cl-+2Fe3+;由于SO2过量,所以发生反应2Fe3++SO2+2H2O=SO42-+4H++2Fe2+将所有的Fe3+还原为Fe2+;证明氧化性Cl2>Fe3+>SO2。

正确。

选项为乙、丙。

考点:

考查实验操作的目的、离子的检验、物质的氧化性的强弱顺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的知识。

20.(16分)实验室常用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来滴定氢氧化钠的的浓度,反应如下:

KHC8H4O4+NaOH=KNaC8H4O4+H2O。

若氢氧化钠的溶液浓度为0.1mol·L-1,到达终点时,溶液的pH约为9.1。

(1)为标定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应选用作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由色变为色。

(2)在测定氢氧化钠溶液浓度时,有下列操作:

①向溶液中加入1-2滴指示剂

②向锥形瓶中加20-30ml蒸馏水溶解

③用氢氧化钠溶液滴定到终点,半分钟不褪色

④重复以上操作

⑤准确称取0.4-0.5g邻苯二甲酸氢钾加入250ml锥形瓶中

⑥根据两次实验数据计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

以上各步中,正确的(填序号)操作顺序是

(3)上述操作中,将邻苯二甲酸氢钾直接放到锥形瓶中溶解,对实验是否有影响?

并说明理由:

(4)滴定前,用蒸馏水洗净碱式滴定管,然后加待测定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此操作对实验结果(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5)现准确称取KHC8H4O4(分子量204.2)晶体0.5105g,溶于水后加入指示剂,用NaOH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NaOH20mL,则NaOH溶液的浓度为(结果保留四位有效数字)。

【答案】

(1)酚酞;无色;红色;

(2)⑤②①③④⑥;

(3)无影响;因为是否加水不影响邻苯二甲酸氢钾的物质的量;

(4)偏小;(5)c(NaOH)=0.0025mol/0.02L=0.1250mol/L。

【解析】

试题分析:

(1)到达终点时,溶液的pH约为9.1,所以标定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应选在碱性范围变色的指示剂酚酞用作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2)在测定氢氧化钠溶液浓度时的操作顺序是⑤准确称取0.4-0.5g邻苯二甲酸氢钾加入250ml锥形瓶中;②向锥形瓶中加20-30ml蒸馏水溶解;①向溶液中加入1-2滴指示剂;③用氢氧化钠溶液滴定到终点,半分钟不褪色;④重复以上操作;⑥根据两次实验数据计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

故顺序是⑤②①③④⑥。

(3)上述操作中,将邻苯二甲酸氢钾直接放到锥形瓶中溶解,由于物质的量不变,所以对实验无影响。

(4)滴定前,用蒸馏水洗净碱式滴定管,然后加待测定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会使NaOH的物质的量减少,所以消耗的标准溶液体积偏少,该操作对实验结果使溶液浓度偏小。

(5)现准确称取(分子量204.2)0.5105gKHC8H4O4晶体的物质的量是n(KHC8H4O4)=0.5105g÷204.2g/mol=0.0025mol,由于二者反应时物质的量的比是1:

1,所以c(NaOH)=n÷V=0.0025mol÷0.02L=0.1250mol/L。

考点:

考查滴定操作的步骤、指示剂的选择、滴定终点的判断、滴定方法在物质的量浓度的测定的应用的知识。

21.(7分)向铝粉和过氧化钠的混和物中加入足量水振荡,当混和物全部溶解后,得到无色透明溶液并放出7克气体,向该溶液中滴加5摩/升的盐酸,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当滴加到280毫升时,沉淀恰好溶解,求原混和物铝和过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多少?

(需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n(Al)∶n(Na2O2)=1:

2

【解析】

22.ⅠD、E、X、Y、Z是周期表中的前20号元素,且原子序数逐渐增大。

它们的最简氢化物分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