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96014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复习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中考历史复习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中考历史复习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中考历史复习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中考历史复习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中考历史复习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中考历史复习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中考历史复习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中考历史复习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中考历史复习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中考历史复习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中考历史复习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中考历史复习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中考历史复习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中考历史复习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中考历史复习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中考历史复习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中考历史复习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中考历史复习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中考历史复习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复习案.docx

《中考历史复习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复习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历史复习案.docx

中考历史复习案

第1课时中国古代史1---9课

主备人:

周祖青审核人:

张海浪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人的生产、生活

2.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了解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和禅让制

4.理解西周分封制的建立及其影响;知道春秋霸主和战国七雄

5.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6.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认识其历史影响

7.知道都江堰

8.知道甲骨文;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

二.基础知识与考点记忆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北京人的生产生活:

生活在北京周口店山洞里,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粗糙的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

他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

2.河姆渡、半坡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①河姆渡遗址:

长江流域,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人会用磨制石器和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干栏式房屋,会挖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陶器。

②半坡遗址:

黄河流域,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人会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蔬菜,住半地穴式房屋,饲养家畜,使用磨制石器,制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

3.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和禅让制:

传说与神话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我们常自称“炎黄子孙”是因为神话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是华夏始祖。

①距今约四五千年,传说中的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战中战胜蚩尤,之后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

②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音乐,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

③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年老的时候,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二)国家的产生(夏商周)和社会变革(公元前2070-公元前221)

1.西周的分封制的建立和影响(“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列国、烽火戏诸侯的由来)

①目的:

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②内容: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供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③分封制的影响:

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但随着周王室地位衰微,也导致诸侯国割据纷争。

2.春秋霸主和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

春秋五霸:

齐桓公(首霸)(原因:

任用管仲改革,国富兵强;“尊王攘夷”,策略正确。

晋文公,(城濮之战,大败楚军,称霸。

“退避三舍”由来)。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②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国时期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魏pk齐,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魏pk齐,增兵减灶)、长平之战(赵pk秦,纸上谈兵)(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

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春秋末年,使用牛耕,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

牛耕时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③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4.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

背景:

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农民

内容: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

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国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

(三)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1.甲骨文:

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都江堰——由秦国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谨”,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3.孔子、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空前绝后的思想大解放和学术繁荣局面——百家争鸣。

 

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内容

儒家

春秋

孔子

《论语》(孔子的弟子记录其言行的书)

大思想家——“仁”和“礼”。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创立儒家学派,汉武帝后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

大教育家: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教育公平)、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知新,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战国

 

 

 

孟子

《孟子》

仁政、“春秋无义战”、可持续利用资源

道家

庄子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人应该与自然和谐

展。

墨家

墨子

《墨子》

“兼爱”:

希望人们互助互爱。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商鞅也属法家学派。

秦统一前后的许多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兵家

春秋

孙武

《孙子兵法》

(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2课时中国古代史上册10---22课

主备人:

周祖青审核人:

张海浪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了解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方面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了解丝绸之路,认识其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4.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

5.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6.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及其影响

7.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三.基础知识与考点记忆

(一)统一国家的建立(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1.秦朝统一:

公元前221年

(1)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李白赞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2)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措施及意义:

(1)政治上:

建立一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文化上:

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的六国文字)。

(3)经济上: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意义: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思想上:

焚书坑儒(目的:

为了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影响:

“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5)军事上:

北击匈奴,筑长城;开发南疆,修灵渠。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用来抵御匈奴。

3.秦朝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

4.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

(1)政治: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即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目的:

削弱了王国的势力。

(2)思想上: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推行儒学教育、创办太学。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确立。

5.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了丝绸之路。

(1)路线:

从长安出发→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西域(今新疆等地)→中亚、西亚、南亚→大秦(欧洲古罗马)。

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即海上丝绸之路。

(2)意义: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了汉族与沿途其他少数民族间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1.三国鼎立的形成:

(1)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展开官渡之战,曹操获得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208年曹操为了统一全国,与刘备、孙权之间爆发了赤壁之战,周瑜火攻的方式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经过赤壁之战之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

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

优越的自然条件。

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根本原因)

(2)意义: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措施:

迁都洛阳。

实行汉化: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2)影响:

促进北方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文化发展,为以后南北统一奠定基础。

(三)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司马迁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史事,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第3课时中国古代史下册1—14课

主备人:

周祖青审核人:

张海浪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大运河

2.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创建及完善

3.了解唐与吐蕃民族交往的史实

4.了解隋唐时期中国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5.了解宋代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6.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其对西藏的管辖

7.知道唐诗、宋词、元曲;了解四大发明

二.基础知识与考点记忆

(一)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隋朝大运河:

(1)开凿时间:

605年,隋炀帝时期

(2)目的: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沟通五大水系: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分永济渠、通济渠、

邗沟、江南河四段,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5)作用:

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6)相关诗句: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2.隋唐科举制度的创建及完善

①科举制诞生于隋,完善于唐,僵化于明(八股取士),废除于清(1905年)历时1300多年。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容。

②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③作用:

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3.唐与吐蕃民族交往的史实:

①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

②7世纪前期,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③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合同为一家”了,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4.隋唐时期中国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①唐朝对外交往频繁最主要的原因:

唐朝经济文化发达对外国有强大的吸引力。

②对外交往的史实:

与日本:

(1)遣唐使:

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大化改新)。

(2)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

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如日本的唐招提寺---佛殿)。

与天竺:

玄奘西游:

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

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③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

推动了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④唐朝对外交往呈现出积极主动开放、加强对外联系的特点。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5.唐诗、宋词、元曲;了解四大发明

①印刷术:

唐朝《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②唐诗(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诗人

代表作

特点

李白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

杜甫

“三史”“三别”

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语言精炼凝重

白居易

《秦中吟》《新乐府》

直白如话、通俗易懂,提倡教育目的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6.经济重心的南移

①宋朝商业繁荣的史实:

(1)最大商业都市是开封和杭州。

临安(杭州,更繁华)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2)广州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北宋前期,四川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②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根本原因);自然条件的优越。

(2)南移阶段: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终完成。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魏晋南北朝时的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7.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对西藏的管辖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北京)

①行省制度:

(1)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

(2)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②设立宣政院一管理藏族地区的政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8.古代科学技术

四大发明:

(意义:

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①造纸术:

西汉——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这时期;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活字印刷术:

北宋一毕升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印刷术是人类文明之母)15世纪欧洲才出现,晚约400年。

③指南针:

①战国一一“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②北宋一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③南宋一广泛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欧洲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

④火药:

唐朝中期已有记载,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到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9.宋词、元曲

宋词:

苏轼(北宋,豪放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李清照(两宋之交,婉约派,《如梦令》《声声慢》);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菩萨蛮》、《破阵子》)。

元曲:

关汉卿(元朝,元曲代表人物之一,《窦娥冤》)

第4课时中国古代史下册15—22课

主备人:

周祖青审核人:

张海浪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

2.了解明清两朝中外交往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捍卫祖国统一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的精神

3.了解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史实及其意义

4.了解闭关锁国的政策

5.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认识其在中国科技史上的地位;了解明清文学特色

二.基础知识与考点记忆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1.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

明太祖时期:

(1)改革行政机构——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离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军政。

(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3)八股取士——

A、内容: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

B、形式:

答卷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C、作用:

①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②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③读书人只顾读书,不求实际学问。

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明成祖时期(朱棣,靖难之役后上台):

(1)明成祖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2)执行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明朝加强君权的影响:

使得明朝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得到高度发展。

2.明朝中外交往的史实

(1)郑和下西洋

目的:

为加强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情况:

明成祖派郑和(1405—1433)年从刘家港出发七下西洋。

结果:

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作用影响:

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友好关系。

(比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航海家。

(2)明朝冲突:

戚继光抗倭:

①明朝戚继光率戚家军取得台州九战九捷,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

被称为“民族英雄”。

②名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1553年葡萄牙侵占澳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3.清朝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措施:

(1)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

标志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

(2)“文字狱”

①清朝统治者(主要是康熙、雍正、乾隆)为了控制思想,加强君主专制。

②危害:

遏制言论,制造恐怖气氛,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禁锢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影响:

(1)巩固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2)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明清中国人民捍卫国家统一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

收复台湾:

“开辟荆榛逐荷夷”:

(1)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政府(康熙年间)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

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雅克萨之战:

(1)1685年~1686年康熙帝时清军在雅克萨两次大败沙俄侵略者。

(2)1689年,中俄签订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5.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史实及意义

[史实]:

西藏:

(1)顺治帝时册封“达赖喇嘛”。

(2)康熙帝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3)1727年(雍正),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小结:

清朝的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新疆:

(1)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

(2)乾隆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清朝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说明新疆等地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3)土尔扈特同归祖国:

1771年(乾隆帝时),土尔扈特部众(蒙古族的一支)在首领渥巴锡率领下回归祖国,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土尔扈特部的回归祖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对台湾的管理: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巩固了中国的东南边疆。

[意义]:

(1)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和新疆等边疆的管理

(2)巩固了边疆,密切了与内地的联系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使这些地方成为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了统一。

6.“闭关锁国”政策

清“闭关锁国”政策一—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1)主要表现:

(1)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

(2)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3)后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2)影响:

①清朝实施闭关锁国政策近二百年对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当时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启示:

开放促进繁荣,闭关导致落后。

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面向世界,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的技术、经验和资金发展自己。

附注:

(清乾隆帝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7.《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认识其在中国科技史上的地位

(1)李时珍——明朝——《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

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2)宋应星——明朝——《天工开物》,农业和手工业方面著作,他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国外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8.明清小说

(1)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2)元末明初一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3)明朝中期一吴承恩的《西游记》——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4)清朝一一曹雪芹的《红楼梦》——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第5课时中国近代史上册1-5课

主备人:

张海浪审核人:

顾士国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虎门销烟,了解《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3.了解《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二.基础知识与考点记忆:

第1课鸦片战争

1.虎门硝烟:

林则徐虎门销烟,罪恶的走私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1839年6月3日到25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

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意义:

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重大胜利。

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

2100万元;

开埠:

开发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协定关税: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必须同英国商定。

3.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最重要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

1894年,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殉国。

2.《马关条约》:

内容:

割地: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白银二亿两;

设厂: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开埠:

增辟通商口岸

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英、美、法、德、俄、日、奥、意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进入中国所引发的战争。

1.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列强勒索了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对帝活动;(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也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

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

④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辛丑条约》的主要影响:

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6课时中国近代史上册6-9课

主备人:

张海浪审核人:

顾士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认识洋务运动的影响;

2.了解戊戌变法的兴起及其作用;

3.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4.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