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09258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docx

《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docx

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

《望海潮》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相关的知识。

2、了解柳永及其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3、把握其意境,体会诗歌的感情。

4、品味诗歌的语言,赏析表现手法。

重难点:

1、疏通词面2、品味意境与情感3、手法

第一课时

一、词的有关知识:

(读、记,讲析)

1、词的起源:

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

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段落叫:

阕或片)

4、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岳飞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5、风格比较

A、婉约派:

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阴柔之美:

如升初日、如云如霞、如烟如清风、如幽林曲涧、如珠玉之辉

秀雅恬静、安适柔媚,,给人心旷神怡、轻松愉悦之感

婉约派四大旗帜

“闺语”:

李清照“别恨”:

晏殊“情长”:

柳永“愁宗”:

李煜

B、豪放派: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岳飞等;

阳刚之美:

如霆如电,如重山峻崖,如长风出谷,如决大河,如奔骐骥

粗犷豪迈、雄伟刚劲,,给人惊心动魄之感

品一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赤壁怀古》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复习巩固:

(1).词产生于(    ),兴盛于(   ),是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

(2).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因词“合乐而歌”,故又称(“”)或(“”)因词的句子往往长短不齐,故又称(“”)

(3).()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是一首词调的名称,它决定词的()、()、()。

一首词可以没有(  ),但绝不可没有(  )

(4.)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其字数分别为()、()、()。

(5).按作家风格流派,宋词可分为()和()其代表作家(词人)分别是()( )等;

( )()()等。

二、柳永其人:

仕途不顺、飘零沦落、自由张狂

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北宋词人,福建人,出身于官宦门第,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文化艺术熏陶,但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他们家三兄弟(三复、三接、三变)都有文名,时称“柳氏三绝“。

因排行第七,又叫柳七,柳永做过屯田员外郎等小官,所以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

第二次又落榜。

按说,补习补习,完全可以东山再起。

可不服输的柳永就是沉不住气,由着性子写了首牢骚极盛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鹤冲天》。

发牢骚的柳永只图一时痛快,压根没有想到就是那首《鹤冲天》铸就了他一生辛酸。

没有几天,柳永的《鹤冲天》就到了宋仁宗手中。

仁宗反复看着,吟着,越读越不是滋味,越读越恼火。

特别是那句“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

”真是刺到了宋仁宗的痛点上。

三年后,柳永又一次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过了几关,只等皇帝朱笔圈点放榜。

谁知,当仁宗皇帝在名册薄上看到“柳永”二字时,龙颜大怒,恶恨恨抹去了柳永的名字,在旁批到: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柳永自称:

“奉旨填词。

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外 。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小结:

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人,被誉为“才子诗人”,“慢词之祖,婉约之宗”,代表作《望海潮》《雨霖铃》。

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词从题材方面看,大体可分三类:

写都市生活和风光;写男女间的恋情;写羁旅行役之苦。

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

柳永以当时的新声慢曲,取代了唐五代的旧有小令。

两宋慢词的时代,实自柳永开启的。

补充慢词,主要是从体制上来说的,和体制短小的小令相比,慢词的篇幅较大,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

慢词的出现改变了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第二、三课时

目标:

诵读感受情感,疏通词面体味词意

一、导入

俗话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美,最美在西湖,宋代苏轼曾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中这样描写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将西湖与西子相比可谓推陈出新,愈发显出西湖全方位的柔美姿态。

而南宋还有一位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

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该词,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吧。

自读、解题

望海潮,词牌名。

为柳永所创,大约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

这首词共117字,属于长调、慢词。

轶事两则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背景补充: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

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二、诵读:

字音、节奏、韵律

1、读准字音

参差()堤()沙天堑()无涯()重()

千骑()珠玑()罗绮()钓叟()叠巘()

2、读清停顿与节奏(用∕划开)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3、押韵:

4、从节奏、韵律角度揣摩、感受情感:

外在音韵节奏与内在情感节奏和谐融合

诗歌的节奏,来源于自然的、生活的节奏。

由音节长短以及音步多少构成的不同长短的句子,表现出不同情感的缓急,具体表现在:

急促节奏此种节奏语言明快,铿锵有力,显示出鼓点般急骤的节奏,表达一种紧张、热烈的情绪,或者表现豪壮激昂的情调。

如《一月的哀思》中:

多少人喊着你/扑向灵车;/多少人跑向你,/献上花束,表达由衷的敬意;/多少人想牵你的衣襟/把你唤醒;/多少人想和你攀谈/知心的话题……

本诗朗读时音量、速度、语势均迭次加强。

四个排比句“多少人……”构成了四个场面:

有的呼唤总理的英名,有的人捧着花束,有的人想牵动总理衣襟,有的想和总理谈心。

鲜明的表现和行动都为“一月的哀思”而激动,并表达难以控制的心情。

其节奏强弱、快慢交替进行,正抒发广大群众对总理的敬仰、爱戴之情。

舒缓节奏此种节奏语速缓慢,声音不着力,以抒发深沉婉转的感情。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日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

把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节奏舒缓而和谐,轻松而缓慢,抒发了回环深婉的感情。

反映作者在政治上的处境不得志和亲人多年不能团聚而产生的愁绪。

沉稳节奏这种节奏介于急促节奏和舒缓节奏之间,声音较强有力,表达悲痛、沉重、庄严的气势。

如马致远《汉宫秋》和第三折中: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人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这里运用了一字三叠,一字一顿,三字重复,八个连环叠句,不仅声调抑扬顿挫,而且反映出的凄苦依恋之情层层加重。

表达了难以吐诉的伤感和无法排遗的愁苦。

韵母与情感的关联

汉语中任何一个音节都有韵母,韵母中含有“a\o”的,发音最响亮,气流无拘无束吐出,常用以表示欢快、活泼的情感状态,而韵母中含有“i\u”的,发音时开口度小,发音低沉压抑,常与抑郁的情调相联系。

据有关调查表明:

读音为“qi”的字共有94个,其中含有阴柔、冷寂、企盼等意味的字占了62个;而读音为“bao”的字有30个,多含阳刚、热烈、饱满、突出的意味,这是因为“”这个音节中,韵母“a”“o”开口度都大,发音洪亮。

一般来说,汉语的韵母大致可以分为下面三类:

韵辙由于发音的时候口腔和鼻腔共鸣的情况不同,听起来它们的响亮程度就有强有弱,所谓韵的“洪细”,就是指的韵辙的响度。

洪声韵:

凡发音的时候口开得较大,同时鼻腔也引起共鸣的韵辙,响亮度就强。

包括言前、江阳、人辰、中东、发花五个韵辙,适合表现豪迈雄壮、奔放热烈、慷慨激昂的情感;an\ang\en\eng\ong\a

细声韵:

发音的时候口开得较小,鼻腔也不产生共鸣的韵辙,响亮度就弱。

包括姑苏、一七、灰堆、也斜四辙,适合表达哀怨缠绵、悲伤愁苦、如泣如诉的情感;u\i\ui\e\ie

柔和韵:

介于二者之间的韵辙,可以叫做“柔和韵”,或叫做“柔辙”。

包括遥条、坡梭、怀来、由求等韵辙,适合表达抒情舒缓、轻柔悠扬的情感。

Ao\o\ai\iu\ou

教材中的几个例子:

示例一:

“风!

你咆哮吧!

咆哮吧!

尽力的咆哮吧!

”——郭沫若《雷电颂》

“风、咆、哮、吧”等几个音节的韵母发音都很响亮,很好地表达了愤怒、爆发的思想感情。

示例二: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高尔基《海燕》

“上、间、电、翔”几个富有力度的字音凸显了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海燕的大无畏形象,先声夺人,令人难忘。

示例三: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从开始的细声韵到最后的洪声韵,一个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疏通词面(字面意思):

把握诗词描绘了什么时空的什么样的人事景物。

1、文言语言层面: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钱塘参差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盈罗绮

竞豪奢巘清嘉

嬉嬉钓叟莲娃千骑

拥高牙吟赏异日

图将凤池夸

2、意象语言层面:

意象及其特点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云树堤沙怒涛霜雪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译文(上阙)

  

译文(下阙)

3、意境体味:

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

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上片:

写杭州自然和城市的。

(1)、概写: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2)、都会印象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烟柳画桥——写出

风帘翠幕——写出参差十万人家——写出

3、“形胜”之地: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江堤:

“云树”(形容树多而高)、绕;

江面:

“怒涛”(江水澎湃浩荡)、“无涯”。

4、繁华之处: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列”、“盈”、“竞”写出。

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

下片:

重点写西湖的景色,选取的意象有

词的下片写杭州的生活景象,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

结束语写作动机与目的:

之意不着痕迹。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小结本词

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1、从上看2、从上看3、从上看

4、从上看5、从上看6、从上看

作者用铺陈渲染的手法表现了杭州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

的之情。

延伸对赏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四课时

目标:

艺术特点(手法与语言)

层层铺叙,情景交融;白描写景,清新自然;对仗工整,音律谐婉,刚柔相济,语意妥帖。

一、讨论: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1、点染:

本是国画的术语。

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点”:

抽象的评点(总写)“染”:

具体的描述(分述)。

点染间不能有其它相隔,必须是一气而下。

2、品味下列作品中的点染手法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3、分析《望海潮》中哪些是“点”,哪些是“染”,具体描述了钱塘一派怎样的景象?

4、除了点染,这首词在写景上还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二、铺陈:

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乐府民歌《陌上桑》: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木兰辞》中: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回顾教材

《孔雀东南飞》: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氓》

三、品味语言

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些词语句子?

你能不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用文字或图画将它描绘出来?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3.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文-汉语汉字编辑词条

文,wen,从玄从爻。

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出来的现象、纹路、轨迹,描绘出了阴阳二气在事物中的运行轨迹和原理。

故文即为符。

上古之时,符文一体。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爻)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尚书序》

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说文》序》

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

--《古今通论》

(1)象形。

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

"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

本义:

花纹;纹理。

(2)同本义[figure;veins]

文,英语念为:

text、article等,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为文章、文字,与古今中外的各个文学著作中出现的各种文字字形密不可分。

古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今有宋体、楷体等,都在这一方面突出了"文"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人们对于"文"都有自己不同的认知,从大的方面来讲,它可以用于表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从小的方面来说它可用于用于表示单独的一个"文"字,可用于表示一段话,也可用于人物的姓氏。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字义

1.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

灿若~锦。

2.刺画花纹:

~身。

3.记录语言的符号:

~字。

~盲。

以~害辞。

4.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

~凭。

~艺。

~体。

~典。

~苑。

~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

5.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

~化。

~物。

6.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天~。

水~。

7.旧时指礼节仪式:

虚~。

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8.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

~质彬彬。

9.温和:

~火。

~静。

~雅。

10.指非军事的:

~职。

~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11.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

552~言。

~白间杂。

12.专指社会科学:

~科。

13.掩饰:

~过饰非。

14.量词,指旧时小铜钱:

一~不名。

15.姓。

16.皇帝谥号,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如汉文帝。

折叠编辑本段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与字形比较

折叠编辑本段详细字义

〈名〉

1.右图是

“文”字的甲骨文图片,资料来源:

徐无闻主编:

《甲金篆隶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1年7月第一版。

“文”字的甲骨文字绘画的像一个正面的“大人”,寓意“大象有形”、“象形”;特别放大了胸部,并在胸部画了“心”,含义是“外界客体在心里面的整体影像、整体写真、整体素描、整体速写”。

许慎《说文解字》把“文”解释为“错画也”,意思是“对事物形象进行整体素描,笔画交错,相联相络,不可解构”,这与他说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话的意思是一致的。

“说文解字”这个书名就表示了“文”只能“说”,而“字”则可“解”的意思。

“文”是客观事物外在形象的速写,是人类进一步了解事物内在性质的基础,所以它是“字”的父母,“字”是“文”的孩子。

“文”生“字”举例(以“哲”为例):

先对人手摩画,其文为“手”;又对斧子摩画,其文为“斤”。

以手、斤为父母,结合、生子,其子就是“折”(手和斤各代表父母的基因)。

这个“折”就是许慎所谓的“字”。

“字”从宀从子,“宀”表示“独立的房子”,子在其中,有“自立门户”的意思。

故“字”还能与“文”或其他“字”结合,生出新“字”来。

在本例,作为字的“折”与作为文的“口”结合,就生出了新的字“哲”。

2.

同本义[figure;veins]

文,错画也。

象交文。

今字作纹。

——东汉·许慎《说文》

五章以奉五色。

——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注:

“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

美于黼黼文章。

——《荀子·非相》

茵席雕文。

——《韩非子·十过》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诗·小雅·六月》

斑文小鱼。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又如:

文驾(彩车);文斑(杂色的斑纹);文旆(有文彩的旗帜);文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刺花图案);文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文鳞(鱼鳞形花纹)。

4.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

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

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character]

饰以篆文。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分文析字。

——东汉·班固《汉书·刘歆传》

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宣公十二年》

距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明·魏学洢《核舟记》

文曰“初平山尺”。

5.又如:

甲骨文;金文;汉文;英文;文迹(文字所记载的事迹);文书爻(有关文字、文凭之类的卦象);文异(文字相异);文轨(文字和车轨);文狱(文字狱);文钱(钱。

因钱有文字,故称);文状(字据,军令状);文引(通行证;路凭);文定(定婚)。

6.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章”。

)[literarycomposition]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孟子·万章上》

好古文。

——唐·韩愈《师说》

属予作文以记之。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能述以文。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摘其诗文。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7.又如:

文价(文章的声誉);文魔(书呆子);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试,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文移(旧时官府文书的代称);文雄(擅长写文章的大作家);文意(文章的旨趣);文义(文章的义理);文情(文章的词句和情思);本文(所指的这篇文章);作文(写文章;学习练习所写的文章);文魁(文章魁首);文价(文章的声价);文什(文章与诗篇)。

8.美德;文德[virtue]

圣云继之神,神乃用文治。

——杜牧《感怀诗一首》

9.又如:

文丈(对才高德韶的老者的敬称);文母(文德之母);文武(文德与武功);文命(文德教命);文惠(文德恩惠);文德(写文章的道德);文薄(谓文德浅薄);文昭(文德昭著)。

10.文才;才华。

亦谓有文才,有才华[literarytalent]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11.又如:

文业(才学);文英(文才出众的人);文采风流(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文郎(有才华的青少年);文彦(有文才德行的人);文通残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

12.文献,经典;韵文[document;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