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1038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潍坊市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潍坊市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潍坊市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潍坊市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潍坊市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潍坊市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潍坊市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潍坊市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潍坊市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潍坊市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潍坊市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潍坊市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潍坊市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潍坊市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潍坊市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潍坊市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潍坊市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docx

《潍坊市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潍坊市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潍坊市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docx

潍坊市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

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正是初夏时节,阳光有些恍惚,有些摇摆。

它醉醺醺地穿行于山野巷陌间,(透露/流露)出对盛夏的一丝幢憬。

山色朦胧,田野青葱。

          。

绿,由高及低,错落有致。

远山是梦里的黛绿,禾苗是清翠欲滴的新鲜。

溪畔的马鞭草、向日葵、矢车菊、金盏菊尽情绽放,(肆意/随意)绚烂。

民居簇新,树影婆娑,庭前的竹子修长而涓秀。

乡村戏台边,怒放的蔷薇(渲染/浸染)着一种自由和热烈的气氛,没有人可以阻挡它肆无忌诞地倾诉。

一条苔痕斑驳的石板路通向村头的水塘。

            。

1.文中加点词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恍惚   错落有致         B.簇新    清翠欲滴

C.涓秀   树影婆娑         D.斑驳    肆无忌诞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透露   随意   渲染   B.透露   肆意   浸染

C.流露   肆意   渲染   D.流露   随意   浸染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远山与青青田园构成富有层次感的画卷

塘中浮萍零落,荷花含苞;塘边农妇捣衣,孩童嬉水

B.青青田园与远山构成富有层次感的画卷

塘中浮萍零落,荷花含苞;塘边农妇捣衣,孩童嬉水

C.远山与青青田园构成富有层次感的画卷

塘中浮萍零落,亦有含苞的荷花;塘边农妇捣衣,还有嬉水的孩童

D.青青田园与远山构成富有层次感的画卷

塘中浮萍零落,亦有含苞的荷花;塘边农妇捣衣,还有嬉水的孩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本次世锦赛上,丁俊晖精准的远台进攻让观众不时发出赞叹声,但他充耳不闻,冷静地寻找战机,力求给对手致命一击。

B.青年教师有的讲课水平高,有的科研能力强,半斤八两,高校应该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让他们在擅长的领域中发挥作用。

C.国有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进程,理直气壮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D.受南方持续强降雨影响,福建省泰宁市池潭水电厂附近山体突然分崩离析,引发大型泥石流灾害,当地政府紧急展开救援。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我国版权保护大环境尽管持续改善,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是版权纠纷高发期,保护知识产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B.既然环评的目的是预防环境不被污染,那么有关方面就应该将项目建设中的环境隐患纳入环评范围,全过程回应民众关切。

C.我刚四岁,爸爸就离开奶奶和妈妈去广东打工,一直到我七岁的时候才回来,我孤僻、不爱说话的性格,大概就与此有关吧。

D.园林专家指出,海芋、马蹄莲等植物体内所含的草酸钙针晶会刺激皮肤,引起瘙痒和水肿,严重的可诱发窒息,导致死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古典诗歌欣赏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情景上,将其作为核心范畴。

古典诗论之所以这样重视情景的关系,表面上看,是由于诗歌往往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自然景观和人情世事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触景生情和即景抒情。

往深处探索,这里似乎还有和中国的绘画一样的美学原则,那就是把重点放在人和自然的和谐上,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建构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的诗学范畴”。

②现场感的“感”,一方面指所感对象是景物,另一方面指所感主体是人情。

但有些诗评家却常把两者绝对割裂开来。

如宋诗评家范晞文,在分析诗歌时,往往把律诗对仗句的情景机械分割为“上联景,下联情”“上联情,下联景”之类。

个中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不免将之推向极端。

至于把“真”和“实”机械地等同起来,就更加僵化了。

在这一点上,连王夫之也未能免俗。

他把景钉

死在“实”,也就是现场感上。

他说: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这就把景观的“真”变成了现场亲历的“实”。

③对这个理论上的偏颇,许多诗评家长期含而混之,只有清代的黄生提出挑战:

“诗家写有景之景不难,所难者写无景之景。

”有景之景,写五官直接感知,因情绪而产生变异感,这是常规现象。

而“无景之景”乃不见之见,变不见为见者,情也。

后来,清人乔亿提出了一个与王夫之的“目接”相反的范畴“神遇”,可以说为黄生的“无景之景”提供了理论支撑。

“景有神遇,有目接。

神遇者,虚拟以成辞……”这个“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由情而感的自由。

④“神遇”是想象的,有可能不是真的。

其感染力从何而来呢?

早在明朝,谢榛就提出与写实相对的“写虚”。

认为诗人的功夫就是在虚实之间“权衡”。

实际上就是说写实与写虚的对立并不是僵化凝固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他认为贯休的“庭花濛濛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而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情”。

⑤在汉语中,虚和假是联系在一起的,怎样才避免由虚而假,达到由虚而真呢?

元好问曾经提出,虚不要紧,只要虚得诚就是根本。

实际上,诗人无不自以为是诚心而发,可是事实上,假诗还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乔亿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了突破,这个突破首先在理论范畴上。

一般诗评词评,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却从创作论出发,从创作过程、从难度的克服来展开论述:

景观万象已经给前人写光了,经典的、权威的诗语,已经充满了心理空间。

怎样才能再虚而不假,虚而入诚呢?

乔亿提出“同题而异趣”,也就是同景而异趣。

人心不阿,各如其面,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面对的是相同的景物,诗文也会有无穷的不同。

                                           (节选自孙绍振《情景之真实、变异和相生》,有删改)

6.根据全文内容,下列有关诗歌情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时,景物和人情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不能把它们绝对割裂开。

B.诗歌情景的真和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鉴赏诗歌时不能把“真”和“实”机械地联系在一起。

C.诗歌的景可以是实,也可以是虚,实景和虚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诗人的功夫就是“权衡”虚实。

D.只要诗人能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所写的景物与其他诗歌相同,表现的情趣也会不同。

7.依据第③段内容,下列诗句及分析不符合“无景之景”特点的一项是

A.“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想象酒醒时只能独自面对岸边杨柳、凄冷晓风和如钩残月,表现无法排遣的离愁别绪。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借景抒情,用白云随风飘浮比喻友人行踪不定,用夕阳不忍离开大地,表现对朋友依依不舍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通过写日后一定登上泰山顶峰,那时俯瞰群山,群山会显得更渺小,表现泰山的雄姿和气势。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通过想象与亲人团圆时,共剪西窗烛,再谈及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可能是导致一些诗评家常把所感对象和所感主体绝对割裂开的原因。

B.元好问认为,只要虚得诚就能避免由虚而假,可实际上,尽管诗人无不诚心而发,假诗仍然遍布天下。

C.一般的诗评词评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则从创作论出发展开论述,这在诗论的理论范畴上是个突破。

D.文章引用了大量古代诗评家的评论,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批评或肯定,表达了作者对诗歌情景关系的独特见解。

三、(共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口”是为考查而设),完成9~12题。

至忠之言逆于耳,倒于心,非贤主口孰能听之?

故贤主之所说,不肖主之所诛也。

人主无不恶暴劫者,而日致之,恶之何益?

今有树于此,而欲其美也,人时灌之,则恶之,而日伐其根,则必无活树矣。

夫恶闻忠言,乃自伐之精者也。

楚庄王猎于云梦,射随兕,中之。

申公子培劫王而夺之。

王曰:

“何其暴而不敬也?

”命吏诛之。

左右大夫皆进谏曰:

“子培,贤者也,又为王百倍之臣,此必有故,愿察之也。

”不出三月,子培疾而死。

荆兴师,战于两棠,大胜晋,归而赏有功者。

申公子培之弟进请赏于吏曰:

“人之有功也于军旅,臣兄之有功也于车下。

”王曰:

“何谓也?

”对曰:

“臣之兄犯暴不敬之名、触死亡之罪于王之侧,其愚心将以忠于君王之身,而持千岁之寿也。

臣之兄尝读故记曰:

‘杀随兕者,不出三月。

’是以臣之兄惊惧而争之,故伏其罪而死。

”王令人发平府注而视之,于故记果有,口厚赏之。

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谓穆行矣。

穆行之意,不以人知之为劝,不以人不知为沮。

行无高乎此矣。

齐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

“王之疾必可已也。

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

”太子曰:

“何故?

”文挚对曰:

“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

”太子顿首强请曰:

“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

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

”文挚曰:

“诺。

请以死为王。

”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有顷,问王之疾,王怒而不口言。

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

王大怒不说,将生烹文挚。

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挚。

爨之三日三夜,颜色不变。

文挚曰:

“诚欲杀我,则胡不覆之,以绝阴阳之气?

”王使覆之,文挚乃死。

夫忠于治世易,忠于浊世难。

文挚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获死也,为太子行难,以成其义也。

                                                     (选自《吕氏春秋·仲冬纪·至忠》,有删改)

[注]平府:

书库名,是楚国收藏古籍文书的地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贤主之所说,不肖主之所诛也   诛:

惩罚

B.此必有故,愿察之也              故:

故交

C.王令人发平府而视之             发:

打开

D.非怒王则疾不可治               怒:

激怒

10.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非贤主口孰能听之

②于故记果有,口厚赏之

③王怒而不口言

A.其 且 为     B.焉 乃 为

C.其 乃 与     D.焉 且 与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B.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C.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D.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阐述了忠言虽逆耳逆心、但君主不能厌恶听取的道理,运用朴实易懂的比喻论证,增强了说服力。

B.申公子培品德高尚,不怕获犯上不敬之罪,替楚庄王接受射杀随兕带来的不祥之灾,为君王竭尽忠心。

C.文挚精通医术,他明知用激怒齐王的手段治病会有不测,但还是冒死而行,显示了高尚的节义。

D.文章通过楚庄王游猎诛杀贤臣和齐王患病烹煮名医两件事,告诫为政者要善纳忠言。

厚遇忠臣。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谓穆行矣。

穆行之意,不以人知之为劝,不以人不知为沮。

行无高乎此矣。

(5分)

(2)太子顿首强请曰:

“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

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

”(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括当苗税充百官俸钱

刘长卿

春草长河曲,离心共渺然。

方收汉家俸,独向汶阳田。

鸟雀空城在,榛芜旧路迁。

山东征战苦,几处有人烟。

[注]元判官,诗人朋友,要去老家河南征收当苗税,诗人为其送行,写下此诗。

(1)“鸟雀空城在”与“空山新雨后”(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两个“空”字,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4分)

(2)诗人“渺然”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全诗简要作答。

(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论语》中,孔子用“        ,        ”回答了“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这个问题,这也是他一贯的治学态度和方法。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写了山间的朝暮四时之景,其中从花和树的角度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            ”。

(3)屈原在《离骚》中用“             ,             ”两句塑造了一个戴着高高的帽子、佩着长长的宝剑的特立独行的高士形象。

五、(12分)

16.阅读下列材料,用四个短语概括“工匠精神”的内涵,不超过20字。

(4分)

瑞士手表誉满天下,畅销世界,堪称经典,这得益于瑞士制表工匠具有的“工匠精神”。

具有这种精神的工匠有着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职业敬畏态度。

在生产中,他们极度关注工作细节,严格依照操作流程,认真完成每一道生产工序,对每一个零件、每一个产品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

在工作中,他们不断追求产品的完美和极致。

在中国制造升级换代之时,我们也应该大力弘扬这种工匠精神,使中国成为制造强国。

答:

                                                                    

17.仿照下面小诗的第一节,再写一节,要求语意相关,句式相似。

(4分)

屋檐下的鸟巢还在

雏鸟却没有回来

为何耳畔似有

熟悉的吟唱

                  

                 

                 

                 

过去的温馨

是否能够复制

是否能勾起

抹不掉的乡愁

18.下面是某机构人才招聘面试流程图,请用简洁的文字将流程表述出来,不超过80字。

(4分)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嘉峪关记

于坚

①旅行团走的是古代中国从内地进入嘉峪关的路线,我们决定背叛旅行团,从古代胡人入关的方向重新走进嘉峪关。

走了大约两小时,古代旅人的那种感受早已体会,这路途的确是“行路难”,没法阔步大迈。

没路的地方,坑坑洼洼,、还得避开高高低低的石头和铁丝网般的荆棘,下脚如插针;就是上了便道,路面也全是砾石,踩不稳还要滑倒。

很少树木,白杨偶尔出现,但枝叶都朝天扬着,很难遮阳。

②嗓子冒烟的时候,远远地看见了嘉峪关。

在地平线上,它像一位披甲戴盔的武士正在戈壁上策马疾驰而来,两边的城墙犹如马蹄卷起的一排黄雾。

有人得救似的大喊起来,看哪,嘉峪关!

越走越近,从穿越戈壁而来的胡人的位置,只看见关楼而看不见城门。

只有几步了,还是看不见城门,只是在地表上拱出一个半圆。

直到迈上城门前面隆起的小阜,才看见嘉峪关陷在这阜丘的后面。

其实如果要强调气势的话,嘉峪关只要跨前几步,就可以俯视一马平川,却屈尊在凹处,这就是玄机。

③嘉峪关外面看着很文气,内部却杀机四伏。

罗城注与主城之间,是一个陷阱。

如果敌人突破了罗城,那么只要将罗城大门一关,罗城与主城之间,就形成一条死巷,敌人即刻被罗城和主城城堞上射下的乱箭歼灭。

嘉峪关的设计是采取守势,以柔克刚。

人不犯我,那么重门深宅暗藏的是礼数。

从外到内一路丝绸飘扬,笙歌锣鼓不绝,升入厅堂之际,来宾们的敬畏之心、归家之心已经油然而生。

人若犯我,经过几重陷阱,铁骑也溃不成军。

④在嘉峪关主城的西门和东门上,分别刻着大字“柔远”、“光化”。

这是嘉峪关这个关隘的主题,这个关隘是为着柔远、光化而建造的。

军事只是一个次要的主题。

柔远、光化,不是非我族类必欲诛之,而是以德化之,这就是中国。

嘉峪关不仅仅是一个耀武扬威的工事,还是德关,嘉峪关的德就是信任来者、虚怀若谷。

⑤怀柔远人,以什么怀之、柔之?

丝绸。

有明一代,丝绸已经成为一种东方文明的象征。

⑥胡人为丝绸来。

这是一条死亡之路,其旅程犹如穿越地狱抵达天堂。

丝绸之路,就是朝觐东方天堂的路。

⑦嘉峪关正当丝绸之路的要冲。

设身处地地想想,那些胡人,穿过浩瀚坚硬干旱的死亡沙漠,亚麻布、皮子捆在身上,又渴又累,跌跌撞撞,就要彻底绝望之际,终于爬进嘉峪关,忽然看见丝绸,灿烂耀眼,柔软如美女子,飘逸如春天之光—一服了!

“怀柔远人,厚往薄来”,制服也。

制服既是动词的制服,也是名词的制服,这套制服是丝做的。

⑧我们进入嘉峪关,登上柔远楼,像是逐渐失去记忆似的,古代那种苍凉雄浑的感觉逐渐消失。

嘉峪关西面的戈壁与嘉峪关城内完全是两个世界。

那边,满川碎石大如斗。

这边,前后左右摩肩接踵的似乎都是现代“胡人”。

穿西装打领带的、穿拉链夹克的……比比皆是。

朝东望去,关内,摩天大楼、高速公路林立蜿蜒,飞机穿越石油城划出高空的长烟……关外,没有一个“胡人”。

他们在关内,我们也在关内,如今全世界都在一个“关”内,这个关可不是嘉峪关、长城或者柏林墙们守得住的。

胡人虽然在关内,但毕竟还个个揣着本护照,此时说不定正担心着过期呢。

⑨恋恋不舍,白天在戈壁走了一趟,到黄昏时分,一行人又沿着城墙在戈壁滩上走。

默默地登上一片高地,坐下。

天地之间充沛着苍茫大气,内心光明感动,落日在背后,夜晚在搭台,像个酒保似的,一颗一颗擦着他的星星。

高两米多、厚一米多的古城墙已经看不出曾经是墙了,已经化为一列坚固密实的土墩,仿佛大地突出的手筋,有些缝隙长出蔓草,被鼠类钻开暗室。

城墙曾经令某个时代的人们绝望,曾经拥有人为的雄强霸道的力量和质地,宿命般地不可抗拒。

从前那些胡骑攻到城墙下,长叹一声,明白了固若金汤的含义,以为它们将天长地久,不敢再犯。

如今安在哉!

⑩落日终于归顺大地,星子出现在天空,天幕森蓝,那个伟大的怀柔者在黑暗里凝视着这片无声的瀚海,四周似乎有万涓细流缓缓涌入。

隐约间,似乎听见戈壁某处传来歌声:

祁连山高啊嘉峪关长/戈壁滩大啊地老天荒/长风万里野茫茫……

                                                                      (选自《散文》,有删改)

[注]罗城,城墙外另修的环墙。

19.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20.作为一个关隘,嘉峪关具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4分)

21.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4分)

(1)制服既是动词的制服,也是名词的制服,这套制服是丝绸做的。

(2分)

(2)那个伟大的怀柔者在黑暗里凝视着这片无声的瀚海,四周似乎有万涓细流缓缓涌入。

(2分)

22.现在的嘉峪关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访谈现场,记者问两位成功人士:

“二位在各自领域都取得骄人成绩,你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一位回答说:

“尽管每次网到鱼的不过是一个网眼,但要想捕到鱼,就必须要编织一张网。

”另一位回答说:

“对准一个‘城墙口’进攻。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016年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A)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6.5

一、(15分,每小题3分)

1.A(B青翠欲滴C娟秀D肆元忌惮)

2.C(透露:

泄露;显露。

流露:

意思、感情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肆意:

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

随意:

任凭自己的意思。

渲染:

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浸染:

液体渗入而使染上颜色)

3.A(第一处前后照应;第二处四字主谓短语,结构一致)

4.C(A充耳不闻:

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B半斤八两:

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

一般为贬义词。

D分崩离析:

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5.D(A搭配不当,“大环境”是“高发期”主宾搭配不当。

B不合逻辑,删除“不被”。

C表意不明,“离开奶奶和妈妈”有歧义)

二、(9分,每小题3分)

6.C(“实景和虚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表述错,原句是“写实与写虚的对立并不是僵化凝固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偷换概念)

7.B(“落日”“浮云”都是眼前之景,属“有景之景”)

8.B(“尽管诗人无不诚心而发,假诗仍然遍布天下”表述错,原句为“诗人无不自以为是诚心而发”)

三、(12分,每小题3分)

9.B(故:

缘故)

10.C

11.D(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

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12.D(“楚庄王游猎诛杀贤臣”不合文意)

四、(24分)

13.

(1)申公子培的忠诚可称得上是美德了。

美德的意思是:

不因为别人理解自己就受到鼓励,也不因为别人不理解自己就感到沮丧。

德行没有比这更高尚的了。

(5分)“知”“劝”“沮”“高乎此”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太子叩头下拜,极力请求说:

“如果治好父王的病,(而父王真的要杀先生的话)我和我的母亲以死向父王为您争辩,父王一定哀怜我和我的母亲,希望先生不要担忧。

”(5分。

“顿首”“强”“已”“患”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

(1)刘诗的“空”字有荒无人烟之意,突出了战后城池残破、百姓流离的凄惨;王诗的“空”字有空明幽静之意,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适恬静。

(4分。

每点2分)

(2)①与朋友的离别之情及对朋友此行的担忧;②对百姓遭受战乱仍被征税的同情;③对朝廷向战后百姓征税的批判。

(4分。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5.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6分。

每句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五、(12分)

16.①技艺精湛;②敬畏职业;③关注细节;④追求完美(极致) (4分,每点1分)

(“态度”1分,“追求”1分,精神内涵1分,句式1分)

17.参考示例:

天空中的白云还在\风筝却没有飘荡\为何眼眸里还有\嬉戏的身影

村子里的老屋还在\炊烟却没有升起\为何脑海里还有\温暖的翘盼

(4分。

句式相似2分,内容协调2分)

18.参考示例:

考生抽签后进入考场面试。

先进行个人答辩,考生面试答题后评委打分;再进行组内展示,考生个人陈述、自由讨论后评委打分。

最后确认成绩,面试结束。

(4分。

内容全面准确2分,语言简洁、条理清晰2分)

六、(18分)

19.①写了作者走进嘉峪关的路线和方向,突出了作者体验古人奔赴嘉峪关的艰难;②以古代胡人的视角感受嘉峪关,为下文写嘉峪关“以柔克刚”的特点和对于胡人以及丝绸之路的重要作做铺垫。

(4分。

每点2分)

20.①屈尊凹处,不以气势夺人;②外表文气,内里暗藏杀机;③采取守势,以柔克刚;④军事为辅,以德化人。

(4分。

每点1分)

21.

(1)我们的祖先能使外族归化,靠的是以丝绸为代表的东方文明。

(2分)

(2)嘉峪关胸怀博大,能够以德化人,接纳外族。

(2分)

22.①嘉峪关在现代得到飞速发展,接纳了更多的外人,已经连接世界,体现了我们国家和民族更大的胸襟。

②嘉峪关原先霸道、不可抗拒的城墙破败荒芜,已看不出是城墙,这意味着交流往来的阻碍必将被打破。

(6分。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七、(60分)

建议参照2015年山东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以43分为基准分评分。

参考译文:

竭尽忠诚的话不顺耳,逆人心,如果不是贤明的君主,有谁能听取它?

因此,这是贤明的君主喜欢的,是不贤明的君主要惩罚的。

君主无一不痛恨侵暴劫夺的行径,然而自己的所作所为却在天天招致它,痛恨它又有什么益处?

假如这里有棵树,希望它生长茂盛,别人按时浇灌它,自己却讨厌别人的行为,并且每天砍伐树根,这样,一定不会有活树了。

厌恶听取忠言,正是最严重的一种自我毁灭的行为。

楚庄王在云梦泽打猎,射中了一只猛兽随兕。

申公子培抢在王之前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