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植物色素植物.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118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植物色素植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资源植物色素植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资源植物色素植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资源植物色素植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资源植物色素植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资源植物色素植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资源植物色素植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资源植物色素植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资源植物色素植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资源植物色素植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资源植物色素植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资源植物色素植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资源植物色素植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资源植物色素植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资源植物色素植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资源植物色素植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资源植物色素植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资源植物色素植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资源植物色素植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资源植物色素植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源植物色素植物.docx

《资源植物色素植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植物色素植物.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资源植物色素植物.docx

资源植物色素植物

色素植物资

一.概念:

色素植物是指体内含有丰富的天然色素,并且可以用于各种食品、饮料以及一些用作燃料的植物。

色素是植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存在于根、茎、叶、花、果实中。

它们是天然色素的主要来源。

二.历史:

我国在战国时代就有关于天然色素利用的记载,《史记·货殖传》中就有“茜栀千亩,亦比千剩之家”,而《齐民要术》一书中也有提取色素的记载。

不仅如此,民间也有用红曲米酿酒、酱肉、制红肠,还有的用染饭花染米食用。

当然国外也不例外,早在公元前1500年埃及就有染色糖果,而且国外一般认为最早使用色素的大不列颠的阿里克撒人。

三.原因及发展:

虽然天然色素使用较早,但是由于科学进步出现了合成色素。

并且人工合成色素具有色泽鲜艳,性质稳定,着色力强,成本低廉等因素,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限值了天然色素的发展,只不过近年来发现一般合成的有机色素都有不同程度的毒素,有些甚至是致癌物质,特别是含偶氮型的色素。

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还会引入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

因此到现在已经有60多种合成色素被很多国家禁止使用,其中发现有致癌作用的就有25种.所以为了人体健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因而现在又给天然色素的发展带来了福音。

四.分类:

一般可分为五类,分别是四吡咯衍生物类(这类普遍存在于幼嫩茎及叶片中,一般称为叶绿素,它不仅无毒而且还对肝炎、胃溃疡、贫血症等有一定疗效。

为无害天然色素)、类二戊二烯衍生物类(此类又称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类和叶黄素类两种。

现在已知的类胡萝卜素已达300多种)、苯并吡喃衍生物类(此类主要包括花青素类和花黄素类两大类)、醌类衍生物类(这类色素又称醌类色,且大多溶于乙醇、乙醚、苯等有机溶剂,不仅具有特殊的吸收光谱,还具有抗菌、抗癌、抗病毒、凝血等作用)、其他色素类(此类主要是一些动物性色素、植物性色素,如紫胶虫色素、靛蓝等)

五.提取方法:

1.粉碎法原料→筛选→水洗·干燥→粉碎→成品。

2.萃取法原料→筛选→水洗·干燥→破碎→萃取→过滤→浓缩→干燥→成品。

3.酶反应法原料→筛选水洗·干燥→酶反应→再萃取→过滤→浓缩→溶酶添加干燥粉剂→成品。

4.培养法培养基→接种培养→脱水分离→除去溶剂→浓缩→喷雾干燥添加溶媒→成品包装。

5.浓缩法原料挑选→清洗晾干→压榨果汁→浓缩→喷雾干燥添加溶媒→成品。

六,分布:

色素植物分布也同一般植物一样分布,但以下主要介绍的是华南地区和西南地的一部分。

1,华南地区主要包括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广西、广东南部、福建福州以南的沿海狭长地带及台湾、海南全部和南海猪岛。

该区属终年高温的热带季风气候,湿热多雨,年平均温度为21~26℃,年温差较小,年最低温一般都在0℃以上。

而且年降雨量在1600~1800mm之间,部分地区可达2000mm以上,土壤为砖红壤和砖红花红壤。

2,西南地区主要包括云南,贵州高原北部,广西盆地北部,四川盆地,陕西南部(秦岭以南),湖北西部及甘肃和河南南部的小部分地区,本区地势起伏较大,多数海拔在1500-2000m之间,最高可达5000m。

多数地区春温高于秋温,春旱而夏秋多雨平均温度为14-16℃,有的地方可达20-22℃,各月平均温度在6℃以上(极少地方除外),年平均降水量900-1500℃左右。

土壤黄壤、红壤和黄棕壤,本区可分为北亚热带秦巴山地混交林、中亚热带四川盆地常绿林、中亚热带贵州高原常绿林和中亚热带云南高原常绿林四个副区。

玫瑰茄,拉丁名Hibiscussabdariffalinn.,又名洛神花、洛神葵、山茄、美丽納、苏丹红,为一年生草本。

原锥状根系,主根略细,入土较深,无毛。

叶异型,下部的卵形,不分裂,上部的掌状3—5裂,具锯齿,先端钝或渐尖,基部圆至宽楔形,无毛,主脉3—5条。

托叶条形,疏被柔毛。

花生于叶腋,黄色,内面基部为深红色,每株一般开50—100朵花,多者近300朵,萼杯状,由5片组成的内萼片和8—12片组成副萼的小苞片构成,红色,肉质,味酸。

蒴果卵球形,内有种子20—30粒,种子肾形,深灰褐色。

形似草棉,直立,高达1米余,主干多分枝,花在夏秋间开放,花期长,花冠黄色,萼片和副萼玫瑰红色,茎、叶柄也常为淡玫瑰色,每当开花季节,红、绿、黄相间,十分美丽可爱。

,多栽培,花开在夏秋季节。

是阳性喜光植物,有一定的耐旱性,但畏寒,怕早霜。

属锦葵科木槿属植物。

含有富含维生素C、接骨木三糖苷、柠檬酸等营养成份;玫瑰茄的花萼为肉质结构,多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机酸,多种氨基酸,大量的天然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如铁、钙、磷等。

不仅可以制果酱,提取天然食用色素,而且玫瑰茄素在食品工业上是我国允许不限量使用的天然着色剂。

此外还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咳消炎、开胃、缓泻、利尿、降血压等功效。

然后还可以用作观赏植物,而且其茎皮纤维亦可供搓绳索用,种子还是良好的植物油油源。

甚至还可以用于工业造纸。

玫瑰茄主产于云南临沧、元谋、永仁、牟甸、保山等地区,其中临沧地区为最大的主产区。

在中国的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均有分布。

具有丰富的饲用价值(玫瑰茄的花萼含有多朴氨基酸、还原糖及有机酸等,并且含有花青素,故主要用作调制饮料和食品用的天然色素,果胶可作化妆品与药物的配料。

其丰富的叶片和种子、果壳及种子榨油后的油饼均可用作家畜饲料,因为叶有酸味、适口性不高。

采完花萼后茎叶可作绿肥,一般产鲜草26.2—30。

0t/ha,含氮0.25%,茎枝剥皮能作纤维,亩产精制纤维1050—1500kg,亩产干花萼为1500—2625kg,亩收种子600—825kg;带壳籽实出油率为11—13%,富含亚油酸,可食用。

经济价值(玫瑰茄的花萼含有多种氨基酸、还原糖及有机酸等,并含有花青素,故主要用作调制饮料及食品用的天然色素,果胶可作化妆品和药物的配料。

其丰富的叶片、种子、果壳及种子榨油后的油饼均可用作家畜饲料,由于叶有酸味,适口性不高,化学成分如表113所示。

采完花萼后的茎叶可作绿肥,一般产鲜草26.2—30。

0t/ha,含氮0.25%,茎枝剥皮可作纤维,亩产精制纤维1050—1500kg,亩产干花萼为1500—2625kg,亩收种子600—825kg;带壳籽实出油率为11—13%,富含亚油酸,可食用)

药用价值(在制药业方面,洛神花它用于制成抗菌剂、收敛剂、利胆剂、润滑剂、消化剂、利尿剂、润肤剂、通便剂、清凉剂、消散剂、镇静剂、健胃剂和强壮剂而使用。

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

洛神花原儿茶酸(PCA)能促进血癌细胞的灭亡;洛神花提取物(Rs)可抑制化学物质(AOM)致结肠癌化的作用;洛神花多酚(HPE)能促进胃癌细胞凋谢;洛神花花青素能促进血癌细胞凋谢灭亡;洛神花的提取物能增加谷光甘肽(GSH)保护肝功能的作用;洛神花的花青素还可

以抑制药物致肝氧化伤害。

洛神花提取物还能调节血压、改善睡眠。

食用价值(新兴的食品和食品工业原料,它的花萼可制蜜饯、果酱、高级饮料、冷饮、汽水、冰茶、热茶、冰榨、冰糕、罐头、果酒、汽酒、香摈酒及糕点夹馅、玫瑰茄豆腐等多种食品。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还是老年人、儿童的营养品。

花萼的艳丽玫瑰色色素是食品中的着色剂。

味美适口,是夏季清热消暑的优质饮料。

以冷饮、汽水、汽酒、原叶、罐头增色剂、茄晶、糖茶为主玫瑰茄的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有清凉降火、生津止渴的功效,可以用来冲泡茶和制作饮料,其味酸。

玫瑰茄也可以提取玫瑰茄色素,用作食品行业的食品添加剂。

菘蓝,拉丁名IsatisindigoticaFortune,又名大青、板蓝根、大靛,是二年生草本植物,也是古代染料的重要材料。

菘蓝和另外一种植物蓼蓝都是古代制造蓝靛的主要原料之一。

原产中国。

主产河北省安国,江苏省、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贵州等地,,多栽培,主根深长,直径5~8毫米,外皮灰黄色。

茎直立,高40~90cm。

叶互生;基生叶较大,具柄,叶片长圆状椭圆形;茎生叶长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在下部的叶较大,渐上渐小,长3.5~11厘米,宽0.5~3厘米,先端钝尖,基部箭形,半抱茎,全缘或有不明显的细锯齿。

阔总状花序:

花小,直径3~4毫米,无苞,花梗细长;花萼4,绿色;花瓣4,黄色,倒卵形;雄蕊6,4强;雌蕊1,长圆形。

长角果长圆形,扁平翅状,具中肋。

种子1枚。

是古代两大染料的材料之一。

花期为4、5月。

果期为6月。

是喜温暖怕水涝植物,适应性较强,有一定的耐寒能力。

多在6、7月采收。

它含有靛蓝、靛玉红、蒽醌类、β-谷甾醇、γ-谷甾醇以及多种氨基酸,还含黑芥子甙、靛甙、色胺酮等多种物质。

不仅茎、叶可以做染料提取天然色素菘蓝和另外一种植物蓼蓝都是古代制造蓝靛的主要原料之一。

菘蓝又名大青,其成分中含有大青素B(IsatinB,菘蓝甙),它实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甙,而是吲哚酚与果糖酮酸所形成的酯,吲哚酚配糖体在碱性发酵液中会被糖化酶或碱剂分解,游离出吲哚酚,进而在空气中氧化缩合为蓝色的沉淀——蓝淀(靛蓝)。

根亦可入药称板蓝根,用于温病发热,发斑,风热感冒,咽喉肿痛。

丹毒,流行性乙型脑炎、肝炎和腮腺炎等症状。

苏木,拉丁名是CaesalpiniasappanL.。

又名苏枋、苏方、苏方木、窊木、棕木、红柴、落文树,属苏木科苏木属植物,小乔木,高达6米,具疏刺,除老枝、叶下面和荚果外,多少被细柔毛;枝上的皮孔密而显著。

二回羽状复叶长30-45厘米;羽片7-13对,对生,长8-12厘米,小叶10-17对,紧靠,无柄,小叶片纸质,长圆形至长圆状菱形,长1-2厘米,宽5-7毫米,先端微缺,基部歪斜,以斜角着生于羽轴上;侧脉纤细,在两面明显,至边缘附近连结。

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约与叶相等;苞片大,披针形,早落;花梗长15毫米,被细柔毛;花托浅钟形;萼片5,稍不等,下面一片比其他的大,呈兜状;花瓣黄色,阔倒卵形,长约9毫米,最上面一片基部带粉红色,具柄;雄蕊稍伸出,花丝下部密被柔毛;子房被灰色绒毛,具柄,花柱细长,被毛,柱头截平。

荚果木质,稍压扁,近长圆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约7厘米,宽3.5-4厘米,基部稍狭,先端斜向截平,上角有外弯或上翘的硬喙,不开裂,红棕色,有光泽;种子3-4颗,长圆形,稍扁,浅褐色,多栽培,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省有栽培;云南金沙江河谷(元谋、巧家)和红河河谷有野生分布。

原产印度、缅甸、越南、马来半岛及斯里兰卡。

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是喜阳忌阴和积水且耐旱植物,多分布在雨量较少的地区,耐轻霜。

一般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都可种植,对土壤要求不严,适于破壤、粘壤及冲积土上种植。

全年皆可采收。

其枝可提取红色染料——苏木,能用于染制棉、麻、丝、毛等纤维及纸料,根可提取黄色染料。

傣族用苏木心材泡酒具有保健作用,干燥心材入药能够解热清血、收敛祛痰。

此外还具有一定毒性。

木蓝,拉丁名是Indigoferatinctoria.L。

又名蓝靛、槐蓝、小青、野槐树、野蓝枝子,乃豆科木蓝属植物,为小灌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红色系染料,苏木的颜色比茜草鲜艳,制作方法比红花简单。

苏木精含多个羟基,易溶于水,在不同酸碱度下会显示不同色调的红色。

苏木精与不同的媒染剂(铜、铝、铅、铁、钙等的盐)作用,可染出不同的色彩(深红、紫红、酱红、枣红……)。

自古以来就作为染料广泛使用,称为“苏枋色”。

苏木可以对天然的毛麻丝棉等进行染色。

尤其在丝绸上可以呈现出鲜艳的大红色。

从苏木中提取的苏木精用氧化铬为媒染剂可染成黑色,称之为苏木黑。

,花期为5—6月,果期为6—9月。

适应性较强,有极强的耐干旱能力,可开发为防旱植物。

不仅可以从叶中提取出蓝靛染料,还可以作为药材具有泻火散郁、治肿毒等作用。

此外在民间一些地方还代表了病鬼树,砍树者会生病。

栀子,拉丁名是GardeniajasminoidesEllis.,又名黄栀子、山栀、、黄鸡子、黄荑子、山栀子、白蟾等,为茜草科栀子属植物,是常绿灌木常绿灌木,高达2m。

对生或3叶轮生,叶片革质,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5~14cm,宽2~7cm,全缘;托叶2片,通常连合成筒状包围小枝。

花单生于枝端或叶腋,白色,芳香;花萼绿色,圆筒状;花冠高脚碟状,裂片5或较多;花单生枝端,芳香;萼管倒圆锥形,有棱,裂片线形,花瓣成旋转卷形排列,花开时成高脚杯状或碟状,5~6裂,初为白色,后变为乳黄色;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子房1室。

果卵圆形,黄色,为肉质果;有翅状纵棱5~8条;种子多数。

子房下位。

,花期为5–7月,果期为8–11月。

栽培史较长,原产地就是我国中部。

为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好阳光但又不能经受强烈阳光照射,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轻粘性酸性土壤中,萌芽力强,耐修剪。

同时也是岳阳市市花,较一般植物对通气要求稍微要高,是典型的酸性花卉。

可作为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

在秋季只要当果皮出现黄色时即可采摘。

它含有的色素主要是栀子黄色素、黄酮类等成分,而其它还含有烯醚萜类成分、西红花苷类成分、D-甘露醇、熊果酸等物质。

果实不仅可以提取黄色素,还可以入药,具有解热消炎、止血功效,而且花大芳香,亦可作园林观赏植物。

产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四川、贵州和云南,河北、陕西和甘肃有栽培;生于海拔10-1500米处的旷野、丘陵、山谷、山坡、溪边的灌丛或林中。

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太平洋岛屿和美洲北部,野生或栽培。

冻绿,拉丁名是Rhamnusutilis.。

又名红冻、黑狗丹、山李子、绿子、大绿,乃是鼠李科鼠李属植物,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4m。

小枝无毛,枝端刺状,腋芽小。

叶长圆形,

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4~15cm,宽2~6.5cm,上面无毛或中脉被疏柔毛,下面干

后黄色,沿脉或脉腋被金黄色柔毛,侧脉5~6对;雄花数朵至30余朵簇生,雌花2~6朵簇生。

果近球形,黑色。

种子背侧基部有短纵沟。

,花期为4~6月;果期为5~10月。

还没有普遍栽培,不过却是我国古代为数不多的天然绿色染料之一,明清时期,中国所产的冻绿已闻名国外,被称为中国绿。

稍微具有耐荫能力,不择土壤。

适应性强,耐寒,耐干旱、瘠薄。

主要含有天然绿一号、天然绿二号、以及黄色调的鼠李宁、鼠李宁、和甲基鼠李素等,这些色素都可以采用直接法在弱碱性浴中染棉和丝绸。

而其茎皮含有的绿色色素可以作染料,常用于染棉及丝织品,而且其果实还含有黄色染料。

除此之外,还可以药用作观赏植物等。

分布于我国冀,晋,豫,陕,甘,皖,苏,浙,赣,湘,鄂,川,黔,闽,粤,桂等地。

密蒙花,拉丁名是BuddlejaofficinalisMaxim.,又名小锦花、蒙饭花、疙瘩皮树花、鸡骨头花、米汤花、羊耳朵、老蒙花、黄花醉鱼草、水棉花、虫见死、黄饭花,乃是马钱科醉鱼草属。

落叶灌木,高1~3m,最高可达6m以上。

小枝微具四棱,密被灰白色绒毛,后渐脱落。

叶对生,叶柄长6~10mm,被灰白色绒毛;托叶在两叶柄基部之间退化成一横线;叶片长圆状披针形、宽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12cm,宽1~4.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全缘或有不明显的疏生小锯齿,纸质,上面深绿色,被细星状毛,叶脉凹陷,下面密被灰白色或黄色星状茸毛,叶脉隆起,聚伞圆锥花序顶生及腋生,长5~12cm,密被灰白色柔毛,苞片披针形,花梗长约6mm,均密被茸毛。

花芳香,花萼钟状,先端4裂,裂片卵圆形,长约1mm,被茸毛;花冠淡紫色,略带黄色,花冠管长1~1.5cm,直径2~3mm,上部缢缩,先端4裂,裂片卵圆形,平展,长约4mm,管内面黄色,疏生茸毛,外面密被茸毛;胚珠多数,花柱长约3mm,柱头膨大而不裂。

蒴果卵形,长5~6mm,2瓣裂,基部具宿存的花萼和花冠。

花期是1-3月,果期是4-7月,种子多数,细小,多扁平,具翅。

花期2~3月,果期7~8月。

生于山坡,杂木林地,河边和丘陵地带,通常为半阴生。

采收时间多在初春时期,花还在没有开放时。

它主要含醉鱼草甙、刺槐素、密蒙花黄花碱素等多种黄酮类。

不仅可以用于染饭食用,而且还可以入药,主要具有祛风,凉血,润肝,明目、止咳平喘、美容养颜等作用。

关于它的染饭的发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在很久以前,有户人家的院子里长着一棵两丈高的蜜蒙花树。

这家的阳台上。

一侧淘米、洗菜。

在蜜蒙花盛开的某一天,她把泡着糯米的瓦盆摆在树下的阳台上。

夜里,刮了一阵大风,蜜蒙花枝、花朵被风吹落了不少,有一枝蜜蒙花正好落在瓦盆里。

次日凌晨,女主人淘米时,把盆里的花枝捡出来,但米中仍剩有不少的蜜蒙花。

她把米放在木甑蒸起。

米饭蒸熟以后,飘出一阵阵特殊的香气。

女主人揭开木甑盖一看,惊呆了,发现平时的白米饭变成了黄米饭,而且气味也比平时的清香得多。

一家人喜出望外,吃过以后,个个赞不绝口。

从此,这户人家便用蜜蒙花泡米蒸制糯米饭。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后,当地人都知道了蜜蒙花可以作糯米饭。

分布在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姜黄,拉丁名为CurcumalongaL.,又名黄姜、毛姜黄、宝鼎香、宝鼎香、黄丝郁,属姜科姜黄属植物,多栽培,为多年生草本,高1-1.5m。

根茎发达,成丛,分枝呈椭圆形或圆柱状,橙黄色,极香;根粗壮,末端膨大成块根。

叶基生,5-7片,2列;叶柄长20-45cm;叶片长圆形或窄椭圆形,长20-50cm,宽5-1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延至叶柄,上面黄绿色,下面浅绿色,无毛。

花葶由叶鞘中抽出,总花梗长12-20cm,穗状花序圆柱状,长12-18cm;上部无花的苞片粉红色或淡红紫色,长椭圆形,长4-6cm,宽1-1.5cm,中下部有花的苞片嫩绿色或绿白色,卵形至近圆形,长3-4cm;花萼简绿白色,具3齿;花冠管漏斗形,长约1.5cm,淡黄色,喉部密生柔毛,裂片3;能育雄蕊1,花丝短而扁平,花药长圆形,基部有距;子房下位,外被柔毛,花柱细长,基部有2个棒状腺体,柱头稍膨大,略呈唇形。

花期8月,花期8-9月,喜欢暖湿润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的环境,怕严寒霜冻,怕干旱积水。

宜在土层深厚,上层疏松,下层较紧密的砂质壤土栽培。

忌连作,栽培多与高秆作物套种,用根茎繁殖。

它含有姜黄素和挥发油.挥发油中含姜黄酮、姜油烯、水芹烯,8-桉叶素、香桧烯、龙脑、去氢姜黄酮. 尚含阿拉伯糖、果糖、葡萄糖、脂肪油、淀粉、草酸盐等。

采收多在6、7月时挖其根茎利用。

它不仅可以用于提取色素,还可以入药,主治破血行气、通经止痛,姜黄的作用是治血瘀气滞诸证、胞腹胁痛、妇女痛经、闭经、产后瘀滞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但姜黄用药禁忌是血虚无气滞血瘀及孕妇慎服姜黄。

多穗柯,拉丁名是Lithocarpuspolystachyus(Wall.)Rehd.,又名多穗石柯,是壳斗科石栎属植物,为常绿乔木,高11-15m。

小枝幼时淡褐色,老时干后暗褐黑色。

叶互生;叶柄长2-2.5cm,基部增粗,常呈暗褐色,有时被灰白色粉霜;叶片革质,长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7-14cm,宽3-4cm,先端急尖或突然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无毛,下面稍带灰白色,侧脉7-10对,支脉纤细,疏离,稍明显,小脉通常不明显。

雄花序极少复穗状;雌花3朵一簇,常1朵结实。

果序长8-10cm,轴纤细,直径约5mm;壳斗浅盘形,包围坚果基部,直径9-14mm,高3-5mm;鳞状苞片轮状排列,细小,除顶部外与壳斗愈合,被褐黑色绒毛;坚果扁球形,直径1.6-1.8cm,长9-13mm,未成熟时顶部锥尖状,成熟时近平坦,中央有短尖头,基部截平,无毛;果脐深内陷,直径6-8mm。

花期5-9月,果期翌年5-9月。

紫草,拉丁名是LithospermumerythrorhizonSieb.etZucc.,又名山紫草、紫丹、紫草根等,为紫草科紫草属的植物,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山西、湖南、甘肃、山东、湖北、广西、四川、陕西、贵州、江西、河北、河南等地,,生长于海拔50米至2,5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山坡草地,目前已经开始人工引种栽培。

紫草喜凉爽、湿润的气候条件,怕涝,怕高温,以地势高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和渗水力强的中性或微酸性沙质壤土为宜。

盐碱地、低洼地重黏土地不宜种植。

为多年生草本,高15-40cm。

全株被白色或淡黄色长硬毛。

根粗壮。

略呈圆锥形,根部常与数个侧根扭卷在一起,外皮暗红紫色。

茎直立,单一或基部分成两歧,基部有残存叶基形成的茎鞘。

基生叶丛生,线状披针形或线形,长5-20cm,宽5-15cm,先端短渐尖,基部无鞘状;无叶柄。

镰状聚伞花序密集于茎上叶腋,长2-6cm;花两性,苞片叶状,披针形,具硬毛;花萼短简状,5裂,裂片狭条形,两面均密生淡黄色硬毛;花冠简状钟形,紫色或淡紫色,长1-.5cm,裂片椭圆形,开展;外侧略被白毛,喉部与基部光滑,无附属物;雄蕊5,花丝短或无,关睡于花冠简中部或喉部;子房4深裂,花柱纤细,先端浅2裂,柱头2,倒卵形。

小坚果宽卵形,褐色,长3.5mm,宽约3mm。

有粗网纹和少数疣突起。

花期6-7月,果期8-9月。

它主要含有乙酰紫草素、β-羟基异戊酰紫草素、紫草素、β,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色素成分、色素成分为萘醌衍生物,有紫草素、乙酰紫草素、去氧紫草素(、异丁基紫草素、异戊酰紫草素、β,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β-羟基-异戊酰紫草素、紫草烷、紫草红、α-甲基-正-丁酰紫草素、3,4-二甲基戊烯-3-酰基紫草醌、新疆假紫草根含β-羟基异戊酰紫草醌、3,4-二甲基戊烯-3-酰基紫草醌.脂肪酸主要为软脂酸、油酸及亚油酸等.等。

种植后第二年10月中下旬即可采收。

采收时连同地上茎一起挖出,去净泥土,切忌水洗,去掉地上茎及芦头,捆成小把,晒干即可。

一般每公顷产干药1500~2250千克。

功能主治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用于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但胃肠虚寒便溏者禁服。

茜草,拉丁名为RubiacordifoliaL.,别名蒨草、血见愁、地苏木、或血丹、土丹参、红内消等。

是茜草科茜草属植物,为多年生攀援草本,根数条至数十条丛生,果实外皮紫红色或橙红色,叶四片轮生,具长柄,叶片形状变化较大,卵形、三角状卵形、宽卵形至窄卵形,浆果球形,红色后转为黑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茜草喜凉爽而湿润的环境。

耐寒,怕积水。

对土壤要求以疏松肥沃,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壤土栽培为好。

主要生于山坡路旁、灌丛及林缘,春、秋季采挖。

分布于安徽、河北、陕西、河南、山东等地。

主要含有根含蒽醌甙茜草酸、水解生成甙元茜素及葡萄糖.尚含紫色素、伪紫色素、茜草色素等种物质。

具有治疗有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主治血热咯血、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症。

以根入药,性寒,味苦酸,功能凉血止血等功效。

茜和蓝是出现於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早的染色植物之一。

茜草的种类,主要有东洋茜、西洋茜、印度茜三种,其染出的色相并不一样。

在中国使用的茜草是属於东洋茜,染出的色相是偏橙色的,红色的感觉较低。

西洋茜另外也因为其叶片有六片的缘故,也被称之为六叶茜,东洋茜则是四叶,因此也被称之为四叶茜。

西洋茜主要产於地中海沿岸之南欧区域和西亚区域,是属於多年生的草类植物,叶片为六片轮生,根部主要含有黄色和红色的色素。

云南石梓,拉丁名是GmelinaarboreaRoxb.,又名滇石梓、老可嫂、老可少、咪苏、石梓、印度石梓、大叶石梓、甑子树、酸树、埋索(傣语)、甲梭扑(哈尼语)、勒咩(基诺

语)等。

是马鞭草科石梓属植物,云南石梓为落叶乔木,高25一30米,胸径50一80厘米;树皮灰褐色,呈不规则块状脱落;幼枝四棱形,具毛及灰白色皮孔,叶痕明显。

叶对生,坚纸质,宽卵形,长10一25厘米,宽12一1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至浅心形,近基部有明显的盘状腺体2至数个,全缘,侧脉5一8对,上面被微毛或老时近于无毛,下面密被绒毛;叶柄长8一13厘米。

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长15一30厘米;花萼钟状,长3一5毫米,外面有黑色盘状腺点,裂片5,花冠长34厘米,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