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1294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4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docx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docx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年龄范围

成熟期:

0—18岁

学前时期:

0—6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1、学前阶段是各种心理活动发生的开端。

2、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发展过程:

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

2、发展过程并非孤立进行,受遗传,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影响。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

1、服从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

(一)发展心理学(年龄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的心理发展。

1、主要研究对象:

儿童心理的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

2、心理的发生发展包括:

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原始人类的心理)

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支内容最为充实的分支或组成部分。

(二)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1、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和基础。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三)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是学前教育学提出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

(四)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技能的发育的科学。

1、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前提。

2、心理是脑的机能,儿童生理解剖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依据

(五)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

2、学前儿童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1、第一个任务是:

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2、第二个任务是:

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1、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一般以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蒲莱尔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作用在于揭示发展规律,为早期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以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效率。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同时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论原理。

一、客观性原则

1、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

·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应注意那些刚萌芽的新特征和品质。

四、教育性原则

·从设计研究方案、时间安排到研究者的举止言谈,都必须考虑对学前儿童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

一、以研究时间为标准,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

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的变化。

1、纵向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

长者可达几十年,短则可以是几个月。

2、短时的纵向研究一般只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婴儿。

3、时间的间隔应该固定,间隔的长短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

年龄越小,心理的发展变

化越大,间隔的时间应越短。

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研究某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待点。

1、横断研究应特别注意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应慎重确定研究对象的年龄及年龄组的划

分。

要使研究对象达到足够的数量。

并且照顾到研究对象的生活和教育背景。

2、一般来说,儿童年龄越小,年龄组内的儿童年龄差距应越小,这样有利于发现心理

发展的质变和关键年龄。

纵向研究的优点:

可以比较系统、详尽地了解同一个或一组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发展的连续性、顺序性和量变、质变的规律。

缺点:

费时较长,不易同时对大量对象进行研究。

横向研究的优点:

取样较方便,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资料,完成研究课题。

缺点:

难以了解到某一研究对象心理发展的具体进程和特点。

二、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整体研究又称系统研究,即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对象系统,当成一个整体结构来进行研究。

分析研究又称专题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某一个别的、局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三、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差异研究较多集中于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活动的区别。

相关研究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或心理现象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

因果研究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以上几种类型都需要依靠推论统计来进行。

即:

结论是根据研究的样本推导出的,因此,必须注意防止取样偏差,并且验证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四、根据不同的研究任务和课题,分为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

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这种方法主要是了解双生子(遗传因素相同的儿童)在不同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异同。

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这种方法主要是查明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

(一)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最基本方法。

(二)观察对象和范围的确定

1、开放式抽样

2、封闭式抽样(时间抽样、事件抽样)

3、时间抽样:

是定期在规定的时间单位内进行观察。

(三)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

尽量使儿童保持

自然状态。

根据观察目的和任务之不同,可以采用局外观察(使儿童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或参与性观察(观察者以某种身份参加到儿童的活动中)。

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

因后果。

3.由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不稳定性,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

因此对学前

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反复多次进行。

二、实验法

(一)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

种方法。

优点是能够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设备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不足之处在于幼儿在实验室环境内往往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

由此导致所得实验结果有一定局限性。

特别是研究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

运用该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时,应注意:

1、幼儿心理实验室内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

2、对幼儿的实验室实验可通过游戏等幼儿熟悉的活动进行。

3、实验开始前要有较多的准备时间,使幼儿被试熟悉环境和熟悉主试。

4、对幼儿的实验指导语,要用简明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

5、实验进行过程应考虑到幼儿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

6、实验记录应考虑到幼儿表达能力的特点。

(二)自然实验法的特点在于,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某种或某些条件是有目的有计划加以控制的。

优点:

使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心理状态比较自然,而研究者又可以控制儿童心理产生的条件,既与观察法接近,又是实验方法,兼有二者的优点。

缺点:

由于强调在自然的活动条件下进行实验,难免出现各种不易控制的因素。

(三)教育心理实验法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

其重点在于比较不同的教育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潜能,从而为教育改革服务。

·用实验法,常用实验组和控制组(或称对照组)相对比。

通过两组比较,测查这种特殊措施(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三、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测验的愿望是以同样的刺激看反应的不同。

对学前儿童的测验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学前儿童的测验都是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

2、测验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

3、切不可仅以任何一次测验的结果作为判断某个儿童发展水平的依据。

优点:

比较简便,在较短时间内能够粗略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

四、间接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并不是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心理表现和行为,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

(一)调查访问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1、调查法可以采取当面访问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书面调查的方式。

2、当面调查可以是个别访问,也可以是开调查会。

3、调查访问必须有充分准备,拟定调查提纲。

调查访问人员还应善于向被访问者

提出问题。

缺点:

比较费时间。

(二)问卷法

优点:

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做出结论。

缺点:

编制问卷表并不容易,题目的信度、效度要经过考验。

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谈话法:

通过和幼儿的交谈,可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

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

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

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例如:

“绘人测验”。

第三章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人生的第一年

·人出生后的第一年,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

一、初生到满月(新生儿期)

(一)适应新生活

(二)依靠无条件反射

吸吮反射;觅食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

(三)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

1、最初的条件反射是儿童为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新机制。

2、条件反射即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

3、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1)大脑皮层出于成熟健全而正常的状态。

(2)具备基础反射。

(3)条件刺激适当的强度和出现的时间。

(4)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多次吻合。

4、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决定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

5、心理的发生(儿童出生第一个月,心理已经发生)

(四)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

二、满月到半岁(婴儿早期)

(一)、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二)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

(三)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动作混乱阶段——无意抚摸阶段——无意抓握阶段——手眼不协调的抓握——手眼协调的抓握

(四)开始认生

1、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

2、认生是儿童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

一方面表现为:

感知辨别和记

忆能力的发展;也表现为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三、半岁到周岁(婴儿晚期)

(一)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2、坐、爬、站、走的发展(都是6—12个月这个阶段学习的)

(二)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1、五指分工动作的发展;2、双手配合;3、摆弄物体;4、重复连锁动作

(三)语言开始萌芽

(四)依恋关系日益发展

第二节1—3岁

一、学会直立行走

·1—2岁孩子独立行走还不自如

1、头重脚轻,走路时难以保持平衡。

2、全身的骨骼肌肉比较嫩弱。

3、脊柱的弯曲没有完全形成。

4、两腿和身体动作不协调。

二、使用工具

·1—3岁儿童学习使用工具有一个发展过程,大致经过四个基本阶段

1、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

2、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

3、主动去重复有效动作。

4、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三、语言和表象思维的发展

·人类特有的语言、表象、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四、出现独立性

1、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

2、独立性的出现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

它表明,儿童心理具备了人类的一切特点:

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用语言交际,能进行想象和思维,有了自我意识。

第三节3—6岁(学前期——幼儿期)

一、3——4岁

·3—4岁时学前初期,也是幼儿园小班的年龄。

这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一)、生活范围扩大

1、生理的发展

2、3岁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

3、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幼儿园已经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多地猜测他的意愿。

(二)认识依靠行动

(三)情绪作用大

(四)爱模仿

二、4——5岁

·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主要在于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地开始发展。

具体如下:

(一)活泼好动

(二)思维具体形象

·具体形象性这种特点在学前中期最为典型。

(三)开始接受任务

(四)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三、5——6岁

·5—6岁是新的特点继续巩固和发展的时期。

(一)好问、好学

(二)抽象能力明显萌芽

(三)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四)个性初具雏形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

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一)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二)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四)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五)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原始的感知阶段——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

上最小差异的能力。

即一般所谓视力。

1、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2、儿童的视力障碍:

远视;近视;弱视。

3、早期矫正有效果,学前期是治疗弱视的最佳期。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1、颜色视觉的障碍:

色盲;色弱。

2、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已出现。

3、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

4、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

第四节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一)胎儿的听觉反应

(二)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三)听觉发生的指标:

“大动作反应”、“机体内部变化”、“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

·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

·关键在于:

一、发生的声音是持续的;二、要使新生儿处于能处于能自由转动头部的位置。

三、幼儿听觉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

·儿童听觉的个体差异很大

第五节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触觉反应,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等,都可以说是触觉的表现。

二、口腔的触觉

1、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初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

后来才是手的触觉探索。

2、通过口腔的触觉探索可以进行学习。

整个人生第一年,婴儿的口腔触觉都是一种探索手段。

三、手的触觉探索

(一)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

(二)视触的协调

四、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婴儿期也出现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五、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极低,痛觉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六、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的动作越来越准确。

第六节学前儿童对物体的知觉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1、很小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不同的形状。

2、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别有程度上的差异。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1、苏联的研究认为,6个月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三、幼儿对物体属性感知标准的掌握

1、3岁以后,儿童对物体属性的知觉发展到了系统化阶段。

2、幼儿逐渐学会按社会通用的感知标准去反映物体的属性。

第七节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

主要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位置以及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

包括

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方位知觉的发展

1、儿童出生后就有方向定位的能力。

2、幼儿更多依靠视觉、动觉及静觉的联合活动进行方向定位。

3、儿童先学会辨别上下方位——前后方位——左右方位。

(二)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

1、距离视觉是一种以视觉为主的复合知觉。

2、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创设的“视觉悬崖”。

3、婴儿已经产生距离知觉。

(三)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1、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

3、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与识记的事件相联系。

4、生活制度在幼儿对时间的定向上起决定作用。

5、日历和钟表是成人时间信息的主要来源。

第八节幼儿观察的发展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的发展意味着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进入一个较完善的阶段。

一、观察的目的性

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和有意性可以分为三级水平:

1、根据观察任务,有目的地克服困难和干扰,坚持细致观察;

2、能根据任务有目的地观察,但遇到困难或不能克服,不愿坚持;

3、不能接受任务,东张西望,或只看一处,或任意乱指。

二、观察的持续性

幼儿初期,观察持续的时间很短。

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学会持续观察某一事物。

三、观察的概括性

1、观察的概括性意味着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他在幼儿初期还没有很好的发展。

2、丁祖荫认为儿童对图画的认识逐渐概括化,对图画认识的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

·认识“个别对象”阶段——认识“空间联系”阶段——认识“因果关系”阶段——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五、观察方法

1、幼儿的观察最初是依赖外部动作进行的,以后逐渐内化为以视觉为主的知觉活动。

2、在知觉依靠外部动作进行,还没有内化之前,幼儿的观察是无秩序的,往往以“尝

试错误”方式进行,缺乏有效的方法。

3、幼儿期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知觉方法:

(1)知觉认同。

这种知觉动作发生于知觉的客体与幼儿已掌握的知觉标准完全一致时。

(2)归入标准。

这种知觉动作发生于物体的属性与知觉标准部分吻合时。

(3)这种动作发生于知觉的客体具有复杂的属性,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确定其属性时。

第五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第一节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1、注意使儿童从环境中接受更多的信息。

2、注意使儿童能够发觉环境的变化,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动作,并为应付外来刺激准备新的动作,把精力集中于新的情况。

二、注意与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1、凡是注意所指向和集中的对象,人们对该对象的知觉就最完全、最清晰、最突出。

2、注意是研究幼小婴儿感知发展的指标。

三、注意与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注意使感知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

2、注意发展水平低的儿童,其记忆发展水平也低。

四、注意与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

·注意能加强行动的力量,行动的坚持性和注意是不可分的。

六、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学习

·儿童集中注意时,学习效果好,能力提高也快。

第二节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

1、注意是一种定向反射。

原始的定向反射是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同时也是最初

级的注意。

2、原始的定向反射性注意主要是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的,也就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

它的生理基础是脑的一般觉醒水平。

(二)注意选择性的发生发展

1、选择性注意性质的变化

·注意的选择性最初决定于刺激物的物理特点,以后逐渐转变为主要决定于刺激物对儿童的意义。

2、选择性注意对象的变化

·一方面是选择性注意范围的扩大,注意的事物日益增加;另一方面是选择性注意

对象的复杂化。

二、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定向性注意和婴儿的选择性注意都属于无意注意。

第三节新生儿的注意

一、新生儿定向反射的表现

·注意,从它的发生来说,是一种定向反射。

·测量新生儿及幼小婴儿注意的指标:

(1)觉醒状态

·柯纳将觉醒状态分为:

规则的睡眠——不规则的睡眠——昏昏欲睡——

不活跃的清醒——活跃的清醒。

·觉醒和注意有倒置的U形关系。

(2)习惯化

·如果新刺激多次连续出现,或延续一段时间,婴儿就不再去注意,这种

现象称为习惯化。

换句话说,习惯化就是熟悉的刺激所发生的注意减退现象。

(3)心率变化

·心跳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是定向反应的一种最普通的表现。

(4)瞳孔扩大

(5)吸吮抑制

二、新生儿注意的选择性

1、新生儿已对刺激物有一定的选择性反应。

2、黑斯认为:

新生儿的扫视活动室一种生理适应现象,它的作用是保持皮质视觉神经细胞的高水平“射击速度”。

3、新生儿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偏爱。

·对简单鲜明图案的偏好。

·对人脸的偏好。

第四节1岁前儿童的注意

一、婴儿注意的选择性倾向

·婴儿注意的选择性带有规律性的倾向。

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力面,也称为视觉偏好。

(一)婴儿注意选择性的特点

偏好复杂的刺激物;曲线;不规则;密度大;集中;对称。

(二)婴儿注意选择性的变化

1、从注意局部轮廓到注意较全面的轮廓。

2、从注意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成分。

(三)关于婴儿选择性注意的理论

·各不相同

二、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

·3个月以后的婴儿,生理成熟对他的注意的制约作用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重要,经验开始对婴儿的注意起作用。

三、出现动作协调的注意

·婴儿6个月左右,出现手眼协调动作。

第五节1—3岁儿童的注意

·1—3岁儿童注意的发展和儿童认知的发展密切联系,特别是和表象与语言的开始发展密切联系。

一、“客体永久性”的认识与注意的发展

·儿童注意的发展,和皮亚杰所提出的“客体永久性”的认识分不开。

二、表象的发生与注意的发展

·1.5—2岁,儿童的表象开始发生。

从此,儿童的注意和表象密切联系起来。

三、语言的发生与注意的发展

·2岁左右,语言真正形成,词语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物,能够引起儿童的注意。

第六节3—6岁儿童的注意

·3——6岁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一、幼儿的无意注意

1、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都属于无意注意。

2、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