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 复习提纲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1690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银行学 复习提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央银行学 复习提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央银行学 复习提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央银行学 复习提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央银行学 复习提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中央银行学 复习提纲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中央银行学 复习提纲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中央银行学 复习提纲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中央银行学 复习提纲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中央银行学 复习提纲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中央银行学 复习提纲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中央银行学 复习提纲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中央银行学 复习提纲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中央银行学 复习提纲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中央银行学 复习提纲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中央银行学 复习提纲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中央银行学 复习提纲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中央银行学 复习提纲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中央银行学 复习提纲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中央银行学 复习提纲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银行学 复习提纲DOC.docx

《中央银行学 复习提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银行学 复习提纲DOC.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央银行学 复习提纲DOC.docx

中央银行学复习提纲DOC

中央银行学

一.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体现及其扩展

(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权是其自身成为央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也是中央银行发挥其全部职能的基础。

(二)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体现:

1.代理国库。

2.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

3.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信贷支持。

4.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包括外汇、黄金和其他资产形式的国际储备。

5.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际金融活动。

6.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7.对金融业实施金融监督管理,维护金融稳定。

8.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

(三)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体现:

1.集中存款准备金

2.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

3.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

扩展:

(一)发行的银行职能

早期:

集中垄断银行券的统一发行;

现代: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二)银行的银行职能

早期:

集中存款准备金、作为最后贷款人和组织银行间支付清算;

现代:

集中存款准备金、贷款已作为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信用量的重要手段。

组织、参与、管理支付清算已上升为央行最为重要的业务之一。

(三)政府的银行职能

早期:

政府代理国库、代理政府债券以及根据政府安排代为筹集资金。

现代:

央行代理国库业务量大大增加;

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成为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

监管重点是金融体系安全和金融秩序稳定。

二.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一)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1.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指一国只设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权力和履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责,中央银行机构自身上下是统一的,机构设置一般采取总分行制,逐级垂直隶属。

特点:

权力集中统一、职能完善、有较多的分支机构。

2.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指中央银行体系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

(二)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三)准中央银行制度

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设通常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四)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这种中央银行制度一般与区域性多国经济的相对一致性和货币联盟体制相对应。

三.中央银行组织结构类型及代表国家

(一)中央银行的权力分配模式

代表国家:

中国、英国、美国、意大利、马来西亚、菲律宾、苏丹等

(二)中央银行的内部机构设置

代表国家:

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

(三)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的设置

1.按经济区域设置

代表国家:

美联储、英格兰银行等

2.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

代表国家:

1998年以前的中国人民银行

3.以经济区域为主、兼顾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

代表国家:

日本、德国、1998年以后的中国人民银行等

四.央行的法定业务的限制

1.不得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或非银行金融业务;

2.不得向任何个人、企业或单位提供担保,不得直接向他们发放贷款;

3.不得直接从事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业务;

4.不得从事不动产买卖业务;

5.不得从事商业性证券投资业务;

6.一般不得向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五.央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原则及其分类

一般原则:

首先,从总体上看,最基本的业务活动原则是必须服从于履行职责的需要。

其次,在具体的业务经营活动中,中央银行一般奉行四个原则。

1.非盈利性

2.流动性

3.主动性

4.公开性

分类:

(一)银行性业务

1.资产负债业务

1准备金及其存款业务

2货币发行业务

3发行中央银行证券

4再贴现业务和贷款业务

5公开市场业务

6外汇和黄金业务

2.支付清算业务

3.经理国库业务

4.会计业务

(二)管理业务

1.存款准备金管理;

2.货币流通管理;

3.货币市场监管;

4.黄金、外汇管理;

5.征信管理;

6.金融风险的评估与管理;

7.反洗钱和金融安全管理;

8.金融统计业务;

9.国际金融活动与协调管理;

10.对金融机构的稽核、检查、审计

六.央行资产负债业务主要项目之间的关系(P61)

1.对金融机构债权和对金融机构负债的关系

2.对政府债权和政府存款的关系

3.国外资产和其他存款及自有资本的关系

七.央行有哪些负债业务

1.央行的存款业务

2.货币发行业务

3其他负债业务

1发行中央银行债券

2对外负债

3资本业务

八.货币发行的两层含义、两种性质及发行渠道

1.货币发行的两层含义:

①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向社会。

②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2.货币发行的两种性质:

①经济发行:

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现金流通量。

②财政发行:

为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

3.发行渠道:

①再贴现

②发放贷款

③购买证券

④收购金银和外汇

九.货币发行的原则和准备制度

1.原则:

①垄断发行的原则

便于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调节货币流通。

有利于加强央行实力,有利于政府完全的得到发行收益。

②有可靠信用做保证的原则

用黄金或有价证券作保证,保证央行发行,维护通货稳定。

③弹性原则

发行量要适度,不能过多或过少,但具有一定的弹性区间。

2.准备制度

(一)发行准备的构成

①现金准备:

黄金、外汇等具有极强流动性的资产

有利于币值稳定,不利于弹性发行

②证券准备:

短期商业票据、短期国库券、政府公债等,须是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和流通的证券。

较为灵活,但控制上难度较大,对央行的货币发行管理和控制技术要求较高。

(二)发行准备的比率

①货币发行的准备与货币发行量之间的比率;

②货币发行准备现金准备与证券准备之间的结构比率

(三)主要发行准备制度

①现金准备发行制:

货币的发行100%以黄金和外汇等现金做准备。

能防止货币滥发,但极度缺乏弹性,不能适应经济发展。

②证券保证准备制:

货币发行以短期商业票据、短期国库券和政府公债做准备。

给予央行较大的利用货币发行调节宏观经济的余地,但需要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较高的调控技术。

③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制:

货币发行数量超过规定的现金准备比例时,国家对超过部分的发行征收超额发行税。

兼顾了保证原则和弹性原则,但效果取决于超额发行税的作用和央行独立性。

④证券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

在规定的发行限额内,可全部用规定证券作发行准备,超过限额的发行必须以十足的现金作为发行准备。

限额降低了货币发行的灵活性。

⑤比例准备制:

规定货币发行准备中现金与其他有价证券所占的比例。

克服了现金准备缺乏弹性和保证准备难以控制的缺陷,但存在如何确定科学、合理比例的问题。

⑥无准备制度:

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并不要求持有一定的准备资产,即国家以行政法规形式规定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最高限额或以计划方式规定边际增量。

十.央行存款业务的目的、意义、特点

(一)央行存款业务的目的和意义

1.调控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2.维护金融业的稳定

3.提供资金清算服务

4.有利于政府资金融通并保持货币稳定

(二)央行存款业务的特点

原则:

自愿——强制

目的:

盈利——调控信贷规模、监管

对象:

社会个人、工商企业——金融机构、财政等部门

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平等互利——管理被管理

十一.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

有两种办法

①按存款类别规定准备金比率

存款期限越短,货币性越强,对其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反之反是。

支票存款﹥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②按金融机构的类型、规模、经营环境规定不同比率

十二.发行央行债券的概念、目的、意义及其货币政策作用机制

(一)概念

央行债券是中央银行为了调节金融机构多余的流动性而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固定面额和期限、到期由中央银行还本付息的债务凭证。

(二)发行目的

1.减少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调控货币供应量。

2.公开市场规模有限,增加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

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还有:

3.为市场提供基准利率,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4.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

(三)发行央行债券的货币政策作用机制

业务特点:

主动负债业务;

央行负债总量不变,负债结构发生了变化。

货币政策效应:

对商行:

减少了可贷资金量。

对央行:

直接减少了基础货币量,等同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更具有市场化、灵活性的优势

十三.央行债券、政府债券的比较

央行债券是中央银行筹资的工具?

政策目的:

回笼货币——筹措资金

还本付息的主体:

央行——财政部

持有者:

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社会公众等

运行结果:

不参与直接经济活动——直接进入社会生产过程

十四.央行的资本是否可有可无

 

十五.央行有哪些资产业务

①再贴现和贷款业务

②证券买卖业务

③国际储备业务

十六.再贴现业务的概念、作用机构、再贴现金额的计算

1.概念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

2.作用机构:

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

3.再贴现金额的计算

再贴现实付金额=票据面值—贴息额

贴息额=票据面额×日贴现率×未到期天数

日贴现率=(年贴现率÷360)=(月贴现率÷30)

例:

有一张银行承兑票据,面额为100万元,年再贴现率为7.2%,尚有25天到期,请求再贴现,再贴现金额是多少?

100万元-(100万元×7.2%÷360×25)=99.5万元

十七.再贴现与再贷款的特点及区别

1.特点:

①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融通是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具体手段。

以美联储为例,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美联储通过再贴现、再贷款,将“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降低贴现率,接受范围更广的担保品进行再贴现,延长贴现窗口贷款期限;通过贷款拍卖方式向面临流动性不足的商行提供资金,增加了贷款的抵押品种类,扩大了贷款的对象,比如直接向大型实体企业或中小企业及住房抵押贷款个人提供融资。

②为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和贷款是提供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

③再贴现利率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工具。

2.再贴现业务与贷款业务的区别

①贷款收回的方式不同。

再贴现——票据到期——中央银行向票据承兑人出示票据、要求兑付——收回贷款。

质押贷款——贷款到期——借款人归还贷款并收回抵押品。

②贷款的安全程度不同。

质押贷款则与再贴现没有区别。

信用贷款——不一定能够收回贷款。

十八.央行证券买卖业务的概念及规定

(一)概念

所谓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是指中央银行以市场交易主体的身份,在公开市场上通过买卖证券来调节准备金或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买入证券——投放基础货币

卖出证券——回笼基础货币

(二)相关规定

1.央行买卖证券的种类

主要限定在政府债券、国库券等流动性高的安全资产。

不同国家存在差异:

美联储:

政府债券及由政府部门担保或扶持的企业担保债券;

英格兰银行:

以金边债券作为主要的回购抵押债券,同时允许以欧元为面值的欧洲政府债券作为交易工具;

日本银行:

政府债券、政府担保债券、市政债券等。

发展中国家主要有四类:

只以国债为交易对象——巴基斯坦、墨西哥

以国债为主,同时采用中央银行融资券——菲律宾

同时采用国债和中央银行融资券,但以中央银行融资券为主——新西兰

主要以中央银行融资券为操作工具——印度尼西亚

2.央行买卖证券的交易对手

——公开市场上的交易商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作为一国货币市场的子市场,对进入该市场的机构有着较高的要求。

通常中央银行都会根据交易商在货币市场上的表现,选择那些在本国占有一定业务比重、具有一定资金吞吐能力、信誉良好的机构参与公开市场的大批量买卖、竞标,再通过这些批发商在货币市场的其他子市场比如银行间市场的交易,向金融体系的其他交易商传递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信号。

3.央行买卖证券的交易方式

央行买卖证券方式有两种:

现券交易和回购交易

两种基本的调节效果:

长期性储备调节:

指央行根据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在公开市场上直接单向性买进或卖出证券,使商行的储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增加或减少。

临时性储备调节:

指央行为了消除一些偶然因素对银行储备造成的影响,通过回购性的操作,使银行储备在短期内得到临时调节,但不会影响储备的累积总量。

现券交易:

买断卖断

回购:

正回购逆回购

累计回笼量=正回购量+现券卖断量+央债发行量

累计投放量=逆回购量+现券买断量+央债到期量

4.央行买卖证券的交易方式

数量招标

价格招标

十九.央行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异同

1.   相同:

1)融资效果相同。

2)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影响相同。

3)目的相同。

不以盈利为目的,都是央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2.不同:

1)流动性不同。

2)收益形式不同。

3)对经济、金融环境要求不同。

二十.央行国际资产储备的构成及经营管理

1)黄金储备

2)外汇储备

3)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地位)

4)特别提款权

经营管理:

P115

二十一、支付清算业务对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

首先,中央银行通过提供清算服务,掌握全社会的金融状况和资金运动趋势,有助于正确制定货币政策,增强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其次灵活高效的清算体系是公开市场操作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

第三,灵活高效的清算体系有助于增强货币市场流动性,提高央行货币操作的效果。

第四,央行通过提供高效的清算服务,减少在途资金。

第五,央行往往提供透支便利,维持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十二、净额结算与实时全额结算系统的特点及差异

净额结算是指清算系统在一定时点(通常为营业日结束时)上将收到的各金融机构的转账金额总数减去发出的转账金额总数,得出净余额(即净结算头寸),然后支付系统对金融机构的净结算头寸通过中央银行或清算银行进行划转,从而实现清算。

存在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隐患

实时全额结算系统:

支付系统对参加者的每笔转账业务进行一一对应结算,而不是在定时点进行净额结算。

实时全额结算(RTGS)的特点:

高效安全

1)实时全额

2)最低结算时隔

3)支付指令排序安排,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4)不可变更指令,有助于流动性管理

异同点:

相对于全额结算,净额结算对用于维持行间转账结算的资金需求相对较小,支付系统参与者可以减少存放于中央银行或清算机构的资金头寸,所以净额结算具有节约流动性的优势。

但是,由于净额结算只在规定是点处理资金的转账划拨,因此降低了资金流转的速度。

此外,若经债务银行在清算时刻没有足够的资金清偿债务,结算则无法完成,将可能导致支付系统风险发生。

而,实时全额结算较净额结算更有效率,更有利于规避风险。

(p135)

二十三、央行代理国库的重要意义

1)及时了解掌握国家财政的现状和发展动态;

2)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集中和分配效率;

3)增加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

4)降低成本、节约人力物力;

5)有利于中央银行对国库日常收付和预算资金转移的监督,保证国库资金的安全。

二十四、货币供应量统计中的并表原理

一、对应项目相互抵冲。

如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券”与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对央行负债”,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储备货币项下的“金融性公司存款”、“债券(央行票据)”与其他存款型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储备资产项下的“准备金存款”等。

二、相同项目数据相加。

如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和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共有的“对中央政府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国外资产”与“国外负债”

三、其他项目分列。

货币当局发行的流通在外的货币,与其他存款性公司吸收的各现存款,合并为存款性公司该栏的主要负债项目——货币与准货币。

货币项目包括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货币和银行体系吸收的活期存款,是一国的货币供应量(M1);准货币项目包括了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体系吸收的其他存款,其与货币项目一起,构成亿国的广义货币(M2)。

二十五、货币政策的特点(货币政策目标的特点)

首先,维持经济的增长,才能改变短缺状况,实现币值稳定目标。

其次,维持经济的增长才能支付改革成本,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第三,维持经济的增长才能使改革中大量潜在的农村失业人口转向非农产业。

第四,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伴随物价上升,造成社会不稳定时,中国人民银行转向币值稳定目标。

二十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共性与区别

共性:

1.作用于同一经济范围

2.均由国家制定

3.最终目标一致

区别:

1.实施者不同

2.作用过程不同

货币政策—调控货币供给的结构和数量

财政政策—改变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数量和结构

3.政策工具不同

货币政策——与央行的货币管理业务活动有关

财政政策——与政府的收支活动有关

二十七、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是指货币供给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实际经济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的,而不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原因:

外部压力

金融创新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责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是指:

货币供应量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中央银行可以自主地控制现实中的货币供应量。

究竟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我们可以通过对货币供给决定公式的分析来说明。

▲Ms=m·B

其中:

Ms为货币供给量;m为货币乘数;B为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是由通货C和存款准备金R这两部分构成,即B=C+R;货币供给量是由通货C和全部存款货币D这两部分构成,即:

式中:

C/D为通货──存款比率;

R/D为准备──存款比率

小结:

货币供应量既不完全是外生的,也不完全是内生的,而是由经济体系内各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中央银行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二十八、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一般是指最终目标,包括:

1、币值稳定:

即稳定物价目标。

所谓币值稳定,就是用货币衡量的商品价格在一定时期不发生急剧的波动.2、经济增长:

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

(首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增长。

其次,应该追求经济的长期稳定适度增长,避免大起大落。

)。

3、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扣除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后的就业水平。

(自愿失业:

有工作能力但不愿意接受现有工作条件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季节性、技术性、经济结构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临时性失业。

)4、国际收支平衡:

所谓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往来而引起的一国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全部货币收支。

5、金融稳定:

避免货币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重要前提

二十九、什么是一般性货币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

三十、什么是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涵义: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

三十一、直接信用控制的内容

是指中央银行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

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管理和直接干预等

三十二、间接信用指导的内容

道义劝告:

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进行面谈,交流信息,解释政策意图,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来贯彻中央银行的政策。

窗口指导:

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等。

三十三、通胀与通缩的主要弊端。

第一,造成物价下跌和萧条的恶性循环,一旦形成物价下跌的预期,将使经济难以摆脱萧条;

第二,造成社会分配不公,不利于债务人,而有利于债权人;

第三,很容易造成债务人破产和债权人无法收回债权,不良债权的增加,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

第四,实际利率并不相应降低,造成中央银行降低利息率的货币政策失灵。

三十四、选择中间指标与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

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抗干扰性

三十五、可供选择的中间指标的优缺点:

1.利率

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点:

第一,利率可以比较灵敏地反映出货币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利率是信贷成本的可靠指标。

第二,利率是货币当局能够迅速施加影响与控制的金融变量。

第三,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得。

第四,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的相关性高。

缺点:

第一,引发市场利率变动的因素太多,容易误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节方向或调节力度。

第二,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是名义利率,对经济产生实际影响的是预期实际利率,而预期实际利率很难准确计量。

第三,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更多地依赖于市场主体对经济收益变动的敏感性,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2.货币供应量

优点:

1)与经济目标有紧密的关系。

2)货币供应的可控性。

3)货币供应量的增或减与货币政策的松或紧,存在正相关关系,变动方向一致,便于中央银行观察与操作。

4)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

缺点:

首先,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不是绝对的,货币供应量既取决于基础货币的变化,也取决于货币乘数的变化,后者受控因素非中央银行完全可以控制。

其次,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还存在时滞。

第三,货币供应量还有货币层次选择的问题。

三十七、.我国货币政策中间指标如何选择?

1利率不宜作为中间指标

1我国的利率水平及利率结构基本上是由中央银行统一规定。

2我国社会总需求的利率弹性不高。

3在我国转轨时期,旧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利率还没有形成。

2汇率不宜作为中间目标

可测性:

较高,中央银行可以按日掌握汇率的变动情况。

可控性:

必须有发达的外汇市场和较强的资金实力作为后盾。

相关性:

1) 经济开放度高,对外贸易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物价的关键是稳定进出口商品价格;2) 金融开放程度高,资本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3) 经济规模小,并且对一个较大国家的依存程度高。

③货币供应量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中间指标

M0:

流通中的现金

M1:

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

M2:

货币+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三十八、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主要有优缺点

准备金优缺点:

(书205-206)

基础货币优缺点:

⏹不完全可控

⏹通过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给总量还取决于货币乘数是否稳定可测。

⏹基础货币也是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指标。

三十九、金融监管的目标、原则

金融监管是指一国政府根据经济金融体系稳定、有效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