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特色强校发展道路.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1738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特色强校发展道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走特色强校发展道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走特色强校发展道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走特色强校发展道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走特色强校发展道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走特色强校发展道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走特色强校发展道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特色强校发展道路.docx

《走特色强校发展道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特色强校发展道路.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走特色强校发展道路.docx

走特色强校发展道路

文档可编辑可打印,也可以直接使用,欢迎您的下载

 

走特色强校发展道路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走特色强校、内涵提高为主的发展道路。

  进入新世纪,面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和高教改革突破性进展的大形势,我们中国人民大学应该怎样发展,也就是在新世纪我们要把自己建设成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

对于这样两个问题我们的实践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紧紧围绕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高举发展是硬道理的旗帜,从自身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走了一条特色强校谋发展,内涵提高创一流的发展道路,从而使学校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显著成就,大大提升了自身办学能力和水平。

  第一、我们通过实事求是地确立并努力实践自身特色鲜明的发展定位,基本解决了现阶段我们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特色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

  特色既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又是核心竞争力的结果。

  确立和实践特色发展战略,走特色强校之路,应当成为我们大学发展的本质追求和必然选择。

  我们下了很大功夫,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对自身发展进行了定位。

  其一,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我校作为新中国长期重点建设的最主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新世纪明确提出要建成人民满意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

  人民满意是办学方向,是价值追求;世界一流是办学能力,是办学水准。

  这一目标的提出是我们从学校命名组建以来党和国家所寄予的殷切期望,从高等教育今后发展的实际需要,从人民大学的自身历史地位、学术实力、今后发展方向这三个维度审时度势提出的。

  这一定位,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员工为实现这一愿景而努力奋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二,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定位中国人民大学拥有26个新中国首批设立的博士点,新中国第一个法学博士、新闻学博士以及外国留学生在我国获得第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博士都出自我校。

  这充分表明,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人文社会科学特色和优势,在人文社会科学多个学科领域做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

  在新的世纪,我们认识到这样的学科特点就是优势,就是核心竞争力,因而必须继续保持这样的特色,同时,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强化了这样的特色。

  我们不是趋同式地把自己发展成为综合程度更高的大学,而是实施了差异性的发展战略,不贪多,不图全,有选择地追求卓越。

  一方面,建设较为齐全的大文科,另一方面也按照有基础、相关联、高起点、入主流,力争高水平和少而精的原则发展,发展了少量理工学科。

  其三,保持研究生与本科生适当规模和合理比例的规模定位在全国扩招的高潮中,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严谨地把握发展节奏,在办学规模上没有盲目求大。

  从2000年至2006年,我校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在校生增长524;普通硕士研究生增长792;博士研究生增加1745;单证专业硕士学位生增长1715。

  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生规模扩张速度远远低于全国1999~2005年本专科366和研究生403的增长水平。

  我校是新中国开展研究生培养起步最早的高校之一。

  早在1986年,学校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数的比例即已达到261。

  现在,我们则将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大体控制在11的水平上,不再提高研究生的比重,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我们也已决定控制在2万人左右。

  其四,以周边拓展与校园置换相结合拓展办学空间的空间定位我校在近年发展中,也曾考虑和探索过兴办分校和异地办学。

  然而,我们很快意识到,异地办学和兴办分校不仅财力难以保证,不便于管理,更重要的是,会对学校的办学质量带来影响。

  于是,我校很快确立了通过周边拓展、校内拓展这两种方式拓展办学空间的空间定位。

  我们通过艰苦努力,收回北京造纸六厂用地,并创造性地采用商品化、社会化、货币化的思路,将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与拓展学校办学空间相结合,使3000余户教职工通过置换政策喜迁校外新居,附小、幼儿园也随迁到校外。

  通过周边拓展与校园置换,学校总计收回、腾退房屋近11万平方米,在西郊主校园906亩办学空间内,新增办学的土地240余亩,使教学用地增加到740亩左右,净增48。

  其五,人民共和国的优秀建设者和领袖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近70年的办学历程中,中国人民大学有一个鲜明的办学特色,就是始终培养人民共和国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袖人才。

  这一特色是我校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集中体现。

  新世纪,我们进一步强化了这样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了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培养目标。

  学校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学生,既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又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既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承,又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既强调中国国情的教育,又培养学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继续保持了我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强、理论素养高、发展后劲足的显著特色。

  上述五个方面的定位,是符合我校现阶段实际的,因而是比较科学的定位。

  正是这种科学定位,使中国人民大学在新世纪走上了特色强校、以内涵提高为主的,高水平、高效率的发展道路。

  第二、坚持内涵提高为主的发展道路,初步解决了怎样建设我们的大学的问题我们在明确和实践自身特色定位的同时,按照从我校实际出发提出的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大师、大楼、大气的办学思路,真情、真想、真干的行动纲领,紧紧围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建世界知名一流大学,心无旁骛地走内涵提高为主的发展道路,聚精会神地抓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校园建设、制度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科研质量、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首先,从夯实基础入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教育是研究型大学教学工作的基础。

  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将与时俱进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三个基本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同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将研究型教学体系、实践型教学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三个体系建设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这样三个基本,三个体系有力地推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在三个基本培养方面,学校始终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坚持不断加强教材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始终坚持高水平的主讲教师上本科课堂。

  在三个体系建设方面,我校鼓励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将前沿学术理论运用于提高教材建设质量,实现教学与研究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

  2005年,在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奖中,我校共获得5项国家级一等奖,其中独立完成或牵头完成的2项,参与完成的3项;获得10项国家级二等奖,其中独立完成的8项,牵头完成和参与完成的各1项。

  研究生教育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心。

  进入新世纪,我校从办学目标和定位出发,在研究生培养中致力于稳定规模、改善结构、提高质量,提升国际性。

  2004年我校召开了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主题就是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实现研究生教育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

  在稳定规模,零增长的同时,更加关注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学校创新管理,探索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质量保证机制,采取了一系列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迅速进入学科研究主流,把握学术发展前沿,拓展学术国际视野的措施,对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连续八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我校共有20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占全国人文社科类优秀博士论文总数139篇的17强,在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第一。

  其二,繁荣学术、服务社会,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质量在新世纪,我校秉承追求真理、崇尚学术的教风学风,营造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学术氛围,按照入主流、在主流、壮主流、领主流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有人大特色的科研发展之路。

  具体做法可概括为两个关注,三个倡导,四个延伸,一个加强。

  两个关注就是关注国计、关注民生。

  三个倡导就是倡导自由探索的学术精神,倡导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方法,倡导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标准。

  四个延伸就是引导广大教师将研究视野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国内延伸到国外,从中央延伸到地方,从政府延伸到企业。

  一个加强就是大力加强了科学研究的组织管理工作。

  通过以上举措,全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

  2006年学校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连续第四年保持全国高校第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竞标以较大优势获全国第一,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立项数与其他5所院校并列第一。

  十五期间,我校科研经费总额达24亿元,比九五期间的058亿元翻了两番多;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科研经费又首次突破亿元。

  项目结构和经费渠道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学校科研经费中来源于校外企业、社会横向课题的金额由十五初期的13发展到十五末期的23。

  我校发表的学术论文也逐年增加,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我校论文数量2000年居全国高校第三,2001、2002、2003年均居全国第二,2004年和2005年则跃居全国高校第一位,分别达到1858篇和1867篇。

  十五期间,我校共举办国际学术会议299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7039人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提交论文2281篇,分别比九五增长905、2986和955。

  其三,狠抓队伍建设、环境建设,切实保障教学科研工作质量的提高走内涵提高为主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是加强能力建设,重点是教师队伍建设、硬件设施建设和软环境建设。

  近年来,我校教师队伍建设以梯队建设、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

  在教师梯队和创新团队建设方面,我们抓规模,抓结构,重点是抓学术水准。

  在结构上,学校紧密围绕学科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使教师平均年龄降到425岁,50岁以下教授比例达到529,中青年学术骨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

  在学历结构上,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634。

  在学缘结构上,近五年新近补充教师中最后学历为外校的教师达到781,其中回国留学人员占257。

  在学术水准和人才质量上,学校重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国际视野,在985工程二期投入7700万元用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我校还坚持按照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的工作思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请进来就是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和国内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科前沿的讲学或聘请为兼职教授、名誉教授;走出去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将一批批教师派往国外一流大学访学研修;沉下去就是鼓励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沉到社会经济建设的第一线考察调研,就是不为世俗诱惑所动,沉到书斋里去潜心治学。

  学校还提出事业留人、机制留人、感情留人、正气留人,努力营造聚人气、干事业、谋发展和出人才、出大师的和谐环境。

  通过以上措施,我校逐步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学缘结构优、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提高教学科研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加强教学科研条件、公共服务体系等硬件建设是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物质基础。

  经过近六年艰苦努力,我校教学科研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实现了几代人大人梦寐以求的教授每人一间工作室,副教授两人一间工作室的梦想。

  全校教学科研行政用房2005年比2000年增长192;学生生活用房增长117。

  实验室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仪器设备总值由2000年的04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99亿元,数字人大校园网络系统已发展为全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典型;我校还不断改善教学技术硬件条件,95以上的公共教室实现了多媒体化,教学环境建设已达到国际水平。

  过去学生反映强烈的找老师难,找自习室难,找计算机难的状况一去不复返。

  我们不仅重视队伍和硬件建设,还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

  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水平,制度建设是实现内涵提高、特色强校的重要保障。

  学校坚持民主办学,依法治校和管理创新。

  通过完善并实施三重一大和其他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了学校人事、教学、财务等方面工作的安全、有序稳定运行,较好地实现了校令畅通,反映灵敏、运转规范、质量提高的要求。

  从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出发,学校积极推进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依照三级架构、两级管理的原则,把改革的方向定位为提升校级宏观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权威性与增强和调动学院管理的主体性积极性并重,理顺校、院、系等三级组织之间的关系。

  探索建立了一批跨院系、跨学科科研机构,与教育部的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实验室一并形成矩阵式的科研体系,提升了科学研究的能力。

  学校还致力于建设美化、绿化、数字化、人文化校园,不断丰富校园文体活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昨天我们学校男排在重庆再次战胜西南政法大学,取得全国大学生男子排球超级联赛的冠军。

  此外,学校还为发展繁荣人文社会科学鼓与呼,在外部环境促一流方面也下了大功夫。

  最后,我们有四点思考和体会一科学定位、特色强校,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二内涵发展、提高质量,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三建设和谐校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保障四千方百计地筹措办学经费,加大投入是新时期高校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条件。

  我们希望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占4的目标一定能够在2010年实现,并从现在起能够让我们明显地感受到政府投入增加带个我们高校发展,质量提高的新的活力和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