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1950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docx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docx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

在大学校园里,据笔者粗略统计:

基础课逃课率在百分之二十五以上,专业课的逃课

率在百分之二十,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等公共课学生到课率仅有百分

之五十。

大学生费尽心机逃课,到底都去了哪里?

笔者在部分高校调查的结果显示:

百分之

四十七的同学在图书馆自习,百分之十六的在上网,百分之十一的忙着找工作,百分

之二十的在外兼职,而真正因为贪玩贪睡逃课的只占百分之六。

逃课已是大学校园里司空见惯的现象。

好不容易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本应珍

惜时光好好学习的大学生,为什么要隔三岔五地逃课呢?

不妨听听他们的说法。

请假条满天飞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逃课最好要写假条。

这是“逃课族”普遍认同的观点。

于是,名

目繁多的请假条摆上了讲台。

内容丰富、理由充足。

请假条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病魔缠身型”,这类同学长期遭受“病痛”

折磨,或“今日不慎染上风寒”,或“昨天不幸触怒病神”,而结果是“卧床不起”;一类为

“开门见山型”,直陈逃课原因,如“今日股价暴涨,故请假两节课”云云。

假条因制作

简便,在学生中颇为流行。

最简单的请假理由是“值班”。

一老师上课点名时,很多同学没到,室友均解释说在

“值班”。

老师解嘲道:

“就算劫匪张君来了,也不至如此兴师动众呀。

课堂没吸引力,能不逃吗

“老师上课内容太老套,很多课只要考前背背笔记就搞定了,故不如多花点时间看自

”“”

己喜欢的书。

 本以为到了大学,上课会有趣一些,结果很让人失望,还不如自学。

课的同学都有自认为充足的理由。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在抱怨老师上课

的内容和形式太过死板,整个人就是抄笔记的机器,课堂气氛沉闷。

上这样的课,同

学们不仅没有获取知识的充实,反而觉得浪费时间。

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是造成课堂气氛沉闷的重要原因。

不少老师为了完成学校下达

的硬性教学任务,或者为了保证学生的考试通过率,不得不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而学生只要考前猛背几天就可过关的现状,也让不少同学抱着侥幸心理大胆逃课。

中南民院的马晓晶老师、武汉大学的赵林老师,上他们的选修课的同学有好几百人。

他们的课为什么大家争着去听?

因为他们讲课的内容和方式深深吸引着大学生,同学

们感到每堂课都有所启迪和收获,自然愿意听。

教科书太陈旧,看得没劲

“书本上的东西又旧又落后,谁愿意在课堂上浪费时间?

”教材陈旧也是大学生逃课

的一个原因。

大学课本很多是八十年代的产物。

如现行的《古代汉语》是一九八一年四月第二版、

一九九八年四月第二十七次印刷;《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是一九八四年三月第一版、

一九九八年五月第十七次印刷。

文科书历史悠久一点还可以理解,但看看大学里选用

的计算机教程,大多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更别指望从中获取前沿新知。

为改变教材落伍的现状,武汉地区部分高校已开始引进国外最新原版材料,但要所

有的大学生都拥有最新教材,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无学习动力,自然逃课

逃课有客观原因,也少不了学生的主观原因。

如果同学学习态度不积极,就会逃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白教授说:

“现行教育体制中,应试教育仍占据主导地位,升学

是学习的惟一动力。

部分学生进大学后,没有了原来的支撑点,新的目标又没有确定。

 

1

 

在这个空档里,他们学习松懈,没有寄托,不知何去何从。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学习激情,自然就会逃课。

而且,在现行招生体制下,

并非所有人都能读自己喜欢的专业。

若对现在的专业没有兴趣,自然少不了逃课。

笔者认为,要杜绝大学校园的逃课现象,各方都应作出积极的努力。

如学校应改革

不合理的教育体制,采取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宽进严出,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采取激励机制,鼓励老师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当然,作为学生,更应明确学习

目标,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 作者:

杨娟转贴自:

湖南社会学网点击数:

1420更新时间:

2010-2-11文章录入:

admin ]

 

一、课堂冷漠的表现——明伤与暗伤交织

  当前高校逃课现象已经普遍化,不仅有大量显性逃课,还有严重的隐性逃课。

逃课的动机也是多方面的,既有

惰性逃课,又有理性逃课。

“逃课成了必修课,必修课成了选修课,选修课相当于没课”,大学里流行的这句话成了

一些大学生的共识。

正确看待并认真解决当前大学生的逃课行为,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明伤——显性逃课现象凸显

社会心理学家季亚钦科定义逃课概念:

学生在未请假情况下,没有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去上课的旷课行为。

目前

我国高校逃课问题比较突出,据《解放日报》2001 年 12 月、《河北日报》2002 年 5 月显示,大学里的基础课逃

课率一般在 25%左右,专业课逃课率在 20%左右,而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有时竟达到 50%以上。

2

001 年《人民日报》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逃课经历的占 82% ,经常逃课的占 11% ,从不逃课的仅仅占 18%。

(二)暗伤——隐形逃课现象普遍

隐形逃课指学生虽然没有旷课现象,但是在课堂内并不认真听老师讲授知识,而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无视课

堂和教师的存在。

一些研究者认为,隐形逃课几乎涉及全体学生,大部分教师遭遇的经常是一个人表演的尴尬局

面。

并且暗伤表现形式多样化,与学生心理、思维、情绪等方面密切相关,对其定向测量有一定的难度。

(三)显性逃课与隐性逃课的特点

逃课现象普遍存在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许多大学生都有逃课经历,甚至出现了经常不上课的“逃课族”。

 

2

 

性逃课与隐性逃课二者都具有明显的特点:

1.显性逃课与隐形逃课现象存在年级上差异,逃课率与年级增长呈正相关性。

调查显示:

大一学生逃课率为 12.

4% ,大二为 24.3% ,而大四学生逃课率竟高达 50.5%。

2.逃课率在性别上存在差异,一般来说,男生逃课率要普遍高于女生。

3.逃课率在专业上也存在差异,总体上文科类学科逃课率要高于理工类。

据相关调查显示,文史类逃课率为 38

% ,比理工科类逃课率高出 12 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学生对逃课的课程是有选择性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

已成为很多学校的普遍现象。

4.大学的层次与学生逃课的比例成反比。

调查表明,层次越高的学校,大学生逃课的比例越低;层次越低的学校,

大学生逃课的比例越高。

重点院校,逃过课的学生占 50%以上,经常逃课的学生为 6%左右;一般本科院校,逃过课

的学生占 67%左右,经常逃课的学生占 10%左右;高职高专,逃过课的学生在 80%以上,经常逃课的学生在 15%以

上。

 

二、课堂冷漠的危害——内伤与外伤并存

  课堂冷漠带来的危害是多层次的,有对社会、学校的危害,也有对教师和学生本人的危害;有精神层面的危害,

也有物质层面的危害。

本文仅从内伤与外伤两个主要层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其危害。

(一)内伤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把内伤定义为:

“在人精神层面上造成的无形伤害”。

以下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分析课

堂冷漠的内伤。

1.课堂冷漠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1)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后,课堂学习积极性下降,对知识的

追求和掌握大幅下降,与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加大了差距。

(2)学生世界观发生偏移,“读书无用论”在学生世界

观方面抬头,“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被广大学生接受。

(3)学生组织纪律弱化,纪律观念在学生思维

中被“个人自由”观念逐渐取代。

2.教师最基本职业心理需求是自己的教学能够受到学生的关注,到课率与听课踊跃程度同教师心理满足程度成

正比。

课堂冷漠对教师的影响表现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实现自我认同与自我满足感,相反却更容易受到挫

败感和无能感的影响。

有些教师对课堂冷漠现象采取了相应“冷漠”态度,这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形成

 

3

 

恶性循环,使课堂冷漠现象更加严重。

(二)外伤

外伤主要指对于精神之外领域里造成的伤害。

与内伤相对应的,我们主要从个人和社会维度着手分析:

1.从个人层面看:

课堂冷漠消极后果首要的是阻碍了个人成长、成才,浪费了个人时间、金钱和精力,造成不可

估量的损失。

2.从社会层面看:

首先,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课堂冷漠视课堂纪律和老师如无物,直接影响授课老师心理情绪,从

而影响教学计划正常实行。

其次,高等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课堂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需要国家学校投入

大量人力财力,课堂冷漠使得高等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

第三,间接造成作弊、代考现象严重,大学

生整体道德水平滑坡。

 

三、课堂冷漠现象的成因

以往学者对此类问题研究大多数倾向于二因素法,即将逃课原因归结为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也有三因素解释

法,即从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三方面探寻原因。

本文主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从个人(主要探究学生心理)以及社

会两因素来解释课堂冷漠现象的成因。

(一)个人因素的影响

本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坦利·赫尔提出青春危机理论,认为这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无法逃避的调试阶段。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注重个性表达,但是自身尚不成熟,性格不稳定等等是大学生主要特征。

1.逆反和从众心理明显。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为了维护自己自尊或满足自身某方面需要,而

对对方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心理状态。

逆反和从众心理人人都有,只是青少年时期显得更为突出。

大学生

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二是学校和老师的某些管理制度让某些学生产生抵

触情绪,以逃课来表示不满和反抗,希望引起他人关注。

还有一类学生因逃课受到惩罚,使他们对学校考勤制度以

及任课老师产生逆反心理。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认为,个人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

一致的现象。

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同辈群体,同辈群体的从众现象则更为明显,且由于尚未达成自我同一性

定向,常常表现出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在逃课现象中最为明显。

从对逃课的认识上看,不少学生随大流认为逃课

4

 

是正常现象;从逃课的行为上看,学生从众心理更为突出,有的是特定情境中对逃课的采纳,有的是长期对逃课行为

的耳濡目染,从众地将此行为合理化。

2.学习动机与兴趣缺失。

动机是驱动人社会行为的基本力量,人的社会行为发生和表现总是与一定目标和方向

相联系,只有动机才可能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个体行为活动也是在一定动机指导和规定下进

行的。

调查研究显示,逃课主要原因是“学习没有目标和动力”。

在我国应试教育仍占据主导地位,升学成为许

多学生学习唯一目标和动力,学生一旦升入大学,原来支撑其努力学习动力自然消失了,而新的目标又没有及时树

立起来,造成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甚至毫无目标,更谈不上对学习的兴趣,这自然就少不了逃

课。

逃课还与其认知有关,不少学生认为考试与上课关系不大,还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在图书馆或宿舍看书效率更

高。

3.学生群体规范作用弱化。

群体规范一致性表现在群体成员在行为、情绪和态度上的统一,它调节着群体成员

行为,如果群体规范标准化很低,导致群体成员认知标准化作用降低,群体结构松散。

班级过去是大学生群体的一

个最基本形式,班级具有鲜明结构特征和目标特征,因此,同班的学生比较容易有共同价值和规范,其内聚力也较强,

群体规范作用强。

但现在大学一般不再以班级上课,有时甚至是跨系、跨专业的班级在一起上课,学生心理上的

相互认同、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较弱,群体的规范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约束就难以起作用。

尤其是很多大学实行学

分制之后,学生群体规范作用进一步弱化,在一个课堂里上课的学生甚至互不认识,群体内聚力、共同的规范及群

体的压力对某个学生而言似乎不复存在,上不上课或者听不听课完全靠个人自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又有其他

外在因素影响,有较多的学生逃课也就不足为奇。

 

2 大学生“隐性逃课” 的成因研究

 

2.1 学生自身方面原因

2.1.1 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

首先,有些“隐性逃课”的学生认为,上大学后就应当拥有属于自己完全的自由空间,课堂的学习也

应当归自己来支配,老师完全是被动的,处于从属的地位,对老师的课程感兴趣就多听一些,不感兴趣就

不听。

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如果能够考到前几名拿奖学金,就加紧学,如果不能的话,还不如放轻松些,

能够毕业就可以了,“六十分万岁”的心理存在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身上。

 

5

 

其次,近几年来,应试教育显露出种种弊端,从而使素质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

大学生普遍要求提高

自身素质,但是应该如何有效的达到这一点,一些大学生的理解就存在了偏差。

固然,在素质教育中,实

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最重要的目的,但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是根本的前提,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能够

很好的理解这一点,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故而不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甚至把理论与实践和创新能力的

培养对立起来了,对课堂的知识传授抱抵触情绪。

在课堂上还在规划,探讨自己的工作,满脑子都是想参

加实践活动以达到锻炼自己的目的,使这些活动与正常的教学秩序发生冲突。

2.1.2 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

如今的大学生中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过着安逸的生活,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没有受过艰苦

生活的磨练,也很少受到自我约束力方面的培养和切实有效的立志教育,一部分学生缺少对社会、对人生

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意识不到所肩负的社会历史责任。

考大学前,他们的学习动力主要源于家长、老师的

管束,或者来自跳出农村贫困生活的压力。

一旦考上大学,压力便随之消除了,有些人就像松开的橡皮筋

一样,失去了张力,松懈涣散,自由放任。

正如有些经常“隐性逃课”的学生所说,经过“十年寒窗苦”,

到了大学,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加上纷繁世界的诱惑,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小说中不能自拔,在课堂上

时,还想着游戏的画面,看些不相关的书籍等。

2.13 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存在厌恶的心理

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在大学入学选择专业时,并非是处于自愿选择,而是被调剂到所学的专业。

调剂后,

发现所学的专业不适合自己,想换专业却很难,只好硬着头皮学下去,这样势必导致对所学专业的厌恶;

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受到家长、老师或亲戚朋友的影响才选择了本专业的,但本身却并不喜欢;还有部分学

生根本就不了解所选的专业,而是凭借着自己的想象进行选择的,等到入学后才发现所选专业与自己的想

象有很大的差距,因而大失所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欲望长时间得不到满足时,学生

就会对所学的课程产生厌恶情绪,对不喜爱的课程教学就会表现出惰性行为。

[2] 一个人一旦对做一件事

感到快乐,即使你不要求他去做,他也会很高兴,而且很乐意去做的。

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在学习的

过程中感到快乐,即使你不要求他认真听课,他也会主动认真的听讲,而不会出现所谓的“隐性逃课”现

象。

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并快乐着这种情况并不是很多,相反,学习并痛苦着这种情况倒不少。

于无法从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隐性逃课”自然成为必然。

在这一点上,我们从中西教育的比较中便可

以看出。

很早的时候就听别人说过,中国的学生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的,西方的学生是为自己而学习。

两者

对比之下,西方的教育方式相对的开放,放松,自由,而东方的教育方式相对呆板、生硬、沉闷。

由于对

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感到压抑,上课不认真听讲就成为逃避压抑的最好方法。

 这几种情况都会导致一个

共同的结果——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因而没有学习的动力,发生“隐性逃课”也就在所难

免了。

6

 

2.1.4 受周围的同学影响,从众心理作祟。

许多的大学生并不是不想学习,也不是对本专业不感兴趣,但是仍然会发生“隐性逃课”的现象,这

到底是为什么呢?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许多的大学生存在着从众的心理,看到别的同学不听课,自己也跟

着效仿,还有些同学怕别人笑话自己是个“老实人”尤其是那些自信心比较差的同学,不敢坚守自己的行

为方式,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索性就随大流。

而且在大学期间,逆反心理还是比较普遍存在的,

那些敢于向传统发起挑战的人、不遵守常规的同学往往会受到其他学生的羡慕,况且这种逃课的方式也不

是很“严重”,对自己的平时成绩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因此,一部分标新立异的学生以上课不听讲来表

示他们与众不同,相互之间影响,产生这种不好的逃课行为。

2.1.4 受周围的同学影响,从众心理作祟。

许多的大学生并不是不想学习,也不是对本专业不感兴趣,但是仍然会发生“隐性逃课”的现象,这

到底是为什么呢?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许多的大学生存在着从众的心理,看到别的同学不听课,自己也跟

着效仿,还有些同学怕别人笑话自己是个“老实人”尤其是那些自信心比较差的同学,不敢坚守自己的行

为方式,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索性就随大流。

而且在大学期间,逆反心理还是比较普遍存在的,

那些敢于向传统发起挑战的人、不遵守常规的同学往往会受到其他学生的羡慕,况且这种逃课的方式也不

是很“严重”,对自己的平时成绩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因此,一部分标新立异的学生以上课不听讲来表

示他们与众不同,相互之间影响,产生这种不好的逃课行为。

2.1.5 “自主学习”是发生“隐性逃课”的一个自身的重要原因。

对于每一个经过高考竞争而进入高校学习的大学生来说,都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但是随着时间

的推移和对周围环境的熟悉,他们发现大学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么美好。

于是,一部分学生就试图通过

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也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毕业后有更好的出路而努力。

这些体现在课堂上就表现为

有选择地学习,遇到自己喜欢的课程便认真的听讲,否则就钻研一些有利于个人前途和发展的专业和课程,

而放弃了认为对自己未来影响不大的课程。

2.2 学校方面的原因

诚然,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的缺乏,意志力的不坚定,在课堂上的散漫等因素会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讲

课热情、讲课水平及讲课的效果等。

然而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责任心等也同样会直接影响着学生

的听课兴趣和热情,听课效率,学业成绩等。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联系体。

但是

学生是否逃课,学生听课率的高低并非完全是由学生所决定的,也并非全是学生的错。

相反,学校方面存

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导致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学校方面原因有如下几种情况。

2.2.1 教学内容落后和教学方式呆板枯燥

 

7

 

在现今的一部分大学中,它们所使用的教材已多年没有更新,知识相对陈旧,使学生不得不自学较先

进的内容,以适应竞争的需要,同时,有些教师拿几本教材生硬地给学生进行灌输,缺乏自己的学术底蕴

和思想火花,当然不能够给学生以学术与思维的启迪和熏陶。

而且教学不顾学生的心理,特别是兴趣,也

远离现实,纸上谈兵。

致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缺少对话,甚至教非所需,个别老师的普通话很不标准,学生

听课很吃力,这些因素都会令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

2.3 大学生“隐性逃课”原因的深层分析。

传统的观点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但是学校教育并非是万能的。

一个人在成

长的过程中,除学校教育作用外,非学校教育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的自我教育都起

着相当大的作用。

所以除了上述涉及到的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外,再来重点探讨一下其背后存在的

深层次原因。

2.3.1 教育体制因素的影响

现行的国家教育体制,相对于市场的高效率、实用性、创新力的要求来说,无疑是滞后的。

就目前来

说,国家给予高校的权利相对于计划经济时期是有明显的增多,然而,与西方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的高

校还是很缺乏自主权的,政府基本上管理一切,学校主体在行政权利的束缚之下,自主性、积极性、和创

造性受到了严重的抑制,无法对迅速变化的社会人才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也就无法满足社会对人

才的需求。

这种制度上的滞后,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正是计划旧体制和市场新体制矛盾的体现。

这种体制矛盾对于处于社会群体的大学生而言,只能作为社会事实接受,“只能进入社会事实”(涂尔干)

虽然目前政府部门正开始将学校管理权力下放,但任何旧体制的惯性都相当顽固,特别是当这种惯性有

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时,惯性尤为巨大。

所以在这样的制度转型下,大学生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困境:

习目标要适应社会市场竞争(市场体制),而学习手段却还在计划模式旧教育体制下(计划体制)。

根据

默顿的理论,当合法目标无法用合法手段实现时,越轨行为便发生了。

[3] 所以“隐性逃课”成了大多数

学生的必然选择。

2.3.2 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重物质还是重精神的选择摆在了大学的面前。

大学精神、大学办学思想中

的学术性与功利性矛盾冲突凸显出来。

[4] 我们的大学不得不面对“为经济而教育、学术”还是“为教育、

学术而经济”的问题。

[5] 在这种情况下,自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大学里出现了许多怪现象:

大学生

多了,但其学习积极性降低了;校园大了、美了,但校风、学风变差了;教授、博导变多了,但大学生的

成绩下降了;大学教师的学历水平提高了,但师德、教风不如从前了;学校的专业多了,但管理却混乱了;

硕士点、博士点多了,而学术、学历、学位泡沫也日渐膨胀了等等。

而对这些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必然导

致对目前高校的办学思想及管理的发问。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读书无用”转变为“读书赚钱”,许多

8

 

大学生都认为:

“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赚钱。

”在学校的时候,除了听一些自己喜欢的课程之外,

其他主要的时间都集中在考英语、电脑等实用性的证上,而对那些赚钱前景不好的基础学科、人文学科,

对那些仅仅是为了凑学分的选修课,甚至对那些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他们都不感兴趣,能够逃便逃,进

行回避性的逃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生的课堂不听课行为就是在逃避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一种“隐

性逃课”。

2.3.3 家庭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 80 年代,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优越,没有吃过什

么苦,并且从小到大的生活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安排下度过的,所以缺乏自主成长的心理需要和相应的能力。

这一点在中日的一次“大学生野外求生”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日本学生的团结精神和主动学习、求生的

能力都远远超过了中国的学生。

特别是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如果得不到父母良好的熏陶,再受到社会

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就会以家庭背景好、就业方便而自居,从而“60 分万岁”的思想在头脑中根深

蒂固,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根本不扎实。

一项针对青少年的调查反映出:

“当前青少年由于受到家庭、社会

的影响,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务实取向,他们最崇拜的职业并不是最想从事的职业,他们最崇拜的人是

科学家,而最愿意成为的是企业家。

”[6] 大学生之所以对应用性学科这么重视,正是他们人生理想中这

种务实取向的表现。

更可怕的是,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根本就没有人生理想、人生规划,不知道自己的长处,

弱点。

他们在家听父母,在外随大流,考研热则打算考研、就也热则打算就;看见别人考证过级,上课睡

大觉,那自己也得跟着学,没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

久而久之,便堕落不堪,上课从不认真听讲,经常发

生“隐性逃课”的行为。

2.3.4 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有很多种文化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些主流思想中,对我们影响

深刻的有“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

在这些传统文化中无不渗透着“温顺、良德、恭谦、礼让‘的思

想,爱人、无为的思想长期占据着人们的头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了不少人小国寡民的心态。

“不

当表率、不愿出头”和“枪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