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社会冷漠现象分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40093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社会冷漠现象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社会心理学-社会冷漠现象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社会心理学-社会冷漠现象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社会心理学-社会冷漠现象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社会心理学-社会冷漠现象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社会冷漠现象分析.doc

《社会心理学-社会冷漠现象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社会冷漠现象分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社会冷漠现象分析.doc

社会冷漠现象分析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2017年6月7日,法制日报报道河南驻马店一名年轻女子在夜间走斑马线过马路,一辆小车将其撞倒并径直离开现场。

让人寒心的是,从被撞倒后直至遭到第二辆车碾轧的1分钟内,10余辆途经车辆和约20名经过的行人,无一人上前施救。

这让我想到了好几年前震惊全国的小岳岳事件,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新闻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相同的情形多次上演,是什么让这个社会变得如此冷漠?

在当今社会,由于社会压力,城市化加速,人们观念、信仰的转变等各种因素,导致人们越发的漠然,社会成员对社会问题及周围的人或事只要不涉及自身的利益均持观望和听之任之的态度,该问题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我们不时总会看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冷漠现象。

比如社会冷漠现象每出现一次,我们的心痛就加剧一次,因为他们的冷漠,让一个个正义与善良的火种,黯然地熄灭。

社会冷漠心理也属于病态社会心理,其危害主要有:

第一:

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彼此关系冷漠,会造成传统美德的丧失,社会上再难看见人们互帮互助、和谐一致的情景,社会退化成一个个单个体的原子个体;第二,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破坏社会治安,扰乱社会秩序:

第三,有害民众身心健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第四,降低了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会造成社会解体的隐患,社会联系缺少了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纽带,社会稳定无法维系。

因此,冷漠已成为社会的“癌症”。

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何这一片片的冷漠、一个个的围观、一幕幕的惨剧仍在如此匪夷所思、让人心痛地不断上演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前社会以及人们的越发冷漠呢?

从法制日报报道的新闻来看,肇事司机和车祸发生时现场周边的路人之残忍、冷漠,的确令人发指,也令人感到彻骨的寒意。

但是,冷静下来再看,对于这种群体性冷漠,也不宜过于放大解读。

实际上,群体性冷漠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心理学因素。

比如,1964年,美国纽约曾发生一起命案:

一名女子在自家门口被人刺死,周围邻居至少有38人目睹了命案发生,却没有一个人见义勇为。

当时的媒体也慨叹世风日下。

但是,有些心理学家不相信这点,通过一系列实验揭示,施助行为与人口的密集度有关系,在一个人口密集的场所,人们往往会通过观察别人来判断自己是否正确,这就导致了许多人在场时反应变慢,或者认为该做的事情别人会去做,或者认为既然别人不做那么自己也就不必或者不能做。

因此,面对年轻女子被车撞倒,现场的许多人彼此观望,一时无人施加援手,固然反映了他们的道德麻痹,但也与这种从众效应和责任分散效应有关。

悲剧后的社会心理学原因

(一)旁观者效应:

在社会心理学中,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帮助别人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影响因素便是“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指的是,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

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二)助人行为得不到实施

救援别人实际上属于亲社会行为的助人行为,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但是如果这种合作背后的机制被破坏的话,就会影响到这种行为的出现。

而助人行为的发生又会受到个人、环境、受助者三方面的影响。

个人会考虑到时间压力、结果回报,比如说由于国内缺乏见义勇为的相关法律,导致旁观者知道救援行为会导致自身的伤残、死亡,给自己及家人带来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和生活上的巨大困难,从而放弃救援;甚至有时担心在救人之后还会遭遇反咬一口;更有甚者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毕竟“各人自扫门前雪”可是自古流传的。

除此之外,由于社会文化倡导的不恰当的助人观念,导致了助人者很多情况下出现了“越俎代庖”的行为。

另外,小悦悦对于路人而言是陌生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对助人行为的出现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助人观念教育的不到位和各种实际情况的不允许导致了社会冷漠现象的悲剧。

(三)社会学习理论

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

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

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扶摔倒的老人最后却被老人反咬一口,诸如此类“碰瓷”事件在媒体网络上的报道、宣传,强化了人们不能随便对处于危急中的人实施救援的心理,人人都害怕被讹。

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首先想到的不再是如何去救,而是该不该去救、救完了以后我会怎么样等…从而导致了救援的耽搁、或不救援。

不得不承认扶老人反被讹事件掀起了我国思想道德的一次大变革。

(四)社会交换理论

人们社会活动实质是进行各种的交换,但前提是相互等价地给予或汇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在2017年6月7日法制日报报道的河南驻马店年轻女子被撞几十人路过无人施救的报道中,路人在知觉到年轻女子处于危急状况之时,内心产生了矛盾的心理。

不救的话,内心会产生焦虑、愧疚的心情,但是由于旁观者众多,实际上分担到身上的焦虑和矛盾就会变少,“如果每个人都不采取救援措施的话,自己也没必要愧疚”,能够缓解自己的焦虑心理;而反之如果采取救援行动的话,虽然缓解了自己的愧疚心理,但是做出与群体相逆的行为会为其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且由于媒体报道的“好心扶老人反被讹”事件以后国人产生的“救人有可能被反咬一口,得不偿失”印象,路人会觉得是回报小于付出的,于是选择了漠视。

(五)群体性的认知失调

年轻女子明明是被车撞伤,旁人救助不会出现类似“扶老人事件”中出现的被讹诈的现象,另外,打电话报警或者给医院都不会遭遇被讹诈的后果。

而可能性的原因在于旁观者产生了“年轻女子如果受伤了肯定会被别人救起,一定是自己看错了”这样矛盾的心理,所以就对选择对需要帮助的年轻女子视而不见。

(六)社会抑制

个体行为受群体的影响作用,表现为社会促进行为和社会抑制行为。

社会促进行为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活动效率因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

而社会抑制行为则与此相反,个体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受到减弱。

社会抑制的主要原因主要来自于个体的心理紧张。

这种心理紧张主要是由于个体想从群体中得到尊重和赞许的愿望与对自身工作的信心之间的差距造成的。

河南驻马店年轻女子被撞事件中人们表现得便是一种社会抑制行为。

(七)助人行为的过程

第一,我们要注意、感知到这一问题。

可能有的路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道路上,一起车祸已经上演,所以也就无从谈起助人行为的实施。

第二,在注意、感知事件的基础上,将其理解、判断为紧急事件。

对于那几十个路人而言,有一部分人是看到了倒在地上的场景,但是他们并未意识到这是危急的事件,也就无法进行接下来的行动。

第三,在理解为紧急事件以后,分析自己在救援中是否担当责任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觉得这是与自己无关的事件,那么年轻女子的情况就无从缓解。

(八)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河南驻马店事件中,每个人看见其他的旁观者没有采取任何救助行为,受从众心理的影响,服从大多数人而选择冷漠离去。

三.消除旁观者效应

  为了消除旁观者效应,一些国家组织相关培训以及进行立法。

例如,加拿大魁北克省将救人于危难之中定为法律义务,救助的方式包括亲自救和找人救,除非事情对旁观者有危险,或者旁边有更合适的人来救。

美国有专门的“见义勇为法”,不是为了奖励见义勇为者,而是为了保护“见义勇为”者免于受到恶意诉讼而制定的。

它保护见义勇为者对受难者的死亡、伤残、残疾不承担法律责任,只要见义勇为者行为理智,出于好意,遵循常识和使用合理的技能。

  具体到每个人,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梅利莎·伯克利博士提出如下建议:

  如果你是旁观者,发现情况模棱两可,一定要忍住观望别人的本能冲动。

如果你认为有人可能需要帮助,就应果断采取行动,毕竟出洋相只会窘几分钟,而你的行动或许可以救人一命。

如果现场还有其他人,你要意识到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推卸责任,只要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担起责任。

当你还需要发动更多的人一起帮忙时,你要指定具体的一个人上去救人,另外一个人打电话报警——具体的指定会打消人们推卸责任的心理。

如果你不幸成了受害者,需要别人的帮忙,一定要让周围的人明确知道这是危急状况。

你要主动让旁观者中的一个人感到有责任帮你渡过难关——在一大群看客围观之下,我们以为大声求救肯定会有人出手,但正确的做法是死死盯住一个人,向着他恳求,告诉他你需要帮忙。

这会让他突然感到帮你是责无旁贷的,而且会带动其他人帮忙。

四.深思

因“冷漠的旁观者”引发的一件又一件惨剧让我们震惊、扼腕叹息。

继小悦悦事件发生后的河南驻马店年轻女子事件,公众都一味地认为公众的冷漠是此次悲剧的祸端。

但我觉得学习了社会心理学就要更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件事,分析旁观者的心理,得出合理的应对方法,以鉴后人。

旁观者效应等社会心理学理论产生了,就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错综复杂。

除了用法律形式规定公众去见义勇为并维护见义勇为者的利益、教育公众克服旁观者心理,我认为被害一方的呼救方法也是关键。

我不单以最坏的想法去考虑人心,我认为大多数的人不是冷漠的,是有良知的。

把人最柔软的内心唤醒起来,摆脱旁观者心理,才是重中之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