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2894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福州高三第一学期质量抽测

历史试卷

(完卷时间:

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招周襄公来承认自己的霸业,孔子因此认为“晋文公谲(欺诈、玩弄手段)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这反映了孔子

A.维护西周礼制秩序

B.反对诸侯争霸战争

C.宣扬三纲五常伦理

D.推崇齐桓公式霸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本质上都是争霸,但齐桓公表面尊崇周王,而晋文公则对周王不尊崇,所以孔子对待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态度不同,体现了孔子维护西周礼治秩序的主张,故选A项;孔子反对的是晋文公对周王的态度,而没有体现他反对诸侯争霸,故排除B项;三纲五常伦理制度不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故排除C项;孔子虽然反对晋文公的做法,但并不能说明他推崇齐桓公式的霸业,因为齐桓公本质上也是对周王的不尊崇,故排除D项。

【点睛】孔子面对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乱世,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2.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D.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答案】C

【解析】

【详解】周、汉、宋并不是相延续的朝代,所以无法体现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源远流长历代延续,故排除A项;题意中的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并没有体现不同地区的不同内容,无法说明因地制宜注重方法,故排除B项;周、汉、宋的扶贫工作主要以政府为主导,扶贫手段增多,故选C项;题意中的内容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扶贫工作进行精准分类,也没有反映扶贫工作的成效,故排除D项。

3.以下是有关“司隶校尉”一职的史料记载,据此可以断定,司隶校尉

史料

出处

“司隶校尉,(汉)武帝初置”,“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郡国,无所不统。

《北堂书钞·设官部》

汉宣帝时,盖宽饶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不避,大小辄举,所劾奏众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吏繇使至长安者,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

《后汉书·百官志》

“司隶校尉,周官也。

(汉武帝)征和中……乃依周置司隶。

”“……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荀绰《晋百官表注》

 

A.始设于汉武帝时期

B.负责监察各级官员

C.与刺史的地位相当

D.其职责在不断扩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司隶校尉,周官也”可知司隶校尉在周代就开始设置,故排除A项;根据“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郡国,无所不统”、“公卿贵戚及郡国吏繇使至长安者,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可知司隶校尉负责监察各级官员,故选B项;刺史主要负责监察地方官员,而不是监察京师官员,故排除C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司隶校尉主要负责监察,职责并没有不断扩张,故排除D项。

【点睛】司隶校尉,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

始置于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汉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曾省去,汉哀帝时复置,省去校尉而称司隶。

东汉时复称司隶校尉。

4.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农业生产恢复

C.社会分工扩大

D.民族交融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中壁画内容可知,少数民族进行农业耕种,汉族人民进行放牧,体现了民族的融合,而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故排除A项;汉人放牧图不能说明农业生产的恢复,故排除B项;根据“魏晋壁画”和壁画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意侧重反映了少数民族开始从事农业耕种,而汉民族也从事放牧工作,体现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加强,并不是强调社会分工的扩大,故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出现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这段时期持续了将近四百年,自汉末乱世直到隋朝建立。

5.唐玄宗在《将封泰山断屠诏》中指出:

“自古明王,仁及万物。

……天下诸州,并令断屠,及渔猎采捕”。

《全唐文》中也有《对射猿判》《对断屠判》《对仲夏百姓弋猎判》以及《对畋猎三品判》等案件的判决。

这说明了唐代

A.官方禁绝渔猎活动

B.政府重视生态保护

C.佛教观念渗入司法

D.儒家仁爱主张普及

【答案】B

【解析】

【详解】“断屠”是指在某些特定时期禁绝屠宰和渔猎活动,而非由官方禁绝全部渔猎,故排除A项;根据“自古明主,仁及万物”可知唐代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生态的保护,故选B项;唐代“断屠”的规定并未体现是受佛教影响,故排除C项;官方颁布的诏令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儒家的仁爱主张,但不能体现该主张的普及性,故排除D项。

6.武则天的形象在宋代以前总体上较为正面,但欧阳修《新唐书》开始对其“妖魔化”,司马光《资治通鉴》更甚,而且始终不承认大周和武则天的皇帝位,仅称其为“后”。

这反映了

A.妇女地位发生了逆转

B.程朱理学占主导地位

C.官方修史原则的变化

D.士大夫正统观念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对武则天形象描述的变化不能说明妇女地位的逆转,故排除A项;程朱理学占据主导地位是在南宋时期,故排除B项;对武则天形象评价的变化不能体现官方修史原则的变化,故排除C项;根据“始终不承认大周和武则天的皇帝位”可知武则天称帝不符合当时士大夫的正统观念,故选D项。

【点睛】随着唐代以来儒学复兴的发展,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进一步得到强化。

武则天称帝的正统性受到传统士大夫的质疑,也因此导致了武则天形象评价的变化。

7.据统计,明代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有29人。

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这表明当时

A.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

D.监察机构日益膨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明代监察御史的来源主要是科举,但没有表明所有官员的主要来源是科举,故排除A项;明代监察御史的出身来源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故排除B项;根据“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可知当时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故选C项;根据题意内容无法得出监察机构日益膨胀的结论,故排除D项。

8.清代民众所信奉的财神有五六种之多。

其中“武财神”关羽信者众多,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不但数量远超文圣孔庙,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超孔庙。

这反映了清代

A.儒学信仰危机开始出现

B.文学形式出现大变革

C.经济变迁影响价值取向

D.城市功能呈现多样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关庙建筑规模数量远超文庙并不能说明儒学信仰危机,更无从体现文学形式的变革,故排除A、B项;关羽是作为财神被信奉祭祀的,而且信众极多,反映了经济发展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故选C项;题意中没有涉及城市功能的相关内容,故排除D项。

【点睛】题意中对关羽的信奉是由于他“财神”的身份,关羽信奉者众多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影响了社会价值的取向。

9.1875年,总理衙门官员郭嵩焘认为“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法”。

这一观点

A.代表了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B.批评了师夷长技的认知缺陷

C.反思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D.提出了政治变革的迫切要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郭嵩焘主张了解西方国情再采用学习相关西方科技的观点与儒家传统思想和洋务派思想均不相同,不能代表当时的主流思想,故排除A项;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却是在不了解西方国情基础上的“师夷长技”,所以郭嵩焘的观点批评了这一认知缺陷,故选B项;1875年洋务运动尚未失败,故排除C项;郭嵩焘的观点虽然主张了解西方国情,但其本质还是停留在器物的阶段,没有提出政治变革,故排除D项。

10.1901年9月清廷颁布上谕:

捐纳职官,流弊滋多,即行永远停止;1906年度支部再次奏请停止买官捐输。

但1910年度支部制定的次年财政预算岁入表中,捐纳一项的收入为565万两。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吏治变革成效显著

B.体制流弊积重难返

C.抵制革命收效甚微

D.财政改革步履维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捐纳一项的收入为565万两”可知清政府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革除捐纳职官,吏治改革成了一纸空文,故排除A项;清政府虽颁布上谕宣布要革除捐纳职官,但实际上仍然有大量捐纳,说明体制流弊积重难返,故选B项;题意中反映的是清政府的吏治改革,而非抵制革命和财政改革,故排除C、D项。

11.1911年10月,湖北军政府发布知照称:

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但各国与清政府所结之种种条约成于此项知照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

此份知照

A.防止了列强干涉革命

B.孤立并推翻了清政府

C.促成列强承认了新政权

D.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列强就已经开始干涉中国革命,此份知照并不能防止列强干涉革命,故排除A项;推翻清政府是当时革命形势和社会形势发展的结果,并非由于此份知照,故排除B项;此份知照发布后,列强也并未承认新政权,所以促成列强承认了新政权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故排除C项;此份知照的发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军政府是不同于清政府的民主新政府,有利于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故选D项。

【点睛】此份知照对于知照发布后各国与清政府签订的各项条约一概不承认,体现了一定的革命性;但对于清政府之前与各国政府缔结的各项条约予以承认则体现了软弱性与妥协性。

12.下图为一枚铜币的正反面。

据此可知

A.中央苏区实现财政统一

B.根据地的经济相对独立

C.红军顺利完成战略转移

D.西北红色政权普遍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铜币的正反面内容可知是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发行的货币,但并不能据此推断当时中央苏区实现了财政统一,故排除A项;根据“川陕省苏维埃”、“赤化全川”的字样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中共根据地的经济自成体系,相对独立,故选B项;该铜币发行于1934年,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所以不能说明红军顺利完成战略转移,故排除C项;根据“赤化全川”可知该铜币并不是发行于西北地区,所以不能说明西北红色政权普遍建立,故排除D项。

13.1922-1923年,共产国际要求中共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在帮助国民党革命的同时,创造独立的生存空间和斗争形式。

1935-1937年,共产国际再次指示中共与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

共产国际的做法

A.有利于革命力量发展壮大

B.推动了国民革命取得胜利

C.导致了中国革命重大挫折

D.超越了民主革命发展阶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两次与国民党建立了统一战线,壮大了革命力量,故选A项;国民革命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最终失败,没有取得胜利,故排除B项;国共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国民革命的失败是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革命,并不是由于共产国际的做法导致中国革命的重大挫折,故排除C项;国共两次合作都是为了实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目标,没有超越民主革命发展阶段,故排除D项。

【点睛】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正式建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是新三民主义。

由广大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第二次合作)。

包括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总结了以前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贯彻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14.20世纪60年代中期,对苏联斡旋下的美越和谈,中国向越南揭露了苏联出卖越南的阴谋,表示积极支持越南抗战到底。

而1971年周恩来则向越南明确表态:

“据我们观察,你们从外交斗争中赢得了经验”,“我们要向你们学习”。

这表明中国外交

A.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

B.从中美敌对到中美建交

C.从区域对抗到全球合作

D.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边倒”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是中国在50年代提出的外交方针和政策,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故排除B项;题意中无法反映中国外交区域对抗的内容,故排除C项;根据“中国向越南揭露了苏联出卖越南的阴谋”、“我们要向你们学习”并结合中国建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方针可知中国外交开始由革命外交转向务实外交,故选D项。

15.1979年,我国国务院颁发《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确定依据1978年企业利润总额为基数,按比例提取留成比例。

通常企业原先的效益越好,盈利水平越高,上缴利润定额就越高。

这种做法

A.打破了统收统支分配制度

B.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活力

C.充分发挥了市场调节作用

D.限制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按比例提取留成比例。

通常企业原先的效益越好,盈利水平越高,上缴利润定额就越高”可知这种做法打破了统收统支的分配制度,故选A项;提高国有企业活力的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而不是由于利润留成规定,故排除B项;根据“确定依据1978年企业利润总额为基数,按比例提取留成比例”可知此时还不是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故排除C项;按照比例提取留成比例的做法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故排除D项。

【点睛】为了适当扩大企业的财权,加强企业的经济责任,把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利益结合起来,以利于进一步调动企业和职工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搞好经济核算,挖掘增产节约潜力,为国家多积累资金,国家对企业逐步实行利润留成办法。

16.在古代雅典,即将上任的执政官在接受资格审查时,他不仅要说出父母和祖父母的名字,还要说出他们的庭院宙斯和阿波罗的祭坛以及他们家庭墓地的地点。

这种仪式有助于

A.维系公民的身份认同

B.维护宗教信仰的统一

C.保护氏族贵族的权威

D.预防敌对城邦的渗入

【答案】A

【解析】

【详解】执政官接受审查时说出父母、祖父母的名字,庭院宙斯和阿波罗祭坛以及家庭墓地的地点,有助于强化执政官对城邦的认同,从而维系公民的身份认同,故选A项;宙斯和阿波罗是古希腊的神祇,但并不能据此推断是希腊人的宗教信仰,故排除B项;执政官接受审查的这种仪式是为了维系身份认同,而不是保护氏族贵族权威和预防敌对城邦渗入,故排除C、D项。

17.成书于2世纪的《罗马史》中,作者经常用“罗马人破坏合约”、“元老院撕毁和约”(因此)“遭到可耻的失败”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做标题。

这反映了作者

A.改革贵族政治的需要

B.维护城邦独立的愿望

C.尊重契约规则的意识

D.客观记述历史的史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内容可知反映了作者对破坏契约行为的愤慨,但无法体现作者改革贵族政治的需要,故排除A项;古罗马没有形成城邦政治,所以不能反映作者维护城邦独立的愿望,故排除B项;根据“罗马人破坏合约”、“元老院撕毁和约”(因此)“遭到可耻的失败”可知反映了作者尊重契约规则的意识,故选C项;根据“遭到可耻的失败”可知这类标题中掺杂了作者的个人感情和倾向,不能说明是客观记录历史,故排除D项。

18.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在1222年成立时,只有宗教法、民法、医学三种科目。

1399年帕多瓦大学分化为两所大学:

UniversitasIuristarum(主要教授民法、宗教法和神学)和UniversitasARtistarum(主要教授医学、哲学、文法、辩证法、修辞学和天文学)。

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A.神学不再占据统治地位

B.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C.近代自然科学已经产生

D.人文精神开始勃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399年意大利开始了文艺复兴,但当时的意大利神学依旧占据着统治地位,故排除A项;帕多瓦大学的分化无法体现当时意大利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更不能说明近代自然科学已经产生,故排除B、C项;根据“UniversitasARtistarum(主要教授医学、哲学、文法、辩证法、修辞学和天文学)”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时期意大利人文精神已经开始勃兴,故选D项。

19.1791年,法国人民大规模纪念伏尔泰,将其灵柩请如先贤祠;1915年,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

两者说明了

A.社会变革促进先进思想的传播

B.民主共和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C.专制统治扼杀启蒙思想的萌发

D.革命是思想解放的必要前提

【答案】A

【解析】

【详解】法国纪念伏尔泰发生在法国大革命以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说明社会变革促进先进思想的传播,故选A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法国纪念伏尔泰和新文化运动都发生在民主革命以后,但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故排除B项;1791年的法国和1915年的中国都结束了专制统治,故排除C项;革命是思想解放的必要前提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20.普鲁士时期流行针对法国的爱国歌曲《莱茵河上的警惕》。

19世纪末,宣扬全球扩张的《德国至上》成了德国非正式的国歌。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族主义思潮席卷欧洲各国

B.欧洲大国间力量对比失衡

C.法德矛盾成为欧陆主要矛盾

D.德国挑战美国霸权野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德国国内爱国歌曲的变化不能说明民族主义思潮席卷欧洲各国,故排除A项;由针对法国到宣扬全球扩张,说明德国实力的迅速增长,也说明欧洲大国力量对比的失衡,故选B项;题意中反映了法德矛盾的存在,但无法说明法德矛盾是欧陆主要矛盾,故排除C项;19世纪末美国还没有建立霸权,故排除D项。

21.以下是20世纪30年代部分中国旅苏人士在游记中的记述。

据此可知

时间

作者

身份

主要内容

1931年

曹谷冰

天津《大公报》特派员

肯定苏联的工业建设以及农业改革的巨大成就,也批评了苏联求急速建设,增加产量,而不计品质之优劣的现象。

称“苏俄这个名称是不能把‘自由’二字连在一起的”。

1933年

蔡运辰

曾任南京国民政府访苏代表团秘书长

描绘了苏联人民极其艰苦的生活,对于苏联的政治和经济政策、思想管制和道德风尚持批判态度

1934年

邹韬奋

左翼学者

称赞苏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一切为了人民的国家,有着最合理、最充满生机的制度,人民是快乐幸福的。

 

A.如何记述取决于作者个人因素

B.记述混合主观表现和客观再现

C.以上记述明显背离了客观现实

D.综合各种记述可还原历史真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如何记述受作者个人因素影响,但不是取决于作者个人因素,故排除A项;根据不同人士的不同记述,可知记述是主观表现与客观再现的综合,故选B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表格中的记述并不是明显背离客观现实,故排除C项;各种记述都会受到作者的主观影响,综合各种记述也不一定可以还原历史真实,故排除D项。

【点睛】1931—1935年苏联实行的是斯大林体制,该体制一方面促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但另一方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又带来了苏联的畸形发展。

表格中各位记述者从自身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因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22.《二战后美苏(俄)核武器数量估计》。

据此可知

A.核武器的出现加剧了对抗

B.美苏(俄)核武器水平存在差距

C.核恐怖平衡维系世界和平

D.美苏(俄)关系从紧张走向缓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内容可知,美苏两国的核武器数量是个变化的过程,两国的关系也是变化的过程,不能说明核武器的出现就加剧了对抗,故排除A项;数量的变化无法体现水平的差异,故排除B项;核恐怖平衡维系世界和平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故排除C项;由图表内容可知,2000年以后,美俄的核武器数量大幅减少,说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故选D项。

23.20世纪50年代,发展中国家不断要求设立联合国特别发展基金,这一设想遭到美国历届政府的抵制。

1960年,美国政府支持建立的国际开发协会开始运作,作为世界上最贫穷国家的开发项目优惠贷款。

由此可知

A.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B.美苏争夺扩展到经济领域

C.第三世界的影响力有所提升

D.发展经济成为时代的主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国际开发协会的运作并不能体现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发生转移,故排除A项;题意中没有反映美苏争霸的内容,故排除B项;美国由抵制发展中国家要求设立联合国特别发展基金到支持国际开发协会,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变化说明第三世界的影响力有所提升,故选C项;题意主要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影响力的上升,无法体现时代的主题是发展经济,故排除D项。

24.2007年1月,民主党占多数的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最低工资法案。

参议院许多共和党人以增加给小企业减税为条件,否则他们就不批准该法案,最终双方达成妥协。

这表明

A.两党政治扩大了社会基础

B.中小资产阶级掌控政权

C.分权制衡有利于合理决策

D.代议民主体制弊端凸显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意主要反映了美国政党政治的妥协,不能说明两党政治扩大了社会基础和中小资产阶级掌控政权,故排除A、B项;民主党和共和党达成的妥协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最低工资待遇和使小企业获利,说明分权制衡有利于合理决策,故选C项;题意中的内容未能体现民主体制的弊端,故排除D项。

【点睛】19世纪后半叶,美国的两党制度正式确立,虽然交替上台执政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内外政策和治国方略上有所不同,但其本质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共3题,25题18分,26题22分,27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刘邦一入关中就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民约法三章。

惠帝四年,“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令》。

高后五年,“驰商贾之律”。

文帝五年,“除盗铸钱令”,十三年,“除肉刑法”、“除田之租赋”。

汉初萧何在秦律的基础上增删修订成《九章律》。

另外汉朝的法律有律、令、科、比等各种形式,律是已经成文的东西,如《九章律》以及汉武帝时期的六十篇等。

而令则主要是皇帝的诏令,它的法律效力高于律。

汉宣帝时,廷尉杜周办案,“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

别人指责他时,他理直气壮地回答:

“三尺安出哉?

前主所是出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

当时之是,何古之法乎?

——摘编自车佐贤《从出土简牍看秦汉法律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材料二1904年,清廷设立了修订法律馆,开始删改旧律,订定新律。

其中,《钦定大清刑律》的修订,立法耗时最久,争议性最大。

以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礼教派认为修订新律应“浑道德与法律为一体”,尤不应偏离中国数千年相传的“礼教民情”。

沈家本等人主张大力引进西方近代法律理论与制度,运用西方国家的“通行法理”,主张彻底改革中国旧有的法律体系,被称为法理派。

经过激烈的争论,新律引进了资产阶级法律原则、制度,建立起了近代法律体系,《钦定大清刑律》主张尊卑、良贱、男女在法律上平等。

同时,在礼教派坚持下,礼教在新律中也得以体现。

这场礼法之争总体上以法理派的胜利而告终。

——摘编自肖明明《清末“礼法之争”与法律文化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