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习题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2925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习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习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习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习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习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习题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习题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习题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习题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习题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习题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习题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习题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习题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习题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习题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习题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习题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习题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习题2.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习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习题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习题2.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习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A、B、C三种物质各15g,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生成新物质D30g;若增加10gA,A与C恰好完全反应。

则参加反应的B与C的质量比是()

A.5︰3B.5︰2C.2︰3D.3︰2

2.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由零价升高至+1价,氢气是还原剂;铜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降低至零价,氧化铜是氧化剂。

则在

反应中,____元素化合价升高,____元素化合价降低;____是氧化剂,____是还原剂。

3.在实验室里,硝酸银溶液通常保存在棕色瓶中,这是因为硝酸银很不稳定,在光照条件下易分解,生成银、二氧化氮和氧气。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4.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注意的两个原则:

一是____;二是____。

若镁在CO2中燃烧产生黑烟,并有白色固体产生,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该反应中作还原剂的是____。

5.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应用几乎涉及到各个领域。

“纳米材料”特指粒子直径为1nm~100nm(1nm=10-9m)的颗粒。

将物质的粒子直径加工至上述范围,会表现出许多特殊的性质。

例如:

将铝粉加工至纳米材料范围,这种铝粉遇到空气便可爆炸,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

6.火柴头上的深色物质主要成分是KClO3、MnO2和Sb2S3(硫化锑),火柴盒侧面涂有一层红褐色物质,主要成分是红磷和玻璃粉。

划火柴时,借助摩擦发生氧化反应,放出氧气和热量,使可燃物燃烧,生成白烟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等。

(1)放出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2)生成白烟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3)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Sb2S3可燃烧生成Sb2O3和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的气体)____。

挑战题

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臭氧的化学式是O3,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

臭氧不稳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O2,并放出大量的热。

O3的氧化能力比O2强得多。

若将O2通过臭氧发生器,在无声放电条件下,从臭氧发生器出来的O2中含有约3%的O3。

臭氧在地面附近的大气层中含量极少,在离地面约25km处有一个厚度极薄的臭氧层。

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它是一切生命的保护层。

超音速飞机排出废气中的CO、CO2、NO等气体,家用电冰箱中使用的致冷剂“氟利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从而使更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

如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1)O2和O3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

(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盛有臭氧的集气瓶中,可看到____的现象。

(3)写出在臭氧发生器中O2转变为O3的化学方程式____。

(4)应采用什么方法保护臭氧层?

答:

____。

(5)SO2遇O3微热即被迅速氧化成SO3,SO3跟水反应生成硫酸,这是除去废气中SO2的理想方法。

SO2与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2.科学家根据自然界存在的N2制取出N3,1998年底又制取出N5。

(1)N2、N3、N5在物质分类中都属于____。

(2)N5的分子极不稳定,需保存在80℃的干冰中。

在通常状况下,它采取爆炸式的反应生成氮气。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3)火箭每发射1t设备,需要5t传统燃料(如液氢),若使用N5做燃料,这一比率可以改变。

假设你是一个科学家,想设计用N5做燃料发射火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①____;②____;③____。

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下列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2.“绿色化学”能实现零排放(即反应物中的原子利用率达到100%).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不同的比例可以合成不同的有机化工原料.根据零排放的要求,以CO和H2合成的有机物不可能是()

A.甲醇(CH4O)B.乙醇(C2H6O)

C.甲醛(CH2O)D.乙酸(C2H4O2)

3.“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等理念逐渐深入民心,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出行多乘交通工具B.生活中用火烧毁废旧塑料和橡胶

C.用废旧报纸制作铅笔杆D.农业和园林改浸灌为喷灌和滴灌

4.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氧化物都含氧元素,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B.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CO2,所以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是碳元素

C.置换反应必须有单质参与,有单质参与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D.原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就一定是由原子构成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B.Ca、Cr、Se都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

C.水变成冰后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变大了

D.有机物一定含碳元素,无机物一定不含碳元素

6.某同学对家中的一些食品及生活用品进行了pH测定,结果如下图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食醋可以除去皮蛋的涩味B.牙膏是中性物质

C.酱油显碱性,可以使酚酞变红色D.胃酸过多的人宜多吃葡萄

7.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史书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下列说法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易经》记载“泽中有.....上火下泽”

B.《淮南子》记载“慈(慈通磁)石能吸铁,及其于铜则不通矣”

C.《抱朴子》记载“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D.《本草纲目》记载“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灭,令人以灭淋汁,取碱浣衣”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水灭火时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生铁和钢含碳量不同导致其性能不同

C.NH4Cl、HNO3、NaNO3都能给植物补充氮元素

D.防止铁制品生锈都可采用表面涂漆的方法

9.类比推理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合物中含不同种元素,所以含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都是化合物

B.CO2和SO2都能与碱溶液反应,所以非金属氧化物一定能与碱溶液反应

C.碱的溶液显碱性,显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原子一定是金属

10.如图所示,甲是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

C.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

D.甲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11.若用实验证明FeCl3溶液显黄色不是由Cl-离子造成的,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A.观察KCl溶液的颜色

B.向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消失

C.向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无色硝酸银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未消失

D.加水稀释后FeCl3溶液黄色变浅

12.属于化合物的是(  )

A.P4B.O2C.SiO2D.C60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意义是_____。

(2)甲溶液中混有少量的乙,常用_____方法提纯甲;

(3)t2℃时,5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溶液的质量等于_____g。

(4)t2℃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填序号)。

①溶液质量:

甲<乙②溶剂质量:

甲>乙

③溶质质量分数:

甲=乙④溶质质量:

甲>乙

14.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用加了洗涤剂的水清洗油腻的餐具,是利用洗涤剂的________功能。

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净衣物,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

区分硬水和软水可用________,日常生活中常用____________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15.如图表示的是向盛有l0mL稀的甲溶液(其中滴有少量紫色石蕊试剂)中,加入乙溶液(相同浓度)后,溶液pH的变化曲线.已知甲、乙分别是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请分析曲线回答问题:

甲是_____溶液;当加入乙溶液的体积为_____mL时,甲、乙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当溶液的pH=1.4时,溶液中存在的微观粒子有_____(指示剂除外);为理解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两者之间发生反应的微观实质,绘制了如图.请你在右边的圆圈中填入适当的化学用语:

_______

16.请用数字和化学符号填空:

(1)2个氧气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个硝酸根离子__________________。

(3)银离子_________________。

(4)最简单的有机物_________________。

(5)铝土矿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下列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

根据给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编号仪器名称:

①_____,②_____。

(2)实验室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

(3)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是_____(从A-E中选择),使用该套装置制取气体的突出优点是_____,该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

改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_____端进入。

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与水蒸气,欲使用G、H装置将以上杂质气体除去则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

混合气体→_____(用端口字母表示)。

18.下图是几项基本实验操作的示意图

(1)仪器X的名称是____________;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

(2)蒸发结晶时,用玻璃棒搅拌,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停止加热;

(3)测定溶液pH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______________,读出pH。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6分)实验室某混合溶液由硫酸和硫酸铜溶液组成。

探究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取124.5g该混合溶液于烧杯中,然后将120gNaOH溶液分六次加入其中,每次充分反应后称量所得溶液及沉淀的质量,所测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20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g

144.5

164.5

179.6

189.8

200

220

每次产生沉淀的质量/g

0

0

m

n

9.8

0

计算:

(1)上述表格中产生沉淀的质量:

m=_____,n=_____

(2)所加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_____

(3)第5次加入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D

【解析】

氧化还原反应指得是反应过程中存在得失氧的过程,氧化剂失氧被还原,一般生成单质,反应过程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元素化合价会发生变化。

而复分解反应的特点是“首尾交换价不变”,即两种化合物之间相互交换成份,而元素化合价保持不变,所以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B

【解析】

【详解】

根据零排放的要求,以CO和H2合成的有机物,则生成的有机物中C、O的原子个数应该同时是1的整数倍,H的原子个数应该同时是2的整数倍,才能保证CO和H2合成有机物时没有元素浪费。

乙醇(C2H6O)中C、O不能满足同时是1的整数倍的要求。

选B。

3.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多乘交通工具、C.用废旧报纸制作铅笔杆、D.农业和园林改浸灌为喷灌和滴灌均符合这一理念。

故B正确。

4.B

【解析】

A.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B.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CO2,所以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是碳元素;C.置换反应必须有单质参与,有单质参与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水分解生成单质,但是分解反应;D.原子和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可能由分子构成,或由原子构成,或由离子构成。

选B

5.A

【解析】

【详解】

A、中和反应指的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但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不属于中和反应,A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Ca是人体必需常量元素,Cr、Se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B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水变成冰后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C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有机物一定含碳元素,无机物可能含碳元素,例如碳酸钙、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含有碳元素,D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A

【解析】

A、食醋的PH小于7,显酸性,皮蛋的PH大于7,显碱性,食醋和皮蛋能够发生中和反应,从而把皮蛋的涩味除去.故选项正确;

B、牙膏的PH大于7,显碱性.故选项错误;

C、酱油的PH小于7,显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故选项错误;

D、葡萄汁的PH小于7,显酸性,胃酸过多的人不宜多吃葡萄.故选项错误.

故选A

7.B

【解析】

【详解】

A、泽中有火……上火下泽,包含着物质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慈石能吸铁,及其于铜则不通矣”磁铁吸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发生了两个化学变化,先生成汞,再合成丹砂,故C错;

D、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包含着碳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

B。

【点睛】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8.B

【解析】

【详解】

A、用水灭火是通过降低温度达到物质着火点以下,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选项A不正确;

B、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含碳量不同,生铁的含碳量为2%~4.3%,钢的含碳量0.03%~2%,选项B正确;

C、HNO3属于强酸,酸性强且具有腐蚀性,不能作为氮肥给植物补充氮元素,选项C不正确;

D、防止铁制品生锈可以通过涂漆的方法隔绝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但并不是所有的铁制品都可以用这种方法,例如铁锅,选项D不正确。

故选B。

9.A

【解析】

【详解】

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元素,含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都是化合物,故选项推理正确。

A、CO2和SO2都能与碱溶液反应,但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能与碱溶液反应,如一氧化碳,故选项推理错误。

C、碱的溶液显碱性,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故选项推理错误。

D、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但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原子不一定是金属元素,如氢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但属于非金属元素,故说法错误。

故选:

A。

【点睛】

学会通过举实例的方法来证实结论的错误,即通过举出反例的方法来验证观点是否正确.

10.B

【解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甲元素的名称是溴,带“氵”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B、甲是溴(Br),溴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乙元素是钠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乙的原子序数为11,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乙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1,不是中子数为11,错误;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甲原子核外共有4个电子层,错误。

故选B。

11.D

【解析】

【详解】

A、氯化钾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

钾离子、氯离子、水分子,可以与氯化铁溶液中的离子分析比较,得出显色的是铁离子,故A正确,

B、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将铁离子转化成了沉淀,只有氯离子和水分子留下来了,得出显色的是铁离子,故B正确,

C、加入硝酸银后将氯离子转化为沉淀,但溶液的黄色未消失,可以得出显色的不是氯离子而是铁离子,故C正确,

D、加水后改变了氯化铁溶液的浓度,而对离子不会造成消除,故D错误。

故选:

D

12.C

【解析】

【分析】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详解】

A、P4是白磷,只是由磷元素组成,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B、O2是由氧元素组成,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C、SiO2是由硅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符合题意;

D、C60是由碳元素组成,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在t℃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降温结晶95①③

【解析】

【分析】

由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详解】

(1)P点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故意义是在t℃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2)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甲溶液中混有少量的乙,常用降温结晶方法提纯甲。

(3)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90g,5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溶解的甲物质的质量为

,故形成溶液的质量为

(4)①t2℃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析出晶体较多,则溶液质量为:

甲<乙,选项正确;

②t2℃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甲的溶解度较大,所含溶剂较少,降温过程中溶剂质量不变,降温到t℃时溶剂质量甲<乙,选项错误;

③t2℃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时,得到的是甲、乙的饱和溶液,t℃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则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选项正确;

④t℃时,溶液质量甲<乙,溶质质量分数甲=乙,则溶质质量:

甲<乙,选项错误;

故选:

①③。

【点睛】

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的物质,提纯方法是降温结晶。

14.乳化肥皂水煮沸

【解析】

【分析】

区分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的为软水,泡沫较少的为硬水。

【详解】

(1)用加了洗涤剂的水清洗油腻的餐具,是利用洗涤剂的乳化功能。

(2)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净衣物,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

区分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日常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15.NaOH9H+、Cl-、Na+Cl-、Na+、H2O

【解析】

由图示可知原甲溶液pH>7,显碱性,加入乙溶液后溶液pH逐渐减小直至pH<7,所以可以断定甲乙溶液,再由图示可知当加入乙的量为9mL时,溶液pH=7;当溶液的pH=1.4时,溶液中的溶质是应该包括生成的物质和剩余的物质;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如水)、难溶的物质(即沉淀)或气体,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进行解答。

解:

由图示可得:

(1)甲溶液显碱性是NaOH溶液,乙溶液显酸性,是盐酸溶液;

(2)当加入乙的量为9mL时,溶液pH=7,甲乙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3)当溶液的pH=1.4时,溶液中的溶质是应该包括生成的物质氯化钠和过量的盐酸。

故溶液中存在的微观粒子有:

H+、Cl-、Na+;

(4)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图中的圆圈中填入适当的化学式或离子符号为:

Na+、Cl-、H2O。

16.2O22NO3﹣Ag+CH4Al2O3

【解析】

【详解】

(1)2个氧气分子就是在氧气化学式的前面加上数字2,表示为2O2。

(2)2个硝酸根离子就是在硝酸根离子的前面加上数字2,表示为2NO3-。

(3)银离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表示为Ag+。

(4)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其化学式为CH4。

(5)铝土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化学式为Al2O3。

答案:

(1)2O2;

(2)2NO3-;(3)Ag+;(4)CH4;(5)Al2O3。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铁架台长颈漏斗

BE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befcd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①是铁架台;②长颈漏斗;

(2)A装置是固固加热型,且试管口没有棉花,是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不需加热,属于固液常温型,故选发生装置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故用向上排空气收集;使用该套装置制取气体可通过弹簧夹的开闭随时控制固液的接触和分离,能够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反应的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CO2↑+H2O;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应该从短管进入集气瓶的下方,将空气挤压到集气瓶上部排出;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与水蒸气,应该先通过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气体,再通过浓硫酸吸收水而得到干燥的纯净的二氧化碳,且洗气装置导管长进短出,故连接顺序为:

efcd。

故答案为:

(1)铁架台长颈漏斗

(2)

;(3)BE;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CaCO3+2HCl=CaCl2+CO2↑+H2O;b;efcd。

18.试管夹1/3较多固体时显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解析】

(1)仪器X的名称是试管夹;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否则易因沸腾而喷出来,导致人被烫伤或腐蚀;

(2)蒸发结晶时,用玻璃棒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当有大量晶体析出(或少量液体剩余)时,停止加热,如果将水蒸干,会导致晶体飞溅;(3)测定溶液pH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呈现一定的颜色,然后将显示的颜色和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取pH。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4.99.840%35.5%

【解析】

【详解】

解:

处理后的数据如表: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20

加入氢氧化钠后没反应时的总质量

144.5

164.5

184.5

199.6

209.8

220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g

144.5

164.5

179.6

189.8

200

220

质量变化

0

0

4.9

9.8

9.8

0

每次产生沉淀的质量/g

0

0

m

n

9.8

0

可知,开始是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后来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且第五次实验是恰好完全反应。

所以上述表格中产生沉淀的质量:

m=4.9,n=9.8。

根据第四次实验数据求算所加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设所加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x=40%

设第五次加入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y

此时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00g

根据钠元素守恒可得关系为

y=3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