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3235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一、先秦时期的思想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1)经济:

铁犁牛耕开始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芽。

(3)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

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

图示构史 

2.流派:

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

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

(1)思想: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文化: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先秦诸子思想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影响

儒家

孔子

(1)政治:

①思想核心是“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③“克己复礼”

(2)教育: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整编文献:

《诗》《书》《礼》《易》《春秋》等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孟子

(1)政治:

①“仁政”;②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民本思想

(2)伦理:

主张“性本善”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荀子

(1)政治:

①礼法并施,以礼教为主;②“君舟民水”

(2)伦理:

提出“人之性恶”

道家

老子

(1)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2)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3)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开创道家学派

庄子

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道家思想得到发展

法家

韩非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发展趋势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提倡无等级差别的爱,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代表下层民众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疑难问答 问: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何不同?

答:

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1)夏朝:

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战国:

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

2.汉字

(1)起源:

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成熟:

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特别提示 甲骨文使我国开始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商朝的历史被称为“信史”。

3.绘画:

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4.文学

(1)《诗经》

①内容: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三百多首诗歌。

②特点:

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风的内容丰富,深刻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

③影响: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

①特点:

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②代表作: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

③影响:

楚辞称为“骚体”,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

易错提醒 《诗经》是现实主义,楚辞是浪漫主义。

考点一 “百家争鸣”的背景、内容与影响

1.百家主张反映不同的时代要求

(1)儒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②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适应封建统治的要求。

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2)道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②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

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

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

战国时期,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2.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争鸣

(1)人性善恶。

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及法家认为“人性恶”。

(2)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①关于普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

孔子提出“爱人”的主张,但讲求等级;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即互敬互爱,不分等级。

②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孟子从“人性善”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君轻民贵”的观点;荀子从“人性恶”的理论出发,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3)人与自然的关系。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老子认为人应顺应自然。

(4)如何治国。

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用“仁义”“王道”施政;法家实行“法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子提出“兼爱”与“尚贤”。

(5)在人生态度上: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3.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依据史料,论证观点:

“百家争鸣”是否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导致的?

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更多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

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

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李静、萧洪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史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提示: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导致的观点正确。

论证:

答案 从史料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的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士)的兴起。

生产力的提高必然要求冲破西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的阻碍;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要求改变现状,获取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新兴知识分子的独立兴起,自然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舆论制造者的角色。

这一切的合力,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考点二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1.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特征:

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2)伦理特征:

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

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3)经济特征:

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4)教育特征: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

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2.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

项目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君轻民贵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目的

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1.论从史出

“民本”理论的“异”与“同”

史料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结论 “利民”“民贵君轻”“尊重民意”“君舟民水”是早期民本思想的不同内涵,但其本质上均是以维护君权为中心,并不是单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是一种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策略。

2.获取材料信息

要求:

在材料中找出先秦儒家倡导的“个人主义精神”的原则。

材料 孟子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说:

“我听说过:

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

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

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可惜的是,先秦儒家的那种个人主义传统在后代日趋衰落,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忽视。

孟子倡导的独立人格越来越少。

——摘自徐克谦《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

主要信息:

答案 人应该保持气节和尊严;别人的意志不能强加于人;人格独立,反对顺从等。

1.“百家争鸣”的多个区域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发现问题 诸子百家的思想具有区域性分布特征,形成多个文化中心。

命题角度 “百家争鸣”的区域分布特征及成因;儒、法思想兴起的区域及影响。

2.百家争鸣的“三场大辩论”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

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

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发现问题 “三场大辩论”是对百家争鸣内容的高度概括,并不是真正的举行了“三次”论战。

命题角度 如何理解“三场大辩论”;为何儒家都是辩论的一方;辩论的最终结局哪家主张为统治者采纳。

3.儒家、法家、墨家对待“百姓”的不同态度

“君上于民,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韩非子》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

——《荀子·王霸》

发现问题 三家不同的“百姓”观,反映出不同的阶级立场和治国理念。

命题角度 比较三家对待“百姓”的不同态度;你认为当时的统治者会喜欢哪家的思想。

4.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统一性

“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

……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

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史记》

发现问题 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具有一定的渊源。

命题角度 诸子百家互相批驳、彼此融合的特点。

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发现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崛起为专业文化阶层。

命题角度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转型;教育体制的变化;“士”阶层崛起的历史价值。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Ⅲ,24

2015

全国Ⅰ,40

全国Ⅱ,24

1.命题点:

古代儒家学者的政治理想

(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 C

解析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A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项错误。

2.命题点:

孟子思想的精髓和境界

(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 A

解析 “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涵养“浩然之气”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与反抗专制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3.命题点:

孔子的政治和道德追求

(2015·天津文综,14,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答案 品德:

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抱负:

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解析 第一小问,从材料“不仅……而且……”提取信息作答;第二小问,立足于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其“修己”“复礼”的政治内涵。

4.命题点:

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

(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

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

“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

”田子方答:

“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 A

解析 根据关键信息“魏太子下车,向……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受到诸侯国的重用,故A项符合题意。

B项士人轻视功名利禄与题意相悖,故排除。

C、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5.命题点:

时代变迁影响汉字的演变

(2017·课标全国Ⅲ,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 A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使用更加频繁,因此促进了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A项正确。

从西周到战国,文字的书写材料基本上以竹简和丝帛为主,变化不大,B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字形的变化无关,C项错误;D项发生在秦朝建立后。

1.命题点:

儒家和道家的天人观

(2018·湖南高考考前演练三,25)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

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C.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D.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孔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其时代背景并没有不同,故A项错误;孔子的“重人”和老子的“崇道”并没有本质上的优劣之分,故B项错误;孔子和老子的哲学观,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背离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儒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2017·汕头三模,24)孔子说,君子在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同时还能坚持独立思想而不苟同于人,小人习惯于附和苟同别人的观点,但内心深处却并不友善。

后世儒者经常以此诫勉君臣,这体现出儒学(  )

A.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

B.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C.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

D.重视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儒学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故A项正确;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儒家并没有提倡思想自由,而是主张人要有独立思想,故D项错误。

3.命题点:

百家争鸣的历史价值

(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三,24)有学者指出:

“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

”这说明(  )

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

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答案 B

解析 不同的朝代会根据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采取适合本朝需要的官方思想,这些思想不一定是诸子百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百家思想中符合现实社会需要的,往往被统治者推崇,不是百家思想都符合现实社会需要,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4.命题点:

与时俱进的法家思想

(2018·衡水金卷高考模拟一,24)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

这反映出法家(  )

A.“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

B.“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C.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

D.否定“先王之道”,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 A

解析 材料认为法家思想有利于民意、民情、民心凝聚的政治统一,故A项正确;顺乎民情是“先王之道”,法家主张“霸道”,故B项错误;法家措施旨在统一,保障民众生活只是手段,故C项错误;法家并非否定“先王之道”,故D项错误。

5.命题点:

主流思想对古代科技的影响

(2017·重庆八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八,24)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

这反映了古代科技发展(  )

A.具有儒学化特征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为封建统治服务

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可知,用经学的注解方式编写科技著作,说明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儒学化特征,故A项正确。

6.命题点:

汉字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意义

(2017·凉山三模,24)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

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这主要体现了(  )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汉字的文化凝聚力,故A项错误;各地文字并非完全一致,故B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语言的多样性而是文字的凝聚力,故C项错误;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故D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蚌埠三模)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社会秩序B.强化中央集权

C.构建平等社会D.缓和诸侯纷争

答案 A

解析 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

2.(2017·湘西自治州二模)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仁”,意义各有不同。

这说明孔子的“仁”(  )

A.思想引领很不到位

B.理论体系并不完善

C.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

D.是具体的行为规范

答案 D

解析 孔子的“仁”在为人处事、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规范引领作用,故A项错误;孔子为儒家创始人,思想独成一家,不能说其理论体系不完善,故B项错误;60多处“仁”,意义不同,但每处都有具体的行为指向或思想引领,故C项错误;《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60多处“仁”,都是具体行为指导或思想引领,故D项正确。

3.(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1)《论语》记载,子贡问孔子: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孔子回答: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材料说明(  )

A.管仲遵从周天子,维护周礼得到孔子肯定

B.孔子极其注重习俗中的发式和衣冠

C.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D.孔子因为管仲成功阻止北方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略而对他持肯定态度

答案 B

解析 根据“不能死”可知管仲并没有按照周礼自杀,故A项错误;根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可知孔子肯定了管仲在维护以发式和衣冠为代表的习俗中的作用,故B项正确;管仲和孔子都生活在春秋时期,并非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管仲成功阻止北方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略,故D项错误。

4.(2017·濮阳三模,2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

这说明诸子学派(  )

A.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

B.具有相似的政治诉求

C.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

D.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

答案 A

解析 诸子百家虽政见各异,但都在论证“治道”,即治理国家的方法,说明诸子学派都关心国家发展,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故A项正确。

5.(2018·宜宾联考,24)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