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32468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docx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docx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

姓名:

学号:

作业要求:

选择一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和质的研究报告,对这些报告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根据这些研究报告的研究内容,尝试着自己重新撰写。

第一部分:

研究报告点评分析

课题名称:

中学生小组合作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研究

所在单位:

广州二中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的提出(如果能在课题的提出中,对相关的同类研究情况进行搜集,并加以提炼分析,会使这部分内容更加丰富,并对本课题提供思路借鉴与创新设想。

我担任了11年的数学教师,并受聘于北师大教材编写组,到各地为教师做教材辅导及上示范课。

在四处授课的同时,我发现孩子们身上存在着共性的问题:

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比较被动。

究其原因:

(1)教师未提供可小组合作参与学习的空间。

直接采用灌输式学习方式。

(2)学生没有兴趣小组合作参与数学学习。

反正老师要讲的,又何必费尽心思想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小组合作参与学习的意识日渐淡薄。

(3)学生不懂得如何小组合作参与数学学习。

他们不具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小组合作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题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同时破除了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目标的概念要大于内容的概念,目标比较宏观,内容比较具体,所以,下面的研究目标应放在前边,研究内容应在后面。

具体到下面的内容,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这位研究者设计的研究内容大于研究目标。

1研究的内容

在数学课中,使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参与意识,引导学生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能力。

2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最终把学习的小组合作权真正交给学生,达到学生自我训练,自我发展的理想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所选择的科研方法

以学校六年级的四个教学班1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与措施

探索第一阶段

1第一阶段所作的准备

(1)进行了两项调查,搜集到相关的数据资料。

①取得四个班实验前,两次大型考试成绩并进行比较。

②对160名学生采取问卷调查,初步摸清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和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方面的基本情况。

(2)将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①一班和三班的成绩遥遥领先,二班和四班成绩落后明显。

(这个结论与本项研究的关系没有交待清楚)

②有86%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有近90%的学生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情况严重,缺乏主动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学生缺少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部分学生甚至于厌倦数学学习。

2第一阶段研究内容

①教师先转变观念,在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使学生亲近教师。

②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感受,使学生亲近数学。

3第一阶段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以教师的亲和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这看似简单的做法,实际上是最难做到的,我们放下了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态,尊重、支持、鼓励、肯定、欣赏学生,使学生始终处在心理安全、心灵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下,这样他们才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学习。

②以数学知识的魅力,激起学生的探索愿望。

在学习“解方程”一课时,我首先安排了“猜数”的游戏,每个学生心中想好一个数,隐藏起来。

将这个数乘以3,再加上6,利用手中的计算器进行运算,之后将结果公布于众,看看谁能猜对隐藏起来的数。

一分钟后,报数开始了:

“我的运算结果是36,请大家猜猜我隐藏的数是几?

”教室里鸦雀无声,我高高地举起手,“我来猜,这个数一定是10。

”“对了!

”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第二位同学站起来,略带挑战的口吻说:

“我的计算结果是165,谁来猜?

”我又一次把手高高举起:

“我来猜,这个数一定是53。

”善于挑战的孩子们,把数越报越大,905、1509……我都准确无误地回答出来。

同学们向我投来敬佩、赞许又充满疑惑、好奇的目光。

看时机已到,我说:

“同学们,不是我的本事大,是数学知识的魅力大。

”没等我下面的话讲完,同学们就开始议论起来:

“这是怎么回事呀?

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心又马上转化为强烈的探索愿望,同学们开始了尝试。

在讨论实践中发现其中的奥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疑问-好奇-探索-成功”的心理体验。

③以新颖有趣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我们课题组的成员要求自己做到:

走进学生的心灵,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将抽象的数字、干巴巴的符号、乏味的定义变成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乐园。

郑丹阳在教学“年、月、日”时,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警察叔叔在破一件经济犯罪案子时,为总找不到线索而大伤脑筋。

忽然看到一张发票上的日期是1997年2月29日,便产生怀疑。

你知道,警察叔叔为什么会产生怀疑吗?

在学生苦思冥想后没有找到答案时,我说:

“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呢?

那赶快打开书,学习《年、月、日》的知识后你就知道啦!

”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问题使同学们恨不得一下子想知道个究竟,他们在感受知识的价值时萌发了一种对数学探求的强烈愿望,激起了学生的思维浪花,这样对新知的探索由此开始了。

④保证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扩大学生活动的空间,让学生走上讲台,担当老师的角色。

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好奇地问、充分地读、自由地议,把学生应有的权力都还给学生。

4第一阶段的小结

优点:

实践一个月后,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参与学习意识和对数学学习兴趣方面的变化非常明显。

(如果这时再用同样的问卷搞一次调查,从数字的变化上加以描述,说服力会更强)

不足: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虽然大部分学生有了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和兴趣,但是,他们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不强,常不知道该采用何种方式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显著。

(这部分内容特别好,说明了问题的解决有了进展,但新的问题又显现和突出了,行动研究的特征体现得十分鲜明)

探索第二阶段

1第二阶段所作的准备

(1)进行了一项调查,搜集到相关的数据资料。

对160名学生又一次采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和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方面的发展情况。

(2)将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得出有84%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有83%的学生有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第二阶段所做的准备”这部分内容应属于“第一阶段小结”的表述范畴,具体讲应与第一阶段小结放在一起表述)

2第二阶段研究内容

在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第二阶段采取的具体措施(以下措施表述非常具体详尽,是这项课时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值得肯定,增加了这项研究成果的可借鉴性)

(1)上课前,有效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首先,让学生明白,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是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重要环节,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发挥学习潜能,激发起学生预习的兴趣和自觉性,让学生有较明确的主动学习方向。

其次、让学生自己制定预习提纲,使预习任务具体化、目标化。

第三、让学生自己选择预习形式,发挥学生自学潜能。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提供了三种预习方式:

a基础型:

能正确理解学习的内容,基本看懂例题;b作业型:

能按思考题、练习题的要求,带着问题自学;c自能型:

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自学中质疑问难。

这三种预习形式,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学生自学潜能。

(2)课堂中,积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是质疑和释疑的过程。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并多方面、多角度地质疑。

如,学习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时,通过预习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圆柱体侧面积展开是个长方形。

其中一个学生却提出:

“只能是长方形吗”?

引起大家兴趣,使把包在圆柱体学具和实物侧面的纸展开,卷起,再展开,边观察边思考,进行热烈讨论,一个学生说:

“如圆柱体底面周长与高相等,侧面积展开就是正方形”;另个学生说:

“如果沿圆柱体侧面的高斜着切开展开,那么侧面又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结果从不同角度得到同一计算公式:

底的周长乘以高。

既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又发展了空间想象力。

(3)动手中,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如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几何形体的认识,可利用实物形象直观的特点,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中掌握这些形体的特征。

再如,对“锻造”问题,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可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或黄泥捏成一个长方体,再把它改捏成圆柱体,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两种物体形状发生了改变,但体积不变,直观又形象。

这样,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4)合作中,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

明确任务──合作探究──交流学习──反馈结果。

即: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向学生交代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确立学习任务之后,组长根据组员特点,合理分工,合作探究。

在此期间教师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引导。

小组成员通过探究,阐述各自观点,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集体研究,再在全班汇报自己小组的交流成果。

对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请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探讨,教师指导学生逐步统一认识,得出结论。

并对各小组和组内成员的表现给予评价。

(5)实践中,深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自然是主渠道,但课外的社会实践则更是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知识的广阔天地。

因此教学还必须注重实践,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中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中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历练,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提升他们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例如,学习了“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课外“实践性”作业:

利用卷尺、竹竿等工具测量出所需要的数据,算出一个圆锥形石堆的体积。

学生在完成这道作业时,首先得独立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a要计算这个圆锥体石堆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数据?

b利用现有工具能测量出哪些必须数据?

哪些数据不能直接测量,该怎么办?

c测出数据后,怎样应用这些数据求出这个圆锥体石堆的体积。

等这些问题明确后,下一步他们得自己动手测量、收集、处理数据,最后利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出该石堆的体积来。

这些问题的探索,有效地将课内知识向课外进行了延伸,达到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双重目的。

4第二阶段的小结

优点:

实践半年后,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具备一定程度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不足:

如何选择最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形式,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小组合作性方面存在不足。

部分学生不能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优点:

又一次明确了新产生的问题,更加体现出了行动研究的特点与本项研究的深入程度。

探索第三阶段

1第三阶段所作的准备

(1)进行了两项调查,搜集到相关的数据资料。

①取得四个班实验后几次大型考试成绩并进行比较。

②对160名学生采取第三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和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方面的发展情况。

(2)将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调查表明:

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绩越来越好。

2第三阶段研究内容

加强对“教法”的研究,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强化学生创造思维的训练,初步构建“以学为本,引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3第三阶段采取的具体措施

我们在系统的分析、研究基础上初步构建“以学为本,引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内化在实践中,将这种教学模式,分为四种:

模式一:

情境教学法。

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吸引学生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适合于各种类型的数学课。

情境的创设贯穿始终,其一般程序为:

问题情境—解决问题—归纳小结—反馈练习。

我花大力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矛盾,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里趋向,产生小组合作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模式二:

探究教学法。

这种教学结构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

尤其对于细些规律性较强的数学课,特别适用。

其一般程序为:

揭出疑问—进行猜测—探究真理—得出结论—应用检验—总结评价。

例如: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一道问题,我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这两种算法可以用等号连接呢?

自己猜测它们有什么规律吗?

然后根据自己的猜想,通过举例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再将这种结论应用到实践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最后,进行总结评价。

这种教学过程,为学生的思考创设了环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学生在探究解答的过程中就会主动地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尝试解题,

模式三:

讨论教学法。

这种课堂结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掌握知识,锻炼思维。

适用于较有难度的应用题教学。

其一般程序是:

熟悉教材—讨论难题—交流共识—巩固提高。

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可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小组合作创新精神。

这样的学习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小组合作参与、互相交流的心理需要。

模式四:

尝试教学法。

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

其一般程序为:

教师提出目标——学生独立尝试——组内交流尝试过程——汇报尝试过程与结果——教师及时点拨——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

上长方体体积这一课,我先交代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求长方体体积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接下来,学生拿出准备好的24块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模块,进入了独立尝试阶段。

之后,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组内交流,再到前面汇报组内的见解,当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或有错误时,教师及时进行点拨,使孩子们自己寻找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最终得出长方体的求积公式。

这样,不再需要死记硬背,规律和结论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摸索后得出的。

在尝试中学,学生可以大胆猜想,可以在探索中试验,寻找证实猜想的最佳方法,从而得出结论,掌握知识,可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品质和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以下研究成果的论述过于宏观,应结合研究自身的具体内容加以论述,特别是应对成果部分应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特点,适当加以展开)

1实验班级学生(由于本项研究采取的是行动研究的方法,所以总体上不宜叫“实验班”。

关于“实验班”概念的运用,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第一,从总体上讲,实验班是与对比班对应的概念。

第二,如果是单组实验-一个班自己进行实验前与实验后的比较,也可以叫实验班,但这必须限定在实验研究时用这个概念。

第三,行动研究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运用了实验研究的方法,这个阶段也可以叫实验班。

第四,行动研究法的总结阶段,用“研究对象”的提法更科学一些,因为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表明研究者研究问题的全程是用的行动研究的方法)的学习兴趣浓厚,对解决数学问题充满信心。

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明显增强。

学生反映数学不再是难学的学科,数学已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2实验班学生的数学成绩在在实验后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成绩较为均衡,没有两极分化现象。

3由于在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参与的机会特别多,叙述的机会也特别多,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增强。

(以上的“1”、“2”、“3”应与下面“学生方面”的内容相融合,写在一起,目前的表述方式在结构上出现了重复)

(一)教师方面

1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

A教师由主体地位变为主导地位。

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身份是引导者。

C在学生小组合作参与学习的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还是学生的合作者。

2教学方法和形式改进了。

A给学生独立人格的时间,独立思维的空间和独立活动的空间。

B给学生展现个性,展现能力,展现学业成果的机会。

3构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四种模式。

(1)情景教学法。

(2)探究教学法。

(3)讨论教学法。

(4)尝试教学法。

(二)学生方面

1、学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小组合作性,学生乐学。

2、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学生会学。

3、改善了学习方式,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善学。

(成果分析时应适度加大量与质分析的内容)

四教学研究的反思(准确的表述,这部分内容应为“讨论”,严格的讲,“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如:

分析解决问题的系统性、运用具体的研究方法,追求问题解决中的独特与创新等,当然二者也有共同点。

(一)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小组合作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是需要长期面对的和继续研究的问题。

(二)后续研究。

虽然们对中学生数学学习模式做了一些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是“中学生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所以论述时还应以此作为大前提论述),但由于对学习策略的相关理论理解不深,还不能全面、系统、深刻地进行总结和概括,对各类内容各类模式分低、中、高年级哪些策略更有效,还需我今后作更深入的研究。

第二部分:

按照“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研究课题,自己撰写研究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中分组方法有效性的研究》实验报告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伴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我们满怀激情地迈进了二十一世纪。

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眺望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更是一个充满各种挑战和机遇的时代。

放眼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活跃的生产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和教育的进步,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将世界推进到信息经济时代。

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广泛流动性,直接形成了一个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的社会。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该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指出:

“谁掌握了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在未来发展中处于主动地。

”这就给我们的基础教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

学校教育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才能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

对这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的报告中给予了明确回答:

学会认知。

报告认为:

学校教育既要使学生形成广泛的知识基础,又要使学生有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这种认知能力是接受教育的许可证,它给人的终身教育奠定了基础。

面对这样的形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这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等方面的改变,而且意味着学生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和存在方式的转变,更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

作为一名教师,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使我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实验,投身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课题研究。

力图改变那种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特别致力于在教学方式变革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方法有效性的研究。

所以我提出要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分组方法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试图通过研究进一步把握现状,找对改进对策,以求全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细致调研,深入全面了解制约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分组学习的有效性生成的原因。

2.对成因进行合理分析,运用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和课改新理念来改进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向课堂要效益。

3.研究和探索出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分组方法有效性的最优化策略,找到适合的改进措施。

二、课题界定和理论支持

(一)关键词

1.合作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与“个体学习”对举。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致力于构建一种学习群体。

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

2.合作学习的要素。

学习素材、学习群体和教师的指导是合作学习的主要要素。

学习素材应具有生活基础,被学生所关注,以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探索、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能带给学生思维的挑战为目的,因而学习素材合理选择是学习的物质前提。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群体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相互信任促进,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明确合作目的,承担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

而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与监控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

3.有效性。

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对创造性的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是有效的。

(二)理论支持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认知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它对学习的基本解释是: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

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就能相互取长补短,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求得共同发展与提高。

学习环境对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具有重要作用。

和谐、民主、合作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习者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场所。

2、社会互赖理论。

社会互赖理论强调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认为教学中,通过合作和讨论,可以使师生、生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知道自己学会了哪些,又漏掉了哪些,从而丰富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指出教学分为合作—竞争—个别三种形式:

社会互赖(合作、竞争、个别)的组织方式,决定个人之间的互动(积极、消极、缺乏),进而决定了结果。

鼓励学生互动、帮助和分享是一种积极的互赖关系。

心理学家舒兹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包括包容需求、控制需求与情感的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当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渴望得到归属与爱。

儿童渴望与小伙伴建立友谊,希望得到教师与父母的喜爱。

当前三种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诸如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信念等)随着学习过程中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融。

小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往中,学会树立信心,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怎样完成任务,取得成就,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

同时也渴望获得别人的承认,引起别人的注意和欣赏。

合作学习关系的建立,为小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时空,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实验的原则

1、主动性原则

在合作学习中,主体的主动性是合作学习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主动性要通过学生内部的动力系统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来体现。

教学中要激发起学生感情诱因——兴趣,使学生由想参与、想探求、想学习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使学习变为一种愉快有趣的活动,并且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其他合作成员的在场和相互帮助,也可以给个人提供动力,学习只有在学生的积极行为中才能进行。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会学则爱学,这是主动学习的条件,使学生学会理解数学知识,学会解决数学问题,学会数学思维,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具有独创性。

2、平等性原则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一种平等、和谐、互助的关系,就知识和经验而言,教师有其优势,这往往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