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3495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4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docx

《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docx

宁夏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doc

银川一中09-10学年度(下)高二期末考试

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前40题每题1分,后10题每题2分,共60分)

1.生命系统有许多结构层次,下列选项中属于种群层次的是()

A.君山岛上的全部生物B.一块稻田中所有蝗虫的卵、幼虫和成虫

C.洞庭湖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D.东方绿洲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A.种群密度B.水平结构C.垂直结构D.丰富度

3.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不包括()

A.食物链和食物网B.能量流动

C.物质循环D.信息传递

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正确叙述是()

A.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B.生物多样性是指对珍稀濒危物种要严格保护,禁止猎杀和采伐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5.广东省的鼎湖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完整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

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

A.物种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

6.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作小生态瓶,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

下面罗列了设计生态瓶应遵循的原理,其中不合理的是()

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D.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

7.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C.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会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D.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

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出生率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B.银川一中校园内的全部花草树木构成一个群落

C.利用样方法可以调查跳蝻或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生物资源的唯一手段

B.人为因素是野生生物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

C.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

D.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环境危机

10.人类在生产活动中,要避免大自然的惩罚,应具有的观点和正确做法是()

①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法制观念 

②只有讲究生态效益,才能有稳定的经济效益

③优先考虑经济效益,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④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⑤保护并大量发展对人类有利的物种,消灭对人类不利的种群

⑥保护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案是禁止采伐树木   

⑦要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应禁止捕鱼

⑧加强动物资源保护,首先要禁止任意捕杀动物,再就是要保护好动物生活所需要的自然环境  

A.①③④⑦    B.①②④⑧    C.①⑤⑥⑦   D.①②⑤⑦

11.农业的发展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虽大大提高了产量,但又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我国现在农村大力推广生态农业,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农业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现代农业高

B.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突出

C.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生态农业系统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越少

12.线虫与昆虫病原体被联合用于害虫的防治。

线虫首先感染宿主昆虫,然后细菌从线虫中逃出、繁殖,并杀死宿主,最后线虫以分解中的虫体为食。

这一事实说明()

A.可以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和基因工程等措施综合防治害虫

B.有害生物的天敌包括捕食者和寄生物

C.同一宿主同时可被多种寄生物危害,寄生物本身又可被另一寄生物所寄生

D.生物防治可以避免害虫的抗性进化,防止环境污染

1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14.某片成熟竹林里的竹子长势整齐,没有明显的高株和矮株,可以说这个群落在垂直结构上()

A.无分层现象B.有分层现象C.分层不明显D.分层未开始

1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以下例举事实不符合其价值的是()

A.鲁班通过观察某种叶片的叶缘得到启示,研制出锯,属于直接价值

B.广东沿海地区加大人工种植红树林的力度以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属于间接价值

C.科学家研究苍蝇在垃圾场所不染疾病的原因,属于潜在价值

D.研究发现,近几十年来,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16.我国在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将达到峰值(16亿)左右,然后趋于稳定和缓慢下降,其科学依据是我国人口的()

A.出生率和死亡率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D.迁入率和迁出率

17.为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用渔网捕获了70条鱼,其中草鱼20条,做标记后又放回池塘,半个月后又捕获了60条鱼,其中有标记的草鱼6条,没有标记的草鱼12条,则该池塘的草鱼大约有()

A.20条B.7条C.25条D.60条

18.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19.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A.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液轻轻震荡几次

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D.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从同一培养瓶中吸出等量培养液进行计数

20.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A.沙尘暴频发B.火山爆发C.温室效应加剧D.湿地内物种减少

21.下列关于醋酸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醋酸菌为严格有氧呼吸B.醋酸菌有氧无氧都能生存

C.醋酸菌能形成芽孢D.醋酸菌能将淀粉分解成醋酸

22.下列关于果酒制作过程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应先除去葡萄的枝梗,再进行冲洗,这样洗得彻底

B.使发酵装置的温度维持在20℃左右最好

C.在发酵过程中,需从充气口不断通入空气

D.由于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不需对所用装置进行消毒处理

23.腐乳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是因为其内主要含有的营养成分有()

A.无机盐、水、维生素B.NaCl、水、蛋白质

C.多肽、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D.蛋白质、脂肪、NaCl、水、

24.下列不是制作腐乳时加一定量酒精的原因是()]

A.抑制微生物的生长B.保证腐乳成熟

C.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D.脱去腐乳中的水分

25.关于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原理的正确描述是()

A.重氮化→酸化→显色→比色B.重氮化→酸化→比色→显色

C.酸化→重氮化→显色→比色D.酸化→重氮化→比色→显色

26.变酸的酒表面有一层膜、泡菜坛表面长的一层膜、腐乳外面有一层致密的皮,它们分别是()

A.醋酸菌、乳酸菌、毛霉菌丝B.醋酸菌、毛霉菌、毛霉菌丝

C.醋酸菌、酵母菌、毛霉菌D.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

27.在农田土壤的表层自生固氮菌较多。

将用表层土制成的稀泥浆接种到特制的培养基上培养,可将自生固氮菌与其他细菌分开,对培养基的要求是()

①加抗生素②不加抗生素③加氮素④不加氮素

⑤加葡萄糖⑥不加葡萄糖⑦37℃恒温箱中培养⑧28~30℃温度下培养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②④⑤⑧D.①④⑥⑦

28.关于消毒和灭菌的不正确理解是()

A.灭菌是指杀灭环境中的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

B.消毒和灭菌实质上是相同的

C.常用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D.常用消毒方法有煮沸法、巴氏消毒法、紫外线法、化学药物法

29.牛肉膏可以为微生物提供()

A.氮源和维生素B.氢元素氧元素

C.碳源、磷酸盐和维生素D.无机盐

30.有关稀释涂布平板法,叙述错误的是()

A.首先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

B.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

C.其核心是防止杂菌污染,保证培养液的纯度

D.结果都是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31.下列不属于菌落特征的是()

A.菌落的形状B.有无荚膜C.菌落的大小D.隆起程度

32.关于选择培养正确的是()

A.可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B.可以减少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C.所用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D.选择培养不可以省略,但可以重复操作

33.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所需要的碳源和氮源分别是()

A.CO2和N2B.葡萄糖和NH3C.CO2和尿素D.葡萄糖和尿素

34.下列不属于纤维素酶组分的是()

A.C1酶B.Cx酶C.葡萄糖苷酶D.半乳糖苷酶

35.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各不相同。

下列有关一种以CO2为惟一碳源的自养微生物营养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氮源物质为该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氮素B.碳源物质也是该微生物的能源物质

C.无机盐是该微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D.水是该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之一

36.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是()

A.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B.将成熟筛管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细胞中

C.导入其他植物细胞的基因D.脱离母体后,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

37.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来说容易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也容易进行组织培养

B.在初期,菊花的组织培养需光照,月季花药的培养不需光照

C.接种后的锥形瓶放人无菌箱中,给适宜的温度和光照即可

D.移栽生根的试管苗之前,先打开瓶口,让试管苗在培养间生长几日

38.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的比值较低时诱导分化的是()

A.根B.芽C.叶D.胚状体

39.科学家将月季花的花药进行培养,获得了许多完整幼小植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彼此性状极相似B.变异频率极高C.属于有性繁殖D.都是纯合体

40.下列植物组织培养的目的中不正确的是()

A.生产人工种子B.获得脱毒苗C.生产杀虫剂D.生产抗体

41.我国西部大片的耕作区将退耕。

若将大面积的退耕地封闭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

下面列举的情况中除哪项外,均是未来生态演替的趋势()

A.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增强B.每年同化的太阳能增加

C.群落的结构复杂化D.非生物的有机质(生物的遗体或脱落物)减少

42.下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

(图B表示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

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

C.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种灭亡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43.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

C.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D.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44.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45.下列中,哪项不是生物圈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例子()

A.各种环境因子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使生物产生适应性

B.光合生物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大气的无氧气状态,并逐渐形成富含氧气的大气和对生物有保护作用的臭氧层

C.氧气的积累是需氧型生物出现和大发展的前提条件,需氧型代谢使生物的生命活动更加活跃,进化速度加快

D.地壳中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

46.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需研究右图。

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图中哪条线表示生殖的数量,P点代表什么?

()

A.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B.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C.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D.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47.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

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

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注:

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c1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

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是包含在c中的

48.在制作馒头时,可采用小苏打或者通过酵母菌发酵的方法使馒头松软,请问这两种方法中,馒头中的营养和所含有的能量情况相比较最可能的是()

A.后者所含营养丰富、能量少B.后者所含营养单一、能量少

C.前者所含营养丰富、能量少D.两者所含营养和能量相同

49.实验室保存的菌种W不慎被其它杂菌污染,下面罗列了若干种消灭杂菌、获得纯种的方法,其中合理的是()

①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要的差别,选择使用不同碳源的培养基

②根据微生物缺乏生长因子的种类,选择使用含有不同生长因子的培养基

③根据微生物遗传组成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核酸

④根据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选择使用添加不同抗生素的培养基

⑤将被污染的菌种稀释,使用固体培养基,采用划线法接种,获得单菌落,根据菌落特征甄别,筛选后继续培养

A.只有①②④⑤B.只有①②③④C.只有②④⑤D.只有①②④

50.水果罐头盖上印有“如发现盖子鼓起,请勿选购”的字样,引起盖子鼓起的最可能原因是()

A.好氧型细菌呼吸,产生CO2和H2O

B.酵母菌呼吸,产生CO2和C2H5OH

C.乳酸菌呼吸,产生CO2和C3H6O3

D.酵母菌呼吸,产生CO2和H2O

二、非选择题(6道大题,共60分)

51.(10分)下表是对巢湖某水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

表中A、B、C、D、E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F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能量单位为102KJ/(m2·a)。

请分析回答:

Pg

Pn

R

A

15.9

2.8

13.1

B

870.7

369.4

501.3

C

1.9

0.8

1.1

D

89.2

33.9

55.3

E

94.7

33.0

61.7

F

211.5

20.1

191.4

(1)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表中数据推出Pg、Pn和R之间的关系是:

Pn=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次级消费者到三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

(4)在该生态系统中,无机环境中的碳以_______的形式可以通过生产者的________(生理活动)进入生物群落。

(5)除A、B、C、D、E、F外,再加上_________________就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52.(12分)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五年

第八年

甲种群

4490

4120

67

10

乙种群

0

120

3210

4500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填两项)。

(2)甲种群和乙种群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_____________。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潜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5分)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发生影响。

某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路边的一块荒地中,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表所示(单位:

株/m2)。

 

高考资源网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所调查的A~E五种植物中,你认为入侵物种最可能是_________,请在坐标图中绘出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2)如果要全面了解调查该地块的物种多样性(微生物除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动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进行这项工作时对获得的动物可存放在体积分数为70%(或75%)的酒精溶液中。

接下来对采集到收集瓶中的小动物还应做的工作是_________和统计工作。

(3)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为了探究该

弃耕农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右图

所示装置,从选取的样土中收集小动物,他们这一装置不够完善,

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们完善该装置__________________。

54.(15分)请根据某同学尝试使用罐头瓶在常温(21±3℃)下制作果酒的过程,回答实践中的问题:

(1)开始时向消过毒的罐头瓶加入了新鲜的葡萄汁和酵母菌,添加酵母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添加葡萄汁的目的是为酵母菌的生长发育提供物质成分,具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类。

(2)葡萄汁装入瓶中时要留出大约1/3的空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以后的过程中,每隔12小时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不是打开瓶盖),此后再拧紧,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果酒过程开始阶段的生物化学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反应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制果酒过程后一阶段的生物化学反应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反应在酵母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该过程对酵母菌的主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加入的新鲜葡萄汁没有进行过灭菌处理,但是在制出的果酒中基本检测不出酵母菌以外的杂菌,从生态学角度分析:

一是大量的酵母菌在与杂菌之间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二是果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淘汰掉杂菌。

55.(10分)下图是泡菜的制作及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制作泡菜宜选用新鲜的蔬菜或其他原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备泡菜的盐水中清水与盐的质量比约为___________,盐水需煮沸并冷却后才可使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泡菜的制作方法不当,很容易造成泡菜变质,甚至发霉变味,试分析可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填两项)。

(4)欲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使用对氨基苯磺酸溶液和______________溶液检测,泡菜溶液会出现玫瑰红色。

 

56.(13分)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以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

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

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__培养基。

(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上述实验操作过程中,获得纯净“目的菌”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转为固体培养基时,常采用平板划线的方法进行接种,此过程中所用的接种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操作时采用__________灭菌的方法。

(5)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灭菌处理才能倒掉,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某同学计划统计污水池中“目的菌”的总数,他选用10-4、10-5、10-6稀释液进行平板划线,每种稀释液都设置了3个培养皿。

从设计实验的角度看,还应设置的一组对照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对照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期末生物试卷参考答案

BDACDCADABDCDBCBDBDBABCDCCCBCDBADDBDCACDDCDDDCDAAB

51.(10分)

(1)

 

(2)Pg—R(2分)(3)11.9%(2分)

B所固定的太阳能(870.7×102KJ/m2·a)

(4)CO2光合作用(5)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