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3496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15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0页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0页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0页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0页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0页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0页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0页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0页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0页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0页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0页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0页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0页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0页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0页
亲,该文档总共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x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x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

 

目录

 

⒈中国人的远祖(4500年前)是怎样教导他的后裔

⒉如何落实德行教育

⒊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

⒋《弟子规》的重要性

⒌《礼记·学记》

⒍《朱子治家格言》

⒎《弟子规》易解

⒏至圣先师孔子在韩国深受爱戴

⒐韩国乡校教孩子做人

⒑网络警钟长鸣

⒒电视带大的孩子

⒓为师者的体验

12-⒈喜悦的《弟子规》

12-⒉《弟子规》伴随我们成长

12-⒊孝敬是教育的根本

12-⒋半个弃饼啃动人心

13.教学参考

13-⒈关于《王祥剖冰》这则故事

13-⒉关心早期教育的妈妈

13-⒊家长的疑虑

13-⒋《德育课本》—献给老师们的书

13-⒌《三字经》不同版本的说明

中国人的远祖(4500年前)

是怎样教导他的后裔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

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

古人早在《礼记》中就有精辟的见解: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可惜的是,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亟需靠我们在中华大地上恢复挽救。

因为,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确实是维系社会安定和平的强大力量,是国家繁荣兴盛的基础。

在物质文明的今天,古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过时。

因为智慧、真理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

就像太阳,虽是古老,但每天常新,她不仅赋予人类生命,又带来光明和希望。

古圣先贤的教育,就像和煦的阳光,普照寰宇,带给人类幸福、美满。

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可以追溯到4500年前,代代相传。

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

这个教学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均未改变。

直到七十年前,才逐渐把它废除掉。

这一直占主导地位、美好的传统教育,究竟教我们什么呢?

教我们的是:

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此之谓道。

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越地做人,此之谓德。

人与人之间,不论贫富贵贱,都会自然产生五种关系:

父子——父慈子孝

君臣——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夫妇——男女有别,男主外,女治内,夫妻能各尽本分

兄弟——长幼有序,兄弟姐妹和睦友爱

朋友——人与人间交往,守信用,讲道义

这是人伦大道。

人一生都离不开这五种关系。

我们要明白,顺此五伦之道是做人的根基。

如果违背了五伦的自然关系,人就难以立身处世;家庭不和;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国家失去了安定兴盛的人道根本。

这五种关系正常运转的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明了的安身立命之学,也是维系社会安定常态的世间大学问。

下列就是以五伦课题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教育总纲,请让我们细细地去领悟其中的真实智慧,并将此融会贯通,应用于教学实践,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寻求社会安定、以德治国的当今时代,重绽光芒。

 

以上是中国人五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总纲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

一、明白教育的本质

(一)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人的本性,都是善的。

本性虽然都是善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每个人的禀性和习性不同。

如果不从小教育,就会随着种种不同环境的熏习,养成了他的习性,进而影响他的一生。

从历史可以证明,好的学习环境足以教育成为贤圣之人。

相对地,污浊的环境也会腐蚀人心,破坏人的本质,小者影响其一生与家庭,大者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国家安定。

若因此而背离本善的心性,茫茫一生,如同废弃自己一般,甚是可惜!

鉴于此,我们必须深切地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其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次才是知识技能。

故,让孩子们保持本善之心,常存善念、常做善行,进而培育其诚意、正心、修身的大根大本,这才是真正教育化人的目的。

(二)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就是培育、长养孩子的善心、善念、善行,纠正其偏差的观念、错误的言行举止,引导他有正确的思想理念,进而,有宏伟的人生观、宇宙观,以期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位好的老师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三)人不学,不知道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在于接受过教育。

教育的内容首要的是明白人伦大道:

即明了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君臣用现代话来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让孩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在什么身份、处于什么关系时,应该要尽什么样的义务。

人事关系明白之后,再进一步,教给孩子与环境相处的道理:

即与动物的关系、与植物的关系、与山河大地的关系。

这些都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是做人的大根大本。

受教之后,他就懂得如何做人了,就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由此可见,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四)教学慎于开始

古云:

「教儿婴孩,教妇初来」。

凡事能谨慎于开始,就能免于日后的忧患,教育孩子更是如此。

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善心易导、善行易养。

所以,我们要把握先入为主的原则,把最好的经典在此时,教导他诵读、进而熟读、牢记不忘。

如果不予经典教育,孩子一样会起妄想、妄念,易受环境污染,尤其是不法的网络、不良的电视节目,染其心智更加严重。

若空过这段黄金时光,待其长大,就很难接受这种经典教育了。

儿童的经典教育就是扎根教育,是人生的基础。

根基不稳,就难以有光明的人生。

(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宗教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学校是实施教育最大的学习场所;社会教育是全面性的教育,其覆盖面广,几乎遍布各个阶层、各个角落。

它可经由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等媒体,深入到家庭、学校,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从世界的现况来看,当前的社会教育几乎负面的多,正面的导向很少。

其污染的危害往往为人所忽略。

面对社会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知,凡有影响力者,如电视媒体、文化媒体、艺术媒体均应负起正面的教育作用。

否则,社会风气、道德公义只有日益沦丧而已!

宗教教育是道德的教育,是提升人性向善的教育,但往往被忽视或排斥。

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深入地了解,所以很容易人云亦云,产生了对宗教教育的严重误解。

譬如,佛陀教育就是教人要觉——觉而不迷,能清楚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知道人生的方向,了解生命的意义;要正——正而不邪,思想纯正、观念纯正、心地纯正、行为纯正;要净——净而不染,能明辨是非,不迷惑颠倒,能约束自己,不被染着。

基督的精神就是「神爱世人」,就是不分族群,能相互包容、普爱世间一切人类。

伊斯兰教的精神是「至仁、至慈、至恕、至睿」的,这些无疑都是人类优良品行的标志。

宗教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都倡导爱与和平。

而这爱与和平是人类所必需,是维系人类安定的力量,是神圣的教育,是值得学习的教育。

以上四种教育,就是人生的教育。

在人生过程中,与我们息息相关。

成长期间,家庭教育是根基;求学时候,学校教育是核心;步入社会,社会教育就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精神的升华、德行的提升就要靠宗教教育来熏陶。

所以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知,明白这四种教育对人生的重要性,因为每一个教育都是人生的关键。

身为一个教师,对于这四种教育若能有明白的理解、深刻的体悟,就能做好这份神圣的教育伟业。

二、教师应有的角色

(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儿童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近年来,已普遍获得大众的共鸣。

能担起经典导读者众,但能身体力行、德行涵养皆备的老师就不多了。

教师,本是传道、授业、解惑。

但在现实的教育中,多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人文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几乎失去了。

就传道、解惑而言,如果仅仅止于言教,没有深入体悟求证,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无法进一步落实学习。

故,自古以来,身教为人所重视,因其确能引领学生真诚地效法学习。

《弟子规》云:

「不力行,但学文。

长浮华,成何人?

」如果老师不深入经意、义理,不在人品上扎扎实实地落实,不在道德修养上提升自己,又如何能化己育人呢?

教师素为人伦典范、世间人的榜样,从事教育的人应以此自勉。

(二)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云: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越是深入地学习,就越感到自己的不足;越是不足,越能激发自己向学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的各项问题,就不得不更深入地体悟经典的内容。

若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要主动带动学习之外,更要不断汲取圣贤智慧与现代知识,融会贯通化为自己的学识才能。

那么在教学的领域中,才能源源不断推陈出新,引领出学生积极向学的精神。

教学相长是难得的提升自己的机会,身为教师,要好好把握这得天独厚的学习机缘,让师生在学习互动中更为茁壮进步。

(三)心理建设

古人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事业是神圣的,需要用真诚的爱与平等无私的奉献,因材施教,才能灌溉培育出优良的下一代。

在现实环境中,碍于教育政策和扭曲的社会价值观念,教育的目的已为人所忽略。

环视大环境中的教育,它究竟为人类带来什么?

经由内心彻底省思之后,我们应该重新建立对教育的认知。

三、怎样落实「童蒙养正」教育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童蒙养正」教育是奠定孩子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一)养其正心、正德、正见、正行(四正)

1.培养纯善的心

首先,老师要肯定所有孩子的心性都是善的。

善心的外在表现就是品行的端正和纯洁。

所以从品行入手,老师须以身教、言教启发濡养孩子纯善的心。

善心是无远弗届的,由善心而起的德能、德用(良善的行为与作用)也是无有穷尽的。

长养孩子的善心、善念,就是培育孩子为人的根本。

2.教育对人、对事、对物应有的正确态度 

(1)对人:

明白五伦的关系,知道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关怀体贴他人;教导互助合群的理念、培养宽厚待人的心性;晓喻见贤思齐、知恩报恩的道理。

(2)对事:

强调「事虽小,勿擅为」的重要;要求「事勿忙,忙多错」的做事方法;注重礼仪、讲求信用,建立威仪与守信的观念;教育「承担责任、知过必改」是善良的品行;培养「面对困难,能冷静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态度;教导是非判断的能力,并培养好学的精神。

 

(3)对物:

灌输日常生活必须「节用爱物」,还要晓喻物资来源的艰辛,感恩大自然的赐予。

例如:

长养慈爱心,爱护小动物和植物;物有定位,对物品也要有恭敬爱惜之心,这样才能用得久远,常保如新,而且使用方便。

3.自我行为的约束

容止安详,不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现代家庭孩子少,自小不少已养成自大、为所欲为的心理);注意自我仪容整齐、房间自理是应尽的责任(例如叠被、叠衣、书桌的整理、鞋袜的洗涤、参与家务劳动);要求出言谦敬有礼,晓喻口为祸福之门,强调言语的重要;对于饮食,晓喻营养均衡、不偏食有助于身体健康。

(二)老师要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身作则基本的要领,就是老师要带头示范。

例如如何整理家务、物品的归类、书籍的排列、书包的整理、缝补纽扣、家电安全、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如果老师能用心体验,就能教好学生日常生活的仪礼与规范。

所以用身教示范,是老师达到教学成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三)帮助学生立下志向

「志不立,无以成事」,凡有成就的人,必有志向。

欲其年少之时,就能立下远大的人生目标,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栽培。

若能经常向孩子介绍古今中外圣贤之人,以他们奋斗的事迹和不畏艰难的感人历程,来激励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启发他们无尽的潜能。

受到这样教导的孩子,在学习的路程上,他们不但能勇于接受挑战,更能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由此可见,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的方向与目标,也是老师非常重大的责任。

(四)熟练经典读诵教材

作为教导儿童读经的老师,课前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不要认为他是小孩,什么都不懂,就草率应付了事。

尤其家长会注意观察老师的文化程度与敬业的精神。

因此自我充实,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应尽的责任、义务。

同时,在学习、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相长的互动,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

(五)教导学生落实经典的教诲

1.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1)四正:

心正、身正、椅正、书正

要求上课专注、座椅平正、姿态挺正、课本摆正。

在家里也应如此,因为精神散漫就容易意志不集中,学习效果降低。

(2)精神抖擞,读诵要求吐字清楚、抑扬顿挫,声调不可太高

精神抖擞是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习兴致的有效方法。

因此老师要掌握课堂的气氛。

「凡道字,重且舒」,读诵要求字正腔圆,首先自己要做到。

平素与孩子对话时,也要观察孩子的吐字是否清晰、语速是否过快,如果能从小注意音声的高低控制、速度快慢的调节,则孩子将来的言谈也会温文儒雅,气度翩翩。

(3)落实每天读诵

要求每天朗诵固定遍数,例如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一周下来就可累积百遍以上,自然就能背诵下来。

背诵得越熟越好,可以终身牢记不忘。

而且对于已经背过的经典也要经常令其复习,诚如《论语》所言: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背诵的遍数也是越多越好,因为「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2.讲解做人的道理──与生活相结合

许多学生虽然书读得不错,但与人相处的能力非常差,难以面对挫折,胆小懦弱,心胸狭隘,因此,老师应当主动引导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弟子规》。

例如:

对长辈礼敬的应对、与同学友爱的相处、公共场合的行仪,个人优秀品格的培养,这些在课堂上都要详细地教育。

必要时,可以将《弟子规》编为剧本,让孩子表演、互相观摩学习,从中理解做人的道理。

3.合作──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教育不是孤立的,如果家长与老师在理念上能达成共识,在教育上紧密配合,就非常有利于孩子向既定的目标发展,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

否则,老师一种要求,家长又另行一套,孩子会不知所从,教育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另外,亲师经常地沟通,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对孩子加强督导,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特别要重视的是,把握学生犯错的「第一次」,是老师和家长教育他的关键时期。

为人师长、家长者,此刻尤要相互密切配合,谨慎地教育引导,纠其偏差,补救不足,扶正心性,以奠定孩子初始的根基。

4.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孩子是很易于受环境影响的。

营造尊师好学、谦敬有礼、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可以由点带面、由面及点地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例如,可以用「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或「诚实、恭敬、谦虚、和睦」等作为班训。

让全班同学普遍地学习、实践。

现在家中的孩子很少,缺乏友爱的精神,自大意识强,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差,如果没有及时教育,会严重地妨碍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班级中,尤要注意培养孩子如何和谐相处、团结友爱、无私互助的精神。

待其长大之后,自能与人和睦共处。

(六)提倡老师教学交流与读书会

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老师间彼此切磋交流,有助于掌握更多因材施教的方法。

中国圣贤的典籍非常多,透过读书会,可以开阔对古籍更深一层的了解。

有助于充实自己,彼此相互勉励,受用无穷。

(七)找寻教材资源

除了经典教材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孩子易于接受的其它教学材料,如故事、现实的实例等。

在教学工作中,老师透过细密的观察、及与家长的交流,可以掌握孩子现阶段的主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就可以运用相应的故事、实例等材料,启发、诱导孩子认识自身的缺点,激发他们积极向榜样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信念。

特别要提示的是,我们有丰富的美德故事资源,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故事,历代传颂的圣贤、伟人的事迹等等,都要结合孩子经文学习的进度、他们自身的状况,经常讲解给他们听,让他们在良善的人文熏陶中养正自我。

四、教学之妙,存乎于心 

孟子云: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为人生一大乐事」,况教育乃百年大计,攸关学子一生,若老师能全力投入、深信,必能唤起大家对师道的重视。

愿我们以五心——爱心、信心、决心、用心、恒心共勉之。

 

五、结语

人生,是一条由不断学习所累积的道路,虽然道路有长、有短,但在学习过程中,有体悟、有喜乐、有困难、有突破,经由一连串的酸甜苦辣历练,成就了一条多彩多姿的人生道路。

我们是掌握道路的领航者,责任深重。

唯有踏实地学习、真诚地落实、积极地奉献才能真正办好教育树人的事业。

 

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

一、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

古人云: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其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

凡为人父母者,在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和定力,更晓以因果道德,敦伦尽分之理;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气已成,难以修正,悔之晚矣。

儿童所读的经并不是指佛经或宗教的经典。

凡是圣贤的典藉,可以历久弥新的,可以规范我们立身行事的,皆称为经典。

借由以下几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对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有所了解:

1.心定功夫是如何培养的?

读经时,讲求语速、语调:

要求语速不急不徐,语调抑扬顿挫。

现在一般人一切都讲求快速,有的人听到读经读得这么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实读经就是让我们的心能静下来。

一个人能定得下来,才有能力思考,面对问题,才不至于慌张、忙乱。

心定功夫的培养,就是由平素来训练的,训练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读经。

读经既简便易行又不用花钱,每一个家长在家里就可以辅导孩子培养这种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现代常说的训练沉稳、从容的心理素质。

2.为什么要读古人的圣贤经典?

有很多老师、家长质疑,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有哪些值得学习的?

对于这种疑问,我们要冷静思考这种质疑有没有道理?

回顾我们过去推动文化经典的时候,往往采取比较强硬的手段,硬要孩子背下来。

孩子背了,但不懂得意思,家长就会想既然不懂得意思又何必背呢?

就以为读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是没有用处的。

我们想一想,人从出生到老死,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一个年龄层面的思考。

随着人生的发展,对人生的历练都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和思考。

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后再回头看看过去,由于自己的无知,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

等到我们年龄大了,再来学习,往往感到我们的体力、脑力确实是力不从心,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来学习了。

等到我们了解、已经看透以后再来学习,为时已晚。

古人言:

「幼无学,老何为?

」幼儿的学习就是扎根教育。

人要有底子,最好的底子无过于圣贤的智慧经验,这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础。

比如说一年级的读经小朋友在爷爷被选上了孝悌楷模后说出: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的话,我们可以想象她在背诵这一句的时候,可能完全不知道它的意思。

熟读、背下来后,看到爷爷选上孝悌楷模,她就明白原来爷爷是一个孝顺的人,还为此获得政府的奖赏,因而她就能有所体会,讲出了孝悌是为人的根本。

所以要预先垫底,有了基础以后,才能运用。

就像盖一座大楼,没有基础绝对不能盖起来。

以圣贤经典为地基的扎根教育就非常重要。

3.把圣贤的经典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变成自己的经典,有哪些好处呢?

简单举例说:

遇到困难时,你会想到古人说:

「遇到困难应当愈挫愈勇」,你就会勉励自己不要灰心,不要难过。

孟子说道: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你要记起这样的话就会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一定不会自暴自弃,还会勇于承担一切困难和艰辛。

我们纵观历史上的圣贤、伟人的成长历程:

孔老夫子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教育成人,最终成为至圣先师。

孟子也是自幼父亲就过世了,「孟母三迁」,用心良苦地教育孩子,终使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

范仲淹靠苦学,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最终成为国家的宰相,国家的栋梁。

他廉洁奉公的品行流传至今。

历史上所有成圣成贤的人,哪一个不是历尽艰辛,经历种种考验最后成为圣贤之人的?

我们想一想,如果读了圣贤的书,存于脑海,虽然没有办法一下子用出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借由圣贤典籍的教诲,我们可以做到最合理的应对。

最起码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懂得如何把握方向和掌握目标。

比如我们读到孔夫子说:

「四十而不惑」,到四十岁以后我们对人生的看法是不是更进了一层呢?

如果我们越活越倒退,就说明对于圣贤典籍,我们未曾读过或没有读进去。

如果我们从小就接受经典的熏陶,圣贤就可以常相左右。

当我们遇到任何的问题,信手拈来圣贤的教诲,就会发现圣贤典籍原来就是我们人生的导航,可以带领我们走向光明。

最起码在面临挫折时,我们有能力勇于接受,不至于在挫折来临时,束手无策。

可见圣贤典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运用得到,只是一般人不知道如何运用,也就不能了解圣贤文化何以能承传五千年,又为何五千年来一直是中国各朝各代的立国之本。

综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安定的维系都有赖于这些圣贤遗留下来的智慧和经验。

4.缺乏圣贤教育会出现哪些问题?

(1)全社会不重视圣贤教育的结果是什么?

现前,我们面对高科技的文明社会,虽然物质水平都提升了,具有极高的日常物质享受和便利,可是我们冷静观察,现今社会人们的内在精神并没有提升。

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就是由于现代人从小没有接受过德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教育,另外一说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教育),没有接受过圣贤的教诲,因此就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当今的学校教育,也普遍着重在知识、科技教育,并没有把人文教育做很好的教导。

其后果之一就是不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不知道如何尊重对方。

人与人相处时就很易起冲突,夫妻不和比比皆是,父子相告在今天也屡见不鲜……

(2)圣贤教育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是不是断了?

家庭中父母得不到敬重,父母和子女两代都受西方化的教育,父母和子女之间就像是朋友。

至亲父母的尊长地位降为朋友,而朋友又是可有可无的,家庭的伦理随之丧失了,出现了父不父,子不子;夫妻之间不懂应该如何相互尊重;子女之间也不懂如何友爱……所以我们不得不说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现在单亲家庭增多,子女更难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

在缺乏以圣贤教育为核心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我们会觉得他们好象非常的冷漠,暂且不要说有伦理,有道德,连最起码应该尽的责任都不清楚,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利害与得失。

在以往农业社会,靠家庭教育,人们也知道人有尊卑,要尊敬长上,懂得敬畏天地……

过去,学校的老师因学生犯错误处罚孩子,家长会感到很高兴,因为孩子得到认真的关照,在出问题时,老师特别地付出教导,家长会抱着感恩的心向老师致谢。

而现在的情况呢?

一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儿子像皇帝,女儿像皇太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弟子规》有言「父母呼,应勿缓」,是父母呼唤,子女应对。

而现在,小皇帝一呼,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一起应,家庭的结构关系完全颠倒了。

孩子是千般宠爱于一身,从小没有被骂过,被雕塑过。

到学校后,如果犯一些过失,老师难免会严辞责备或处罚。

孩子现在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孩子回家一告状:

「老师今天骂我,责备我」,父母就会感到难过,甚至到学校告状。

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溺爱逼得老师无所适从,也不敢倾全力来教导,尤其是品德方面几乎没有办法来指导,因而这些幼苗从小就很傲慢、自大。

自古以来老祖宗就训诫我们:

「满招损,谦受益」,这样的孩子将来长大一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

许多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无法忍受一些外来的冲击,包括课业方面或人际方面,因为没有幼小时期的挫折磨炼,到青少年时期就往往想不开,甚至走向极端。

我们冷静想一想是谁造成孩子如此的?

是父母,是失去以圣贤教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我们不能怪学校和老师。

真正贤明的父母,应该懂得在孩子幼儿心性非常纯洁的时候,给予最好的学习教育。

如果一味地纵容、宠爱、顺从是在害他。

谚语道:

「棒头出孝子,箸头出忤逆」,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

孩子小时候就像一棵小树,枝干很嫩,我们怎样雕塑,他就会成为怎样的形状。

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这可塑性最强,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给他圣贤的经典,让他在幼小的成长阶段就培育很多圣贤的智慧和德能,那么他未来的人生道路就可以走入康庄大道。

有道是: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二、如何教导儿童读经

近年来,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