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6376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docx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docx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大全

青岛版小学科学3—6年级实验操作

三年级上册

一、P18第6课哪杯水热

【实验名称】温度计的使用

【实验目的】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实验器材】烧杯、水、温度计

【实验步骤】

1、(温度计主要有三部分构成:

玻璃泡、玻璃管、刻度)使用时,手拿温度计的上部。

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

3、3—5分钟后,等温度计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

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

此时水的温度是       摄氏度。

【实验说明】规范读、写温度的单位。

即:

摄氏度℃

二、P38第14课水往高处走

【实验名称】探究水往高处走的秘密(或物体的毛细现象)

【实验目的】了解毛细现象,能解决水往高处走的秘密

【实验器材】毛巾(或布条)、红墨水、实心和空心的玻璃管(粗细不同)、纸片、水槽

【实验步骤】

1、在水槽中倒入水,滴入几滴红墨水(为了便于观察),使水变成红色。

 2、将实验材料一端同时浸入水槽中,仔细观察现象,发现:

水沿着布条(或毛巾)、空心玻璃棒、纸片等材料向上爬,而不会沿着实心管上升。

还发现粗细不同的空心管,细管的水升得高,粗管的水升得低。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空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空隙越大,升得越高;反之升得低。

【实验说明】了解生活中毛细现象实例:

(1)浸在脸盆里的毛巾滴水;

(2)用粉笔吸滴在纸上的水;(3)用卫生纸吸洒在衣服上的油;(4)酒精灯的酒精能源源不断地到达灯芯顶端……

三、P34第12课改变浮和沉

【实验名称】改变物体的浮和沉

【实验目的】了解改变沉浮的基本方法

【实验器材】盛有水的水槽、橡皮泥、鸡蛋、铝片、两个小瓶(一个空的、一个盛有沙子)、盐、塑料泡沫

【实验步骤】

 1、首先把橡皮泥、鸡蛋、铝片、两个小瓶、塑料泡沫放入水中,看到橡皮泥、鸡蛋、铝片、一个小瓶沉到水底,另一小瓶、塑料泡沫浮在水面。

2、把橡皮泥团捏成小船状,放在水中,它浮在了水面;把沉入水底的小瓶内物体倒出,放入水中时,它浮在了水面上;在沉着鸡蛋的水中加入盐,鸡蛋慢慢浮上了水面。

3、再把橡皮泥团捏成一团,放入水中时,它又沉入水底;在浮着的小瓶内装上物体,放入水中,小瓶沉入水底;再把鸡蛋放在没有盐的水中,鸡蛋又沉入水底。

【实验结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有: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重量;(3)改变水的密度。

四、P60第21课空气的成分

【实验名称】分析空气的成分

【实验目的】了解空气的成分

【实验器材】盛有红水(便于观察)的水槽、去掉底的塑料瓶(集气瓶)、蜡烛、火柴、粘有蜡烛油的玻璃片。

【实验步骤】

 1、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入水槽内。

2、在没有点燃蜡烛时,罩上塑料瓶,此时瓶内外水面相平。

3、点燃蜡烛,再把塑料瓶罩上,我们看到蜡烛火焰慢慢熄灭,同时水慢慢涌进瓶内,水面高出瓶外。

这说明燃烧消耗一部分空气,即一部分空气支持燃烧(氧气)。

4、小心拧开瓶盖,划燃火柴,迅速伸入瓶口,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

这又说明燃烧剩余的空气不再支持燃烧。

不足:

拧开瓶盖时,外面的空气进入一部分,即使很迅速也会影响到现象,火焰不会立刻熄灭或者是根本不熄灭。

因此,塑料瓶换为集气瓶。

改进:

4、一手按住瓶,一手伸进水中托住玻璃片,移出水槽,正立在桌上,迅速移开玻璃片,划燃火柴伸入瓶口,观察到火焰立刻熄灭。

玻璃片的不足:

把玻璃片放入水槽中,玻璃片与水槽底紧紧贴在一起,不易取出,用力大了,易划伤手。

改进方法:

把玻璃片向下的一面均匀粘上几滴蜡油,使用方便好用。

【实验结论】空气主要是由支持燃烧的氧气和不支持燃烧的氮气组成。

【实验说明】实验课中只要用到火柴,必须准备污物桶,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年级下册

一、P4第2课玩滑梯的启示

【实验名称】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物体的表面光滑程度和物体轻重。

【实验器材】长木板、毛巾、橡皮筋、被拉动物体(钩码及钩码盒代替)

【实验步骤】

1、用橡皮筋在光滑的木板上匀速拉动物体,观察橡皮筋的长度变化。

 2、在木板上铺上毛巾,让它表面变得粗糙,再用橡皮筋拉动刚才的物体,观察橡皮筋的长度变化(比在光滑木板上拉动时橡皮筋变得更长些)。

说明:

在光滑木板上摩擦力小,在粗糙木板上运动摩擦力大。

3、在光滑木板上再拉动物体,观察橡皮筋长度的变化;向钩码盒内加放钩码或减少钩码来改变物体重量,再拉动观察橡皮筋长度变化。

会发现:

物体重了,摩擦力大;反之,摩擦力小。

【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表面光滑程度和物体轻重有关。

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也越大。

【实验说明】

1、“被拉动的物体”用“钩码盒”代替,在改变物体轻重时,只改变盒内钩码数即可。

2、对比实验的设计从四年级上册开始,而这里没有要求学生学会设计对比实验(即实验中只有一个不同条件,其他条件相同)。

但作为老师准备材料时应做到心中有数,按对比实验要求准备。

3、测力计的使用是四年级下册设计的内容,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认识测力计以及力的单位“牛顿”,因此,不能用测力计拉动物体比较力的大小,只能用橡皮筋或松紧带拉动,通过比较橡皮筋或松紧带长短变化获得“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知识。

二、P10第5课有趣的磁铁

【实验名称】探究磁铁的性质

【实验目的】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

【实验器材】磁铁、大头针、金属片、玻璃片、木片、纸片、塑料、水槽(盛水)、泡沫板、支架(铁架台)

【实验步骤】

1、用磁铁靠近木片、纸片、塑料、大头针等材料,发现磁铁只把铁制物品吸起来,说明磁铁有吸铁的性质。

 2、拿起磁铁用线固定在中间,让它水平悬挂起来;把另一块磁铁放在水中的泡沫板上。

过一会儿,观察到两块磁铁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指南的一端叫南极(S),指北的一端叫北极(N)。

以上现象说明磁铁有两极,有指南北的性质。

3、拿起另一块磁铁,用它的两端分别去靠近水槽中或悬挂着的磁铁,发现相同磁极相互排斥、不同磁极相互吸引。

说明磁铁的两个磁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吸。

4、再拿起磁铁去靠近大头针,发现两极吸的大头针多,而中间吸的大头针少。

说明磁铁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

【实验结论】

1、磁铁有吸铁的性质。

2、磁铁有两极,有指南北的性质。

3、磁铁的两个磁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吸。

4、磁铁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

三、P21第8课太阳和影子

【实验名称】研究太阳与影子的关系

【实验目的】了解太阳下物体影子有方向、长短变化的规律

【实验器材】手电筒(“电筒光”代替“阳光”)、铅笔(代替阳光下的物体)

【实验步骤】物体不动,拿手电筒模仿太阳从早晨到中午、到傍晚,一天中在空中的运动,观察现象。

发现:

影子总出现在背光一面;影子在一天中有方向不同和长短变化的不同。

【实验结论】影子总出现在背光一面;影子在一天中有方向不同和长短变化的不同。

四、P30第11课灯泡亮了

【实验名称】探究基本电路的组成(或:

探究灯泡亮的秘密)

【实验目的】学会连接电路,了解一个完整电路的组成。

【实验器材】电池及电池盒、开关、导线、灯泡及灯座等

【实验步骤】

1、用导线把电池(装入电池盒)、开关、灯座(固定好灯泡)依次连接起来。

2、合上开关,灯泡就亮起来了。

3、打开开关,灯泡就灭了。

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实验结论】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包括电源(如电池)、开关、导线、用电器(如灯泡)四部分。

【实验说明】

实验步骤中,让学生明白各部分的作用:

1、开关:

控制灯泡亮灭;

2、电源:

电的来源;

3、用电器:

用电工作的机器,统称用电器;

4、灯座、电池盒是附属部分。

五、P33第12课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实验名称】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实验目的】会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灯泡连接在一个完整电路中

【实验说明】小学阶段不必出现“串联”、“并联”两个名词。

让学生明白共有两种连接方法:

一种是手拉手,另一种是并排连接,形象掌握即可。

六、P35第13课谁的本领大

【实验名称】探究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实验器材】塑料、玻璃、橡胶、纸板、木头(干、湿)、石头、金属丝(铜、铁、铝……)、电流表

【实验说明】

1、能把各种材料连接进电路,看灯泡亮不亮;区分常见导体、绝缘体。

2、有意识地准备干、湿两种木块。

连接干木块时,灯泡不亮,说明干木块不容易导电;连接湿木块时,由于电路电流小,灯泡也不亮,但不能根据这一现象确定湿木块不容易导电,从而属于绝缘体,这时教师应引导用更精密的仪器电流表来检测,从而认识到湿木块是导体。

   3、区分好“容易”、“不容易”与“能”、“不能”的不同。

四年级上册

一、P4第2课我们的营养

【实验名称】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

【实验器材】烧杯、水、淀粉、玻璃棒、碘酒、滴管;馒头、米饭;白纸、瓜子;镊子、酒精灯、瘦肉。

【实验步骤】

(一)检验淀粉实验

1、把少许淀粉放在烧杯内,加一点水,用玻璃棒搅拌成淀粉状糊。

2、用滴管吸入碘酒,在淀粉糊中滴入2—3滴碘酒,淀粉糊变成了蓝色。

说明:

淀粉遇到碘酒变蓝色。

根据这一特性,可用来检测食物里是否含有淀粉。

3、把少量米饭放在硬纸板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2—3滴碘酒,观察到米饭变成蓝色。

4、用滴管再向馒头上2—3滴碘酒,观察到馒头变成蓝色。

结论:

淀粉遇到碘酒变蓝色;米饭、馒头中含有淀粉。

(二)检验脂肪实验

把花生、瓜子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在白纸上留下了淡黄色、半透明状的油渍。

说明:

花生、瓜子中含有脂肪。

(三)检验蛋白质实验

把瘦肉切成条状,用镊子夹一细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过一会儿闻一闻,会闻到一股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

结论:

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是蛋白质被烧的气味。

说明瘦肉含有蛋白质。

【实验说明】区分油渍和水渍

油渍:

发黄、半透明;

水渍:

原纸色、不透明。

二、P12第5课怎样加快溶解

【实验名称】探究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冰糖、小锤、冷水、热水。

【实验步骤】

(一)搅拌

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

2、将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

3、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

观察到:

被搅拌烧杯中的冰糖溶解得快,没有被搅拌的烧杯中的冰糖溶解得慢。

结论:

说明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二)用热水

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

2、将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

观察到:

热水中冰糖溶解得快,冷水中冰糖溶解得慢。

结论:

说明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三)研碎

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

2、取两块同样大小的冰糖,将其中一块研成粉末,然后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同时搅拌相同时间。

观察到:

研成粉末的冰糖溶解得快,没研成粉末的溶解得慢。

结论:

将物体研碎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说明】

1、本课是学生进入科学学习以来,第一次引导他们自行设计对比实验,一定要控制好相同和不同材料,准备好有结构的材料。

2、三种方法同时使用,会使物体溶解得更快。

三、P20第9课植物的根

【实验名称】验证根的吸收作用

【实验目的】会设计观察实验;知道根有吸收作用。

【实验器材】一株生长好的植物、玻璃杯、花生油。

【实验步骤】

1、在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2、把植物放入玻璃杯中。

3、在玻璃杯里滴入花生油,防止水分蒸发。

4、用橡胶塞(中间钻孔、切成两半利于固定植物)固定好植物,并在杯壁处做标记。

5、把植物放在向阳的地方,观察玻璃杯中液面的变化。

   【实验现象】玻璃杯中的液面会逐渐下降。

   【实验结论】根有吸收作用。

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

【实验说明】

1、玻璃杯可用量筒代替,直接观察刻度,不用做标记。

2、花生油防蒸发,可用棉花代替。

3、橡胶塞可用橡皮泥代替。

四、P28第11课植物的叶

(二)

【实验名称】分离叶绿素

【实验目的】大多数植物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叶中含有叶绿素的缘故。

【实验器材】锥形瓶、酒精、烧杯(盛水)、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脱脂棉(棉花)

【实验步骤】

1、把几片绿叶放入锥形瓶内,再加入95%的酒精到淹没叶片为止。

2、把锥形瓶放入盛热水的大烧杯中。

3、在三脚架上放好石棉网,然后把大烧杯放在水面,点燃酒精灯加热。

4、过一会儿,会看到锥形瓶中无色酒精完全变成绿色,这些绿色物质就是叶绿素。

【实验结论】叶子大多数呈现绿色的原因是含有叶绿素。

【实验说明】叶绿素不溶于水,溶于酒精。

将它加热煮沸,叶绿素就会跑到酒精中。

五、P30第12课植物的茎

【实验名称】验证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实验器材】凤仙花、水(滴入红墨水便于观察)、矿泉水瓶、小刀等。

【实验步骤】

1、剪取一枝凤仙花枝条。

2、把凤仙花插入装红墨水的矿泉水瓶里。

3、把装置放在阳光下,叶面水分迅速蒸腾水分,从而使红色染液迅速上升到叶脉。

4、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用清水冲洗,再制成切片观察。

【实验现象】茎内导管被染红,其他部分没被染红。

【实验结论】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实验说明】

1、凤仙花俗称:

指甲桃。

2、凤仙花可用芹菜(其叶柄和茎是相通的)替代,效果非常好。

3、时间不宜过长,因为时间长,就会因茎的横向运输,使茎内不只导管染成红色,其他部分也染上了红色,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了。

六、P34第13课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实验名称】热空气实验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不漏气的塑料袋。

【实验步骤】

1、点燃酒精灯,用不漏气的塑料袋口朝下罩在酒精灯火焰上方。

2、塑料袋罩到火焰上后,我们看到塑料袋慢慢鼓胀。

用手摸一摸塑料袋,热乎乎的,手还感到塑料袋要往上跑似地。

松手后,塑料袋上升,升到空中翻转口向上,变瘪飘然下落。

【实验现象】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先看到塑料袋在火上方慢慢鼓胀,这是塑料袋内空气膨胀引起的,松手后又看到塑料袋上升,这是塑料袋内热空气带动的。

【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实验说明】

1、规范使用酒精灯。

2、本实验中要引导孩子:

(1)感觉:

塑料袋热,而且有一股上升的力量,说明里面的空气已成为热空气。

(2)看:

塑料袋鼓起来,说明里面空气受热体积膨胀。

松手后,看到塑料袋上升。

说明热空气轻会上升。

3、如果用“纸蛇”实验,先把纸蛇提起,观察到纸蛇不转。

再把它放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纸蛇转动起来。

这样对比观察,更有利于说明热空气的性质。

七、P36第14课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一)压缩空气实验

【实验名称】压缩空气实验

【实验器材】注射器、橡皮。

【实验步骤】

1、将注射器活塞抽出,吸进空气。

2、将注射器出口朝下,用橡皮堵住出口,吸进空气。

3、用力向下压注射器的活塞,观察现象。

4、等压不动时松手,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用力压活塞,注射器内空气体积变小;当松开手时,活塞又弹回来。

【实验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实验说明】手压活塞,用力要均匀,不要猛压。

(二)气球的反冲实验

【实验名称】气球的反冲实验

【实验器材】气球、曲别针、透明板、塑料线、小车。

【实验步骤】

1、把曲别针做成一金属环,粘贴在气球上。

2、让金属环穿过拉直的塑料线,把线拉平。

3、将气球吹起松手,看现象。

【实验现象】气球吹起松手,会在铁丝上飞行。

【实验说明】此实验还可以这样做:

把气球吹足气,固定在小车上,松手看现象:

看到小车会运动。

【实验结论】气球内部的气体向某个方向喷出时,气球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这种现象叫反冲。

八、P40第16课瓶“吞”鸡蛋的秘密

【实验名称】研究大气压力的存在

【实验目的】知道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实验器材】玻璃杯、硬板、水。

【实验步骤】

1、先在玻璃杯中倒满水,将硬板盖在玻璃杯上,杯口不要有气泡。

2、先用手按住硬板,把杯子倒过来,慢慢松开手,观察到,硬板不会掉下来。

3、将倒过来的杯口朝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

【实验现象】将杯子倒过来松手,纸板不会掉下来,水也不会流出来。

将杯口朝向四面八方,纸板也不会掉下来。

【实验结论】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实验说明】

1、瓶“吞”鸡蛋是本课的一个导入实验,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以引人大气压力实验探究。

注意:

选择瓶口要略小于鸡蛋“腰围”的瓶子,鸡蛋剥去外壳,为了封闭好,鸡蛋沾上水会更好,而且实验时小头朝下。

2、还可这样做实验:

用火柴点燃一张纸,放到广口瓶中,迅速将剥了壳的熟鸡蛋迅速塞住瓶口,鸡蛋被“吞”进去。

3、实验完毕,鸡蛋不易取出。

可见本册教学参考书P201瓶“吐”鸡蛋的实验。

九、P40第42课水流有力量

【实验名称】研究水流的力量

【实验器材】小水轮、盛水的容器、大烧杯。

【实验步骤】先检查小水轮转动是否灵活。

(一)流量大小

1、在烧杯内盛满水,在同一高度,往小水轮同一位置倒水。

2、先水流量大,后水流量小。

【实验现象】水流量大时,小水轮转得快;水流量小时,小水轮转得慢。

【实验结论】水的流量越大,水流的力量越大。

(二)水位高低

1、在烧杯内盛满水,用同样水流往小水轮同一位置倒水。

2、先在高处流下,后在低处流下。

【实验现象】水从高处流下,小水轮转得快;水从低处流下,小水轮转得慢。

【实验结论】水的高度越高,水流的力量越大。

(三)流速快慢

1、在烧杯内盛满水,在同一高度往小水轮同一位置倒水。

2、同样的水流量,先流速快,后流速慢。

【实验现象】水流速快,小水轮转得快;水流速慢,小水轮转得慢。

【实验结论】水流速越快,水流的力量越大。

 

【最终结论】水流的力量与流量、水位、流速有关系。

【实验说明】

1、如果学校器材没有小水轮,可用身边材料代替制作。

详见教学参考书P216.

2、控制“流速一样大”,可用注射器、橡胶压缩球、水龙头等材料代替。

3、实验中,对比实验的相同、不同条件要控制好。

每次实验时,水要倒在小水轮的叶轮外端,效果更明显。

十、P46第18课杯子变热了

(一)酒精灯的使用

【实验名称】酒精灯的使用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污物桶。

【实验步骤】

1、使用时,一手扶着酒精灯,一手打开灯帽,口朝下竖着放在酒精灯附近。

2、划着火柴,自下而上划过灯芯点燃酒精灯,甩灭火柴。

3、给物体加热时,用火焰的外焰(外焰的温度高)。

4、用完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盖灭后打开,再盖上。

【相关了解】

1、酒精灯的构造有三部分:

灯身、灯芯、灯帽。

2、酒精灯加入量不要超过灯身的2/3,不要对燃。

3、酒精灯火焰从外到内分:

外焰、内焰、焰心。

4、熄灭酒精灯时,千万不要用嘴吹,以免引起火灾。

【实验说明】本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们的营养中就用到了酒精灯,第四单元第13课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中,使用酒精灯比用蜡烛效果好。

而教材在本课才有酒精灯的规范使用的要求,建议老师可自行把这一操作在学期初就让学生了解,以更有利于教学。

(二)研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

【实验名称】热传导实验

【实验器材】热学实验盒底、立柱、铜棒、凡士林、酒精灯、火柴。

【实验步骤】

1、在铜棒的五个孔内填满凡士林,铜棒外表用干布轻擦一下,使每个孔内凡士林基本相同。

2、在每个孔中心插一根火柴,并使火柴头垂直向下。

3、用酒精灯给铜棒固定加热。

【实验现象】用凡士林粘的火柴,自加热一端按顺序落到桌面上,离火焰最远的火柴最后落下。

【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传递方向是:

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实验说明】

1、为了防止“热辐射”原因使火柴依次掉下来,在第一根火柴和酒精灯之间,可用一纸板隔开。

2、凡士林不要用蜡烛油代替。

十一、P48第19课水变热了

【实验名称】研究热在液体中的传递

【实验器材】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烧杯、水、木屑(锯末)、液体对流实验器。

【实验步骤】

1、在烧杯的水中,加入木屑,放在酒精灯上方的石棉网上加热。

2、仔细观察,水中的木屑在水底上升,上升到水面又下降,到达水底又上升,在水中形成对流。

3、用烧杯从液体对流实验器上口注满水。

4、用钢笔在上口滴两滴墨水,看到墨水下降。

用酒精灯先给矩形管的一侧均匀加热,再固定加热。

5、我们看到下降的墨水顺着加热一侧上升,上升到顶部,从旁边一侧下降,墨水循环流动起来。

【实验结论】加热容器底部时,底部受热的水会上升,周围及上面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而上升。

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这样就使水产生对流。

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实验说明】

1、木屑不易过碎,也不易过大,用水泡过再用,效果会更好。

2、如果有“液体对流演示器”,用它来引导会更容易些。

十二、P50第20课它们会生热吗

【实验名称】探究不同物品是否会生热

【实验目的】了解平时棉衣、棉被等是保温材料,而不生热;不同材料保温性能不同。

【实验器材】温度计、毛皮、毛巾、海绵、棉花等。

【实验步骤】

1、将四支温度计上端分别拴好棉线,并记录下初始温度。

2、分别用毛皮、毛巾、海绵、棉花包住四支温度计的液泡,用皮筋捆好。

3、观察记录温度变化情况。

【实验现象】温度计的读数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它们不会生热,只是保温。

【实验说明】

1、所用的温度计提前拿到上课教室10—15分钟,以免温度计在实验室拿到教室使用时,两室温度不同影响到实验结果。

2、用材料包液泡的过程中,不要用手触摸温度计的液泡,更不准用手握着包好的部分来观察数据。

3、区分好“保温”、“生热”的不同含义。

四年级下册

一、P2第1课温度计的秘密【研究温度计的秘密】

温度计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用过。

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温度计的知识,如种类、构造、发明人,再让学生玩玩温度计,看有什么新发现(手捂、哈气,发现有红色液体上升并下降等,这时让学生猜是什么原因使液体上升和下降?

要知道其中的秘密可利用实验材料做温度计,让学生讨论做法(把小瓶倒满水,盖上插吸管,做个模拟温度计)然后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看看和温度有什么关系(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让学生猜测:

是什么原因使液面上升或下降?

引导:

小瓶里面的水变多或变少了吗?

那是什么多了?

(是体积变了)看看不同液体的温度计是不是也会放在热水里液面上升、在冷水里下降?

比较一下哪种温度计上升比较快?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

牛奶、醋、饮料、酒精等所有液体都会遇热体积变大,我们说“膨胀”;遇冷体积缩小,既“收缩”。

其中,酒精上升最快。

最后让学生想办法给温度标上刻度,比一比哪组温度计最准确。

  二、P4第2课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研究气体、固体热胀冷缩性质】

1、把一气球套在烧瓶口上,看到气球是瘪的;放入热水中,看到气球鼓起来,说明烧瓶内气体受热体积膨胀。

再放入冷水中又看到气球又变瘪了。

2、首先找一铜球与铁环,使铜球刚好穿过铁环。

再用酒精加热铜球一段时间,用铁环从底部往上套金铜球,发现不能通过了,因为铜球受热膨胀了,再放入冷水,让球再一次通过铁环。

三、P14第6课岩石的风化【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

用镊子夹一小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立即把它放进冷水中,反复几次,看其表面裂缝或掉下石屑。

说明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

此实验若用已风化过的页岩,有点裂缝,可节省时间。

四、P19第7课土壤里有什么【分析土壤的成分】

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有气泡出现,说明土壤里有空气;再尽量搅拌,然后静止,发现沉淀物分层,说明有大颗粒的沙河小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