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3924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docx

《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docx

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题库阴主任教学提纲

第二十章斜视与弱视

一、选择题:

A1型:

(25道)

1.关于眼外肌的数目,正确的是(B)1.11

A,共有4条

B.共有6条

C.共有8条

D.共有5条

E.共有7条

2.上斜肌的主要作用是(D)1.11

A.上转

B.下转

C.外转

D.内旋

E.外旋

3.动眼神经支配(E)1.11

A.外直肌

B.内直肌

C.内斜肌

D.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

E.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下斜肌

4.先天性内斜视一般发生在生后(C)3.12

A.1岁以内

B.2岁以内

C.6个月以内

D.1,3岁

E.3岁

5.屈光调节性内斜视的特点是(B)3.22

A.见于轻度远视眼

B.当远视矫正后眼位可正位或内隐斜

C.斜视角大

D.看远与看近斜视角不等

E.治疗以手术为主

6.下列哪项不是甲状腺相关眼病的表现(E)3.22

A.多数有甲亢病史

B.CT示眼外肌梭型肥大

C.视力减退

D.如不伴有甲亢,称为眼型Graves病

E.常以上睑下垂为首发症状

7.下列哪项不符合眶下壁骨折的表现(B)3.33

A.下斜肌可嵌入骨折处

B.患眼上睑下垂

C.被动牵拉试验阳性

D.眼球上转受限

E.下直肌可嵌入骨折处

8.用角膜映光(Hirschberg)法检查眼位,角膜映光点位于瞳孔缘时,其偏斜度大约是(B)3.11

A.25°

B.15°

C.20°

D.5°

E.以上均不是

9.下列哪种眼病不出现代偿头位(D)3.33

A.上斜肌麻痹

B.散光眼

C.下直肌麻痹

D.共同性外斜视

E.内直肌麻痹

10.诊断内斜A征,眼球向上、下各转25°时的斜度差应是(A)5.11

A.≥10Δ

B.≥15Δ

C.25°

D.15°

E.10°

11.下列那条肌肉不受第Ⅲ颅神经支配(E)1.22

A.上直肌

B.下直肌

C.下斜肌

D.内直肌

E.上斜肌

12.在判断A、V型斜视时,需检查眼球向上、下各转多少度时的斜视角(C)5.11

A.20°

B.30°

C.25°

D.15°

E.10°

13.鉴别眼性斜颈与外科斜颈的简便方法是(B)5.23

A.同视机检查

B.遮盖一眼

C.散瞳检查

D.斜视角检查

E.胸锁乳突肌检查

14.在眼外肌手术中,为避免眼前节缺血,同一眼行直肌手术,一次不能超过几条肌肉(C)6.11

A.3条

B.4条

C.2条

D.1条

E.无限制

15.在眼外肌中,哪条肌肉的起始点不在Zinn总腱环(D)1.11

A.内直肌

B.L直肌

C.上斜肌

D.下斜肌

E.下直肌

16.AC/A比率的正常值平均为(E)1.23

A.3

B.4

C.5

D.6

E.3~6

17.麻痹性斜视的第一斜视角<第二斜视角,其遵循(B)3.34

A.Sherrington法则

B.Hering法则

C.Donders法则

D.Listing法则

E.以上均不是

18.内直肌附着点距角膜缘(B)1.11

A.5.0mm

B.5.5mm

C.6.5mm

D.6.9mm

E.7.7mm

19.外直肌附着点距角膜缘(D)1.11

A.5.0mm

B.5.5mm

C.6.5mm

D.6.9mm

E.7.7mm

20.下列哪项不是眶上裂综合征的表现(D)1.23

A.眼球运动障

B.瞳孔散大

C.角膜知觉消失

D.视力障碍

E.调节麻痹

21.低视力是指双眼最佳矫正视力(C)1.11

A.低于0.2

B.低于0.5

C.低于0.3

D.低于0.4

E.低于0.1

22.左眼内直肌麻痹时复视像分离的最大方向在(C)3.34

A.左下方

B.右下方

C.右侧方

D.右上方

E.正上方

23.在各种眼外伤中,不易合并眼外肌损伤的外伤是(A)3.12

A.化学烧伤

B.眼球顿挫伤

C.爆炸伤

D.严重的结膜撕裂伤

E.角膜穿通伤

24.直肌附着处的巩膜厚度为(C)1.33

A.0.1mm

B.0.8mm

C.0.3mm

D.0.5mm

E.0.4mm

25.肌腱长度最短的眼外肌是(D)1.22

A.外直肌

B.内直肌

C.上直肌

D.下斜肌

E.上斜肌

A2型题:

(10道)

1.一病例的散瞳结果为:

右:

+5.00DS+1.00DC×90°→0.9,左:

+8.00DS+2.00DC×85°→0.3,应诊断为(E)5.11

A.屈光不正

B.斜视性弱视

C.形觉剥夺性弱视

D.屈光不正性弱视

E.屈光参差性弱视

2.患儿内斜视,眼球外转明显受限,试图内转时睑裂变窄,最可能的诊断是(B)5.33

A.外展神经麻痹

B.Duane's眼球后退综合征

C.共同性内斜视

D.固定性内斜视

E.内斜视合并上睑下垂

3.患儿双眼上睑下垂并有复视,朝轻暮重,最可能的诊断是(C)5.33

A.先天性上睑下垂

B.共同性斜视

C.重症肌无力

D.动眼神经麻痹

E.上直肌麻痹

4.患儿5岁,外眼及眼底未发现异常,眼位正,裸眼视力:

右:

0.3,左:

0.1,矫正视力:

右:

0.8(+3.00D+1.00C×90°),左:

0.3(+7.00D+1.75C×90°),主要治疗方法为(D)6.11

A.注视器训练

B.激光治疗

C.不戴眼镜,只做弱视训练

D.配戴矫正眼镜联合健眼遮盖

E.药物治疗

5.一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病人,中间带(nullpoint)在右侧,双眼配戴三棱镜时,其三棱镜底的方向(B)5.34

A.底均向右

B.底均向左

C.一眼底向右,一眼底向左

D.底均向内

E.底均向上

6.一交替性外斜视患者,视力:

右:

1.0,左:

1.0,当一眼注视目标,另一眼处于偏斜位时,其偏斜眼可出现(D)3.11

A固定性抑制

B.旁中心注视

C.复视

D.机动性抑制

E.视觉混淆

7.男,50岁,以复视就诊,复视像检查:

左下方复像分离最大,周边物象是右眼,最可能的诊断是(C)5.12

A.左上直肌麻痹

B.右上直肌麻痹

C.右上斜肌麻痹

D.右外直肌麻痹

E.左外直肌麻痹

8.女,7岁,右眼+20°,矫正视力:

右0.1,左1.0,眼前节及眼底未发现异常,不可能的诊断是(D)5.11

A.弱视

B.屈光不正

C.内斜视

D.先天性白内障

E.屈光参差

9.一麻痹性斜视病人的复视像检查:

其左下方复像分离最大,周边物象是左眼.应考虑哪条眼外肌麻痹(D)5.11

A.右上直肌

B.右下直肌

C.左上斜肌

D.左下直肌

E.右上斜肌

10.一患者视网膜脱离术后复视,可能由于(D)3.11

A.玻璃体混浊

B.术中神经损伤

C.两眼视力差别较大

D.粘连

E.视网膜病变

A3型题:

(16道)

女,73岁,有高血压病史,主诉复视3天.检查:

眼位:

33cm:

+5°L/R6°,眼球运动:

双眼向右下方注视时左眼落后最明显,Bielschowsb检查:

左(+),同视机检查:

 

+3°L/R1°

+2°L/R3°

+2°L/R6°

+2°L/R5°

左眼注视

+2°L/R9°

1.诊断为(C)5.22

A.左上直肌不全麻痹

B.右上直肌不全麻痹

C.左上斜肌不全麻痹

D.右外直肌不全麻痹

E.左外直肌不全麻痹

2.为寻找病因应进一步做(A)4.11

A.神经科及内科检查

B.眼部CT

C.试验性用药

D.眼外肌肌电图

E.ERG

3.如保守治疗效果无效,患者仍症状明显,何时可采取手术方法矫正斜视(B)6.11

A.病情稳定1个月后

B.病情稳定6个月后

C.病情稳定3个月后

D.病情稳定2个月后

E.病情稳定半个月后

女,60岁,双眼复视一周,有高血压病史。

视力:

OD:

0.9,OS:

0.9,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不同诊断眼位斜视度检查:

L

左转15

第一眼位

右转

R

+25°

+15°

+2°

左眼注视

+2°L/R9°

4.最可能的诊断是(C)5.22

A.共同性内斜视

B.右外直肌麻痹

C.左外直肌麻痹

D.共同性内斜视,有侧向非共同性

E.右内直肌麻痹

5.该病例发生最常见的代偿头位是(D)3.11

A.头左倾

B.头右倾

C.面右转

D.面左转

E.下颏上抬

6.该病例不需要马上做的处理是(A)6.11

A.手术矫正眼位

B.请神经科、内科会诊

C.门诊观察眼位

D.遮盖一眼

E.立即给予维生素口服

7.该病例的复视像性质(C)3.22

A.水平交叉复视

B.垂直交叉复视

C.水平同侧复视

D.垂直同侧复视

E.以上均不是

8.该病例的治疗方法是(A)6.11

A.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B.立即手术矫正眼位

C.3个月内如保守疗法无效则考虑手术矫正眼位

D.1个月内如保守疗法无效则考虑手术矫正眼位

E.半个月内如保守疗法无效则考虑手术矫正眼位

男性,8岁,3岁发现斜视,5岁经散瞳验光后配戴远视眼镜并治疗弱视,戴镜后眼位偏斜度减小,但未完全屈光矫正,裸眼:

33cm:

+50Δ,5m:

+45Δ;戴镜:

33cm:

+30Δ,5m:

+25Δ

9.应诊断为(C)5.11

A.先天性内斜视

B.非调节性内斜视

C.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D.屈光调节性内斜视

E.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

10.对这类型的斜视应采取的治疗方法是(E)6.11

A.只戴全屈光矫正远视眼镜

B.不戴镜,手术矫正眼位

C.戴过矫眼镜

D.戴低矫眼镜

E.戴全屈光矫正远视眼镜后,手术矫正非调节部分斜视度

男性,30岁,2年前头部外伤后复视,检查:

视力:

右:

-0.50DS→1.2,左:

-0.50DC×10°→1.2,眼位:

右眼:

-10°R/L5°,眼球运动:

向左上方注视时左眼落后,右下斜肌功能亢进,复视像:

垂直交叉复视,左上方物象分离最大,周边物象属左眼,Bielschowsky歪头试验,右:

(-)。

11.最可能的诊断是(D)5.22

A.右上斜肌麻痹

B.右下直肌麻痹

C.左上斜肌麻痹

D.左上直肌麻痹

E.左下斜肌麻痹

12.对于这种斜视需与哪种麻痹性斜视鉴别(D)5.22

A.右上直肌麻痹

B.左上斜肌麻痹

C.右下直肌麻痹

D.右上斜肌麻痹

E.左下直肌麻痹

13.鉴别这两种斜视的关键性检查是(B)5.23

A周视机检查

B.Bielschowsky歪头试验

C.遮盖一眼

D.马氏杆+三棱镜

E.复视像检查

男,9岁,3岁外斜,眼位:

5m:

-30Δ,向上25°:

-40Δ,向下25°:

-10Δ。

14.确切的诊断应为(C)5.11

A伺歇性外斜视

B.共同性外斜视

C.外斜V征

D.麻痹性外斜视

E.先天性外斜视

15.可能采取的代偿头位(C)3.32

A.头左倾

B.头右倾

C.下颏上抬

D.下颏内收

E.面右转

16.应采取的治疗力法(C)6.11

A.戴镜

B.门诊观察

C.手术

D.集合训练

E.同视机训练

A4型题:

(11道)

男,7岁,其家长诉患儿视物不清晰,视力:

右:

0.4,左:

0.1,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1.首先应考虑做哪项检查(D)4.11

A.复查视力

B.VEP检查

C.ERG检查

D.散瞳验光

E.诊观察

2.该病例的散瞳结果为:

右:

+5.00DS+1.00DC×90°→0.9,左:

+8.00DS+2.00DC×85°→0.3,应诊断为(E)5.11

A.屈光不正

B.斜视性弱视

C.形觉剥夺性弱视

D.屈光不正性弱视

E.屈光参差性弱视

3.对于该病例患儿,目前应考虑如何治疗(C)6.11

A.因患儿小,暂不配镜

B.戴屈光矫正眼镜

C.屈光矫正,遮盖右眼,左眼精细作业,

D.遮盖右眼

E.左眼弱视训练

女,5岁,两岁发现内斜视。

检查:

视力:

右:

0.3,左:

0.1,眼位:

左眼+15°,眼球运动:

各方向均不受限,眼底像清晰未发现明显异常,散瞳验光结果为中度远视。

4.下一步如何处理(B)6.11

A.门诊观察

B.配戴全屈光矫正眼镜

C.戴低矫眼镜

D.戴减去总屈光量1/3的眼镜

E.手术矫正眼位

5.为观察其眼位变化情况,戴镜至少应该(D)6.11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3-6个月

E.1年

6.该病例戴镜1年后的检查记录:

眼位:

裸眼:

+15°,戴镜:

内隐斜。

确切诊断应为:

(D)5.11

A.先天性内斜视

B.非调节性内斜视

C.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D.屈光调节性内斜

E.非屈光调节性内斜

7.对于该患儿,矫正眼位的方法是(C)6.11

A.早期手术

B.如患儿不愿戴镜,可脱镜观察

C.坚持戴屈光矫正眼镜

D.成人后手术

E.单眼遮盖

男性,8岁,3岁始发现内斜视,眼位:

5m:

裸眼:

+50Δ,戴镜:

+25Δ,33cm:

裸眼:

+55Δ,戴镜:

+30Δ,验光后配戴中度远视眼镜

8.应诊断为(C)5.11

A.完全调节性内斜视

B.先天性内斜视

C.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D.残余性内斜视

E.非调节性内斜视

9.该病例由远视引起的内斜度是(B)3.11

A.+50Δ

B.+25Δ

C.+10Δ

D.+30Δ

E.+20Δ

10.该病例的这种内斜属于(A)5.33

A.正常AC/A型内斜视

B.低AC/A型内斜视

C.高AC/A型内斜视

D.外展不足型内斜视

E.先天性内斜视

11.该病例剩余的内斜度应(B)6.11

A.配戴过矫眼镜

B.手术矫正

C.缩瞳剂点眼

D.散瞳剂点眼

E.门诊观察

B2型:

(27道)

A.生后6个月内出现的内斜视为

B.戴全屈光矫正远视镜后,内斜视完全消失

C.戴全屈光矫正远视镜后,剩余部分内斜视

D.戴全屈光矫正远视镜后,内斜度无变化

E.戴全屈光矫正远视镜后,视远正位,但看近处调节视标时仍有内斜视

1.屈光调节性内斜视(B)1.11

2.混合型调节性内斜视(E)1.22

3.非调节性内斜视(D)1.11

4.部分调节性内斜视(C)1.11

5.先天性内斜视(A)1.11

A.阿托品

B.毛果芸香碱

C.全屈光矫正远视镜

D.类肉毒杆菌毒素A

E.低矫远视镜

6.AC/A过强型内斜视有效(B)6.21

7.降低AC/A值(B)6.21

8.可提高AC/A值(A)6.21

9.可作为弱视的压抑疗法之一(A)6.22

10.可矫正屈光调节性内斜视(C)6.11

11.适于远视外斜视者(E)6.31

12.可用于外直肌麻痹(D)6.23

A.内转

B.下转

C.上转

D.内旋

E.外旋

13.下斜肌的主要作用是(E)1.11

14.上直肌的主要作用是(C)1.11

15.内直肌的主要作用是(A)1.11

16.下直肌的主要作用是(B)1.11

17.上斜肌的主要作用是(D)1.11

A.角膜映光法

B.Worth4点法

C.红滤片加棱镜法

D.优先观看法

E.复视试验

18.婴幼儿视力检查用(D)4.11

19.测定斜视角用(A)4.11

20.测定麻痹肌用(E)4.11

21.测定是否单眼抑制用(B)4.22

22.潜在融像功能检测用(C)4.22

A.隐斜

B.恒定性斜视

C.交替性斜视

D.麻痹性斜视

E.调节性斜视

23.患眼注视时的偏斜角大于健眼注视时的斜视角,提示(D)5.22

24.高度远视或高AC/A伴有低、中度远视,提示(E)5.21

25.一眼正位另眼斜位,遮斜眼去遮双眼均不动;遮正位眼去遮,去遮眼从斜位到正位,另眼从正位到斜位,提示(B)5.22

26.无论遮盖任一眼,未遮眼始终注视视标,被遮眼偏斜,去遮后双眼均不动,提示(C)5.22

27.无论遮盖任一眼,去遮时均从斜位恢复正位,提示(A)5.22

 

C型题(12道)

A.内旋

B.上转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上直肌(C)1.22

2.下直肌(D)1.11

3.上斜肌(A)1.11

4.下斜肌(B)1.22

A.上转

B.外旋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5.上直肌(A)1.11

6.下直肌(B)1.21

7.上斜肌(D)1.11

8.下斜肌(C)1.22

A.外转

B.下转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9.上直肌(D)1.22

10.下直肌(B)1.11

11.上斜肌(C)1.22

12.下斜肌(A)1.22

 

X型题:

(5道)

1.双眼视觉功能一般分为:

(AC)1.11

A.同时知觉和立体知觉

B.调节

C.融合

D.辐辏

2.注视性质一般分为(ABCD)1.21

A.中心注视

B.旁中心凹注视

C.黄斑旁注视

D.周边注视

3.儿童斜视散瞳检查的目的(ABCD)4.22

A.麻痹睫状肌确定屈光状态

B.检查屈光间质及眼底

C.检查注视性质

D.观察散瞳后的眼位变化

4.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

(D)3.32

A.上睑下垂

B.调节麻痹和瞳孔散大

C.眼球外转不受限

D.眼球外转下方突出

5.弱视的治疗方法(ABCD)6.21

A.配戴屈光矫正眼镜

B.遮盖疗法

C.后像疗法

D.压抑疗法

 

二、名词解释:

1.111.调节:

一个正视眼如欲看清近距离物体,就必须增加眼的屈光力,缩短焦距,使落在视网膜之后的焦点前移到视网膜上。

这种为了适应看近距离,而增加眼的屈光力的现象,叫做调节。

1.112.屈光参差:

两眼屈光度相差大于2.00D(二XX)以上称屈光参差。

屈光参差,如不及时矫正,度数高的眼会发生弱视,

1.113.视轴:

光从进入瞳孔到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处所经过的轴线。

1.214.V型外斜:

双眼向上注视时的外斜度比向下注视时大,相差≥15°

1.225.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部分是由于眼外肌的不平衡,部分是由于调节/集合的不平衡,是一种混和机制诱发的内斜视。

1.216.A型外斜:

双眼向下看时外斜度比向上看时大,相差≥10°

1.217.双眼单视:

双眼共问注视的目标同时成像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通过大脑融像作用成为单一清晰像。

当双眼共同注视某一物体时,由于空间点与每—眼的位置并个是一一对应,存在微小的差异,是感觉融像和立体视觉形成的基础,

1.218.感觉融像:

将双眼信息融合成单一像的能力,称为感觉融像。

在融像过程中,一眼视网膜上

的每一点能将另—眼视网膜对应点(即两眼在视网膜上具有共同视觉力向的点)附近的刺激融合。

融合忽略了两个图像的微细差异。

1.219.立体视觉:

将双眼信息融合成单一像的过程中,一眼视网膜上的每一点与另一眼视网膜上对应点(即两眼在视网膜上具合共同视觉方向的点)附近的刺激所产生的的图像有微细差异,这种差异被大脑融合就产生了立体现觉或双眼深度觉。

1.3110.异常视网膜对应:

异常视网膜对应是一种感受器的适应。

斜视者在双眼视的情况下,通过一眼的中心凹与另一眼中心凹以外的点建立点点对应关系,以消除复视现象。

该种点点对应关系即称为异常视网膜对应。

三、填空题:

1.111.双眼向正前方平直注视时的眼位称为原眼位(或第一眼位),此时眼肌的主要动作称为主要作用,其次要动作称为次要作用。

1.222.棱镜度是测量眼球偏斜量的单位,其一个单位代表光线在1m距离偏斜1cm。

3.323.A型表现为上方注视较下方相差10°为有临床意义,V型相差15°有临床意义。

该类型通常伴有斜肌的功能过强,A型一般为上斜肌过强,V型一般为下斜肌过强。

6.224.5~9岁年龄段,弱视治疗效果取决于年龄、弱视程度和对治疗的依从性。

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四、简答题:

5.211.试述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的鉴别诊断。

答案:

共同性斜视:

(1)是视中枢在形成双眼视觉反射过程中发生障碍,其下神经单元正常,眼外肌检查无异常;

(2)仟何方向注视时,眼位偏斜度不变;(3)任何一眼注视时,眼位偏斜度不变;(4)无代偿头位;(5)无复视。

麻痹性斜视:

(1)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核,神经或眼肌本身器质性病变引起此病.故可以出现单条或多条眼外肌完全或部分麻痹

(2)眼球向麻痹肌作用方向运动受限;(3)对侧对抗肌的抑制麻痹;〔4〕向不同方向注视时眼位偏斜度不等(5)麻痹眼注视时的第二偏斜角大于健眼注视时的第一偏斜角;(6)有代偿头位;〔7〕有复视。

5.222.甲亢型Graves眼病与眼型Graves病的鉴别诊断

答案:

临床上将具有眼部症状,同时件有甲状腺机能亢进者,称为甲亢型Graves眼病,而仅具有眼部症状,无甲亢及病史者称为眼型Graves病。

1.113.六条眼外肌的起止点

答案:

四条直肌均起始于眶尖部视神经孔周围的总腱环。

各肌的肌纤维自成一束,包围视神经分别向前展开,附着在眼球赤道前方,距角膜缘不同距离的巩膜上。

内、下、外、上直肌分别附着于角膜缘后5.5mm、6.5mm、6.9mm、7.7mm处。

上斜肌也起始于总腱环,沿眶上壁与眶内壁交角处前行,在接近眶内上缘处变为肌腱,穿过滑车的纤维环,然后转向后外方经过上直肌的下面,到眼球赤道部后方,附着于眼球后外上部。

下斜肌起源于眶壁的内下侧,然后经下直肌与眶下壁之间,向外伸展至眼球赤道部后方,附着于眼球的后外侧。

2.114.弱视的分类:

斜视性、屈光性、形觉剥夺性和遮盖性。

6.215.试述弱视的治疗方法

答案:

(1)遮盖疗法:

是治疗儿童弱视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①单眼严格遮盖法:

适用于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患儿。

 

②双眼交替遮盖法:

适用于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单眼斜视性弱视。

 

③半遮盖法:

适用于弱视眼视力上升到0.7以上的患儿。

 

④短小遮盖法:

适用于弱视眼视力已恢复正常但仍低于健眼者,为巩固疗效,可在做作业或看书时遮盖健眼,平时不遮盖。

 

 

(2)精细目力训练:

这是一种对于弱视眼的特别应用锻炼,有利于视觉发育和提高视力。

精细目力训练方法很多,应根据弱视患儿的年龄、智力和视力等情况选用,也可经常变更训练方法,例如:

用红丝线穿缝针,缝针大小可根据视力情况决定。

也可练习刺绣、描图、绘画、书法等。

(3)弱视治疗仪:

如脉冲红光疗法,适用于各种弱视患儿。

后像灯适用于非中心注视的弱视,。

 

(4)综合疗法:

由于各种治疗方法机理不尽相同,所以综合疗法比单一疗法优越。

一眼弱视患儿,首先常规遮盖健眼,给弱视眼更多的注视锻炼,配合精细目力训练、脉冲红光刺激、穴位治疗等。

有偏心注视的弱视可选择后像法等,经数月治疗后如果弱视眼视力提高,可作进一步治疗(如视力上升至0.6时可用固视机进行融合训练)。

1.126.上斜肌的作用:

上斜肌的主要作用为内旋,次要作用为下转、外转。

2.227.调节性内斜视的病理机制如何?

答案:

调节性内斜的病理机制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