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穷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4234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的穷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美国的穷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美国的穷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美国的穷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美国的穷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美国的穷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美国的穷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美国的穷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美国的穷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美国的穷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美国的穷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美国的穷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美国的穷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美国的穷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美国的穷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美国的穷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美国的穷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美国的穷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美国的穷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美国的穷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国的穷人.docx

《美国的穷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的穷人.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国的穷人.docx

美国的穷人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9月16日公布的调查数据,美国09年贫困人口总数已达4360万人,每7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人属于穷人,创半个世纪以来新高。

…[详细]

其实,“美国穷人多”这个概念,近年来已经常常见诸于中国的新闻媒体报道中。

而且不仅是美国,日本也常常被中国媒体曝出穷人多的新闻来,“约1/6的日本人生活在贫困中”…[详细]

 

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有1/7的贫困人口,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有1/6的贫困人口。

这些发达国家究竟是怎么了

美国的标准高导致贫困人口惊人

在美国,贫困线随着家庭人口的数量和组成不同而发生变化。

比如以最典型的四口之家为例,如果家庭年收入低于2.2万美元,即被列为“贫困人口”。

这个标准无疑很高,但更“可怕”的是,美国的贫困标准还在逐年提升:

2008年时,美国的四口之家贫困线是年收入21200美元。

2009年时,美国的四口之家贫困线是年收入22050美元。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进行佐证:

“2004年时,尽管美国经济状况良好、就业机会增多,但是美国贫困人口仍然比2003年增加了110万,达到3700万人,占总人口的12.7%。

这是美国贫困人口连续第四年出现增长。

”…[详细]

对比:

中国的标准低贫困问题似乎并不严重

在中国,曾经有两条贫困线,一条是“低收入贫困线”,一条是“绝对贫困线”。

比如在2008年时,年收入786元是“绝对贫困线”,而年收入1067元为“低收入贫困线”,处在两条线之间的,叫“相对贫困人口”。

2008年时,我国曾准备将贫困线提升到1300元,按照购买力平价,这才算刚刚达到日收入1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

然而这样的一个“早应该进行”的提升动作,却会让中国增加4000万的贫困人口。

2003年时,我国公布的贫困人口数据是2900万,占总人口不到3%。

然而实际上,中国还有1.5亿人达不到联合国一天一美元收入的标准,这就是中国的贫困现状。

…[详细]

美国的穷人有多穷?

那些有车有房的“穷人”

下面引用一段2005年出版的调查报告,来看看美国穷人的“惨状”:

“46%的贫困户拥有房产。

一个典型贫困户所拥有的房子,平均有3个卧室、1个车库、1个阳台;

美国贫困户人均住房面积超过巴黎、伦敦、维也纳等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积;

97%贫困户家里有一部彩电,50%有两部或更多彩电;

76%有空调;75%有1辆车;30%有2辆车;73%有微波炉;62%有有线电视;33%有洗碗机;

从营养消耗来看,美国贫困家庭儿童的平均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消耗量和中产阶级家庭儿童完全一样。

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蛋白质消耗量甚至超过健康标准一倍,也就是说,大多数贫困家庭儿童存在过度营养问题……”

看来美国的穷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悲惨”,这个国家存在七分之一的贫困人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贫困线标准高出我们发展中国家。

…[详细]

那些饱受政府照顾的“穷人”

饿不着:

符合低收入标准的美国公民或永久居民,可以向政府申请食品券。

这种食品券就像一张不可透支的银行卡,政府每月把钱打入卡里,持卡者可以在商店购买面包、水果、蔬菜、肉类、奶类等食品。

有地住:

美国政府花巨资为穷人提供廉租房。

低收入者均可提出申请,一旦获准,不仅房租大大低于市价,而且只需缴纳不超过家庭收入30%的租金,差额部分可凭住房券向政府兑取现金。

有些穷人觉得租住在公寓楼不舒服,如果想自己买房子,也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种购房优惠,比如可申请抵押信贷证书,10年内享受个人所得税的抵免。

敢看病:

穷人可以向政府申请免费的医疗保险。

即便没有医疗保险,有病也尽管上医院看,医院会先看病后再寄账单,即便交不起高额的医疗费,还可以和医院讨价还价或申请缓交。

在美国,真正拖欠医疗费的往往并不是穷人,因为穷人的医疗费经常由政府埋单了。

…[详细]

那些感受社会关爱的“穷人”

在美国,非政府组织(比如公司或个人)常常起到协助政府救助穷人的作用。

美国的教会常常会组织教友给穷人送食物;那些即将过期的蔬菜、水果,在超市不好卖了,老板就会主动打电话给食物银行,让他们开车来拉走送给穷人……

甚至还有组织提供“避难所”,不仅免费吃住,还为其提供衣服和洗漱用品……

所以有人说“公民自发的帮助穷人,是美国300年来的精神核心”。

…[详细]

造成美国穷人数量增多的原因

直接原因自然是耳熟能详的“金融危机”

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承认,美国经济仍为脱困而挣扎,许多美国人为找工作正焦头烂额。

经济衰退导致更多人生活困难,政府的扶贫计划也随之扩大。

美国民众中已有六分之一的人接受政府救济,创下空前纪录,而且还在继续增加。

美国媒体和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发端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显然是导致美国贫困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

更深层次原因:

美国的“社会福利”太好了

既然金融危机是造成穷人增加的主要原因,那么金融危机又是怎么造成的呢?

用秦晖的话说,就是三句话:

首先是美国的政党皆尽所能讨好老百姓,所以民众的福利难以削减,社会运行成本越来越高。

其次是政党为了争夺穷人,提出了新的住房政策——“不止是让穷人有房住,更要让穷人当房主。

”也就是帮穷人去买房。

接下来,美国就发明了“次贷”,无非是两个创新,第一就是所谓的可以再按揭,也就是说,如果供房有困难,你可以以房价提高为理由,把升高的那部分作为抵押,再借新的贷款。

第二个做法就是按揭的证券化,讲的简单一点就是银行把钱借给你,明明知道你是不还钱的,但是它可以把高风险债权再卖给别人。

所以说:

政党为了争夺穷人的选票,造成了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又增加了“穷人”的数量。

结语:

有人说,美国不仅是富人的天堂,也是穷人的天堂……

附:

穷人在美国怎么过日子

美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富裕国家之一,但这里也不乏沿街乞讨者和无家可归者,还有一些住破旧房屋的穷人。

美国通常把穷人称为“低收入者”,而各州对“低收入”的定义有所不同。

在记者暂住的密苏里州,月收入少于下列标准的就算是穷人了:

单身家庭1064美元;2人家庭1427美元;3人家庭1789美元……每增加一个家庭成员,这个数字增加363美元左右。

吃和穿:

饿不死冻不着

美国人口普查报告显示,超过10%的美国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对于穷人来说,首先要解决的自然是温饱问题。

符合低收入标准的美国公民或永久居民(持绿卡者),可以向政府申请食品券(FoodStamps)。

人口不同的家庭每月可获得的食品券最高金额如下:

1人家庭155美元,2人家庭284美元,3人家庭408美元,4人家庭518美元,5人家庭615美元,6人家庭738美元,7人家庭816美元,8人家庭932美元。

8人以上家庭每增加一个成员,可多领117美元。

这种食品券就像一张不可透支的银行卡,政府每月把钱打入卡里,持卡者只能在商店购买面包、水果、蔬菜、肉类、鱼类、奶类等食品,而不能用于烟酒等其他生活用品的消费。

记者认识的一位中国朋友,移民到美国之初,日子过得相当艰难。

她自己一时没找着工作,先生生病失业在家,一家3口顿时成了无收入家庭。

“政府和社区很关心我们,寄来了很多信件,教我们如何申请各种各样的补助,生怕我们饿死!

”后来他们每月领到了上千美元的救济金和300美元左右的食品券,渡过了难关。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申请食品券的美国人平均每餐有1.05美元的补助。

1美元在麦当劳只能买到一个最便宜的汉堡包,如果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仅靠食品券是肯定吃不饱的。

不过,美国的非政府组织(NGO)比较发达,他们也会为穷人提供帮助。

哥伦比亚市有一个专门为穷人提供免费食品的民间组织——“食物银行(FoodBank)”,设有145个以教会为依托的点,便于穷人就近领取食品。

记者特地到市内的一个点观察,许多穷人开着汽车来,凭着一张写着户主姓名、社会安全号、家庭人口数等信息的红色卡片,进来挑选食品。

货架上摆放着面包、麦片、炸薯片、葵花籽、饼干、甜点等干货,冷藏柜里还有水果、蔬菜、玉米等,看上去像个小超市。

除面包外的其他食品都按家庭人口限量供应,每个家庭每月只能领取一次。

面包则可以无限量领取。

有了随时可取的面包,至少可以保证饿不死人了。

这些免费食品是哪儿来的呢?

工作人员兰迪告诉我,大部分是食品店或生产厂家捐献的,也有个人送来的。

那些即将过期的蔬菜、水果,在超市不好卖了,老板就会主动打电话给食物银行,让他们开车来拉走。

兰迪说:

“这些食品在这里一般只能存放一两天,如果没有被拿完,过了有效期我们就会扔掉,或给农场喂牲口用。

据密苏里中心食物银行提供的资料,去年他们共向穷人发放2000多万磅的各类食品,价值3000多万美元,每月受惠者多达8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向慈善机构捐赠钱或食品的企业和个人,可获得部分免税的优惠。

这也是政府鼓励企业和个人资助穷人的政策之一。

怎样才能申请到那张免费领取食物的红色卡片呢?

兰迪递给我一张空白的“家庭状况表”,上面列有姓名、地址、电话、社会安全号、种族、家庭人数、工作状态(全职、兼职、失业、退休)、月收入、是否有政府食品券等项目。

低收入者只要来这里如实填写这份表格,就可以当场得到领取食品的卡片。

申请人是否需要出具收入证明?

兰迪说不需要,完全靠个人自觉。

由于没有严格的审查制度,难免有人冒领食品。

据说,曾经有位来自某国的访问学者也来食物银行领取免费食品,后来信息反馈到邀请他的大学,这位贪小便宜的学者不得不提前回国。

“但是,对于真正的饥饿者,不管他在美国的身份是否合法,都可以来这里领取食品。

”兰迪说,即便是偷渡客,他们也不会向移民局报告,“因为我们的最低目标是保证这个地方没有人饿死”。

记者注意到,在这个食品供应点外面,有一个放着旧衣服的筐子,一位黑人老太太正在里面翻拣衣服,然后把挑好的衣服放在自己的蓝色小汽车里。

兰迪说,人们把旧衣服捐献到这里,集中到一起,谁需要都可以随便拿。

避难所:

无家可归者的“家”

“衣食”解决了,接下来是“住行”。

据报道,46%的美国穷人家庭拥有自己的房屋,75%的美国穷人家庭拥有一辆汽车。

相当多的美国穷人没有自己的房产,甚至有人无家可归。

为此,美国政府花巨资为这部分人提供廉租房。

低收入者均可提出申请,一旦获准,不仅房租大大低于市价,而且只需缴纳不超过家庭收入30%的租金,差额部分可凭住房券向政府兑取现金。

在纽约的黄金地段有座叫“孔子大楼”的公寓,就是当地政府为低收入的华人提供的廉租房。

有些穷人觉得租住在公寓楼不舒服,如果想自己买房子,也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种购房优惠,比如可申请抵押信贷证书,10年内享受个人所得税的抵免。

根据4年前布什总统签署的补助无房户买房的法案,凡有能力支付月供款、但无力支付首付款的美国家庭,均可申请低收入家庭特别资助,政府将为他们交首付款和办理房屋过户手续的有关费用。

廉租房的申请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排队”是免不了的,不可能“立等可住”。

那些因自然灾害等原因突然失去家园,或因其他原因无力支付房租的人怎么办呢?

这时非政府组织又开始起作用了。

记者曾经采访过当地一家由基督教组织“救世军(SalvationArmy)”筹办的“避难所”。

这是一座两层的楼房,共有61个床位,无家可归者可以申请到这里来免费吃住。

这里有家庭间(两张并排的上下床、独立卫生间),有男人间(16张床位、共用卫生间)和女人间(12张床位、共用卫生间),食堂、电视图书室、健身房、教室、电脑室、洗衣房、儿童游乐场一应俱全。

避难所负责人詹姆斯介绍说,这里常常客满。

住在这里的人,短的一两天,长的达两年之久。

有人刚来的时候一无所有,避难所还为其提供衣服和洗漱用品。

住在这里的人必须遵守相关规定,不准吸毒、喝酒,晚上10点半熄灯,早上6点半起床,白天必须出去找工作或接受社区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找到工作之后,收入的10%用于交房租,65%由避难所代为保管,攒够了2500美元,就可以离开避难所到社会上租房子独立生活了。

避难所也为社会上的人提供免费午餐,任何人只要签个名就行。

詹姆斯邀请我一起到食堂用午餐,我是最后一个签名的,在我之前有31个“蹭饭”的人。

午餐很简单,一块夹着奶酪的面包,一勺拌酱的豆子,一勺蔬菜色拉,还有一杯牛奶。

詹姆斯说,来这里吃免费午餐的基本都是些老面孔。

在纽约和密苏里州,我都见过有人睡在路边或废弃的车厢里。

既然有“避难所”,为何还会有人流落街头呢?

詹姆斯说,这些人多半是酒鬼或吸毒者,他们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受约束,就喜欢流浪,谁也帮不了他们。

詹姆斯告诉记者,这个避难所每年耗资50万美元左右。

这么多钱从哪儿募集而来?

他说,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分别拨款3.5万美元和7000美元,大部分靠企业和个人捐款。

曾经有个老人捐赠的遗产就超过100万美元。

穷人反而不担心生病

在美国,看病非常昂贵,住院一天的费用约等于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

但是,对于穷人来说,反而不用太担心,因为他们可以向政府申请免费的医疗保险。

即便没有医疗保险,有病也尽管上医院看,医院会先看病后再寄账单,即便交不起高额的医疗费,还可以和医院讨价还价或申请缓交。

记者在美国看过几次小病,尽管我买了医疗保险,但每次自己还得再掏上百美元。

付账时我声明自己是低收入者,医院一般会给我按七折或八折结算。

我问收款员,如果有人确实付不起账怎么办,她说可以“分期付款”,每个月付50美元以上就行,付完为止。

她还告诉记者,真正拖欠医疗费的往往并不是穷人,而是那些中低收入者,因为穷人的医疗费由政府埋单了。

通过富人的缴税,美国穷人有机会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所以他们一般没有强烈的生存压力,没有强烈的反社会尤其是仇富情绪。

当然,美国也经常发生一些反社会的暴力事件,但基本上是零星的、局部的。

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穷人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才会有根本保障。

用学习美国来“反美”秦晖

自由、福利双膨胀肯定是有问题的,道理很简单,民主国家不能想收税就收税,但是公共福利开支不能想减就减,这个国家非高负债不可。

同样,美国的病因也许就是我们的良药。

我们用学习美国的方法来“反美”,左手争福利,右手争自由,这种东西在美国走火入魔了,但在我们这里还是有或无的问题。

所谓学美国,其实就是学民主国家,既学他们的自由主义,也学他们的福利制度。

2009年4月11日,秦晖教授在燕山大讲堂做了题为“两种危机的互动:

十字路口的全球经济”的演讲,以下为主要内容:

美国人的恶习

全球经济危机是一个大家关注的话题,那么,如果将此次危机与1929年大萧条相比,有何不同?

1929年危机的特征是投资积累过度,而导致的消费不足和生产过剩。

在今天的世界上,恐怕中国发生的是这种类型的危机,我们的过剩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一直叫做内需不足。

但是中国的危机没有1929年危机的破坏性那么大,因为我们的过剩,由于强大的外需被缓解了。

这次由于美国的危机,外需缩减,导致我们的情况凸显出来。

而美国发生的危机,几乎是一种完全相反的危机。

我们总是说自己消费不足,但在美国恰恰相反,大家都公认美国人的消费过度导致了这次危机。

讲的简单一点,他们过度消费、在全球进行透支,导致信用链条的崩溃。

这是我们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一种危机。

有人认为,这是福利国家的危机。

大家知道,福利国家其实是对狭义资本主义的一种对抗,是一种反资本主义行为,就是通过政府行为来逆资本主义的规则而动。

表面上看的确是这样,美国发生的危机有虚拟和实体两个层面。

虚拟层面就是次贷,美国人过分支持穷人买房子,而实体危机较为典型的就是美国汽车业。

按照众口一词的说法,他们的工会太强大,福利太高,自由的雇佣关系几乎不存在,导致他们的竞争力下降。

有人编了一段通俗的对话解释1929年危机。

煤矿工人的孩子对妈妈说,“我冷,为什么我们不生火呢?

”妈妈说,“我们没有煤,爸爸失业了”。

小孩就问:

“为什么我爸会失业呢?

”妈妈说:

“因为煤太多”。

为什么煤会过剩呢,因为劳工太弱势,消费能力不够。

但是在今天的美国恰恰相反,有人编了这样一段对话,通用的职工对老婆说,“这个月我们不供房了,因为房价下降了”。

老婆问:

“为什么房价跌了?

”说:

“因为政府收紧银根,不贷款了”。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都要‘铁饭碗’,企业需要的补贴太多,财政受不了”。

“为什么要这么补贴呢?

”,“因为我们都要买大房,所以导致我们都不供房了”。

很多人为了意识形态的需要,仍然想用传统的意识形态来解释美国的危机。

有些人说,美国还是消费不足,穷人要靠借钱买房,为什么不用现钱呢?

但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世界上哪个国家的穷人可以用现钱买房呢?

即使他可以用现钱买房,你仍然说他为什么不买一座城堡。

消费不足从来不是对消费欲望而言的。

同时,消费不足也不是针对贫富差异而言的。

古代曾经有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但那时没有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消费不足其实就是全社会的消费相对于资本积累而言,资本积累过度,产能太强,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无法容纳。

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发生了过剩危机,一个最简单的指标是消费率和积累率的对比。

中美几乎是两个极端,在世界主要的经济体中,中国的消费率最低,美国的消费率是最高之一。

因此大家都骂美国人,说美国人有恶习。

1929年时我们总说美国穷人如何可怜,但是今天我们嫌他们太挥霍。

我们现在的左派也经常说美国人太不象话,如果都像美国人这样消费,要20个地球才够。

我觉得美国人的确该骂,他们过度消费,向全世界透支,透支那么大个窟窿出来。

讲的简单一点,这个危机就是美国人透支消费造成的一个大窟窿。

美国人的恶习的确该骂,但真正的问题是美国人为什么会有这个恶习呢?

是资本主义制度吗?

按照以前的说法,资本主义制度其实应该造成相反的现象,消费不足才是资本主义的特征。

是福利国家的弊端吗?

也很难说得通,因为美国不是福利国家的典型,欧洲比美国更加福利国家,但也没有出现这种恶习。

有人说和经济制度没关系,可能和文化有关,叫做美国消费文化,美国人就是喜欢超前消费。

而我们中国是相信天人合一的,因此很会克制自己,所以我们是低消费的。

这样的说法太悬了,因为一谈到西方文化,我们就会想到韦伯,韦伯提到过新教伦理。

与消费文化恰恰相反,新教伦理说新教徒都有禁欲、节俭和积累的现象。

美国人大多数过去都是新教徒,现在也仍然是新教徒,他们的消费行为怎么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这里我还要说一句,其实美国人的消费也是说变就变的。

最近几个月美国的储蓄率正在很快回升。

你要说这是文化,恐怕很难说通。

美国人的“宝葫芦”

其实直接原因很简单,美国人超前消费就是因为有个宝葫芦,那就是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就是美元的全球透支功能。

全世界都认美元,美国可以随意发行。

谁拿着这个宝葫芦不会超前消费呢。

我们能拼命的印人民币去世界上消费吗?

不行的,全世界只有美国可以。

问题在于美元真的是宝葫芦吗?

有人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和黄金挂钩,就不会发生这种危机。

但由于美国无力给全球美元提供兑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了。

这里有个问题不好解释,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谁逼美国建立的吗?

不是的,是它自己要建立的,那时正是美国如日中天的时候。

为什么会垮掉呢?

因为美国相对而言不那么强势了。

1972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的时候,全世界反美舆论欢欣鼓舞,包括中国人。

我最近翻一翻旧日记,在1972年我是18岁的知青,在离县城200里路的小山村里插队,还曾写了一首打油诗叫“美元危机”。

这里有个问题,最强势的时候是有制约的,不强势了反而没有制约了,这能说得过去吗?

总而言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美国滥透支有很大的危险,这个危险不只是对别人,对美国人来讲也是很危险。

正因为这样,后布雷顿森林时代,美国当局一直把它们的巨额逆差,向全世界透支当成一种不好的现象而力图改变。

他们解决不了问题,于是就怨天尤人。

比如说怪中国,说我们向他们倾销,但这是没有道理的,是美国愿意买。

但也不能说美国的怨天尤人是装出来的。

从美国的利益出发,这样无限制的超前消费,到一定程度肯定会出大问题。

今天美国发生问题,很多人都说“我早就预料到了”。

比如写《货币战争》的先生说他一年以前就预料到了。

我们发展研究中心的王健先生说,他五年以前就预料到了。

其实你看看美国的舆论界,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人做这种预料。

不管是学者还是政论界,很多人都讲这样很危险,包括美国当局也这样讲,但就是解决不了。

为什么解决不了?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原因不在于经济制度,也不在于文化,那是不是和政治制度有关呢?

我觉得可以从这方面去考虑。

我是支持民主的,而且我认为中国也要民主化。

但是我并不是民主浪漫主义者,民主也会有它的问题,我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尺蠖效应”。

我们需要政府,授予它权力,所谓授予权力就是约束我们的自由。

我们为什么要授予它权力,约束自由呢?

因为我们希望它能承担责任,给我们安全。

这个安全包括广义的安全,就是社会保障、福利……这就有两种选择,有些人认为我需要更多的保障,要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授予政府比较多的权力。

这就是所谓福利国家。

有些人认为政府权力太大很危险,可以侵犯我的自由,所以希望政府权力小,但也不敢奢望它能承担多大的责任,这叫自由放任国家。

从逻辑上来讲,这两种做法都是宪政民主下的自有之义。

如果非宪政状态就会出现一种现象,这种社会也会有左派和右派,但是左派和右派都是看统治者的脸色行事的,这么搞就会使统治者变得权力很大,但是责任很小。

权力大,大家的自由就被侵犯了。

责任小,大家的福利就没有了。

为什么要有宪政制度呢?

宪政制度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让统治者的权责必须对应。

我授予你权力是以你承担责任为前提的,我不允许你只有权力而不承担责任。

但是民主制度在某些条件下也会产生一种反向的“尺蠖效应”。

其实老百姓和皇上在人性的局限这一点上是一样的,也就是说都从自己考虑。

为什么民主国家的老百姓会把右派选上台,因为老百姓希望有更多的自由。

但如果要取消福利,老百姓很可能就不干。

为什么老百姓会把左派选上台呢?

因为老百姓希望有更多的福利。

如果左派上台要减少自由,老百姓还是不干的。

换句话说,民主制度下会产生一种和专制制度下相反的“尺蠖效应”。

左派上台福利要提高,但是自由不能减,右派上台自由要提高,但是福利不能减。

这样的结果就会使自由和福利双膨胀,这是不能持续的,道理很简单,你又要高福利,又要低税收,这怎么可能呢?

自由意味着不能劫富,福利又要济贫。

从理论上讲,统治者的权力最小化,又要他的责任最大化,这就会出现问题,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实际上在任何民主国家都有这种现象,只不过看它能走多远。

这种现象走不了多远就会碰到问题,碰到问题当然就会出现一些小危机,逼得你不得不改变。

如果你走得很远,本来不该持续的东西,却持续的很长,窟窿肯定越来越大,一旦暴露了,就会更严重。

以美国而论,从罗斯福新政到肯尼迪•约翰逊时代,美国都在向福利国家发展。

罗斯福搞新政要使穷人免于匮乏,肯尼迪约翰逊讲“向贫困宣战,搞伟大社会”。

但后来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70年代整个西方出现滞胀,使得凯恩斯主义破产,美国出现向右转的趋势。

从尼克松上台,一直到小布什,这30多年虽然也有克林顿,也有比较左的几年,但是大体上被称为保守主义回归的时代,也就是美国向右转的时代。

虽然被称为向右转的时代,但这30多年间,美国财政的实际趋势却相反。

无论在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扶贫济老,还是在增加妇女及少数主义机会等各个方面,政府的作用都在明显加大,这些方面的财政开支增加了4倍之多。

也就是说,右派上台并没有把福利压下来。

欧洲也有这样的问题,所谓右派执政的典型就是里根•撒切尔。

撒切尔夫人毫无疑问是反对福利国家政策的,她一再讲她上台要搞改革,要结束公共开支难以控制,国家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

但是她上台以后就发现这个事情做不成。

撒切尔夫人连续当了两届首相,7年过去英国的社会保障开支反而增加了1/3。

在她任期快要结束的时候,觉得实在忍无可忍,就搞了一场税制福利改革。

这个改革刚一公布,就引起强大的反对,大家把她赶下台。

撒切尔夫人的第二任期实际上没有任满,之后接替她的梅杰马上宣布取消改革。

 

 福利、自由双膨胀的问题

研究福利的学者也指出,在议会民主条件下很难减下来福利,充其量是能够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