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6429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docx

《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docx

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

水路运输生产统计的主要指标

 

第一章、船舶统计

船舶是水路运输最基本的生产工具,是交通运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水路行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进行船舶统计,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水路行业船舶的数量、能力、构成、分布状况与技术状态,可以为水路客货运输,船舶更新、检修,航道建设与维护等提供基础资料,为调整产业结构和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一、船舶的概念、统计围及分类

1、船舶

是指用作水上运输及其他水上作业、具有一定流线形状的水上浮动工具。

包括非排水的气垫船、水翼船,不包括排、筏及水上飞机。

2、船舶的统计原则和统计围

船舶按所有权原则进行统计,即凡从事水路运输的船舶均由船舶所有者进行统计。

船舶统计围包括营运、在修、待修、国家征用、封存停航、沉没未处理、租出但仍拥有产权的船舶,不包括租入、代管和组织使用其他单位的船舶。

经改建、新建还未正式验收纳入固定资产的船舶也不包括在。

不统计渔船和军用船舶。

3、船舶的分类

(1)船舶按动力可分为机动船和非机动船。

机动船又称自航船,指装有各种发动机推进装置、以机械动力行驶的船舶。

非机动船指不靠发动机作为推进动力装置的船舶,主要包括驳船和帆船。

驳船指本身无动力装置,或只设简易动力装置,依靠拖船或推船带动的平底船。

(2)船舶按用途可分为运输船舶、辅助船舶、工程船舶等。

运输船舶是指直接从事客货运输的船舶。

包括客船、客货船、货船和拖船。

客船是指专门用于运输旅客及其携带的行和的船舶。

客货船是指除运送旅客及其携带的行之外,还可装载相当数量货物的船舶。

货船是指专门用于运送各种货物的船舶,又分为杂货船、散货船、集装箱船、

滚装船、液货船和其他货船。

拖船是指专门拖带其他船舶、船队、木排或浮动建筑物的船舶。

辅助船舶指不直接从事客、货运输,为运输生产服务的船舶。

包括交通船、巡逻艇、消防船、检疫艇、引航船、供应船、起锚艇、带缆艇、救生船、救助拖船及港作拖轮、驳船等。

工程船舶指用于航道、航务、港建工程等装有专用技术设备并完成特定技术工作的船舶或为工程服务的船舶。

包括挖泥船、吹泥船、泥驳、起重船、打桩船、打夯船、打捞船、布缆船、铺管船、航标船、破冰船、测量船、铺管船、海难救助船、海洋开发船、海洋调查船、钻探船、浮油回收船及其他工程船等以及航道、航务工程部门专用的拖轮、驳船等。

(3)船舶按航行的不同航区分为远洋船舶、沿海船舶和河船舶。

远洋船舶指主要航行于远洋、近洋航线的船舶;沿海船舶指主要航行于国沿海航线的船舶;河船舶指主要航行于河、湖泊航线的船舶。

(4)船舶按技术状况分为一类船舶、二类船舶、三类船舶和四类船舶。

一类船舶指船舶技术状况良好,可以保持正常运输生产,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船舶。

具体条件如:

①船体、主要机电设备和专用设备的技术状况能满足船检部门的各项有关规定,并取得应有的全部证书,鉴定书中无保留意见;②能达到各项定额,不减载、不减拖,主、辅机均能达到额定功率,工程船舶专用设备不降低设计性能;⑧燃、润料消耗和工况参数可达到额定水平;④主要安全、应急、自动装置指示正确,功能正确。

二类船舶指船舶技术状况尚好,能参加正常营运,基本上符合安全生产条件,

具体条件基本与一类船舶相近,但有如下差别:

①船体、主要机电设备和专用设备的技术状况可满足船检部门的船舶检验规的要求,并取得应有的全部证书,但鉴定书中列有限期解决的问题;②有局部缺陷,可以在计划修理中得到解决。

三类船舶指船舶技术状况不良,存在问题较多,带病航行,须经大修理才能恢复正常营运生产,具体条件如:

①船体、主要机电设备和专用设备的技术状况存在较大缺陷,须采用一定措施后可取得船检部门的证书,但鉴定书中有较大保留意见;②主要技术参数不能达到额定要求,有限制航区、减载、减拖、减低气压,主机降低负荷等情况。

四类船舶指船舶技术状况严重不良,已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被迫停航的船舶。

(5)船舶按船体材质分为钢质船、木质船、水泥船和其他材质船舶。

(6)船舶按船籍国别分为中国籍船舶和外国籍船舶。

按船舶登记国别分为悬

挂中国国旗船和方便旗船。

此外船舶还可按船龄、船舶登记总吨和经济类型等进行分组。

二、船舶的主要统计指标

1、船舶实有数

指报告期末拥有的船舶实际数量。

每艘船舶不论其负载多少或牵引力大小,均按一艘进行计算,但不包括船上备用的救生艇(筏)。

计算单位:

艘。

统计时可按船舶分类进行分组。

2、登记总吨(总吨)

指报告期末以船舶总容积计算的实际吨位数量。

计算单位:

吨位。

总吨是根据船舶丈量规的规定,丈量出船舶所有大舱、房间等围蔽场所的总容积,减去规中规定免除的部分如船舶驾驶室、双层底、公共卫生用的舱室等的容积,以2.83米3为1吨,计算得出的吨位数,以船舶证书的记载为准。

在现行统计中沿海和远洋船舶要计算总吨,河船舶一般不做统计。

总吨一般表示船舶的大小,表示一个国家或一个航运公司拥有船舶的数量,

用于计算造船费用、船舶保险费用等。

若发生海事,则以此为计算赔偿的依据。

3、登记净吨(净吨)

指报告期末以船舶有效容积计算的实际吨位数量。

计算单位:

吨位。

净吨是指从船舶总容积中减去船员处所、机舱处所等不能用来载运旅客、货物的容积,得到的船舶有效容积,以2.83米3为1吨,计算得出的吨位数,船舶证书上均有记载。

净吨一般用作交付港口费、引船费、灯塔费和停泊费的计算标准。

4、总载重量

指报告期末所拥有的船舶达到设计满载时可以装载的实际重量。

计算单位:

吨。

船舶总载重量包括货物、人员及其行、粮食及供应品、淡水、燃料、润滑油等的重量,但不包括固定压载、备件、机器和管系中的液体的重量。

相当于满载排水量减去空船排水量。

总载重量反映船舶具有的总载荷能力。

5、净载重量

指报告期末所拥有船舶的总载重量减去燃(物)料、淡水、粮食及供应品、人

员及其行等的重量及船舶常数后,能够装载货物的实际重量。

计算单位:

吨。

净载重量=总载重量-燃(物)料重量-淡水等给养-船舶常数

船舶常数指船舶经过一段时间营运后的空船重量与船舶建造出厂时空船重量的差值。

净载重量反映船舶具有的载运货物的能力。

6、载客量

指报告期末所拥有船舶可用于载运旅客的额定数量。

计算单位:

客位。

由于船舶载运旅客设备不同,有铺位和座位之分。

在计算客位数时,不论是铺位还是座位,均按一个客位计算。

客货船临时将货舱改作载客用途,该船的客位数不作变更。

载客量不包括船员自用铺位。

载客量反映船舶具有载运旅客的能力。

7、箱位量

指报告期末所拥有船舶可装载集装箱的额定数量。

计算单位:

TEU。

各种外部尺寸的集装箱均按折算系数折算成20英尺集装箱进行计算。

箱位量

反映船舶具有载运集装箱数量(TEU)的能力。

8、车位量

指报告期末滚装运输船舶可用于装载车辆的额定数量。

计算单位:

车位。

反映船舶具有载运车辆数的能力。

9、船舶功率

指报告期末所拥有船舶主机的额定功率数。

计算单位:

千瓦。

国产小型陆用燃机安装在船舶上使用时,以八折计算功率。

若功率标称为马力时,其换算系数为1马力=0.7355千瓦。

10、辅助船舶实有数

指报告期末拥有的辅助船舶实际数量。

计算单位:

艘。

11、辅助船舶总吨

指报告期末辅助船舶以总容积计算的实际吨位数量。

计算单位:

吨位。

12、辅助船舶主机功率

指报告期末辅助船舶主机的最大功率数。

计算单位:

千瓦。

13、工程船舶实有数

工程船舶实有数指报告期末拥有的工程船舶实际数量。

计算单位:

艘。

14、工程船舶总吨

指报告期末工程船舶以总容积计算的实际吨位数量。

计算单位:

吨位。

15、工程船舶主机功率

指报告期末工程船舶主机的最大功率数。

计算单位:

千瓦。

第二章、生产统计

水路生产包括水路运输生产,为其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的航道及辅助设施的维护生产,船闸生产和打捞生产等。

准确、及时地统计水路运输量、航道及辅助设施维护工程量、船闸作业量等指标,可以全面反映水路生产的规模、水平、结构和比例关系,体现出水路运输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做出的贡献,以及为提高水路运输量和保障水路安全生产提供的服务。

水路运输指利用船舶、排筏和其他浮动工具,在江、河、湖泊、人工水道和海上从事旅客和货物运输生产的活动,是运输业的基本生产活动。

通过水路运输生产统计,可以反映旅客和货物的运送数量、距离,流向与构成,分析研究运输业部及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相互关系,并作为指导水路运输行业管理的重要依据。

一、水路运输统计围和统计原则

1.凡在水路运输生产活动中发生的客货运输量均应纳入统计,包括营业性运输和非营业性运输。

2.水路运输量按船舶经营权统计。

3.按到达量统计,即在报告期已运达目的港并卸(下)完的货物(旅客),才可统计为该报告期的运输量。

4.货物按实际重量、旅客按实际人数统计;运送距离按运输单据记载情况统计。

5.渡口的摆渡运量,港区为装卸服务的驳运量及在没有划定港区围的地

运距不足一公里的驳运量,均不统计为运输量。

6.企业有调度权的租入船舶所完成的运输量和通过互换租入舱位,在合作船舶上承运的本公司运输量以及企业代管其它部门的船舶所完成的运输量,应予以统计。

此外,水运企业以期租(含航次期租)、承租形式租出给国外企业的船舶所完成的运输量可以纳入统计。

水运企业以光船出租的形式租出的船舶所完成的运输量不予统计。

7.合资、合作企业的运输量按股份比例分摊。

8.排筏主要靠拖船拖带运输的,其运输量按驳船计算,否则不统计运输量。

9.江海联运的运输量按主要航行区域统计。

此外,为了分析研究区域经济,以及为水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供依据,还可以按区域或航线统计运输量,即在一定区域或一条航线上,所有运输船舶发生的运输量,而不论船舶是否在该区域注册登记。

二、主要统计指标

运输量包括旅客运输量和货物运输量,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统称为旅客运输

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统称为货物运输量,在货物运输量中还应包括集装箱运输量和滚装车运输量。

运输量可按船舶航行区域(河、沿海、远洋)、船舶经营性质和船舶经营者

的经济类型进行分组,还可以按照船舶类型分组。

1、客运量

指报告期船舶实际运送的旅客人数。

计算单位:

人。

(1)在计算客运量时不论旅客乘船里程长短,客票票价多少,舱位等级如何,

均按持有客票的旅客计算为一个客运量;

(2)购买优待票的乘客,以及持有免费票的乘船者,均按一个客运量计算,不得用票价折算客运量;

(3)军运、旅游及会议包船载客,应按实际人数计算客运量,如确实无法取得资料者,可按船舶定额客位计算客运量:

(4)购买儿童票的儿童,按一个客运量计算,不足购票年龄免购客票的儿童,

不计算客运量。

2、旅客周转量

指报告期船舶实际运送的每位旅客与该旅客运送距离的乘积之和。

计算单位:

人公里(海里)。

计算公式:

旅客周转量(人公里)=∑(运送的每位旅客×该旅客运送距离)

3、货运量

指报告期船舶实际运送的货物重量。

计算单位:

吨。

一般货物按实际重量计算。

若无法直接取得实际重量的货物,按有关参数进行折算,如木材按1立方米折算为1吨;液化石油气按1立方米折算为0.5吨;运输

汽车按出厂时的标记自重计算,如无标记的汽车,按面包车折算为2吨、大客(卡)

车折算为5吨、集装箱车折算为10吨计算。

中转运输的货物,如一、二程运输由同一公司承运,货运量只统计一次。

独立核算的水路运输企业承运货主一次托运的货物,中途因故由本企业转船运输的,货运量不应重复计算。

不同水路运输企业之间转运的货物,应分别计算货运量。

货运量除按上述方式分组外,还可按运载货物的贸易性质分为贸货运量、外贸货运量和第三国货运量。

其中外贸货运量又可分为进口货运量和出口货运量。

外贸货物运输是指按照外贸合伺规定运送货物的生产活动。

贸货物运输是指按照国贸易合同运送货物的生产活动。

第三国货物运输是指运输货物的发运港和到达港均是外国港口的生产活动。

进口运输是指发运港在国外到达港在国的生产活动。

出口运输是指发运港在国到达港在国外的生产活动。

4、货物周转量

指报告期船舶实际运送的每批货物重量与该批货物运送里程的乘积之和。

计算单位:

吨公里(海里)。

其统计分组同货运量。

计算公式:

货物周转量(吨公里)=∑(每批货物重量×该批货物的运送距离)

5、换算周转量

指报告期运输船舶完成的客、货周转量按照一定的换算系数得到的换算周转量。

计算单位:

吨公里(海里)。

包括船舶自载和拖带所完成的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

船舶所完成的货物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按统一比例换算成同一计算单位后加总求得。

货物周转量:

1吨公里=1吨公里

铺位及海运座位客运周转量:

1人公里=1吨公里

河座位客运周转量:

3人公里=1吨公里

6、旅客平均运距

指报告期船舶运送旅客的平均距离。

计算单位:

公里(海里)。

计算公式:

旅客平均运距(公里)=旅客周转量÷客运量

7、货物平均运距

指报告期船舶运送货物的平均距离。

计算单位:

公里(海里)。

计算公式:

货物平均运距(公里)=货物周转量÷货运量

8、集装箱运量

集装箱运量指报告期船舶实际运送集装箱的数量。

按集装箱的实际箱数计

算,计算单位:

箱;按折合为20英尺集装箱的数量计算,计算单位:

TEU。

(1)按集装箱是否装载货物分为重箱和空箱。

重箱是指装有货物的集装箱,空箱是指未装有货物的集装箱。

(2)按集装箱外部尺寸分为40英尺箱运量、35英尺箱运量、20英尺箱运量、10英尺箱运量等。

(3)按集装箱类别分组。

集装箱按TEU折算系数表

45英尺箱=2.25TEU

40英尺箱=2.00TEU

35英尺箱=1.75TEU

30英尺箱=1.50TEU

20英尺箱=1.00TEU

10英尺箱=0.50TEU

9、集装箱周转量

指报告期船舶实际运送的每个集装箱与该集装箱运送的标准里程的乘积之和。

(1)按集装箱的实际箱周转量计算,计算单位:

箱公里(海里)。

计算公式:

集装箱周转量(箱公里)=∑(每个集装箱×该箱实际运送距离)

(2)按折合为20英尺集装箱周转量计算,计算单位:

TEU公里(海里)。

计算公式:

集装箱周转量(TEU公里)=∑(每个集装箱的换算TEU数量×该箱实际运送距离)

统计分组:

同集装箱运量分组。

10.集装箱货运量

指报告期船舶运送集装箱的实际重量,包括集装箱装载货物的重量和集装箱箱体的重量。

计算单位:

吨。

一般可按船舶航行区域分为远洋集装箱货运量、沿海集装箱货运量、河集装箱货运量;按集装箱装载货物的贸易性质可分为贸集装箱货运量、外贸集装箱货运量、第三国集装箱货运量。

11、集装箱货物周转量

指报告期船舶运送每个集装箱货运量与该箱实际运送标准里程的乘积之和。

计算单位:

吨公里(海里)。

计算公式:

集装箱货物周转量(吨公里)=∑(每个集装箱货运量×该箱实际运送距离)

统计分组:

同集装箱货运量分组。

12、滚装车辆数

指报告期滚装船舶运送车辆的实际数量。

计算单位:

辆。

13、滚装车辆货运量

指报告期滚装船舶运送车辆的重量。

(1)按滚装车辆的重量计算,包括车辆自重及车辆装载货物重量。

计算单位:

吨。

(2)在滚装汽车的实际重量无法取得的情况下,按滚装车辆的体积吨计算。

计算单位:

吨。

14、滚装车辆货物周转量

指报告期滚装船舶运送每批车辆与该批车辆运送标准里程的乘积之和。

(1)每批滚装车辆的自重及所载货物重量与其运送距离的乘积之和。

计算单位:

吨公里(海里)。

计算公式:

滚装车辆货物周转量(吨公里)=∑(每批滚装车辆自重及所载货物重量×该批车辆实际运送距离)

(2)每批滚装车辆的体积吨与其运送距离的乘积之和。

计算单位:

吨公里(海里)。

计算公式:

滚装车辆货物周转量(吨公里)=∑(每批滚装车辆体积吨×该批车辆实际运送距离)

15、营业户数

指报告期末从事水路旅客、货物营业运输活动的业户实际数量。

计算单位:

户。

一般按业户经营规模和经济类型分组。

16、从业人员数

指报告期末从事水路客、货运输活动的人员数量。

计算单位:

人。

一般按所从事的水路运输业务类型进行分组。

17.平均人数

指报告期平均每天拥有的从事水路客、货运输活动的人员数量。

计算单位:

人。

计算公式:

平均人数(人)=∑每天从业人员数÷日历天数

第三章船舶运用情况统计

船舶运用情况统计就是要经常地观察与监督水路运输企业的船舶所处的运转状况,正确、全面、及时地反映船舶的实际适用情况,检查分析船舶在整个运输生产过程中的工作质量及其对运输生产的影响。

总结运输组织工作的经验及问题,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船舶的使用效率,改进企业对船舶的管理。

一、船舶运用情况统计的围

船舶运用情况统计,是以水路运输企业使用的运输船舶为统计对象。

包括正在营运和非营运的船舶,非营运船舶包括在修、待修以及从事其他作业的船舶。

不包括出租、征用、卧冬、封存以及基本恢复修理、报废、退出营运、等待处理、代管和未正式投入营运的船舶。

二、主要统计指标

1、船舶总时间

指报告期水路运输船舶已完成航次的全部时间,包括营运时间和非营运时

间。

计算单位:

吨位(客位、TEU、车位、千瓦)天。

计算公式:

船舶总时间=∑(船舶定额载重量×该船舶日历时间)

航次时间的计算,自上一航次最终目的港卸空所载货物、下空旅客时起至本航次最终目的港卸空所载货物、下空旅客时止为一个航次时间。

2、船舶营运时间

指船舶总时间中,技术状况完好可以从事客、货运输工作的时间。

计算单位:

吨位(客位、TEU、车位、千瓦)天。

计算公式:

船舶营运时间=∑(每艘船舶定额载重量×该船舶营运时间)

营运时间包括航行时间、停泊时间和其他工作时间。

3、船舶航行时间

指报告期船舶实际航行的时间。

即船舶自起运港离开码头泊位、锚地或浮筒,当解掉最后一根缆绳或起奸船锚时,至到达港靠好码头泊位、锚地或浮筒,系妥第一根缆绳或抛下第一个船锚时止,为船舶的航行时间。

船舶航行时间可分为重载航行时间和空载航行时间。

计算单位:

吨位(客位、TEU、车位、千瓦)天。

计算公式:

船舶航行时间=∑(每艘船舶定额载重量×该船舶航行时间)

4、船舶停泊时间

指船舶在运输生产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在港区码头、浮筒、锚地或途中的全部停泊时间。

可分为生产性停泊时间、非生产性停泊时间及其他原因停泊时间。

计算单位:

吨位(客位、TEU、车位、千瓦)天。

计算公式:

船舶停泊时间=∑(每艘船舶定额载重量×该船舶停泊时间)

生产性停泊时间指船舶在运输生产过程中,为完成客、货运输任务所必须停泊的时间。

包括靠离码头、装卸作业、上下旅客、等本船队集合、检验、熏舱、洗舱等停泊时间。

非生产性停泊时间是船舶在运输生产过程中,并非为完成客货运输任务所必需的停泊时间。

包括等码头泊位、等库场、等货、等工人、等港作拖轮或驳船、等调度命令、装卸设备故障以及事故停泊等。

其他原因停泊时间是指船舶在运输过程中,出于气象原因(如风、雾、雨等)

的影响以及自然条件的限制(如不能夜航)等原因而产生的停泊时间。

5.船舶非营运时间

是指船舶因技术状况不良,进行修理、待修及其他不能从事运输生产的时间。

计算单位:

吨位(客位、TEU、车位、千瓦)天。

计算公式:

船舶非营运时间=∑(每艘船舶定额载重量×该船舶不能营运时间)

非营运时间包括:

船舶修理时间、船舶等待修理时间、船舶等待报废时间、船舶航次以外进行检修和洗刷锅炉时间以及专为修船进出船厂的航行时间。

船舶修理时间指船舶在总时间中进行修理、厂外待修、进出船厂的短航时间及其他不能参加营运的时间。

修理时间是船舶进行大、中、小修理,事故修理,机务修理和洗炉修理的时间。

船舶修理时间的计算,是自运输企业与修船企业双方交接船时算起,至船舶修理完毕企业双方交接船时为止。

厂外待修时间是船舶修理时间已到,同时又是航次结束了,但企业双方签署交船未妥,因而在船厂外等待修理。

其等待时间的计算应自船舶航次结束时算起,至修船企业接船时为止。

进船厂的短航时间是船舶为修理进厂或出厂的无载货航行的短距离航行时间。

其他不能参加营运的时间,包括航次外的检修、洗刷锅炉时间(若利用航次间

隙工作应算营运时间)以及待报废时间等。

6、总航程载重量

指报告期每艘在用船舶在运输过程中总航行里程与定额载重量的乘积之和。

一般可分为船舶营运航程载重量和船舶非营运航程载重量。

计算单位:

吨位(客位、TEU、车位、千瓦)公里。

计算公式:

总航程载重量=∑(每艘船舶定额载重量×该船舶总航行里程)

7、重载航程载重量

指报告期每艘在用船舶在运输过程中重载航行里程与定额载重量的乘积之和。

计算单位:

吨位(客位、TEU、车位、千瓦)公里。

计算公式:

重载航程载重量=∑(每艘船舶定额载重量×该船舶重载航行里程)

8、平均使用船舶数

指报告期平均每天在用的船舶数量。

计算单位:

吨位(客位、TEU、车位、

千瓦)。

计算公式:

平均使用船舶数=船舶总时间÷日历天数

对于冬季航道封冻,不能全年通航的北方地区,船舶总时间要扣除封冻不通航时间。

计算公式为:

平均使用船舶数=船舶总时间÷平均通航期

9、船舶营运率

指报告期船舶营运时间占船舶总时间的比重。

计算单位:

计算公式:

船舶营运率=船舶营运时间÷船舶总时间×100%

营运率是反映船舶在报告期参加营运时间多少的指标,它表明在报告期船舶总时间中,营运时间所占的比重,也表明参加营运的运输能力在总运输能力中所占比重。

营运时间包括航行,停泊和其他工作时间。

非营运时间包括修理时间和等待修理时间。

因此,减少修理和缩短修理时间,以及消灭等待修理时间,是提高营运率的主要途径。

同时,经常保养船舶,使船舶保持技术良好状态,提高修船质量和提高修船劳动生产率,也是提高营运率的主要途径。

营运率的提高,相对地增加了运输能力,即可以用同等数量的船舶完成更多的运输任务。

10、船舶航行率

指报告期船舶航行时间占营运时间的比重。

计算单位:

计算公式:

船舶航行率=船舶航行时间÷船舶营运时间×100%

航行率是反映船舶在营运期航行时间所占比重的指标。

航行时间在营运时间中占有多大比重,主要是受港口的条件和港口工作的组织运输货物的种类、装卸的繁简以及运输货物平均运距的长短等影响。

此外航道

的条件和气候变化也对航行时间有影响,船舶在港或途中停泊的时间缩短或减少其他工作时间,都会提高航行率,也就是提高了船舶的有效利用程度。

11、平均航行速度

指报告期在用船舶平均航行一天所行驶的里程数。

计算单位:

公里/天。

计算公式:

平均航行速度(公里,天)=船舶总航程载重量÷船舶航行时间

影响航行速度的主要因素有船舶和拖驳船队的质量,航道条件,驾驶人员和轮机人员的工作质量。

此外,还有气象情况和燃料质量等。

12、航程利用率

指报告期船舶重载航行里程占总航行里程的比重。

计算单位:

计算公式:

航程利用率=重载航行里程÷总航行里程×100%

13、载重量利用率

指报告期货物运输船舶完成的换算周转量与其重载航程载重量的比值。

计算单位:

计算公式:

载重量利用率=货物换算周转量÷重载航程载重量×100%

14、载客量利用率

指报告期旅客运输船舶完成的换算周转量与其重载航程载重量的比值。

计算单位:

计算公式:

载客量利用率=旅客换算周转量÷重载航程载重量×100%

15、箱位利用率

指报告期集装箱船舶完成的集装箱周转量与其重载航程载重量的比值。

计算单位:

计算公式:

箱位利用率=集装箱周转量÷重载航程载重量×100%

影响载重量利用率的因素很多,例如货流的变化,货种的不同,以及配积载人员的管理技术水平,航道水位条件等。

就货源来说,如果上下水的,去程和回程的货物运量均衡,则船舶载重量能充分利用。

如果货物运量不均衡,或者有一方没有货运,则船舶载重量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