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4383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像山那样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像山那样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像山那样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像山那样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像山那样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像山那样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像山那样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像山那样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像山那样思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像山那样思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像山那样思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像山那样思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像山那样思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像山那样思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像山那样思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像山那样思考.docx

《像山那样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像山那样思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像山那样思考.docx

像山那样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学法指导】

    本文说理性强,其观点学生仿佛熟悉其实陌生,做到深入了解有一定难度。

因此,要充分预习、反复诵读,另外,教师宜以思考题作引导。

【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像山那样思考”有怎样的内涵?

3、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嗥叫(háo)  兆头(shào)  迸发(bàngB.驯服(xún)  蔑视(miè)   挑战 (tiǎo)

C. 饿殍(fǘ)  蒿艾(hāo) 蠕动(rǘ)D.嬉戏(xī)  疲惫(bèi) 扳机(bān)

二、导语:

最近30年,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有一本书是首当其冲的,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

这个人就是“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的《沙乡年鉴》──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小册子。

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

《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同学们,读过《像山那样思考》后,觉得在这本书中让你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最忘不了的是什么?

就是那只垂死的老狼。

同时,它也是令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幡然醒悟、毕生难忘一只狼。

为什么这只狼能有如此魔力,让这么多人难以忘怀?

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狼吞虎咽狼心狗肺    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狼狈不堪    引狼拒虎     狼前虎后鬼哭狼嚎     狼奔鼠窃    声名狼藉   

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感情色彩上)贬义。

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

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来学习课文。

三、教学过程:

 

1)看插图并读第1--3节

1、思考:

文章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请大家找出反应此种情感的词语。

明确:

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

 “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思考:

这嗥叫中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

[最后总结]

2、思考:

试想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静,只能隐隐听到风过树林,叶子的沙沙声,突然一声狼嗥撕破了这份宁静,嗥叫声从一个山崖传向另一个山崖,回荡在山谷中。

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

看看文中是如何描述的?

明确:

对于鹿-----它是死亡的警告

对于松林------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一场撕杀即将上演)

对于郊狼------它是即将来临的拾遗的允诺(是彻底地清扫战场,绝不浪费)

对牧牛人------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

对于猎人------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打狼)

问:

作者是怎样概括他们的反应的?

明确:

“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问:

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

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

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

因为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客观地听取这声狼嗥。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我们应该体会到,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

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因此我们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爱护生态。

除此以外还有一般的人和作者“我”。

2)生读4~6自然段思考:

作者是如何得到“大山能够听懂狼嗥的深层含义”这一认识的?

(即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明确:

“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

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

“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

“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3)(生读7~10自然段)

1、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

出现了什么情况?

 

明确:

破坏的草原很难恢复。

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是取代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

2、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

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

正是因为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山就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也不是好事;

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我们憎恶狼,是因为它伤过过人类,我们对此总是念念不忘,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人类伤了多少只狼呢,却不曾有人提起。

我们总讲人类有情,有怜悯心怀,讲求“道德伦理”,但当十余种狼在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当T型台上的裘皮大衣满世界的招摇时,我们还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说人类敬天惜物?

人类终究会为这一切付出高昂的代价的。

我们吃!

我们吃!

当地球上只剩下了石头,吃!

当天空只剩下了沙尘暴,吃!

当海洋中只剩下了红潮,吃!

当动物只剩下人类同胞,通吃!

面对我们——最嗜吃的民族,就是蝗虫也要给我们让路。

我们吃!

我们吃!

化肥催生的粮食庄稼,吃!

农药助长的水果蔬菜,吃!

假冒伪劣的肉食烧腊,吃!

过期变质的糕饼豆奶,通吃!

我们的血毒了肝硬了,我们的大脑也生病了。

    我们吃!

我们吃!

鸡鸭咳嗽我们喷嚏,吃!

猫鼠发烧我们感冒,吃!

终于吃来了可怕的萨斯,吃!

3、思考:

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

(它想告诉我们什么?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

4)小结——为什么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

[投影打出问题]

明确:

“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

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让人们意识到,由于人类一直把自己看成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

自私而又自大的人类,是在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

5)阅读思考

千岛湖遐思(节选) 

    不一会,我们就到了千岛湖之一的猴岛,听导游介绍,猴岛是一个新景点,刚建时,岛上只有十几个猴子,还是从外地引进的,猴子刚来时,因思念家乡,常常坐在树枝上,呆呆地望着家乡的方向出神,在当地管理人员和游客的关心爱护下,如今猴子已不仅不再思念家乡,而且它们已喜欢上了这里,并且繁育了几十只后代。

可是由于游人过分的“溺爱”,猴子变得格外的挑食,我就亲眼见到一只猴子把游人给它的茶叶蛋剥开,去掉蛋青只吃蛋黄。

对于一般的点心,它们更是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哎,“忘本”的小猴子呀!

那边,在猴岛的一角围了一大群人,我赶快挤进去看,啊!

原来是一只全身棕色的母猴抱着一只全身金黄色的只有十几厘米长的小猴,正在帮它挠痒痒,可爱极了!

突然,一只大猴子跳到了一根软树枝上,吓了大家一跳,可它却悠然地荡起了秋千。

一位大姐姐把瓜子撒到了它的前面,猴子马上跳下来,津津有味地嗑起瓜子,那样子有趣极了。

问题:

1、文中的小猴子“忘本”指的是什么?

不吃蛋青只吃蛋黄。

2、你如何评价人们在千岛湖建猴岛的行为?

其实是一种人为的行为。

虽然便于游人观赏,丰富了景点内容,但是此处不一定适合猴子生长和繁衍。

再说,猴子“挑食”本身似乎已经预示了猴子的将来。

四、结束语

(展示图片,画面内容为:

一个椭圆形的蛋,上面印有各大洲的地形框架。

(代表着地球)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上面已经有了几道深深的裂痕,旁边写着“脆弱的地球”。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

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齐读诗歌:

当天空不再是蔚蓝,

看不到朵朵洁白的云朵;

当大海不再澎湃,

见不到鱼儿畅游碧水中;

当小鸟不再歌唱,

听不到婉转动听的鸣叫;

当春天永不再来,

鲜花不再绽放娇艳的笑脸......

当蔚蓝色的星球—地球,

我们人类的母亲再无力承担她的儿女们的伤害时,

迎接我们的又将会是什么呢?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一、导语:

 

最近30年,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有一本书显然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

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小册子。

这本页数不多,文辞也简单、朴素的自然哲学随笔是奥尔多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其中蕴含了作者土地伦理思想的精髓。

 

书中的文章,通过他本人和土地之间关系的描述,在那些从未到过威斯康星的沙乡、不熟悉书中所描写的地方的读者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的乐于接受他的新思想的读者。

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

 

《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很多读过《沙乡年鉴》的读者,觉得在这本书中让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最忘不了的就是那只垂死的老狼。

同时,它也是令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幡然醒悟、毕生难忘一只狼。

为什么这只狼能有如此魔力,让这么多人难以忘怀?

非常有幸我们今天要学的《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说的正是这只狼!

二、教学过程:

 

[投影打出课题]

大家一起来把课文的第一小节读一读。

1)请看课本110页的插图,试想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静,只能隐隐听到风过树林,叶子的沙沙声,突然一声狼嗥撕破了这份宁静,嗥叫声从一个山崖传向另一个山崖,回荡在山谷中。

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

看看文中是如何描述的?

 

明确:

对于鹿,(它是死亡的警告);对于松林,(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一场撕杀即将上演;对于郊狼,(它是即将来临的拾遗的允诺)是彻底地清扫战场,绝不浪费;对牧牛人,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对于猎人,(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打狼。

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

因为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客观地听取这声狼嗥。

2)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排比。

增强文章气势。

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伦理,本是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3)快速浏览课文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能够听懂狼嗥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明确:

一只狼的死去:

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时的绿光给“我”的启示;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

4)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

出现了什么情况?

明确:

破坏的草原很难恢复。

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是取代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

5)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

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

正是因为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山就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也不是好事;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4-9)在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

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

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

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

我们找一位同学来把文章的最后一节读一下!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深入浅出的写作技巧,体会文章显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这时候,学生能够体会到这声狼嗥中带给他们的灵魂的震撼。

) 

[投影打出课文结构] 

6)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

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

 [投影打出问题] 

当天空不再是蔚蓝,看不到朵朵洁白的云朵;当大海不再澎湃,见不到鱼儿畅游碧水中;当小鸟不再歌唱,听不到婉转动听的鸣叫;当春天永不再来,鲜花不再绽放娇艳的笑脸......当蔚蓝色的星球—地球,我们 人类的母亲再无力承担她的儿女们的伤害时,迎接我们的又将会是什么呢?

请跟随我们静静地看一看、想一想...... 

[投影打出环境污染图片] 

灰色的工业文明,模糊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生存界区,农业文明时代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和躲避现实自成一统的“桃花源”已经不复存在。

就环境污染而言,这是一个跨国界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也解决不了,同样,任何一个国家出现环境恶化,也将通过“蝴蝶效应”传递给其它国家以及全球。

 

[投影打出 寓言 ]

《淮南子》有一寓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枭逢鸠,鸠曰:

“子将安之?

”枭曰:

“我将东徙。

”鸠曰:

“何故?

”枭曰:

“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

“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只要不解决污染的“更鸣”问题,尽早都会出现污染转移、扩散现象。

从古代的经典回到今天的现实,人类的利益共同体特征更为突出。

臭氧层受损形成的机理已经十分清楚,它是人类合成化学品排放的后果。

不同国家对氟里昂和哈龙的总量和人均排放量是不同的,但对全球的影响是相同的。

[投影打出 全球40%的死亡归咎于环境因素 ]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在去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报直说,他们发现世界上死亡人数的40%是因污染和其他环境因素1致病造成的。

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正在毁灭自己。

他们在去年10月号《生物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气温上升将进一步加剧疾病的蔓延,并将导致产生新的病种。

他们预测,将有数以百万计的人离开家园,去寻找食物,因而成为“环境难民”;越来越多的人将生活在拥挤的城市生态系统中,这种环境十分有利于旧病死灰复燃和新的疾病发生;人类还将受到营养不良以及空前的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的威胁。

 

7)地球生态系统对人类的贡献到底有多大?

[投影打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表 

为了取得一个全球性的数据,来自美国、阿根廷和荷兰的研究人员进行了研究,在《自然》杂志第387期(1997)发表题为“世界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价值”的文章,综合了用各种不同评估方法进行的上百个研究报告的成果,得出结论:

全球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8万亿美元,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最低值也在33.3万亿美元,是前者的近2倍?

尽管对这一估价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重要的是人类认识到了自然或者生态系统服务虽然免费,但也存在着价值,并以一种量化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确认自然环境的价值,给狂妄自大的人类灌注了一大盆“清醒汤”,它使人类认识到:

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永远有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贡献。

8)小结——为什么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

 [投影打出问题]

明确:

“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

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

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让人们意识到,由于人类的一直把自己看成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

自私而又自大的人类,是在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

 

9)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

[投影打出问题] 

在大家考虑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们来看一段材料。

 

[投影打出 孩子们的《时代》人与自然和谐 

明确:

我们一方面要承认,人是万物之灵长,是宇宙的精华。

但在同一个生存系统中,人类又是依靠自然环境或者生态系统支持的,同时,人类也构成这个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必须正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就会失去生存、创造财富的可能,即使还可以苟延残喘在恶劣的环境生存下去,但已经远远偏离了人类追求的境界,也远远偏离了“万物之灵长”,“宇宙的精华”理应达到的生存和发展境界。

既然自然环境亦有价值,而且所贡献的价值比人类还要大,那么,人类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它存在的资格和应有的权利呢?

如果承认了,人类就得善待自然,选择一条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投影打出 厚德载物 

中国杰出的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刚健自强、厚德载物”。

语义应是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讲的就是要有地道宽厚、尊重自然的品格和人生价值观念,要能包容天地万事的情操。

可持续发展:

我们共同的道路。

 

注意避免学生忽略和贬低人同自然界的审美联系,告诉他们,人和自然有丰富的关联方式,人们应该享受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

 

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05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

“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2006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2007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2008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2009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2010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2011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12 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13 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

2014 让地球充满生机

2015 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16 海洋存亡 匹夫有责任

2017 主题:

 

 

《窗前的树》

张抗抗

【教学目标】

1、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槐树朴实、坚强、沉稳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重要字词的含义;

2、梳理文章思路,了解四季槐树的特征。

【教学难点】

作者托物抒情槐树及人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贺知章笔下的柳树嫩绿柔软,舒婷笔下的橡树高大伟岸,席慕容笔下的树美丽、端庄而作者张抗抗笔下的槐树又有怎样的风姿神韵呢?

(二)作者简介

张抗抗(1950年7月3日-),原名张抗美,中国女作家,出生于杭州,祖籍广东新会杜阮镇长乔。

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

八十年代则更是作品不断。

1987年长篇小说除《隐形伴侣》,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赤彤丹朱》(1995年)。

(三)文章的结构

作者运用总分式的结构和横向思路给我们清晰地展示了文章的脉络:

1.窗前的洋槐——满足幸福

2.四季的洋槐——伤心悦目

(1)春天的洋槐:

灿烂壮丽

(2)夏天的洋槐:

郁郁葱葱

(3)秋天的洋槐:

金碧辉煌

(4)冬天的洋槐:

挺拔骄傲

3、窗前的洋槐——神秘默契

(四)本文的表达技巧在于

1.整句散句合理穿插

本文大量运用整句,和散句合理穿插,形成了一种奇妙的韵律感。

例如:

“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伤心悦目。

“我们从此天天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

“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

“骄阳下如华盖遮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

“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颤栗,它呻吟。

“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

2.叠词运用恰到好处

文中多用叠词,给状物和抒情增添更多的风姿。

例如:

“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拉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

“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

“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

“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

细读上面的例句,你会发现叠词在句中绝不生硬,绝不扭捏,绝不累赘;用了叠词,状物更为生动形象,抒情更加细腻入微。

(五)课堂思考

1、“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

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这两句描写槐花,请分析其表达特色(从修辞与感官上分析)。

答:

运用借代、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形象而富有韵味。

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槐花袅娜的形态和诱人的芳香。

2、作者为什么说“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

答:

跟其它树相比,洋槐绿得迟;槐花开放令整个世界灿烂而壮丽,充满春意。

3、“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

”联系上下文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答:

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落叶沉入泥十是休养生息,孕育着新的开始。

4、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作者在不同的季节里看到槐树哪些品质?

答:

作者借槐树的四季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灿烂时尽情释放但不失沉稳,风雨中岿然不动然而安详平静,告别时痛快利索,孤独时有自信潇洒。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的特征。

答:

初春的洋槐米粒般大的嫩芽,星星点点的既隐绿。

夏的洋槐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倒西歪,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

秋的洋槐秋风起时,金色的叶子如雨飘落;冬的洋槐,赤裸全身而一无遮拦,展示它挺拔与骄傲。

6、从文中提供的信息看,你觉得洋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答:

洋槐可贵的品质是沉稳、朴实和坚强。

7、作者写夏天的洋槐,为什么要着力写暴风雨中的洋槐?

答:

暴风雨中的洋槐更能显示出洋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