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4559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8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理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12月)历史(理)试题解析版

(其中51—90题为单选题,第91—100题为多选题。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载:

“①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②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③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上述材料①②③处应分别填人

A.儒家、墨家、法家

B.道家、墨家、儒家

C.墨家、儒家、道家

D.儒家、法家、墨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强调社会等级制度与规范,故①是儒家思想,“强本节用”强调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故②是墨家思想,“严而少恩”“正君臣上下之分”强调君主的权势与威严,故③是法家思想,选择A项符合题意。

2.一个小孩在井边玩耍,不小心跌入井中。

路过井边的人,见此情景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救助这个小孩。

与材料伦理观主张一致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人性本善,孟子也主张这一点,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孔子的伦理观,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荀子主张人性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伦理观和韩非子无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中国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等处世格言。

这些格言体现了思想

A.儒家的民本

B.道家的无为

C.法家的法治

D.墨家的尚贤

【答案】B

【解析】“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都体现出的是道家“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与人民百姓的内容,故排除;C选项法治思想在材料没有涉及与体现,故排除;D选项墨家的尚贤思想材料没有有关贤者的内容,故排除。

4.有学者指出:

中国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

与下表信息对应准确的一组是

同情行将消逝之封建

承认正在萌长之专制

厌弃一切制度

同情宗法

反对宗法

放弃宗法

④个人观点

①贵族观点

②平民观点

③君主观点

 

A.①道家②墨家③法家④儒家

B.①儒家②法家③墨家④道家

C.①儒家②墨家③法家④道家

D.①墨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儒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可以判断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①贵族观点表示出对旧制度的留恋,希望恢复,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②平民观点反对宗法血缘关系,体现了墨家“尚贤”的思想;③承认正在萌长之专制,放弃宗法,体现了法家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④厌弃一切制度,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体现了道家超越世俗人际关系,追求个人内心平静的价值取向,故对应正确的是C。

①儒家②墨家③法家④道家。

5.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孟子“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的性格,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反对礼教的束缚,主张反抗专制制度,故C和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孟子

6.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韩非对于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材料中观点的大体意思是:

上古中古人口稀少,条件简陋,可以行仁义;现代社会人多物少,争于气力,因此就不可以行仁义,而需要用法治。

每一时代的世情事态都不一样,一切政治政策都要以当时的世情事态为出发点。

这与法家的主张一致,这种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也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反应,因此选择进步史观,故A项正确。

B选项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与材料不符;C选项强调循环,而材料强调发展进步;D选项材料中没有出现英雄。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对于历史史观,我们比较常见的有唯物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较细致的史观也体现在历史材料中,如本题的进步史观,循环史观。

此外还有发展史管,时代史观等等。

每一种历史史观都有自己的意义,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优劣之分。

7.《尚书·酒诰》云: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的“《尚书》”属于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可知此应为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A项正确;B、C、D三项分别属于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先秦时期的墨家思想、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

所以选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8.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纲,儒家伦理在法律中得到强化。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这种规定维护父亲的权利,并非保护宗族利益,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排除D项。

9.“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A项错误;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

所以答案选B。

10.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演变。

韩非子尽管维护君主专制,但是其思想中没有“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成分,故A项错误。

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仁政”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

该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目的是为了给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神学依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吸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形成“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理论,神化皇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

朱熹利用理学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但是没有神化君权,故D项错误。

故选C。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11.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下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

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宋朝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

”可以得出是“三教合流”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教合流”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汉朝儒学是当时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D选项“三教合流”已经出现,不满足“最早”的条件,故排除。

12.“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有不尽也。

”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格物致知”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B

【解析】从“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有不尽也”可以看出材料反映出的是宋明理学思想。

由此可以排除A选项和C选项(陆王心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想知晓“理”需要格物致知,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D选项主要是朱熹在伦理方面的主张。

13.陈寅恪认为宋朝“尚气节而羞势利”,这是因为当时

A.理学逐渐盛行

B.商品经济繁荣

C.儒学受到冲击

D.中央集权加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反映了宋代尚气节、重义轻利的现象,这是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塑造的产物,A项正确;商品经济重利,B项错误;从时代特征来看,“儒学受到冲击”说法是错误的,C项可以排除;中央集权制与气节无关,D项错误。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影响

【名师点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2)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进一步改造——魏晋至隋唐:

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

(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

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

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

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5)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

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4.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如“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等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

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

C.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完全沦丧

D.诞生了成熟的启蒙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与儒学对立”表述错误,故A项错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鉴于君主专制的强化、程朱理学压抑人性,适应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提出了挑战传统儒家思想的主张,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从南宋到近代,一直处于正统地位,“完全丧失”表述错误,故C项错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超出儒家思想的范畴,未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不具备成熟启蒙思想的属性,故D项错误。

考点:

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15.著名学者黄仁宇曾说: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生活的时代。

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

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材料意在说明明朝

A.缺乏社会变革的新经济因素

B.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发展

C.八股取士钳制了国人的思想

D.闭关锁国导致中西文化的隔绝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带来的影响。

由材料关键信息“李赞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生活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生活的时代”,即明朝的君主专制时代。

再根据“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可知B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

A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及其影响

16.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

①“早期启蒙”模式

②“冲击——反应”模式

③“侵略——革命”模式。

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明中后期

B.明中后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

C.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

D.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

【答案】B

【解析】“冲击——反应”模式中“冲击”是与西方列强侵略有关,中国最早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是鸦片战争,故②相对应的近代化起点是鸦片战争。

“侵略——革命”模式中中国最早的反抗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故③相对应的近代化起点是太平天国运动。

“早期启蒙”模式中“早期启蒙”思想出现在明末清初,故①相对应的近代化起点是明中后期。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17.《启祯野乘·徐文定传》中载,“(徐光启)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去,(专)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

”这表明徐光启

A.强调精耕细作

B.主张发展水利事业

C.重视经世致用

D.致力于西学东渐

【答案】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突破口是“(专)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考查经世致用思想。

18.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这一思想

A.不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

B.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

C.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D.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

【答案】C

【解析】材料“(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说明中医强调要顺应自然,故C项正确,AB项错误;《黄帝内经》开始于战国,故D项错误。

19.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

这种状况表明

A.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

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C.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D.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

【答案】B

【解析】A材料无法体现;“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表明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与社会民生相关的书籍生产和消费,故B正确;C、D与材料无关,排除。

20.下图山东汉代墓室中出土的乐舞百戏画像石拓片。

作为史料,它可以用来研究古代中国

①戏曲表演的发展

②绘画艺术的演变

③墓葬文化的沿革

④火药武器的使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戏曲表演的信息,可以用来研究①;此图是画像石拓片所以可以用来研究②;此图是山东汉代墓室中出土的也可以用来研究③;④火药武器的使用在图片中体现不出来。

所以本题选A项,B、C、D不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与科技成就·艺术·绘画和戏曲。

21.明代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长9.87米,高0.3米,画中各色人物超过2000个,茶肆酒楼、装裱店、洗染坊等生活情致,天平山、运河、古城墙等地标性建筑皆清晰可辨,整个画卷充满江南的山青水绿之美。

仇英这幅画作是

A.古代最早的风俗画作品

B.江南工商业发展的反映

C.对两洋绘画技法的尝试

D.明末进步思潮流行的体现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茶肆酒楼、装裱店、洗染坊等生活情致”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关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两项的表述,题干材料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CD;进一步分析可知,B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22.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

如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

画家要表现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

由此可知

A.宋代风俗画盛行于宫廷和民间

B.宋代统治者治国水平和艺术才能都很高

C.宋代科举考试增加了绘画科目

D.宋代绘画反映出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影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关键信息是“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

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反应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

理学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所以也表现在书法、绘画等艺术中,就是强调精神、气度等。

AC史实错误,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名师点睛】

23.台湾学者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

比如在诗歌上,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

形成宋诗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A.宋代君主专制的空加强化

B.宋代理学的影响

C.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宋代租佃契约关系的定型

【答案】B

【解析】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富于哲“理”,这是由于受到了宋代“理”学影响,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宋代君主专制强化和形成宋诗这种特点无直接的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和商品经济也无直接的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不涉及租佃契约关系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富于哲“理”和宋代“理”学是吻合的。

24.张炎在《词源》中评价宋词中的某流派时说:

“簸弄风月,陶写性情。

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

”这表明该流派词作

A.构思深细填密,意境婉媚轻柔

B.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

C.视野雄奇广阔,气象恢弘奔放

D.材狭隘空虚,缺乏意境创造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簸弄风月,陶写性情”,判断该宋词流派为婉约派。

“意境婉媚轻柔”符合婉约派的特点,故A项正确;B项符合豪放派的特点,故B项错误;C项符合豪放派的特点,故C项错误;婉约派“意境婉媚轻柔”,并非“缺乏意境创造”,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文学·宋词

25.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

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答案】D

【解析】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封建政治始终;B项不符合史实,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C项说法错误,主流价值观依然是儒家思想;D项正确,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对商人看法的观念。

26.说到宋词,有人誉称“唱彻宋代的歌声”。

当其时,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

其中“婉约细腻”的代表人物是

A.苏轼

B.辛弃疾

C.柳永

D.关汉卿

【答案】C

【解析】“婉约细腻”体现出的是宋词婉约派的风格。

宋词风格主要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是婉约派,一个是豪放派。

选项中婉约派词人只有柳永,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B选项辛弃疾是南宋的豪放派词人;D选项关汉卿是元代的戏曲家,故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材料中讲的是宋词的内容,故直接可以排除D选项,因为关汉卿是戏曲家。

此外,根据词的风格,我们可以确定为婉约派,由此选出正确答案。

27.大约在崇宁年间(1102—1106年),瓦舍已经遍布汴梁东西南北四域。

瓦舍里所表演的游艺种类繁多,如演杂剧、影戏、杂伎、说史书、谈经、舞番曲、鼓子词、卖嘌唱等,百戏杂陈,雅俗共赏。

来瓦舍的观众,除市民外,还有手工业工人、商贾、护城的禁兵、进城的农夫。

导致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政府放松对商业的管理

B.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

C.词、话本等文学体裁兴起

D.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答案】D

【解析】材料介绍了宋代的瓦舍,可以看出瓦舍的繁荣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A选项是政府方面对此的重要作用;B选项是这一现象产生的经济基础;C选项是文学艺术领域的代表,为其他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典范;D选项错误,戏曲艺术的发展走向成熟是在元朝。

28.中国戏曲、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古希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四世纪初,中国戏曲到十二世纪末也走向了成熟。

其共同原因是

A.艺术的形式趋于高雅

B.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C.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

D.知识分子阶层的兴起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戏剧文化是服务大众的,故戏剧的繁荣和成熟应该是艺术形式趋于通俗化故A项错误;文化繁荣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古希腊是奴隶社会,没有封建统治,故C项错误;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阶层就开始兴起,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戏曲产生的原因

29.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

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

这表明,达·芬奇

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

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判断出此时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说明达芬奇绘画的理性精神,故C正确;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是实验验证,材料不能体现出实验科学的研究,“近代实验科学之父”是文艺复兴之后的伽利略,故A错误;“奔放情感”是浪漫主义绘画的特点,时间是在19世纪上半叶,故B错误;启蒙运动否定了天主教的神学理论,故D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点睛: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艺复兴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历史题目中的时间信息有时是人物或事件,比如本题中的时间信息是“达芬奇”,由此判定本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然后逐项排除即可。

这就要求考生对历史的时间信息要高度关注。

30.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

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舞蹈、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等信息可知维多里诺既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也注重道德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人的价值,这是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A项正确;材料强调学生的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