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4614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

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

(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雷雨》是我国现当代为数不多的几个优秀剧目之一,自1935年到现在《雷雨》的演出经久不衰,造就出几代话剧优秀的表演、导演人才。

在语文新课程中,《雷雨》节选位于必修第四模块第一单元。

由于课文内容和情节特点比较切合青年人的口味,因此学生对学习本文应该是有很大兴趣的。

全剧的故事情节前后贯穿30年,讲了两代人的经历,8个人的关系交错在一起。

作者在剧本中巧妙地把它压缩在一昼夜的时间里完成,分4幕,地点在周宅客厅和鲁家四凤屋内。

节选部分是第二幕的两场戏,这两场戏要完成剧中人物的两次“相认”。

作者在这场戏里,苦心经营,妙笔构思,让剧中人在“相认”中完成三重任务:

道出30年前发生的事,道出30年来发生的事,道出30年后眼前正在发生的事,也就是说从现在的相遇写起,用现在的相遇带出过去的恩怨,再用过去的恩怨反过来推动现在的相认,让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使剧中人无法逃避历史阴影的追踪,人物的不正常关系被彻底暴露。

从而揭示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性格。

2.解析:

《雷雨》处在本单元第二篇,是一篇新授课文,学习文本之前学生已经欣赏了话剧《雷雨》对人物已经有了较深的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来把握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因此引导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方法自主品味语言,自主品读语句,完成文章鉴赏成为了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活动。

让学生与文本直接

对话,把阅读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分析,自由鉴赏作为本课教学的主体。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学生自主揣摩戏剧语言,从而把握人物心理特征。

(2)通过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欣赏阅读水平。

(3)通过阅读和思考,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2.解析:

(1)通过学习《雷雨》,使学生学会揣摩戏剧语言,从而学会把握人物的心理特征。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欣赏阅读水平。

(3)通过对《窦娥冤》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学生对话剧的接触

还不多,教学时要先介绍有关话剧的知识及学习方法,弄清话剧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为学生学习《雷雨》打下基础。

2.结合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考虑,有的学生在通读全文后筛选信息的能力还不到位,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可以做一定的引导,确保学生能顺利的揣摩语言。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课有教学视频,我们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教学片段,以便学生能很好的进入课堂氛围中。

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最好。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二)教学情景

一、导入

播放电影《雷雨》高潮部分的影片剪辑,使学生初步感知《雷雨》,快速进入情景。

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却成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剧的牺牲品……这就是年仅二十三岁的曹禺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创作的四幕剧《雷雨》。

它在中国演了七十多年,却经久不衰。

它除了生命的毁灭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之谜,究竟还能给我们多少人与人性的启示。

今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进《雷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

激起学生兴趣,直接进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

(一)文学常识积累

1.戏剧知识介绍

戏剧是一门怎样的艺术?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

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戏剧文学,指的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文学剧本。

戏剧的要素主要包括:

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形象。

中国的戏剧,古代与现代差别迥异。

古代戏剧称为“戏曲“,主要包括南戏、杂剧、传奇以及各种地方戏。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和舞剧等,其主体是话剧。

戏剧按表现形式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等;按内容形式分为:

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分为现代剧、历史剧、儿童剧等;按篇幅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2.曹禺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们杰出的剧作家。

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写出震惊文坛的处女作《雷雨》,1935年夏,又创作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悲剧《日出》。

两部作品的相继问世,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以后他又陆续创作出了《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本。

解放前,曹禺和老舍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其后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等剧本。

3.有关《雷雨》

戏从封建资本家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和后母蘩漪的乱伦关系面临破裂开始。

这罪恶的根源却要追溯到三十年前。

三十年前周朴园还是个大少爷,诱骗了女仆侍萍并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后来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将遭受他凌辱的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赶出家门。

大儿子被保留下来,这就是周府大少爷周萍;二儿子(后来的鲁大海)才生下三天,病得奄奄一息,周朴园只好让侍萍抱走了。

侍萍走投无路,跳河自杀,幸而被救,从此流落他乡。

后来,侍萍带着儿子嫁给鲁贵,又生了女儿四凤。

侍萍被赶出周家后,在济南某校当女佣,四凤做了周家的使女,鲁大海也在周家矿上当了工人。

周朴园后来又娶了第三任太太蘩漪,蘩漪当时只有十七岁,他的冷酷和专横,使蘩漪如同生活在枯井中,在周公馆感到被压抑的苦闷,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

怯懦、自私的周萍渐渐厌恶了这种关系,又勾引了四凤。

出于嫉妒,蘩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

当侍萍找到周公馆,才发觉女儿的主人就是周朴园。

此时,鲁大海代表工人也到周家找周朴园谈判。

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侍萍带走四凤后,逼她起誓永远不见周家的人,四凤非常害怕。

这时周萍又跑到四凤家与她纠缠,外面雷雨大作。

鲁大海发现了周萍,但在母亲的压力下又将他放走。

四凤出走。

侍萍和鲁大海寻四凤到了周家,侍萍痛苦万分,要周萍和四凤远走高飞,永不相见。

而一直在死死缠住周萍并暗中窥知这一切的蘩漪,欲愤难捺,孤注一掷。

她令人锁上大门,从楼上叫下周朴园,当众揭开这一切。

四凤和周萍才知道他们原是同母异父的兄妹。

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

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侍萍痴呆了,绝望的蘩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这个罪恶的家庭终于崩溃了。

投影:

(《雷雨》中的人物关系图)

设计意图:

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三、初读感知

1.播放《雷雨》剧情片断。

2.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

四、整体把握

问题1:

戏剧冲突主要指剧中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是戏剧的灵魂,那么,课文节选部分,周朴圆的矛盾冲突主要来自哪些人的?

这些矛盾冲突的起止在哪儿?

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

鲁侍萍周朴园鲁大海

感情纠葛阶级斗争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把握戏剧解读的关键点。

问题2:

请同学快速读课文,并理清剧本的结构。

(学生自读课文,自由讨论)

明确:

第二幕周、鲁两家的冲突。

第一场:

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冲突

第一层:

周朴园认出侍萍的经过(相遇述旧怨)

第二层:

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态度(相认生新恨)

第二场:

周朴园同鲁大海的冲突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达到把握全戏的脉络。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话剧的文学常识,了解了戏剧人物,并初步整体感知了《雷雨》的戏剧冲突,为我们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目标检测:

完成课后练习一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归纳能力。

7、配餐练习

A组题

1.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

正确的一项是( )

A.烦燥    汗涔涔    贤慧 惊愕

B.窟窿  半响  纪念弥补

C.谛听松弛  斡旋脉膊

D.昧心混帐敲诈伺候

2.下列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待人接物:

对待人和事物的态度。

涔涔:

形容汗水不断地流下。

郁热:

烦闷、炎热。

B.党同伐异:

纠合同伙,攻击异己。

见地:

见解,对于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看法。

背井离乡:

离开水井,离开家乡。

C.昧心财:

违背良心得来的钱财。

不经之谈:

不合常理,近乎妄诞的话。

望洋兴叹:

远望海洋,发出兴叹。

D.犯而不校:

被人侵犯,发出兴叹。

一帆风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臻于郅治:

社会秩序安定,国家到了天下大治的最好地步。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每天下午第四节课是各班开展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的_________。

②他的那首长诗_________着消极悲观、孤芳自赏的情调。

③在市场发育程度较低、行政_________还广泛存在的市场经济发育初期,寻租活动最容易蔓延。

A.期间洋溢干预

B.时间充满干涉

C.时间充满干预

D.期间洋溢干涉

4.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长清之流往往在受贿之初,心有余悸;蹚惯了浑水,也就无所顾忌了。

B.对犯错误的同学,我们应认真地指出他的特点,真诚地帮助他,不能讳疾忌医。

C.对“学术腐败”现象要严重处理,但对这一现象的严重程度不可,求全责备,不能把一般的学风问题与学术腐败混为一谈。

D.初春时节,草儿泛绿了,叶儿发芽了,可谓春意阑珊,正适合出外踏青。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B.在观看演出时,以前经常出现的手机、呼机声四起的不文明现象已大大改观。

C.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D.以色列新政府成立以来,不仅未给业已艰难的中东和平进程带来一丝曙光,其强硬政策使中东地区陷入血腥和苦难。

6.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1)雨点停了,黑云铺匀满天。

又一阵风比以前更厉害,_________风、土、雨混在一起,连成一片,横着竖着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被裹在里面。

(2)今天,当我站在古城墙上游目骋怀,才猛然悟到:

_________他们创造着古城墙新的内涵,创造着古城墙新的形象,并在这创造中重塑了自己。

①柳条横着飞,尘土四处走,雨道往下落;

②尘土四处走,柳条横着飞,雨道往下落;

③西安人民分明是在创造,他们完成的岂止是对古城墙的修复?

④西安人民完成的岂止是对古城墙的修复?

他们分明是在创造;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7.鲁侍萍反驳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表面上否定自己,实质是( )

A.以此报复周朴园,解心头之恨。

B.澄清自己,表明自己的清白、诚实。

C.揭出周朴园的隐私,揭穿周朴园的虚伪。

D.进一步试探周朴园的真正态度及真实感情。

【参考答案】

1.解析:

A.烦躁;B.半晌;C.脉搏。

答案:

D

2.解析:

郁热:

闷热;

背井离乡:

离开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迫不得已;望洋兴叹:

比喻做一件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答案:

D

3.解析:

“期间”范围较大。

“洋溢”为褒义。

“干涉”多指不该管而硬管,“干

预”只指过问,有“参与”义。

答案:

C

4.解析:

A.“心有余悸”指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B.“讳疾忌医”指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

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D.“春意阑珊”指大好的春光快要完了。

答案:

C

5.解析:

A项成分赘余,应删去“前面的”;B项“大大改观”与“现象”不能搭配,应改为“大大减少”;D项句中缺少与“不仅”呼应的关联词语。

答案:

C

6.解析:

①照应了上文“风、土、雨”的语序。

②没注意语序的呼应。

④将“他们分明是在创造”一句放在“创造……创造……创造”之前,组成总分关系,并形成首尾相接,连贯性要优于③。

答案:

C

7.C

教学反思:

(主备人:

余欢)学科长审查签字:

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4

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雷雨》是我国现当代为数不多的几个优秀剧目之一,自1935年到现在《雷雨》的演出经久不衰,造就出几代话剧优秀的表演、导演人才。

在语文新课程中,《雷雨》节选位于必修第四模块第一单元。

由于课文内容和情节特点比较切合青年人的口味,因此学生对学习本文应该是有很大兴趣的。

全剧的故事情节前后贯穿30年,讲了两代人的经历,8个人的关系交错在一起。

作者在剧本中巧妙地把它压缩在一昼夜的时间里完成,分4幕,地点在周宅客厅和鲁家四凤屋内。

节选部分是第二幕的两场戏,这两场戏要完成剧中人物的两次“相认”。

作者在这场戏里,苦心经营,妙笔构思,让剧中人在“相认”中完成三重任务:

道出30年前发生的事,道出30年来发生的事,道出30年后眼前正在发生的事,也就是说从现在的相遇写起,用现在的相遇带出过去的恩怨,再用过去的恩怨反过来推动现在的相认,让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使剧中人无法逃避历史阴影的追踪,人物的不正常关系被彻底暴露。

从而揭示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性格。

2.解析:

《雷雨》处在本单元第二篇,是一篇新授课文,学习文本之前学生已经欣赏了话剧《雷雨》对人物已经有了较深的

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来把握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因此引导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方法自主品味语言,自主品读语句,完成文章鉴赏成为了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活动。

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把阅读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分析,自由鉴赏作为本课教学的主体。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学生自主揣摩戏剧语言,从而把握人物心理特征。

(2)通过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欣赏阅读水平。

(3)通过阅读和思考,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2.解析:

(1)通过学习《雷雨》,使学生学会揣摩戏剧语言,从而学会把握人物的心理特征。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欣赏阅读水平。

(3)通过对《窦娥冤》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学生对话剧的接触还不多,教学时要先介绍有关话剧的知识及学习方法,弄清话剧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为学生学习《雷雨》打下基础。

2.结合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考虑,有的学生在通读全文后筛选信息的能力还不到位,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可以做一定的引导,确保学生能顺利的揣摩语言。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课有教学视频,我们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教学片段,以便学生能很好的进入课堂氛围中。

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最好。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研究

性研

(二)教学情景

一、导入

《雷雨》作于1932年,至今已有70多年,但它依然活跃在国内外的舞台上。

一个作品能有恒久的生命力,总要有一些特殊的魅力,总要能够打动我们的心灵,推动我们去思考与探索。

那么,

《雷雨》的成功之外在哪里呢?

设计意图:

激起学生兴趣,直接进入新课。

二、分析课文(第一场)

(一)相遇述旧怨

1、点读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

问题1:

开头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烘托人们烦燥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读者和观众。

2、学生自读开头至“哦,侍萍!

(低声)是你?

周、鲁两人的谈话是随机而谈的,有两处差点谈不下去。

找出来,加以分析。

①周:

那你走错屋子了。

 →鲁:

哦。

――老爷没有事了?

②周:

好,你先下去吧。

 →鲁:

老爷,没有事了?

(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问题2:

侍萍的问话,使谈话得以继续下去,这反映了侍萍什么心态?

明确:

鲁侍萍的两次回答,固然表现了下人对老爷尊敬,但作者用问语,别有用心。

此时的侍萍,内心无比辛酸、悲恨交加。

同时,她希望周朴园认出她。

这样,故事的情节才得以延续。

问题3:

文中侍萍既有意识地隐藏身份,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身份,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试加以具体分析。

明确:

在这一层中,周朴园的感情态度上有多次变化:

开始是漫不经心地用对待下人的态度谈起雨衣和关窗的事;忽然从侍萍的关窗动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认真地询问“你-你贵姓?

”气氛趋于紧张,情节出现波澜,而侍萍平谈的回答,又使气氛稍有

缓和;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身无锡,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30年前发生的“一件很有名的事”,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罪行,于是悲愤地诉说了自己30多年的悲惨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时而“痛苦”,“汗涔涔地发出‘哦’的叹声”,时而惊愕地问:

“你是谁?

”当侍萍巧妙地表露出自己的身份时,周朴园已经惊恐语不成声。

(注:

在这一过程中,解决两个问题:

周朴园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侍萍的内心是怎样的?

”)

板书:

(二)相认生新恨

问题4:

周朴园为了掩饰自己,极力美化侍萍。

当得知侍萍还活着,就在眼前时,他的态度陡变。

他为此有何行?

采取了什么手段?

同时侍萍有何反映?

试加以分析。

明确:

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情态

侍萍被认出后的反映

问题5:

周朴园对死去的鲁侍萍和对眼前的鲁侍萍,态度判若两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明确:

一个人对初恋总是难以忘怀的,何况侍萍还为他生过两个孩子,后又侍萍因他遗弃而投河自尽,他心中难忘一种罪恶感。

再加上他以后的婚姻并不美满(第二个应当是一个门当户对的旧式小姐;周朴园和她结婚,两个人很不幸福;这个人身体不大好,加上周朴园不爱她,结婚不久,大约是在周去留学的时候,就病死了。

第三个应当是繁漪,她很傲慢的,不听他,不吃他那一套,),这更加深了他对侍萍的怀念。

他美化死去的侍萍,正是为了求得心理安慰。

当他发现侍萍就在眼前时,他“惊愕”“惶恐”,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

他本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便无人得知,侍萍的出现给他以精神的打击。

他的这种善变正是他虚伪性格的表现。

这正是他资本家本质的表现。

(三)分析人物性格

问题6:

通过对第一场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周朴园与鲁侍萍各有那些性格?

明确:

周朴园:

对过去的侍萍:

始乱终弃――自私残忍。

对“死去”的侍萍:

“于心不忍”,供起“遣照”来“纪念”――虚伪。

对面前的侍萍:

凶相毕露,软硬兼施,彻底决绝――阴险狡猾、冷酷无情。

鲁侍萍:

过去的侍萍:

上当受骗,听天由命――善良软弱,听天由命。

现在的侍萍:

控拆罪行,蔑视金钱,憎恨丑恶――清醒、自尊、坚强。

(四)鉴赏人物语言

1、周朴园:

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问题7:

为什么周朴园说无锡是个好地方?

明确:

因为无锡是他童年的住所,曾留下他的许多美好回忆。

同时,也是在为打听事情做铺垫。

2、①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

②……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③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

问题8:

为什么鲁侍萍要这样说呢?

明确:

周朴园为了掩饰自己,美化侍萍。

而侍萍强压悲愤,来戳穿他的谎言。

3.周朴园:

……不过是——(顿)他很大了……

问题9:

把话中的潜台词变成明话。

明确:

你最好别想让他认你作母亲,别让他知道真相。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赏读及分析第一幕戏。

三、学生扮演

请学生起来扮演第一

幕戏。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扮演中去深入体会戏剧中任务的矛盾冲突,开发学生的表演天赋。

四、研究性阅读

探究课题:

周朴园对侍萍有无真感情?

教师解说:

关于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在《雷雨》研究中历来是个争论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初恋难忘说、年轻美貌说、老年忏悔说、内心空虚说、婚姻失败说、良心发现说、内心平衡说等。

请同学们根据人物对话以及你对《雷雨》的了解,各抒已见。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作者如是说: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

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

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

”接着,万老为我们详细地分析了周朴园的性格。

他指出,周朴园基本上不是一个太胡闹的人;侍萍知书达礼,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慧体贴;周朴园不是诱奸她,而是对她产生了真正的爱情。

一个人对初恋总是难以忘怀的,何况侍萍还为他生过两个孩子,最后又因为被他遗弃而投河自尽。

特别是他以后的婚姻并不美满,这更

加深了他对侍萍的怀念。

蘩漪是很傲慢的,不听他,不吃他那一套,这从“吃药”那一场可以看出来。

如果侍萍也算是“太太”的话,蘩漪是第三个,第二个应当是一个门当户对的旧式小姐;周朴园和她结婚,两个人很不幸福;这个人身体不大好,加上周朴园不爱她,结婚不久,大约是在周去留学的时候,就病死了。

在这种情况下,周朴

园自然更加怀念他最初的恋人了。

“我老觉得侍萍被赶走,周朴园不是完全同意的。

他的家教很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违抗,他没有办法。

新夫人是非常有钱的大官的小姐,绝对不会允许她的前头还有夫人。

周朴园的母亲为了依靠这方面的势力,非把侍萍逼走不可。

“他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心狠起来了。

他跟警察局长、英国买办来往,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工人,甚至不惜用工人的性命来填满自己的腰包。

侍萍的出现,使他一下子从对过去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关

系中来了。

‘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这是他三十年来在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

我这么有钱,别人怎么突然找到我的头上来。

他把别人也当成和他一样变坏了,立刻审时度势对付。

这就露出了他的资本家的面目。

教师:

周朴园的身上所体现出的这种矛盾,正是人性与阶级性碰撞的结果。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赏读了第一幕戏,把握戏剧中的人物性格,并对第一幕戏进行了赏析和表演。

六、目标检测:

完成课后练习二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体会语言的能力。

七、配餐作业

B组题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下面的题。

  (周朴园与鲁侍萍在下节录中简称“周”“鲁”)

  周(惊愕)梅花?

  鲁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周(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②

  鲁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哦,侍萍!

(低声)是你?

  鲁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周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

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你可以冷静点。

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

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1.①处周朴园“惊愕”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分)

2.②处一台词言不达意,表现周的什么心理?

(2分)

3.③处表现周朴园的什么心理和性格?

(2分)

4.④处“你来干什么?

”该如何理解?

(2分)

5.⑤处周朴园为什么要问“谁指使你来的?

”(2分)

【参考答案】

1.侍萍突然提起那绣在袖襟上的周朴园本人几乎已经忘记的梅花,使周感到意外。

2.周朴园的恐慌的心理。

3.表现周朴园害怕丑事外扬于己不利的虚伪。

4.周朴园料定鲁侍萍此次来是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