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266337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ppt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ppt(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ppt

第八节痢疾,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一、概念,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为主症的疾病。

1.好发季节:

夏秋2.临床特征:

三大主症3.具有传染性,二、文献摘要,

(一)病名和临床表现:

1.内经称本病为“肠澼”、“赤沃”。

2.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有赤白痢、脓血痢、休息痢、蛊注痢等二十一候。

3.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痢疾论治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一直沿用至今。

(二)病因病机:

1.内经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

2.丹溪心法痢病进一步阐明痢疾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指出:

“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并认为痢疾的病因以“湿热为本”。

(三)临床治疗:

1.张仲景有效方剂白头翁汤等一直为后世沿用。

2.丹溪心法痢病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则。

有关名词解释

(一)滞下:

即痢疾,就排便阻滞不畅而言。

(二)重下:

即痢疾,就排便时肛门处疼痛而言。

(三)大瘕泄:

指痢疾,难经五十七难:

“大瘕泄,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

大瘕泄多指痢疾而言,部分指似痢之泄泻。

(四)肠澼:

指痢疾,肠内积滞,排出时澼澼有声,故名。

(五)蛊痢:

下痢脓血,间杂瘀黑有片,谓之蛊痢。

(六)疫痢:

指痢疾之传染性强而病情严重者,多因疫毒过盛,壅滞肠道,气血受伤所致。

(七)噤口痢:

指痢疾伴有不能食,或呕不止者。

分类

(一)从排便颜色分赤白痢痢疾排出粪便中挟有血液和粘液。

脓血痢痢下全为脓血而无粪便。

五色痢痢疾排出粪便有赤、白、青、黑、黄五色。

(二)从病程分久痢痢疾发病时间持续二个月以上者。

休息痢指时发时止,经久不愈之痢疾。

(三)从传染性分疫毒痢指痢疾传染性强而病情严重者,多因疫毒过盛,壅滞肠道,气血受损所致。

疰痢指具有传染性而病程较长的慢性久痢。

(四)从寒热属性分冷痢因热贪凉,过食生冷不洁,寒气凝滞,脾阳受损所致之痢疾。

热痢指痢疾之由肠胃蕴热而致者。

(五)其它蛊痢下痢脓血,间杂瘀黑有片,谓之蛊痢。

噤口痢指痢疾伴有不能食,或呕不止者。

疳痢腹中雷鸣,完谷不化,痢下无度。

三、范围,1.以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为主。

2.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出现类似本节所述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照辨证处理。

四.病因病机,

(一)病因、外感暑、湿、热之邪;疫毒之气。

、误食不洁食物;或过食肥甘厚味,生冷瓜果,损伤脾胃。

(二)病因病机示意图,1、基本病机为:

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

2、病位及涉及脏腑:

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可涉及肾。

3、病性:

痢疾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

(三)病因病机小结,痢疾的特征症状: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季节特点,时邪,天暑:

疫毒与湿热,瓜果生冷与食腐,脂络受伤,气机阻滞,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

(一)病史、饮食不洁史;、有与痢疾病人接触史。

(二)典型的临床表现:

腹痛、泄泻、大便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

小孩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要高度考虑为疫毒痢。

二、病证鉴别,痢疾与泄泻,三、相关检查,1、血常规:

2、大便常规:

3、便培养:

4、其他检查:

急性细菌性痢疾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血常规可见轻度贫血。

三、相关检查,1、血常规:

2、大便常规:

3、便培养:

4、其他检查:

可见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三、相关检查,1、血常规:

2、大便常规:

3、便培养:

4、其他检查:

便培养出致病菌是确诊的关键。

肠阿米巴病的新鲜大便可有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荧光抗体染色法可提供快速诊断。

三、相关检查,1、血常规:

2、大便常规:

3、便培养:

4、其他检查:

必要时可行X线钡剂,结肠镜检查,有助于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的诊断,亦可排除直肠肿瘤等似痢非痢的病证。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景岳全书:

“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此泻痢中最大关系。

”,二、治疗原则,暴痢-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

久痢-调补脾胃,兼以清肠。

此外,对于古今医家提出的有关治疗痢疾之禁忌,如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等,均可供临床用药之时,结合具体病情,参考借鉴。

三、证治分类,

(一)湿热痢1.症状:

2.证机概要:

3.治法:

4.代表方:

主症:

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兼症:

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脉:

舌苔黄腻,脉滑数。

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加减炒白芍15克,全当归10克,生大黄6克,黄连6克,炒黄芩10克,木香10克,焦槟榔10克,炒山楂10克,肉桂3克,生甘草6克。

(二)疫毒痢,1.症状:

2.证机概要:

3.治法:

4.代表方:

主症:

大便频频,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特著;兼症:

起病急骤,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甚者神昏惊厥;舌脉:

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

疫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白头翁10克,黄连6克,炒黄芩10克,秦皮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地榆10克,炒山楂15克,鲜马齿苋30克。

(三)寒湿痢,1.症状:

2.证机概要:

3.治法:

4.代表方:

主症:

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兼症:

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脉:

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加减苍术10克,厚朴10克,干姜6克,乌药6克,木香10克,焦槟榔10克,全当归10克,陈皮10克,炒山楂15克,五苓散6克(包煎)。

(四)阴虚痢,1.症状:

2.证机概要:

3.治法:

4.代表方:

主症:

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兼症:

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脉:

舌红绛少津,苔腻或花剥,脉细数。

阴虚湿热,肠络受损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黄连6克,生地10克,麦冬10克,沙参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香橼皮10克,佛手6克,生甘草4克,炒山楂15克。

(五)虚寒痢,1.症状:

2.证机概要:

3.治法:

4.代表方:

主症:

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兼症:

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脉: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脾肾阳虚,寒湿内生,阻滞肠腑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煨豆蔻10克,干姜6克,肉桂3克,白芍10克,木香10克,诃子6克,炒山楂15克,灶心土30克(先煎代水)。

(六)休息痢,1.症状:

2.证机概要:

3.治法:

4.代表方:

主症:

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兼症:

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脉:

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加减党参15克,炮姜10克,炒白术12克,炙甘草6克,黄连6克,全当归12克,木香10克,赤芍10克,炒山楂15克,地榆10克。

正确估价病情预后能食者轻,不能食者重;有粪者轻,无粪者重;气短呃逆,唇如涂朱,发热不休,口糜者重;痢下如鱼脑、猪肝、赤豆汁或痢下纯血,或如屋漏水者危。

附:

痢疾“三忌”、“五难治”三忌高热、不食、下多恶臭。

五难治腹痛如绞,痢下无度;下痢纯血,身热脉大;便下五色,或如屋漏;下如脂膏;呕吐呃逆。

【复习思考题】,1.应当怎样理解“无积不成痢,“痢先当头下”和“痢无止法”的说法?

“无积不成痢,“痢先当头下”和“痢无止法”这是前人根据长期临床实践观察总结出来的经验。

中医认为痢疾起病,大多由于饮食不慎,再感暑湿之气,则湿食气血郁阻而形成,故有“无积不成痢”之说。

清化导滞是常法。

病情虽重,如形体尚实,正气未衰,要用通下导滞的方法。

故有“痢先当头下”之说。

切忌早补、纯补或止涩。

久痢虚者亦当通补,宜导滞消积,清热解毒。

行气和血。

故有“痢无止法”之说。

2.何谓“逆流挽舟法”,其适应证和代表方剂是什么?

答:

“逆流挽舟法”乃通过疏解表邪,使由表而入里的风寒暑湿之邪再从表出,前人所谓邪从外入者仍当从外而出,犹如逆流中挽船上行之意。

适用于湿热痢初起兼有表证,除有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脓血,赤白相夹,兼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等表证。

代表方为荆防败毒散(活人败毒散),疏表除湿,寓散于通,使表解里滞亦除。

但本方药多辛燥,里热已盛者,不可使用。

3.湿热泄泻与湿热痢疾的病机和临床证治有何不同?

答:

病机:

湿热泄泻是湿热病邪影响于脾胃,使脾胃功能障碍,传化失常,而发生泄泻;湿热痢是湿热病邪,壅塞肠中,气血与之相搏结,脂络受损,气血凝滞,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

证治:

湿热泄泻证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湿热痢疾证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杂,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故湿热泄泻用清热利湿之法,使湿热分消,则泄泻得止;湿热痢用清热解毒化湿、调气行血导滞之法,使脓血得止,后重得除。

对痢疾治疗禁忌的认识痢疾的治疗禁忌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

忌过早补涩是指痢疾初期以邪盛为主者,初痢实则通之,多采用清热解毒、化湿导滞、调气行血之法;若过早补涩,使用柯子、罂粟壳、五味子等品,往往关门留寇,滞留邪气,以致正虚邪恋,痢久不愈,反复发作,因此,初痢实证忌补涩;至于久痢伤正,痢下滑脱不禁,泻下无度,则应扶正固涩。

忌峻下攻伐是指痢疾邪滞肠道,当用通下导滞之法以祛邪,但不宜采用峻下攻伐之法,以免损伤胃气;“人以胃气为本,治痢尤要”,顾护胃气应贯穿于治痢的全过程,久痢虚证,更应注意,切忌峻下攻伐伤正。

忌分利小便是指痢疾不仅便次增多而腹泻,尤其是便下脓血,易致伤阴,临床常见阴液耗伤,若过用分利小便之法,更伤其阴,“分利其水,则津液越枯而滞涩更甚”,故有治痢忌分利小便之说;若痢初湿邪偏重者,可暂行分利之法,但要适可而止。

【临床资料】李某某,男,65岁。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2天,患者自诉因食不洁之物后出现脐周阵发性绞痛,腹泻,每日10次左右,大便中有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恶心呕吐,纳食欠佳,口渴喜冷饮,口苦,小便频,睡眠欠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要求写出50字以上的辨证分析及诊断、治法、方药、调护。

【辨证分析】患者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表现,故应诊断为痢疾,而不应诊断为泄泻。

脾主运化,胃主和降,小肠分清泌浊,大肠主传导功能。

患者食不洁之物,湿热内蕴,壅滞肠中,与气血相搏结,大肠传导失司,肠道脂膜和血络受伤,气血凝滞,腐败化为脓血,故下痢赤白脓血。

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故腹痛,里急后重。

湿热上攻于胃,胃失和降,出现恶心呕吐,纳食欠佳。

湿热下注,出现肛门灼热,热伤津液,出现口渴喜冷饮和口苦。

热扰心神,故睡眠欠安。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湿热之象。

总之,本病病在肠,与胃有关,病性为湿热实证。

若失治误治,湿热痢日久不愈,正气耗伤,胃虚气逆,易变成噤口痢;或正虚邪恋,时发时止,变成休息痢;或热伤阴液,变成阴虚痢。

中医诊断:

痢疾(湿热痢)。

治法:

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

方药:

芍药汤加减。

炒白芍15克,白头翁15克,黄连6克,炒黄芩10克,木香6克,焦槟榔10克,全当归10克,肉桂3克,炒山楂15克,生甘草6克。

五付,上药水煎至200ml,每日2次。

调护:

饮食清淡,忌油腻生冷及不洁之品;卧床休息,并按肠道传染病隔离。

谢谢大家,正如景岳全书所说:

“泻浅而痢深,泻轻而痢重,泻由水谷不分,出于中焦,痢以脂血伤败,病在下焦”。

当然,泻、痢两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而后转泻。

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泻为病情减轻。

痢疾初起之时,以实证、热证多见,宜清热化湿解毒,久痢虚证、寒证,应以补虚温中,调理脾胃,兼以清肠,收涩固脱。

治疗上有清肠、化湿、解毒、调气、和血、温中、收涩、理脾等。

对迁延不愈之久痢,因病情复杂,正气已虚,而余邪积滞又未尽,若单纯补涩,则积滞不去,贸然予以通导,又恐伤正气。

此时治宜兼顾,于补益之中,佐以清肠导下祛积,扶正祛邪,权衡运用。

方义:

本方具有调气行血,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赤多白少,肛门灼热之下痢。

常用药:

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芍药、当归、甘草行血和营,以治脓血木香、槟榔、大黄行气导滞,以除后重金银花清热解毒少佐肉桂辛温通结加减:

热重于湿者配白头翁、秦皮、黄柏清热解毒瘀热较重加地榆、丹皮、苦参凉血行瘀湿重于热去当归,加茯苓、苍术、厚朴、陈皮等健脾燥湿饮食积滞加莱菔子、神曲、山楂等消食化滞食积化热可加用枳实导滞丸行气导滞,泻热止痢,乃通因通用法。

初起,若兼见表证可用解表法,用荆防败毒散,解表举陷,逆流挽舟;如表邪未解,里热已盛用葛根芩连汤表里双解。

方义:

前方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后方能增强清热解毒之功,并有调气和血导滞作用,两方合用对疫毒深重,壮热口渴,腹痛,里急后重,下痢鲜紫脓血者有良效。

常用药:

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清热化湿,凉血解毒金银花、地榆、牡丹皮清热凉血芍药、甘草调营和血木香、槟榔调气导滞加减:

热毒秽浊壅塞肠道加大黄、枳实、芒硝通腑泄浊;热毒深入营血痉厥,神昏高热用犀角地黄汤、紫雪丹以清营凉血开窍;热极风动,痉厥抽搐者加羚羊角、钩藤、石决明以熄风镇痉;暴痢致脱急服独参汤或参附汤,加用参麦注射液等以益气固脱,方义:

本方有燥湿运脾作用,可用于治疗寒湿内盛白多赤少之下痢。

常用药:

藿香芳香化湿苍术、半夏、厚朴运脾燥湿炮姜、桂枝温中散寒陈皮、大枣、甘草行气散满,健脾和中木香、枳实理气导滞加减:

痢下白中兼赤者加当归、芍药调营和血;脾虚纳呆者加白术、神曲健脾开胃;寒积内停,腹痛,痢下滞而不爽加大黄、槟榔,配炮姜、肉桂,温通导滞;暑天感寒湿而痢者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减,以祛暑散寒,化湿止痢。

方义:

前方坚阴清热,后方寒热并用,有坚阴养血、清热化湿作用,两方合用,可增强坚阴清热之效,坚阴养血而不腻滞,清热化湿而不伤阴,适用于湿热日久伤阴之证。

常用药:

黄连、黄芩、阿胶清热坚阴止痢芍药、甘草、当归养血和营,缓急止痛少佐干姜以制芩、连苦寒太过生地榆凉血止血而除痢加减:

虚热灼津而见口渴、尿少、舌干者可加沙参、石斛以养阴生津;如痢下血多者可加丹皮、旱莲草以凉血止血;若湿热未清,有口苦、肛门灼热者可加白头翁、秦皮清解湿热。

方义:

前方能温中涩肠后方兼能补虚固脱,两方共用可治疗脾肾虚寒,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滑脱不禁的久痢。

常用药:

人参、白术、干姜、肉桂温肾暖脾粳米、炙甘草温中补脾诃子、罂粟壳、肉豆蔻、赤石脂收涩固脱当归、白芍养血行血木香行气止痛加减:

积滞未尽应少佐消导积滞之品,如枳壳、山楂、神曲等痢久脾虚气陷,导致少气脱肛可加黄芪、柴胡、升麻、党参以补中益气,升清举陷,方义:

本方有温中补脾兼清湿热的作用,用于治疗下痢日久,正虚邪恋,倦怠食少,遇劳而发,时发时止之证。

常用药:

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甘草温中健脾黄连清除肠中湿热余邪枳实、木香、槟榔行气化滞加减:

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症见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者温脾汤加减以温中散寒,消积导滞;久痢兼见肾阳虚衰,关门不固者宜加肉桂、熟附子、吴茱萸、五味子、肉豆蔻以温肾暖脾,固肠止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