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6505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5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2020-2021年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食醋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它的主要成分是乙酸,乙酸分子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

代表一个碳原子,

代表一个氢原子,

代表一个氧原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酸是一种化合物

B.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

C.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

D.乙酸分子中的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1

2.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以下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各微粒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①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B.③④属于同种元素

C.④是一种阴离子D.②容易得到电子

4.下列关于CO2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制CO2的药品

B、发生装置

C、收集装置

D、比较CO2与空气的密度

 

A.AB.BC.CD.D

5.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

实验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反应物浓度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C

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有、无催化剂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A.AB.BC.CD.D

6.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A.因为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过氧化氢溶液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7.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只向其中一份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放在两只试管内加热。

下列有关放出氧气质量(g)与反应时间(t)关系图象(图中是a纯氯酸钾曲线,b是混有二氧化锰的曲线)其中正确是

A.AB.BC.CD.D

8.如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

B.生成物不属于空气质量标准监控对象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生成单质与化合物的质量比为7:

22

9.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在甲骨上刻文字

B.指南针指引航海

C.用泥土烧制陶瓷

D.用石块修筑长城

10.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B.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该实验中所得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约为2:

1

D.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11.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2:

7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丁一定是化合物D.x的值是7

12.下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关于该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10B.是一种阳离子

C.属于金属元素D.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

13.市场上有“葡萄糖酸锌”、“高钙牛奶”、“绿色碘盐”等商品,这里的“锌、钙、碘”指的是

A.元素B.分子C.单质D.原子

14.NH4ClO4(高氯酸铵)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能生成的物质是

A.CO2B.Cl2C.O2D.N2

15.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①可能是氧化物B.②可能是金属

C.③一定是混合物D.④包含组成元素相同的不同物质

16.“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的到国外.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稻草造纸   

B.使用火药   

C.蚕丝织布   

D.冶炼金属

17.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18.下列客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客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快

水分子间存在间隙

B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C

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搅拌使扩散到水中的蔗糖分子更多

D

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

二者分子构成不同

 

A.AB.BC.CD.D

19.下列对几种有机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烷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

B.乙醇(C2H6O)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

6:

1

C.尿素[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g

D.葡萄糖(C6H12O6)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20.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内发生的某化学反应,测得t1和t2时各物质的质量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M

N

P

Q

t1时的质量/g

51

9

3

17

t2时的质量/g

23

3

x

51

 

A.x的值小于3B.Q可能是单质

C.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D.M与N的质量变化比为14:

3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某兴趣小组用下图装置制取氢气、点燃氢气,并收集氢气燃烧后的产物。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_____。

(2)实验中产生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3)为了实验安全,点燃氢气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

(4)为便于收集氢气燃烧后生成的液珠,可在②处添加_____(填仪器名称);要使制取氢气的反应停止,最简便的操作方法是_____。

(5)根据所学知识和上图提供的信息可知,此实验中氢气燃烧后的生成物除了水之外还有_____。

(6)已知该实验状态时,氢气的密度为0.09gL,求至少需要多少升氢气燃烧才可以生成4.05g水。

_____(请写出计算过程)

22.图甲是电解水的实验图示,图乙是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图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电解水时,常在水中放少量的氢氧化钠或硫酸,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甲的实验结论说明水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时,在试管口位置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3.乙醇(

)完全燃烧时生成

如果氧气不充足,乙醇燃烧可能还有生成

现用以下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乙醇燃烧产物中是否有

请回答下列问题:

I.能验证产物中有H2O的装置是_____(填装置编号,以下相同),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II.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B中石灰水变浑浊,B装置的作用是_____,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III.能验证产物中有CO的现象是_____或_____;E装置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F装置不足之处为_____。

IV.若乙醇燃烧时生成11.6g

混合物,其中碳元素的百分含量为31.03%,则参加反应的乙醇的物质的量为_____

24.实验室常用甲酸(H2CO2)和浓硫酸混合加热制备一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H2CO2

H2O+CO↑,再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反应方程式为CO+CuO

Cu+CO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请回答:

(1)装置G中①的名称是_____,装置B的作用是_____。

(2)装置E是用来检验装置D吸收二氧化碳是否完全,该装置_____(填“能”或“不能”达到目的:

写出D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

(3)为避免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回收利用一氧化碳,方框中应连接装置F和G,导管接口的顺序为a→_____→_____→e。

(4)反应过程中,装置C的烧瓶内氧化铜粉末处于“沸腾”状态(一氧化碳气流冲击所致),这样有利于_____,烧瓶内固体物质的颜色变化:

_____。

25.

(1)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①实验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设计实验1、3的目的是研究______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2)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提示,白磷的着火点为40℃)

①通过下表进行现象分析:

可燃物

与氧气接触

温度达到着火点

是否燃烧

甲①

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

甲②

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

乙①(例)

乙②

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

②通过以上分析,推出燃烧需要氧气的依据是______。

26.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1标示的仪器名称:

①_____,②_____。

(2)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填字母,下同),收集装置可选一种是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注射器与装置B相连可用于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步骤如下:

①向锥形瓶中加入少量水至_____。

②将注射器连接到装置B的导管口处。

③缓慢拉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到_____,说明装置B的气密性良好。

(4)学生甲选装置F制取CO2,F装置相对于B装置具有的优点是_____。

甲在把石灰石装入试管时,不慎打破管底,其原因可能是:

_____。

后来学生乙用这支底部有破洞的试管和一个广口瓶组装成另外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如图2所示).在铜网上应盛放_____,广口瓶中应盛入_____。

两种药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图G所示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CO2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_____。

27.用下图提供的装置和试剂,组装一套用一氧化碳使氧化铜还原成铜的实验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气体按图示从左向右流动,则这套装置的连接顺序是(填接口处字母):

___接___,__接___。

(2)实验开始时是先加热氧化铜,还是先通入CO?

___,理由是_______。

写出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装置A的作用是①__;②___。

写出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4)实验后怎样处理气球里的尾气?

____。

(5)贮存在装置C中的CO是先在贮气瓶中注满水,然后用排水法收集的。

贮气时CO应从__通入贮气瓶中(填接口处字母)。

28.CO2资源化利用日趋成为研究热点。

某小组查阅资料发现:

①CO2与H2能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生成CH4与H2O;②CH4在高温下能与CuO反应;③浓硫酸能吸水;④硫酸铜固体遇水由白色变蓝色;⑤氢氧化钠能吸收CO2原理与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类似;为探究上述反应,设计如下装置。

(1)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装置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设计装置C的目的是_____,若要证明D中有CO2生成,则需在E、F之间增加盛有_____溶液的检验装置。

(4)一段时间后,装置D中黑色固体变红,E中白色固体变蓝,该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不能由此证明:

CH4在高温条件下能与CuO反应。

理由是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乙酸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A正确;

B、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12×2+1×4+16×2=60,故B正确;

C、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故C错误;

D、乙酸分子中的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1,故D正确。

故选C

2.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符和题意;

B、爆竹声中一岁除中鞭炮爆炸,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粉身碎骨浑不怕中有新物质生成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有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3.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选项A正确;

B.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③④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选项B正确;

C.④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选项C错误;

D.②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选项D正确。

故选C。

4.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

稀盐酸和大理石,故符合题意;

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固液不加热型装置,故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故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以像倒水一样倾倒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序号

实验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反应物浓度。

故A正确。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故B正确。

C

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有、无催化剂。

故C正确。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接触面积。

故D错误。

6.D

解析:

D

【解析】A、因为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B、水和过氧化氢属于不同物质,分子结构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相同,故错误;

C、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为8,如Li+最外层就只有2个电子,故错误;

D、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故正确。

故选D。

7.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催化剂只是改变了化学反应速率,根据氯酸钾制取氧气的特点,不加催化剂时产生氧气的速率慢,加入催化剂后产生氧气的速率加快,因为b加入了二氧化锰,但a没加,所以在速率−−时间关系图上,b的斜率应该比a大,因为氯酸钾的质量相等,所以a与b产生氧气的质量是相等的,因为氯酸钾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分解,所以初始阶段没有氧气生成,故选C。

【点睛】

图像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位置、变化趋势、终点位置是否正确。

8.C

解析:

C

【解析】

由题目所给信息判断该反应为:

2CO+2NO=2CO2+N2,通过该反应将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

生成单质为N2,故A正确;

空气质量标准监控对象为: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臭氧,故B正确;

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故C错误。

两者的质量比为:

14×2∶2×(12+16×2)=7∶22。

故本题选C。

点睛:

注意把握反应特征及物质的性质。

9.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详解】

A、在甲骨上刻文字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指南针指引航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用泥土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用石块修筑长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10.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电解水实验用直流电做电源,实验时常常会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增强水的导电性,在验证负极生成气体时,在点燃前要验纯。

【详解】

A、电解水实验时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能增强水的导电性,故选项正确;

B、电解水时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是氢气,能燃烧,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是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选项不正确;

C、该实验中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

1,质量比是1:

8,故选项不正确;

D、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不正确。

11.A

解析:

A

【解析】

由图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4g﹣2g=12g,故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12g;同理可以确定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36g﹣5g=31g;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乙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31g﹣12g=19g,故X的数值为26g﹣19g=7g。

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12g:

19g=12:

19,错误;B、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正确;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丁,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丁是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D、由质量守恒定律,乙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31g﹣12g=19g,故X的数值为26g﹣19g=7g,正确。

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12.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粒子的结构示意中,圆圈内的数字是核电荷数,也是质子数,此选项错误;B、该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阴离子,此选项错误;C、核内质子数为8的粒子是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此选项错误;D、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果是相对稳定结构,此选项正确。

故选D。

13.A

解析:

A

【解析】

元素有两种存在形式,以上所列的各种用品中均含有元素,并且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故选A。

14.A

解析: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回答。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高氯酸铵中含有氮元素、氢元素、氯元素、氧元素四种元素,没有碳元素,故分解后的产物中不可能出现碳元素,故选A。

15.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该图中的物质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能是氧化物,正确;

B、该图中的物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是单质,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不可能是双原子分子,故错误;

C、图中有两种分子,故是混合物,故正确;

D、图中的两种物质都含有两种相同的元素,故正确。

故选B。

16.C

解析:

C

【解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稻草造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使用火药的过程中,火药燃烧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蚕丝织布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冶炼金属的过程中有金属单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17.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含碳物质和含氧物质的循环;

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有物质种类改变,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既有含碳化合物的转化即碳循环,又涉及含氧物质的转化即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正确,选A

18.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A、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大,与水分子间的间隙无关,选项A不正确;

B、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只能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水分解时,水分子首先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氧原子各自两两重新组合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许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因此水中不含氢分子和氧分子,选项B不正确;

C、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是因为搅拌使得蔗糖和水充分接触,加快了蔗糖分子在水中的扩散速度,选项C不正确;

D、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其原因就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选项D正确。

故选D。

19.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详解】

A、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每个甲烷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错误;B、乙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

(1×6):

(16×1)=12:

3:

8,错误;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错误;D、葡萄糖(C6H12O6)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正确。

故选D。

20.D

解析:

D

【解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51+9+3+17)﹣(23+3+51)=3,故错误;B、反应后MN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Q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因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Q不可能是单质,故错误;C、反应后MN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Q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因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错误;D、反应中,M、N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51﹣23)g:

(9﹣3)g=14:

3,故正确;故选D.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长颈漏斗Zn+2HCl==ZnCl2+H2↑验纯漏斗关闭活塞H2O25L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仪器①是长颈漏斗,故填:

长颈漏斗

解析:

长颈漏斗Zn+2HCl==ZnCl2+H2↑验纯漏斗关闭活塞H2O25L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仪器①是长颈漏斗,故填:

长颈漏斗;

(2)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故填:

Zn+2HCl==ZnCl2+H2↑;

(3)为了实验安全,点燃氢气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验纯,故填:

验纯;

(4)为便于收集氢气燃烧后生成的液珠,可在②处添加漏斗;要使制取氢气的反应停止,最简便的操作方法是关闭活塞。

故填:

漏斗;关闭活塞;

(5)根据上图中,二氧化锰的周围有气泡生成,可知,此实验中氢气燃烧后的生成物除了水之外还有过氧化氢。

故填:

过氧化氢;

(6)设至少需要氢气的体积为x

x=5.6L

故填:

5.6L。

22.增加水溶液的导电性2H2O2H2↑+O2↑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玻璃导管,造成导管堵塞

【解析】

【详解】

(1)电解水时,常在水中放少量的氢

解析:

增加水溶液的导电性2H2O

2H2↑+O2↑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玻璃导管,造成导管堵塞

【解析】

【详解】

(1)电解水时,常在水中放少量的氢氧化钠或硫酸,其目的是:

增加水溶液的导电性;

(2)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

2H2↑+O2↑

(3)水电解生成氢气与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