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70029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子兵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孙子兵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孙子兵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孙子兵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孙子兵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孙子兵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孙子兵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孙子兵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孙子兵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孙子兵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孙子兵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孙子兵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孙子兵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孙子兵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孙子兵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孙子兵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孙子兵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孙子兵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孙子兵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孙子兵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孙子兵法.docx

《孙子兵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子兵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孙子兵法.docx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

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

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考察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

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

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

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

哪一方军纪严明?

哪一方兵力强大?

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

哪一方赏罚分明?

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若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

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利的情况,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

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

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

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

  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

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

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

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作战篇 第二

原文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

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

  孙子说:

按一般的作战常规,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军队十万,越地千里运送粮草,那么前后方的军需,宾客使节的招待费,胶漆器材的补充,车辆盔甲的供给等,每天都要耗资巨万。

只有作好了准备,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用此军队作战,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挫折锐气,攻城就会耗尽人力,久驻在外,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

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战斗力下降,财力不足,那么诸侯国就会乘机举兵进攻,尽管有足智多谋的人,也难以收拾这种局面。

所以在用兵上,虽笨拙的指挥官也要速战速决,没有见过讲究指挥工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象。

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自古至今,都未曾听说过。

因此说,不能全面了解战争害处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调,粮饷不再三转运,武器装备在国内准备充足,粮草补给在敌国解决,这样,军队的军粮就能满足了。

  国家由于兴兵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长途运输。

长途转运军需,百姓就会贫困。

临近驻军的地方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国家的财政枯竭。

国家因财政枯竭就会加重赋役,军力衰弱、财政枯竭。

国内百姓穷困潦倒,每家资财耗去了十分之七。

政府的经费,亦因车辆的损耗、战马的疲惫,盔甲、箭弩、戟盾、矛橹的制作补充及丘牛大车的征用,而损失了十分之六。

  所以,高明的指挥员务求在敌国内解决粮草供应问题。

就地取食敌国一钟的粮食,等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钟;夺取当地敌人饲草一石,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石。

  要使战士勇于杀敌,就要激励军队的士气;要使军队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用财物奖励。

因此在车战时,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士卒,换上我军的旗帜,将其混合编入自己的车阵之中;对于敌人的俘虏,要给予优待、抚慰和使用他们。

这样就会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日益强大。

  所以,用兵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旷日持久。

  深知用兵之法的将领,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

谋攻篇第三

原文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贻。

译文

  孙子说:

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人举国屈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的军队就次一等;使敌人一个“旅”的队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个“卒”的“队伍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伍”就次一等。

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不战而使敌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

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

制造攻城的蔽橹、轒辒,准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

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

将帅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使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危害。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战争,攻取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消灭敌国而不是靠久战,用完善的计策争胜于天下,兵力不至于折损,却可以获得全胜,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方法。

  用兵的原则是:

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围敌人,五倍的兵力就进攻敌人,两倍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避免与其正面接触,兵力弱少就要撤退远地。

所以弱小的军队顽固硬拼,就会变成强大敌军的俘虏。

  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佐周密国家就会强大;辅佐疏漏,未尽其职,国家必然衰弱。

  国君对军队造成的危害有三种情况:

不知道军队在什么条件下可战而使其出击,不了解军队在什么情况下可退而使其撤退,这就束缚了军队的手脚。

不通详三军内务,而插手三军的政事,就会使部队将士不知所从。

不了解军中的权变之谋而参与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们疑虑重重。

军队既迷惑又疑虑,诸侯国军队乘机而进攻,灾难就降临到头上,这就是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

  预知取胜的因素有五点:

懂得什么条件下可战或不可战,能取胜;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能取胜;全军上下一心的,能取胜;以有备之师待无备之师的,能取胜;将帅有才干而君主不从中干预的,能取胜。

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道理。

  所以说:

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敌方而熟悉自己的,胜负各半;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然失败。

军形篇第四

原文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故曰:

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

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人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

  孙子说:

从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捕捉战机战胜敌人。

做到不可战胜,就会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敌人出现空隙,就乘机击破它。

因而,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不一定使敌人被我战胜。

所以说:

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若要不被敌人战胜,就先要作好防守工作;能战胜敌人,就要进攻。

采取防守,是因为条件不充分;进攻敌人,是因为时机成熟。

所以善于防御的人,隐蔽自己的军队如同深藏在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攻敌措手不及。

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能获得全面的胜利。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打败敌人而普天下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这就好像举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见太阳、月亮不算眼明,听见雷霆不算耳聪一样。

古代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

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没有卓越的智慧,也没有勇武的名声。

他们进行战争的胜利不会有差错,之所以不会出现差错,是因为他们作战的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是战胜了在气势上已失败的敌人。

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进攻敌人的机会。

因此,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

善于用兵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就能够主宰战争胜负的命运。

  兵法上有五项原则:

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

度产生于土地的广狭,土地幅员广阔与否决定物资的多少,军赋的多寡决定兵员的数量,兵员的数量决定部队的战斗力,部队的战斗力决定胜负的优劣。

所以胜利之师如同以镒对铢,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攻击弱小的敌人;而败军之师如同以铢对镒,是以弱小的军事实力对抗强大的敌方。

高明的指挥员领兵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一样,这就是军事实力中的“形”。

兵势篇第五

原文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兵之所加,如以石段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

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译文

  孙子说:

管理兵员多的部队和管理兵员少的部队道理一样,抓住编制员额不同这一特点即可;指挥大部队作战与指挥小分队作战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掌握部队的建制规模及其相应的指挥号令就行了。

统帅三军将士,能让他们立于临敌而不败的地位,就在于巧用奇兵,变化战术。

进攻敌人如同以石击卵,这是以实击虚的效果。

  一般作战都是用正兵交合,以奇兵取胜。

因此,善于出奇兵的人,其战法变化如同天地那样无穷无尽,像江河一样不会枯竭。

终而复始,如同日月的运行;去而又回,像四季的更迭。

乐声不过五个音阶,但其演奏的乐章却变化无穷,喜不胜听;颜色不过五种色素,可是五色的变化,就看不胜看;滋味不过五种,可五味的变化,更令人尝不胜尝;战术不过奇正,但奇正的变化,却是无穷无尽的。

奇与正互相转化,就像顺着圆环旋绕,无始无终,没有尽头,又有谁能穷尽它呢?

  湍急的流水飞快地奔泻,以至于能冲走石头,这便是“势”;鸷鸟疾飞,搏击食物,这就是短促急迫的“节”。

因而,善于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发动攻势的节奏是短促的。

势就像张满待发的弓弩,节就是触发的弩机。

  旗帜交错,人马纷坛,要在混乱中作战而使军队行阵不乱;浑浑沌沌,迷迷蒙蒙,行阵周密就不会打败。

在作战中,混乱产生于整治,怯懦产生于勇敢,软弱产生于刚强。

严整与混乱,是由组织编制好坏决定的;勇敢与怯懦,是由势态优劣造成的;强大与弱小,是由实力大小对比显现的。

因此,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容易给敌人造成一种假象,敌人就会上当受骗;给敌人一点甜头,敌人必然会贪利进攻;以小利引诱,用精锐的部队来等待敌人进入圈套。

  善于作战的指挥员,总是从势中寻找取胜的战机,而不苛求部属。

因而,他能恰当地选择人材,巧妙地运用势。

善于运用势的将帅,他指挥军队作战,就像滚动本石一样。

木头、石块的特性,放在安稳平坦的地方就静止,放在险陡倾斜的地方就滚动;方的容易静止,圆的滚动灵活。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从千仞高山上滚下的圆石那样。

这就是所谓的“势”!

虚实篇第六

原文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故曰:

胜可为也。

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译文

  孙子说:

凡先占据战场等待敌人的就主动安逸,后到达战地而疾行奔赴应战就紧张、劳顿。

因而,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设法调动敌人而自己不为敌人所动。

能使敌人主动上钩的,是诱敌似利;能使敌人不能到达预定地域的,是制造困难阻止的结果。

敌人闲逸,就想方设法使它疲劳,敌人若饱食,就设法使它饥饿,敌人安稳,就使它疲于应付。

  在敌人无法紧急救援的地方出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条件下进攻。

行军千里而不劳顿,因为走的是没有敌人的地方;进攻一定能得手,是攻击敌人不设防的地方;防守必然能牢固,是防守着敌人不敢进攻或不能进攻的地方。

所以善于进攻的,使敌人不知道如何防守;善于防守的人,使敌人不知向哪里进攻。

微妙呀!

微妙到看不到形迹;神奇呀!

神奇到听不出声息。

所以能掌握敌人的命运。

进攻而使敌人无法抵御的,是冲击它空虚的地方;后退而使敌人无法追到的,是迅速得使它来不及追赶。

我军想要决战,敌人尽管在高垒深沟,却不得不同我军打仗,因为是进攻它必然要救援的地方;我军不想决战,虽然画地防守,敌人也无法来同我作战,是因为设法调动它,使它背离所要进攻的方向。

  因此,要使敌人暴露原形却不让敌人察明我军的真相,这样我军的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人的兵力就不得不分散。

我军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兵力分散在十处,这就能用十倍于敌的兵力去攻击敌人,这样就会造成敌寡我众的有利态势。

能做到以众击寡,同我军当面作战的敌人就有限了。

敌人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左边,右边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薄弱;处处防备,就整体薄弱。

造成兵力薄弱的原因是处处设防,形成兵力集中的优势在于迫使敌人处处防备。

  知道作战的地点,预知交战的时间,那么即使相距千里也可以同敌人交战。

不能预知在什么地方打仗,在什么时间作战,那就左翼不能救右翼,右翼也不能救左翼,前面不能救后面,后面也不能救前面,何况军队远者相隔几十里,近者相隔几里的呢?

据我分析,越国的军队虽多,又于胜利有何益呢?

敌人虽多,可使它无法同我军较量。

  分析研究双方的情况,可得知双方所处条件的优劣得失;挑逗敌人,可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侦察一下情况,可知战地各处是否利于攻守进退;用小股兵力试探性进攻敌人,可以进一步了解敌人兵力虚实强弱。

以假象迷惑敌人的用兵方法运用到微妙的地步,就不会露出行迹,使敌人无形可窥,那么,即使埋藏得很深的间谍也窥察不到我军底细,聪明的敌人也想不出对付我军的办法。

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地运用战术,这就如同胜利摆在面前一样,不是平常人所能理解的。

人们只知道我用来战胜敌人的方法,但是不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来出奇制胜的。

因而,我取胜的谋略方法不重复,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

  用兵的规律好像水的流动,水的流动,是由于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用兵的规律是避开实处而攻击虚处。

水流是根据地形来走流向,用兵是根据情况来采取致胜方略。

所以,战争无固定不变的态势,流水无固定不变的流向。

能够根据敌情发展变化而采取灵活的措施取胜的人,才叫做用兵如神。

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固定常胜的,四时没有不更替的,白天有短有长,月亮也有晦有朔。

军争篇第七

原文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

“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

  孙子说:

根据一般的战争规律,统帅受命于国君,聚集民众,组编军队,到前线与敌人对垒,在这过程中没有比争取先机之利更困难的。

争取先机之利最为难办的是,把遥远的弯路变成直道,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采取迂回的途径,以小利引诱敌人,出发在敌人之后,却可以先敌人到达,这便是懂得变迂为直谋略的人。

  所以军争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危险的一面。

假如尽带全副装备和辎重去争利,那么就会行军迟缓;如果放下笨重的装备去争利,辎重就会损失。

因此,假如卷起盔甲,轻装急进,昼夜不停,加倍行程赶路,走行百里去争利,那么三军的将帅都可能被俘,强壮的战士先到,疲弱的士卒掉队,其结果只会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赶到;走五十里去争利,上军的将领会受挫折,只有半数兵力赶到;走三十里去争利,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赶到。

因此,军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就不能取胜。

  凡是不了解列国政治动向的,就不能预定外交方针;不熟悉山岭、森林、险要、阻塞、水网、湖沼等兵要地理的,不能率军行进;不重用向导的,就不懂得地形的利益。

用兵靠诡诈立威,依利益行动,把分散与集中作为变化手段。

部队快速行动起来犹如疾风;舒缓行动时犹如森林,攻击敌人时犹如烈火,防御时像山岳,荫蔽时像阴天,发起进攻有如迅雷猛击。

掠夺敌乡,应分兵进行;开拓疆土,取得敌国丰富的资源,衡量利害得失,然后相机行动。

事先懂得以迂为直方法的就胜利,这是争取先制之利的原则。

  《军政》上说:

“作战中用语言指挥听不到,所以设置金鼓;用动作指挥看不见,所以设置旌旗。

”所以夜战多用金鼓,昼战多用旌旗。

金鼓、旌旗是统一全军行动的标志。

战士的视听既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