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78303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学记》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教学相长

杨贤江:

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

《新教育大纲》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

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他的思想体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

第一次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

佩斯泰洛奇:

第一次提出教育学心理化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

杜威:

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民主主义与教育》:

梅伊曼和拉伊(两伊)反对赫尔巴特的研究方法,提出实验教育学

布鲁姆:

三层目标即知识、情感、动作技能

知识分为六类: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朗格朗:

《终身教育导论》,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

赞科夫:

《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根舍因:

范例教学模式,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

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

2广义的教育: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

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教育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电视影像、报刊、广播;教育手段包括教育方法,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物质器具

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有

(1)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

(2)走向大众化(3)自然科学知识大大增加(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0世纪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3教育与人口: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

(2)人口的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4)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3)教育可以促进生产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改变

教育的政治功能:

(1)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

(2)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3)形成舆论、思潮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文化传承

(2)文化融合(3)文化创新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了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进行的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决定人的发展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

4青春期11-18岁,相当于初中到高中毕业这个阶段

(1)身体外形的变化,身高增长,体重增加、第二性征出现

(2)内脏器官机能逐步健全

(3)生殖器官发育成熟

5教育目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国家的教育目的:

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教育者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教学目标: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目标是可以测量的,目的是不能测量

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

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二)中学课程:

2课程的分类:

(1)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按任务)

(2)学科课程、经验课程(按属性)

学科课程的缺点是不利于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3)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按组织方式)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按开发主体)

(5)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按实施要求)

(三)中学教学

1中学教学的意义:

(1)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中学的中心工作(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它是教育过程的一个分支,其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

(2)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

(4)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结合

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来构建学科知识

书本的知识教学注重联系实际;善于把生活的经验上升为理论

(3)直观性原则:

要恰当选用直观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目标学科特点

(4)启发性原则:

关键是学生积极性和主动的调动

基本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学记》“开而弗达”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不凌节而施”,“学不躐等”

(6)巩固性原则: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7)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最早有朱熹提出,他称孔子是因材施教的范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三备: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阅读有光参考书),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习惯),选择教法(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基础上考虑如何把教材传授给学生,其中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教法等问题)

三种计划:

学期、单元、教案

(2)上课:

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一堂好课的标准: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紧凑;基本功扎实;效果好

(3)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布置要遵循的要求:

内容符合新课标和教科书要求;分量适当,难度适中;形式多元化,有趣味性;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强化)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最常用要求:

要注意逻辑性和系统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注意语言的艺术(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结合,语速适当);讲授要和板书相结合;讨论法、谈话法(问答法)、演示法、练习法

4.

(1)实施素质教育(主题)

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教师指导与学会学习并重;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科学文化基础形成与品德培养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并重;课内与课外并重

(2)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基本策略)

所谓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是在一个总的统一而明确的改革目标和实验假说的指导下而进行的对教学系统中各种因素、各门学科的协调统一、互相渗透的调整和变革,以实现对教学系统的综合改观

(3)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重心)

继续更新课程内容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投向课程形式的调整和丰富上,并形成日趋合理的课程结构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1.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反映具体内容不同: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整体属性

(2)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知觉的反映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3)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教学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要突出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同属感性认识阶段;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

2.注意分为三类:

(1)无意注意(消极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

事前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

记忆的分类(按内容)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记忆的分类(按保持时间)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遗忘理论有:

干扰理论: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衰退理论: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线索-依存理论:

归类可以更好地提取

动机遗忘理论(弗洛伊德学派)

简答:

结合记忆和遗忘规律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1)及时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先快后慢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先多花时间后少花时间

(3)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先把不会的知识回忆,然后再对这些知识反复识记

(4)复习的方法要多样

(5)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复习:

视觉、听觉

(6)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3思维的分类(个体思维的水平: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的分类(指向性):

集中思维;发散思维

思维的分类(创造性):

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

(1)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统一

(2)多有直觉思维的出现

(3)创造想象的参与

(4)多有灵感的出现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客体永久性,无我两分

(2)前运算阶段(2-7岁):

自我中心,不守恒,单维性,不合逻辑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守恒,多维性,可逆,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

假设-演绎,系统思维

4.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

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1)先低级后高级

(2)儿童到成人的发展也按“先低级后高级”的规律发展

(3)把需要分成两类:

缺乏需要(前四种)

成长需要:

永远不能满足

马斯洛: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中等程度的学习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简答:

平时考试成绩非常好,一到大考成绩就不好,这是为什么?

首先用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然后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有

(1)家长不要给孩子加压

(2)端庄考试态度,化压力为动力

(3)注意考场的紧张心理调整

(4)考生要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通过多种自我训练方法进行自我排解

5学习迁移的分类:

也称训练迁移

按效果和性质: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起积极作用)和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互相干扰)

按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不同:

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按内容不同:

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按心理机制: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按方向:

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和逆向迁移

迁移的理论:

形式训练说:

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进行官能训练时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形式

相同要素说:

一种学习之所以能够对另外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是因为两者有相同的要素

概括化理论:

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迁移得以产生的关键,迁移依赖于对一般原理的理解记忆在新旧情境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关系转换理论:

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和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迁移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怎么样促进迁移教学?

(1)精选材料

(2)合理编制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

(5)传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6.认知策略:

学习者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也就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

(1)复述策略:

为了保持信息而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2)精细加工策略:

将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了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3)组织策略:

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其本质是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调节,元认知主要是通过监视和控制两种机制实现对认知过程的调节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的作用

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一是学习工具的利用二是社会性人力的利用

7.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巴普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

桑代克:

“试误说”,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斯金纳:

斯金纳强化理论强调强化、消退、再强化

(1)强化的次数越多,行为发生的概率随之增加

(2)通过有选择的强化塑造良好的行为

(3)运用连续性及时强化,达到塑造亮相行为的目的

班杜拉:

直接强化:

对学习者作出的行为反应当场给予正或负的刺激

替代强化:

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

自我强化:

儿童根据社会对他所传递的行为判断标准,结合个人的理解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正或负的强化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洛斯、罗杰斯、凯利

奥苏贝尔:

“有意义学习”,构建知识的框架(先行组织者)

简答:

先行组织者分类及其实施策略?

(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

说明式先行组织者(提前输入的知识)适用于对陌生知识或知之甚少的知识教学;比较式先行组织者适用于有所知或容易混淆的知识

(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

呈现正式教学知识之前,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知识

(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

抽象性,概括性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学生观:

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观:

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构建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和合作者;教师必须关心学习的实质,以及学习者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和学习效率如何等问题,必须明白要求学习者获得什么学习效果;教师要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五)中学生发展心理

1。

知觉的整体性:

初中生已经具备知觉整体性的特点

知觉的理解性:

指人们能够根据经验,对事物的知觉中伴有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所以能够对事物作出最佳解释说明的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

人们能够把所要知觉的对象迅速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实现对事物的正确理解

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比如距离、角度、照明度等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人们对所知觉的事物的认识却不会因此而发生变化

中学生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的发展:

(1)有意识记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目的的明确、而在学习中得主导地位越加显著

(2)中学阶段不仅有有意识记在发展,无意识记及其效果也在发展

中学生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特点

中学阶段年级越高,意义识记的成分越多,机械识记的成分相对减少,机械识记的效果越差,意义识记是他们主要的识记方法且效果越来越好

2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绪和情感丰富热烈:

昂扬向上是中学生情绪体验的主旋律,他们需要宣泄和表达,情绪活动强烈,一点小事就可以让他们燃气激情,也可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备受打击

(2)情绪和情感容易起伏波动,心境转换明显

(3)情绪和情感的心境化和纹饰现象:

表现为情绪的表里不一

(4)情绪和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不断发展:

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

中学生情绪的两极性:

容易冲动爆发,但是还是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

3人格的基本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人格的结构:

(1)气质与性格

(2)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和冲动(3)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4.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5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本我:

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自我:

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

超我:

人格结构中最高部分,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1)口腔期(0-12、18个月左右)

(2)肛门期(12、18个月-3岁)

(3)性器期(3-5岁)

(4)潜伏期(5-12岁)

(5)生殖器(12岁到成年)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1)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婴儿期)

(2)自主感对羞涩感与怀疑感(儿童早期)1.5-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学前期)3-6、7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学龄期)6、7-12岁

(5)自主同一感对角色混乱(青年期)12-19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18-25岁

(7)繁殖感对停滞感(25-50)成年中期

(8)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50-死亡)成年晚期

6简答: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1)生理上的蓬勃成长、急骤变化

(2)智力迅速发展

(3)中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的内容十分丰富,其形式也比较复杂。

四个特点:

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

气质类型与特点:

(1)胆汁质:

精力旺盛,易感情用事

(2)多血质:

反应迅速有朝气,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3)粘液质:

稳重安静,沉默寡言,善于忍耐

(4)抑郁质:

多疑,易疲劳

(七)中学德育

1.品德主要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构成。

2.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行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0-12)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

1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

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4遵守法律与秩序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6原则与良心定向阶段

3.中学德育的内容:

(1)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

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社会主义建设常识

(2)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

民族精神,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理想教育: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4)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5)劳动教育:

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

(6)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4.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德育过程的规律:

(1)培养和发展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觉悟高低和道德好坏的重要标志,是其在一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

(2)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

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这种内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思想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

(3)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实践性的特征:

活动和同伴交往是道德发展的主要环境,儿童只有通过活动和实践,才能全面而深刻地获得道德认识,调节道德行为,并在活动中培养尊重、关心、合作等品质

(4)渐进性与反复性

辨析:

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

错误,是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5中学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有一定的理想性与方向性

(2)疏导原则:

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协调学生、家长、学校的一致性,协调科任教师的一致性

(5)因材施教原则

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和校外活动:

参加社会劳动,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4)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5)班主任工作

(6)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中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明示):

摆事实、讲道理

(2)榜样示范法(暗示):

借助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或英勇事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3)情感陶冶法:

创设和利用一定的情境,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良好的环境、气氛对人的身心发展、品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隐形课程,潜在课程)

(4)实践锻炼法: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中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

(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1.熟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班集体的形成期:

班级的奋斗目标和行为规范尚未完全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2)班集体的巩固期:

开始稳定发展的时期,特征鲜明地展示出来,稳定下来

班集体的成熟期:

班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而完全的体现,并为集体成员所内化

2.课堂管理的原则

(1)了解学生的需要

(2)创造积极的课堂人际关系(3)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4)建立相对稳定的课堂规范

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5学生学习行为(学生及时课堂管理的对象又是课堂管理的主体)

3.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1)了解学生:

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兴趣爱好,才能特长,性格特征,成长经历,家庭状况,生活环境,健康状况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建立班委会,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建立学生档案:

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4)个别教育

(5)班会活动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统一科任教师的影响;统一学校各部门的教育影响;统一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

对学生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和评价

(8)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基本情况;班级工作内容、要求、措施;主要活动和安排

班集体的培养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共同目标:

是集体先前发展的动力,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2)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

要培养和树立班干部在集体中得威信,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示范作用

(3)制定班级规章制度:

是班集体的学习和各种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

(4)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正确的班级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具有约束、感染和激励作用

简答:

转化后进生的方法有哪些?

(1)关心爱护,、消除障碍

(2)深入了解,对症下药

(3)捕捉亮点,正面教育(长善救失)

(4)方法正确,时机恰当

(5)善抓反复,确保转化

简答:

如何正确对待和教育转化“在野学生领袖”?

(1)严格要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约之以规

(2)利用其特长为班级做好事

(3)转化成“正式的学生领袖”

5教师的心理特征:

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扮演了各种不同的角色而逐渐形成的教师职业特有的心理品质,是从事教师职业者所共有的,典型的特征

教师的认知特征:

(1)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