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4620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教师资格证考试)

(1)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学记》:

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蔡元培: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杨贤江:

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

《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 

苏格拉底:

问答法,产婆术,美德即知识。

他的思想体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

第一次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 

佩斯泰洛奇:

第一次提出教育学心理化 

赫尔巴特:

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杜威:

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以儿童为中心”  “从做中学” 

《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梅伊曼和拉伊(两伊):

反对赫尔巴特的研究方法,提出实验教育学(1879年冯特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是心理学的标志) 

泰勒:

课程编制模式,目标模式,泰勒模式 

布鲁姆:

三层目标即知识、情感、动作技能    

知识分为六类: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朗格朗:

《终身教育导论》,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  

1.人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度过一生,这种观念正在迅速地消失,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

2.学生的变化需要教师终身学习 

布鲁纳:

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 

赞科夫:

《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根舍因:

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

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

   

传统: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    

现代:

杜威、克伯屈 传统教育的三中心:

教师、书本、课堂(班级授课制) 现代教育的三中心:

学生、直接经验(活动课程)、活动中心(从做中学、探究法) 

根本分歧:

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广义的教育: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

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电视影像、报刊、广播;教育手段包括教育方法,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物质器具。

 

三要素的关系:

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

 

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

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教育的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教育:

(1)没有阶级性

(2)传递生产经验

(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 

古代教育:

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家 

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 四书:

《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其特点有

(1)鲜明的阶级性

(2)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3)内容主要是人文科学和统治阶级的治人之术,轻视生产劳动(4)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现代教育:

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主要是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

(1)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

(2)走向大众化(3)自然科学知识大大增加(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终身化

(2)全民化(3)民主化(4)多元化(5)现代化  

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人口: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 

(2)人口的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4)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3)教育可以促进生产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改变 

教育的政治功能:

 

(1)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 

(2)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3)形成舆论、思潮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文化传承

(2)文化融合(3)文化创新  

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起主导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了人的发展方向 

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决定人的发展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 

简答: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为什么?

 目的性明确 计划性强 专门的教师队伍 

过滤其他环境因素,调节,控制,利用 

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青春期11-18岁,相当于初中到高中毕业这个阶段 

(1)身体外形的变化,身高增长,体重增加、第二性征出现 

(2)内脏器官机能逐步健全 (3)生殖器官发育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国家的教育目的:

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教育者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教学目标: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目标是可以测量的,目的是不能测量 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

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1978年,“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两个必须)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者” 

(2)中学课程 

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课程的主要流派:

 

活动课程论:

以经验为中心 

要素课程论:

课程应当以文化要素为基础、而不是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结构课程论:

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程创始人,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基本结构,即基本原理或基本概念体系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课程的分类:

 

(1)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按任务) 

(2)学科课程、经验课程(按属性) 

学科课程的缺点是不利于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3)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按组织方式)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按开发主体) (5)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按实施要求)

3.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3)中学教学 

1.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中学教学的意义: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中学的中心工作(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它是教育过程的一个分支,其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 

2.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叶圣陶:

“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教”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 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结合 

教学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来构建学科知识 书本的知识教学注重联系实际;善于把生活的经验上升为理论 直观性原则:

 

要恰当选用直观(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目标、学科特点) 

辨析:

教学过程越形象越好?

 

不对,直观只是手段不是目标,要根据教学目标恰当选用直观 

防止直观 带来的消极影响,直观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区分本质与非本质 

启发性原则:

关键是学生积极性和主动的调动 

基本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简答:

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的分歧在哪里?

 

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充分调动;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与知识的灌输 《学记》“开而弗达”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序有两次含义:

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心理发展顺序 《学记》“不凌节而施”,“学不躐等” 基本要求:

难点分散 

辨析:

启发式就是问答式?

 

错误,启发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辨析:

循序渐进就是知识逻辑顺序?

 错误,还有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 

巩固性原则: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加工,不能死记硬背 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最早有朱熹提出,他称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 

3.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三备: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 三种计划:

学期、单元、教案 简答:

教师如何备课?

三备 

上课:

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堂好课的标准: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紧凑;基本功扎实;效果好 

简答:

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布置要遵循的要求:

内容符合新课标和教科书要求;分量适当,难度适中;形式多元化,有趣味性;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强化)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最常用 

要求:

要注意逻辑性和系统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注意语言的艺术(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结合,语速适当);讲授要和板书相结合 讨论法 

谈话法(问答法) 演示法 练习法  

4.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1)实施素质教育(主题) 

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教师指导与学会学习并重;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科学文化基础形成与品德培养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并重;课内与课外并重 

(2)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基本策略) 

所谓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是在一个总的统一而明确的改革目标和实验假说的指导下而进行的对教学系统中各种因素、各门学科的协调统一、互相渗透的调整和变革,以实现对教学系统的综合改观 

(3)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重心) 

继续更新课程内容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投向课程形式的调整和丰富上,并形成日趋合理的课程结构

  

(4)中学生学习心理 

1.了解感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反映具体内容不同: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整体属性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知觉的反映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教学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要突出 

知觉的特质:

整体性;恒常性;理解性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同属感性认识阶段;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 

 2.了解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注意分为三类:

 

(1)无意注意(消极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积极注意):

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

事前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条件:

 

(1)对象的特点(内容丰富和单调,活动和静止); 

(2)主体的精神状态(身体健康与疾病,情绪好坏) (3)主体的意志力水平 

影响注意力广度的条件:

 

(1)对象的特点(组合集中、排列规律) 

(2)活动的任务和性质(任务越复杂,注意的广度会大大缩小) (3)个体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注意的广度会大大增大) 

影响注意力分配的条件:

 

同时进行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是高度熟练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的 

影响注意转移的条件:

 

(1)原来活动的吸引力(原来活动吸引力越大转移越困难) 

(2)新活动的特点(新活动意义重大,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就能顺利转移) 

(3)人的神经系统的灵活性 记忆的分类(按内容) 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 

记忆的分类(按保持时间)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加减2个组块 长时记忆 

扩大记忆量的最好办法:

加大记忆单位 遗忘理论有:

 

干扰理论: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衰退理论: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线索-依存理论:

归类可以更好地提取 动机遗忘理论(弗洛伊德学派) 

简答:

结合记忆和遗忘规律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及时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先快后慢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先多花时间后少花时间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先把不会的知识回忆,然后再对这些知识反复识记 复习的方法要多样 

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复习:

视觉、听觉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3.了解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思维的分类(个体思维的水平):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的分类(指向性):

集中思维;发散思维 思维的分类(创造性):

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 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统一 多有直觉思维的出现 创造想象的参与 多有灵感的出现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客体永久性,无我两分 前运算阶段(2-7岁):

自我中心,不守恒,单维性,不合逻辑,不可逆 具体运算阶段(7-11):

守恒,多维性,可逆,具体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15):

假设-演绎,系统思维 该理论是划分学制的基础  

4.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

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先低级后高级 

儿童到成人的发展也按“先低级后高级”的规律发展 把需要分成两类:

 缺乏需要(前四种) 成长需要:

永远不能满足 马斯洛: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中等程度的学习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教学应用:

题目难度大要降低动机水平;题目难度小要提高动机水平       

“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适度的压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简答:

平时考试成绩非常好,一到大考成绩就不好,这是为什么?

 

首先用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然后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有 家长不要给孩子加压 ,端庄考试态度,化压力为动力 注意考场的紧张心理调整 

考生要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通过多种自我训练方法进行自我排解 

5.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迁移的分类:

 

按影响效果: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起积极作用)和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互相干扰) 

按抽象和概括水平:

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按内容:

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按心理机制: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按方向:

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和逆向迁移 

形式训练说:

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进行官能训练时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形式 相同要素说:

一种学习之所以能够对另外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是因为两者有相同的要素 

概括化理论:

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迁移得以产生的关键,迁移依赖于对一般原理的理解记忆在新旧情境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关系转换理论:

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和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 

迁移的实质:

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 学习迁移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精选材料 

合理编制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 传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6.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

学习者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也就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 

复述策略:

为了保持信息而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精细加工策略:

将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了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其本质是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调节,元认知主要是通过监视和控制两种机制实现对认知过程的调节 计划策略 监控策略 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的作用 时间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 

学习环境设置策略  工具的利用策略 

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策略  

7.理解并运用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巴普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可以用公式S-R来表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建立了联系 

桑代克:

猫的实验,“试误说”,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最重要的定律,教师尽量使学生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尤为重要) 

斯金纳:

强化学说,将强化分为 

正强化:

学习者受到强化刺激后加大了某种学习行为发生的概率 

负强化:

教师对学习者消除某种讨厌刺激以后,学习者的某种正确行为发生的概率 操作性行为(主动),应答性行为(被动) 斯金纳强化理论强调强化、消退、再强化 强化的次数越多,行为发生的概率随之增加 通过有选择的强化塑造良好的行为 

运用连续性及时强化,达到塑造亮相行为的目的 班杜拉:

强化分为三种 

直接强化:

对学习者作出的 行为反应当场给予正或负的刺激 

替代强化:

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 

自我强化:

儿童根据社会对他所传递的行为判断标准,结合个人的理解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正或负的强化 简答:

惩罚就是负强化?

错误 

认知学说:

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需要以意识为中介S-O-R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洛斯、罗杰斯、凯利 以人性为本位的教学目的观 彰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观 奥苏贝尔:

“有意义学习”,构建知识的框架(先行组织者) 简答:

先行组织者分类及其实施策略?

 

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

说明式先行组织者(提前输入的知识)适用于对陌生知识或知之甚少的知识教学;比较式先行组织者适用于有所知或容易混淆的知识

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

呈现正式教学知识之前,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知识 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

抽象性,概括性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学生观:

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观:

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构建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和合作者;教师必须关心学习的实质,以及学习者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和学习效率如何等问题,必须明白要求学习者获得什么学习效果;教师要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5)中学生发展心理

 

1.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知觉的整体性:

初中生已经具备知觉整体性的特点 

知觉的理解性:

指人们能够根据经验,对事物的知觉中伴有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所以能够对事物作出最佳解释说明的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

人们能够把所要知觉的对象迅速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实现对事物的正确理解 

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比如距离、角度、照明度等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人们对所知觉的事物的认识却不会因此而发生变化 中学生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的发展:

 

有意识记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目的的明确、而在学习中得主导地位越加显著 中学阶段不仅有有意识记在发展,无意识记及其效果也在发展 中学生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特点 

中学阶段年级越高,意义识记的成分越多,机械识记的成分相对减少,机械识记的效果越差,意义识记是他们主要的识记方法且效果越来越好 中学生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的发展:

 

对于中学生来说,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都是必不可少的  

2.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3.掌握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