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803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案岳麓版必修3

第22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1.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作用。

2.比较新、旧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一、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

1.吸取教训:

孙中山认识到只在原有框架下修补改良,根本不可能抵御侵略,挽救危机。

2.学习吸收: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3.传统思想:

民生主义是最富特色、最具创意的部分,受到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的启迪。

4.融铸创新:

信奉进化论,欣赏美国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思想,盛赞马克思的《资本论》。

1.1912年10月,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指出:

“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

”孙中山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内涵指的是什么?

提示 平均地权,土地国有。

二、三民主义

1.提出:

1905年8月,孙中山创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后来,孙中山把这一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2.内容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

民生主义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实行平均地权

3.评价

(1)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2)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3)以它为指导,制定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知识拓展] 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民权主义将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满洲贵族,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幻想;民生主义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致使资产阶级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这就决定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中华民国国歌唱道: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这里所说的“吾党所宗”的核心是什么?

提示 创立民国(或民权主义)。

3.1912年2月15日,即清帝宣布退位三天后,孙中山率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

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的什么思想?

提示 民族主义思想(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

三、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1.提出: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2.内容

民族主义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与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

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3.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依据和体现这一思想理论体系所确定的重要政策原则。

4.历史意义

(1)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2)是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

(3)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4.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

“质的飞跃”主要表现是什么?

提示 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5.孙中山晚年为什么会提出新三民主义?

提示 

(1)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2)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3)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4)孙中山个人与时俱进的精神。

6.孙中山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是什么?

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提示 

(1)转变:

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重新阐发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2)影响:

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推动了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主题 三民主义的作用与新三民主义比较

史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②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③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史料二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④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孙中山全集》

史料三 1920年11月,孙中山说:

“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

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

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⑤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

史料一中①②③分别指明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目标与斗争对象。

史料二阐述了民族主义的内涵,④指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史料三表明了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期间孙中山思想认识的变化;⑤表明反对外国压制也是民族革命的任务。

(1)据史料一归纳概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内容。

答案 民族革命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政治革命是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社会革命是指平均地权。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何进步性和局限性?

答案 进步性: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客观上有利于打击在华帝国主义势力。

局限性:

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据史料三孙中山先生在这番话中与之前相比在思想方面有什么变化?

之后又是如何实践的?

答案 变化:

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实践:

改组国民党,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新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

相同点

目的

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性质

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作用

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不同点

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同盟会建立

内容

民族

主义

反对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民权

主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

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

进步性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理论指导

局限性

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记知识纲要]

[背核心术语]

1.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在它的指引下,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民主义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3.新三民主义发展了旧三民主义,反帝反封建思想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1.“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中体现“民享”思想的是(  )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

答案 C

解析 孙中山广泛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出三民主义,指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中,民生主义主要吸取了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

2.下图为孙中山1905年为同盟会制定的纲领手书,同年11月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核心思想为(  )

A.民生主义B.民族主义

C.民主主义D.民权主义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理解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各自的地位。

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

3.“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

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

”孙中山这里说的“社会主义”主要是为了实现(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D.民主平等

答案 C

解析 从“国利民福”可知孙中山关注民生,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的体现,据此从选项中选出与其相对应的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的内容。

4.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当时孙中山提出的“办法”主要是指(  )

A.核定地价,国民共享

B.主权在民,民族平等

C.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信息“民生主义”及“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可知说明的是平均地权。

B、D两项不属于民生主义,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孙中山先生临终前遗书苏联:

“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下列哪一项最能体现材料中的意愿(  )

A.三大政策B.新三民主义

C.三民主义D.同盟会纲领

答案 A

解析 材料表明孙中山希望与苏联合作,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能够直接从材料中体现,新三民主义没有直接体现出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D两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得出,排除。

课中思考题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有何异同?

相同点:

民族主义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都要求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民生主义都主张平均地权。

不同点:

民族主义:

旧三民主义主要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

民权主义:

旧三民主义以建立资产阶级立宪政体为目标,只有“自由、平等”等空洞的口号;新三民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

民生主义:

旧三民主义只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内容,使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也赢得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解析与探究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

一是民主革命阶段上一部分纲领不相同。

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

二是有无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不同。

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

三是革命彻底性的不同。

原因:

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自我测评

1905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权主义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民生主义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对于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主要内容是:

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民权主义是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基础达标]

1.19世纪末美国社会活动家和经济学家亨利·乔治在其著作《进步与贫穷》中认为:

“世界愈文明,人类愈贫困,盖于经济学上均分之不当。

”鉴于此,孙中山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  )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福利制度

答案 C

解析 孙中山非常欣赏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思想,所以为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均问题,提出了“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

2.孙中山主张:

“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下列各项中,着重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

答案 D

解析 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它体现了“不愿少数富人专制”,也就是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

3.1925年,《纽约时报》特派记者警告说:

“激进党”(国民党)决心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

据此可知当时国民党“激进”的表现是(  )

A.重新解释民族主义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彻底实现民生主义

D.极力破坏国共合作

答案 A

解析 1925年,国共两党合作,正在开展国民大革命,故D项错误;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体现了反帝的主张,新三民主义是1924年提出的,其明确提出了反帝的主张,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对外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是对内的,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生主义,故C项错误。

4.孙中山先生将林肯总统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讲中的“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巧妙地翻译为“民有、民治、民享”。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为人民而设,为人民求幸福”的三民主义。

这主要说明了(  )

A.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B.三民主义是以民为本的思想

C.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的“民有、民治、民享”“为人民而设,为人民求幸福”可知孙中山着重强调以民为本,故B项正确。

其他三项并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之意。

5.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写道:

“说明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之后,河南洛阳嵩县的绿林好汉们议论开了,有的人说‘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

’”由此可见,基层同盟会员宣传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和弱点分别是(  )

A.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B.民权主义,民族主义

C.民族主义,民生主义

D.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答案 A

解析 “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说明其重点宣传的是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即民族主义。

“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说明其对民权主义的理解错误,故选A。

6.“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

”最确切的回答是(  )

A.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B.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

C.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

D.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所说孙中山“几个口号”指的是三民主义,清政府之所以被“几个口号叫垮了”,关键在于三民主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趋势。

7.1920年元旦,孙中山给中国国民党人的勉词:

“唤起民众,导之以奋斗;实现革命,继之以努力。

”这表明孙中山(  )

A.改变了革命的奋斗目标

B.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C.对中国革命力量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D.认为国民党已成为代表工农大众的政党

答案 C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

“1920年元旦”。

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当时还未确立三大政策,故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唤起民众”说明孙中山认识到了工农群众力量的重要性,C项表述符合题意。

8.与旧三民主义相比,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B.“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

一曰平均地权,二曰土地国有”

C.“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D.“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答案 C

解析 注意关键词“民生主义”。

孙中山新民生主义主张实行“耕者有其田”,C项反映了这一主张。

9.孙中山说:

“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以社会主义为归宿”,“我希望看到人民大众的生活状况获得改善,而不愿帮助少数人去增殖他们的势力,直至成为财阀”。

为此他提出了(  )

A.民族平等B.节制资本

C.创立民国D.废除私有制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不愿帮助少数人去增殖他们的势力,直至成为财阀”,体现了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节制资本”的主张,故选B项。

A、C、D三项均与材料不符。

10.孙中山在遗嘱中说: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这段话的核心主张是(  )

A.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B.“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孙中山晚年的转变,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他对外联俄,对内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希望共同完成中国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重任,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

[能力提升]

11.孙文在《同盟会宣言》中说: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共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这段材料说明平民革命(  )

A.是实现君主立宪的平民革命

B.是变革专制制度的国民革命

C.是“家天下”式的旧式革命

D.是反满复汉的狭隘民族革命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可知孙中山力主用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C、D三项均不符合。

故选B项。

12.《孙中山选集》下卷载:

“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

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材料反映的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

A.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B.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C.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D.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民族主义最根本的是反对帝国主义,故选B项。

13.毛泽东指出:

“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称之为中国今日之必须,才宣布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

A.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C.明确提出推翻军阀统治

D.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里的三民主义是指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排除B、D两项。

C项表述片面。

新三民主义之所以成为大革命的旗帜就在于它蕴含了三大政策,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故选A项。

14.新三民主义指出:

“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

”这一观点在当时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推动辛亥革命的开展

B.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C.加快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进程

D.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主要说明新三民主义将民生主义与救济劳工的政策相结合,这必将调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参与国民大革命。

B、C不是最主要的影响;A是旧三民主义的影响。

故选D。

15.1990年成立的“孙中山国际基金会”,其章程明确规定基金会活动的目标是建立慈善机构,帮助世界上贫困受灾民众,鼓励青年就学,成立中山奖学金、中山大学,兴建老人院、孤儿院、游民收容所等,照顾贫困地区的同胞。

这说明孙中山国际基金会(  )

A.以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为活动宗旨和目标

B.以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为活动宗旨和目标

C.以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为活动宗旨和目标

D.以三民主义中的民主主义为活动宗旨和目标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帮助世界上贫困受灾民众……照顾贫困地区的同胞”可知材料所述为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

故选B项。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道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摘自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学说有何特点。

结合史实,说明为什么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关于民生的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

答案 

(1)特点:

将西方的政治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原因:

①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②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2)主张:

节制资本。

影响:

为三大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丰富并发展了三民主义;实现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