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86616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docx

《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docx

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

201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

一、项目名称:

新一代高品质耐久性沥青混合料的研发,设计方法与工程应用

二、推荐单位(专家)意见:

1.推荐单位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其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完成人、完成单位排序无异议,相关栏目均符合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按照要求,我单位和项目完成单位都已对该项目的拟推荐情况进行了公示。

项目针对适应复杂重载环境下的新一代高品质沥青及混合料设计理论和方法、新材料研发、设计生产一体化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关键技术和创新点如下:

1.揭示了高劲度沥青胶结料、级配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全面均衡提升混合料性能的规律,建立了适应特殊荷载环境下的高劲度沥青混合料设计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基于高劲度胶结料性能的混合料设计参数选择方法和性能评价标准,发明了针对不同特殊荷载环境下的典型铺装结构。

2.提出了“先模量梯级升级,后改性”的胶结料性能综合提升技术,建立了复杂重载环境条件下高劲度沥青胶结料技术体系,发明了综合性能优越的系列宽工作域硬质沥青、复合改性沥青及其新型高劲度耐久性沥青混合料。

3.开发了高劲度沥青规模化工业生产装置和工艺技术流程,提出了高劲度沥青生产均匀性控制技术和施工温度确定方法,形成了高劲度沥青胶结料及其混合料生产、施工与质量控制的成套技术,实现了严酷荷载环境作用下沥青铺装耐久性设计与工程应用。

相对于国内外同类技术,成果实现了新一代高品质耐久性沥青混合料的研发、设计与规模化应用,拓宽了沥青混凝土的应用技术领域,科技创新性显著,成果广泛应用于长大纵坡道路、大容量公交专用道与港湾、港区公路与港口专用道、重载桥面铺装及机场跑道等,对提高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极大降低了道路工程的运营维护成本,推广应用前景显著。

项目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照山东省科学技术授奖条件,推荐该项目申报2017年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公益类)。

2、推荐专家意见:

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的山东公路学会秘书长杨永顺和交通运输部公路研究院孟书涛研究员基于对项目内容的了解,认为该项目符合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有关推荐条件和标准所规定的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授奖条件,所填推荐意见客观、真实,本人同意作为该项目的推荐专家予以公布,其推荐意见如下:

1.杨永顺专家推荐意见:

该项目针对传统沥青胶结料与混合料无法满足复杂荷载作用下特殊道路(如长大纵坡公路、大容量公交专用道与港湾、港区公路与港口专用道、重载桥面铺装及机场跑道等)使用需求及单一模量提升技术手段的不足,通过系统研究攻关,取得了系列显著研究成果,发明了适应复杂荷载环境的典型铺装结构,实现了新一代高品质耐久性沥青混合料的研发、设计与规模化应用,拓宽了沥青路面材料的应用技术领域,实现了研究成果的工程推广应用。

该项目揭示了高劲度沥青胶结料、级配结构相互作用提升混合料性能的机理,建立高劲度混合料设计理论与方法,构建了基于高劲度胶结料性能的混合料设计与评价体系;提出了“先模量梯级升级,后改性”的胶结料性能综合提升技术,构建了复杂重载环境下的高劲度沥青胶结料技术体系,研发了综合性能卓越的基质沥青、硬质沥青和复合改性沥青等宽工作域高劲度胶结料,开发了基于高劲度胶结料的新一代耐久性沥青混合料;提出了高劲度沥青的生产质量控制和作业参数,开发了规模化生产专用装置和工艺技术流程,形成了胶结料与混合料生产、施工与质量控制的成套技术。

项目取得了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编制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各1项,出版专著2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13项,部级优秀工法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3篇,2项核心技术成果被纳入交通运输建设科技成果推广目录,促进了我国石油沥青行业的系统转型与升级,提升了沥青铺装层耐久性能。

成果在我国重载公路、港口、机场、城市道路等实现了大规模工程应用,并开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工程中应用推广,降低了道路运营维护成本,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推荐申报201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

孟书涛专家推荐意见:

该项目经过产研结合和联合攻关,在适应复杂重载条件下的高劲度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设计理论和方法、新材料研发、设计与规模化生产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揭示了高劲度沥青胶结料、级配结构相互作用对混合料性能提升影响的机理,建立了适应典型荷载环境的高劲度沥青混合料设计理论及方法,提出了胶结料性能综合提升技术,建立了高劲度胶结料体系技术体系和基于高劲度胶结性能的混合料设计与评价体系。

项目开发了性能优越的系列高劲度胶结料,建立了高劲度沥青规模化工业生产装置和工艺技术流程,提出了高劲度沥青均匀性控制技术和作业温度确定方法;开发了基于高劲度沥青结合料的新一代高品质耐久性沥青混合料,推荐了针对不同特殊荷载环境的典型铺装结构,形成了混合料生产、施工与质量控制的成套技术,拓展了沥青混凝土材料的工程应用技术领域,实现了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项目取得了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编制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各1项,出版专著2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13项,部级优秀工法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3篇,2项核心技术成果被纳入交通运输建设科技成果推广目录,促进了我国石油沥青行业的系统转型与升级,提升了沥青铺装层耐久性能。

成果在我国重载公路、港口、机场、城市道路等实现了大规模工程应用,并开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工程中应用推广,降低了道路运营维护成本,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推荐申报201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需求,严酷荷载条件下的特殊道路(如长大纵坡公路、大容量公交专用道与港湾、港区公路与港口专用道、重载桥面铺装及机场跑道等)大量建设,近年来我国极端高低温天气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气候条件复杂,现有国际上常用沥青胶结料与混合料已无法满足使用要求,目前通常采用的单一模量提高技术,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抗车辙能力,但导致了混合料抗疲劳、抗水损害及抗裂性能的下降,造成了使用寿命的缩短。

建立适应严酷荷载环境的、国际化的高劲度耐久性沥青混合料设计与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并实现工程应用,已成为全世界道路行业的共同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在交通运输部联合攻关科技计划等支持下,在适应复杂重载条件下高劲度沥青及混合料设计理论与方法、新材料研发、设计生产一体化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取得了关键技术、材料、结构、生产装置及质量控制等系列成果,编制了行业规范和标准,实现了大规模工程应用。

主要创新点如下:

1.揭示了高劲度沥青胶结料、级配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全面均衡提升混合料性能的规律,建立了适应严酷荷载环境下的新一代高劲度耐久性沥青混合料设计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基于高劲度胶结料性能的混合料设计参数选择方法和性能评价标准,发明了针对不同特殊荷载环境下的典型铺装结构。

2.提出了“先模量梯级升级,后改性”的胶结料性能综合提升技术,建立了复杂重载环境条件下高劲度沥青胶结料技术体系,发明了综合性能优越的系列宽工作域硬质沥青、复合改性沥青及其新一代高劲度耐久性沥青混合料。

3.开发了高劲度沥青规模化工业生产装置和工艺技术流程,提出了高劲度沥青生产均匀性控制技术和施工温度确定方法,形成了新一代高劲度沥青胶结料及其混合料生产、施工与质量控制的成套技术,实现了严酷荷载环境作用下沥青铺装耐久性设计与工程应用。

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编制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各1项,出版专著2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13项,部级优秀工法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3篇,2项核心技术成果被纳入交通运输建设科技成果推广目录,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高劲度沥青规模化生产线和产业基地,极大促进了我国石油沥青行业的系统转型与升级,全面提升了严酷荷载环境作用下沥青铺装层耐久性能,极大拓宽了沥青混凝土材料在特殊环境条件下的技术领域,在我国重载公路、港口、机场、城市道路等实现了大规模工程应用,并开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工程中应用推广,提升了我国沥青路面技术的国际化水平,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四、客观评价:

1.2015年4月3日,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在济南主持了本项目的子课题交通运输部行业联合科技攻关项目“欧美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与我国的工程实践”和“欧美沥青路面技术比较与我国的工程实践”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牛开民研究员(中国公路学会道路工程分会秘书长)、长安大学郝培文教授等著名道路行业专家组成,鉴定意见认为研究成果具有显著地创新性,在长深高速沂水段、青岛海湾大桥、济南黄河大桥等实体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编制了《新型沥青混合料设计与施工指南》,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2016年6月22日,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在济南主持了本项目的子课题“公路、机场及港口重载铺面改性沥青研发及工程应用”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张玉贞教授、中国公路学会道路分会黄颂昌研究员等著名的道路、石油行业专家组成,鉴定意见认为研究成果具有显著地创新性和实用性,成果已被《道路用高模量抗疲劳沥青混合料》国家标准采纳,在长深高速滨州段、青岛港黄岛集装箱货场、青岛机场等实体工程得到成功应用,编制了分类技术指南,经济和社会效果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2016年由本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重载交通高模量改性沥青及混凝土技术”和“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结构耐久性设计及施工技术”获得了交通运输部的交通运输建设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五、推广应用情况:

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编制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各1项,出版专著2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13项,部级优秀工法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3篇,2项核心技术成果被纳入交通运输建设科技成果推广目录,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高劲度沥青规模化生产线和产业基地,极大促进了我国石油沥青行业的系统转型与升级,全面提升了严酷荷载环境作用下沥青铺装层耐久性能,极大拓宽了沥青混凝土材料在特殊环境条件下的技术领域,在我国重载公路、港口、机场、城市道路等实现了大规模工程应用,并开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工程中应用推广,提升了我国沥青路面技术的国际化水平,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六、主要完成人:

王林,付建村,李福起,王晓燕,樊亮,裴晓光,韦金城,马士杰,余四新,甘为民,胡家波,徐萌

主要完成人的贡献及曾获奖励情况:

1、王林: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项目总负责,总体规划,制定技术路线,研究大纲。

揭示了高劲度沥青胶结料、级配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全面均衡提升混合料性能的规律,建立了适应特殊荷载环境下的新一代高劲度耐久性沥青混合料设计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基于高劲度胶结料性能的混合料设计参数选择方法和性能评价标准,发明了针对不同特殊荷载环境下的典型铺装结构。

永久性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第2名;“沥青混凝土路面抗滑磨耗层的研究及应用,2002-J-223-2-01-R0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第1名;“大粒径沥青混合料柔性基层在老路补强中的应用研究”JB2006-1-15-6,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第4位;“永久性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研究”JB2009-1-12-7,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第2位;“Superpave技术的开发与应用”K2003-1-17-3,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第3位。

“国产天然岩沥青的及其改性沥青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B2010-2-37-3,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第3位。

2、付建村:

高级工程师,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试验路结构方案及现场试验方案制定,建立了硬质改性沥青结合料性能评价与应用技术控制体系;提出了兼顾高模量和耐疲劳,平衡高低温性能和水稳定性能的沥青混合料设计与性能评价方法,针对不同的胶结料特性,建立了根据胶结料性能选择混合料设计参数的方法和标准体系,实现了结合料选择与混合料设计方法的统一,开发了适应重载交通公路铺面(路面、桥面铺装)、机场及港口铺面服役环境和交通荷载特性的典型混合料,设计了适应的典型结构组合,编制了满足重载公路、港口及机场铺面不同需求的沥青生产+混合料设计+结构组合应用+施工质量控制+性能观测的一体化施工技术指南。

“永久性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第18位;“青岛海湾大桥桥面沥青铺装层的研究”,JB2013-1-9-R04,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第4位;全国市政行业2011年度市政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六位;“欧美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与我国的工程实践”,中国公路学会二等奖,2015年,第3位。

“基于排水抗裂功能的耐久性路面设计及改扩建工程应用”,中国公路学会一等奖,2015年,第6位。

“基于排水抗裂功能的耐久性路面设计及改扩建工程应用”,安徽省交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第6位。

“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损伤理论、控制方法及工程应用”,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5年,第6位。

“公路、机场及港口重载铺面改性沥青研发及工程应用”,中国公路学会三等奖,2016年,第3位.

3、李福起:

高级工程师,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制定新型硬质改性沥青胶结料研发技术路线、完成沥青产品的实验室评价;针对不同的胶结料特性,建立了根据胶结料性能选择混合料设计参数的方法和标准体系,实现了胶结料选择与混合料设计方法的统一;提出了“先模量梯级升级,后改性”的胶结料性能综合提升技术,建立了复杂重载环境条件下高劲度沥青胶结料技术体系,发明了综合性能优越的系列宽工作域硬质沥青、复合改性沥青;开发了高劲度沥青规模化工业生产装置和工艺技术流程,提出了高劲度沥青生产均匀性控制技术。

2009年国家能源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013年油气开发利用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油气开发利用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4、王晓燕:

高级工程师,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试验路结构方案及现场试验方案制定,国内外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的系统研究以及试验路材料设计与试验分析。

建立了适应严酷荷载下的新一代高劲度耐久性沥青混合料设计理论与方法,针对不同的胶结料特性,建立了根据胶结料性能选择混合料设计参数的方法和标准体系,实现了胶结料选择与混合料设计方法的统一,发明了适于严酷荷载环境下的新型高劲度耐久性沥青路面铺装结构。

重载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适应性及其足尺试验性能衰变研究规律”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年,第6位;“欧美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与我国的工程实践”,中国公路学会二等奖,2015年,第2位。

5、樊亮:

研究员,材料设计与研发。

建立了硬质改性沥青结合料性能评价与应用技术控制体系,提出硬质改性沥青施工温度确定方法;针对不同的胶结料特性,建立了根据胶结料性能选择混合料设计参数的方法和标准体系,实现了结合料选择与混合料设计方法的统一。

主要参与完成重载交通公路铺面、机场及港口铺面生产、施工质量控制与性能检测数据采集,技术指南编写。

“国产天然岩沥青及其改性沥青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第6位,“新型高模量、抗疲劳沥青混凝土的研制及工程应用”中国公路学会二等奖,2015年,第2位,“欧美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与我国的工程实践”,中国公路学会二等奖,2015年,第4位。

“改性沥青施工温度试验确定方法的研究”,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6年,第2位。

6、裴晓光:

工程师,室内试验,参与完成沥青产品的实验室评价及相应部分的报告编写;针对不同的胶结料特性,建立了根据胶结料性能选择混合料设计参数的方法和标准体系,实现了胶结料选择与混合料设计方法的统一;对沥青产品的实验室评价、中试及工业化生产技术控制及工程应用进行技术指导。

2015年油气开发利用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7、韦金城:

研究员,试验路结构方案及现场试验方案制定。

建立了硬质改性沥青结合料性能评价与应用技术控制体系;提出了兼顾高模量和耐疲劳,平衡高低温性能和水稳定性能的沥青混合料设计与性能评价方法,开发了适应重载交通公路铺面(路面、桥面铺装)、机场及港口铺面服役环境和交通荷载特性的典型混合料,设计了适应的典型结构组合;参与编制了满足重载公路、港口及机场铺面不同需求的沥青生产+混合料设计+结构组合应用+施工质量控制+性能观测的一体化施工技术指南

“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损伤理论、控制方法及工程应用”,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5年,第1位;“基于排水抗裂功能的耐久性路面设计及改扩建工程应用”,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第3位;“永久性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2010-J-223-2-02-R06,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第6位;“永久性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研究”JB2009-1-12-6,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第6位。

8、马士杰:

研究员,试验路检测方案设计。

揭示了高劲度沥青胶结料、级配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全面均衡提升混合料性能的规律,建立了适应特殊荷载环境下的新一代高劲度耐久性沥青混合料设计理论与方法,开发了适应重载交通公路铺面(路面、桥面铺装)、机场及港口铺面服役环境和交通荷载特性的典型混合料,设计了适应的典型结构组合,参与编制了满足重载公路、港口及机场铺面不同需求的沥青生产+混合料设计+结构组合应用+施工质量控制+性能观测的一体化施工技术指南。

“永久性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2010-J-223-2-02-R07,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第7位;“青岛海湾大桥桥面沥青铺装层的研究”,JB2013-1-9-R09,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第9位;“大粒径沥青混合料柔性基层在老路补强中的应用研究”JB2006-1-15-6,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第6位;“永久性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研究”JB2009-1-12-7,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第7位;“Superpave技术的开发与应用”K2003-1-17-3,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第9位。

“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技术“JB2009-3-77-5,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年,第5位。

9、余四新:

高级工程师,试验路材料设计、材料试验与分析。

沥青混合料材料设计与结构设计,实体工程现场施工技术指导;参与完成了重载公路、港口及机场铺面施工质量控制总结。

“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损伤理论、控制方法及工程应用”,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5年,第4位;“欧美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与我国的工程实践”,中国公路学会二等奖,2015年,第5位;“基于排水抗裂功能的耐久性路面设计及改扩建工程应用”,安徽省交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第11位;“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材料与结构损伤数值模拟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创新三等奖,2014年,第3位;。

10、甘为民:

高级工程师,参与制定了新型硬质改性沥青胶结料研发技术路线;针对不同的胶结料特性,建立了根据胶结料性能选择混合料设计参数的方法和标准体系,实现了胶结料选择与混合料设计方法的统一;以需求和性能为引导,实现了高性能的硬质改性沥青研制-中试-工业化生产-工程转化应用的全流程技术控制。

浙江省2005年度重点工程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1年度全国化学工业优质工程奖;中国海油石油总公司优秀工程项目管理二等奖;2013年油气开发利用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11、胡家波:

高级工程师,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及室内试验,实体工程现场施工技术指导;参与了重载公路、港口及机场铺面施工质量控制的总结。

12、徐萌:

工程师,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及室内试验,现场施工技术指导,参与相应部分报告编写;参与了对重载公路、港口及机场铺面施工质量控制总结。

四、主要完成单位:

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中海油(青岛)重质油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各完成单位贡献:

1、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制定总体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组织项目的国际交流、组织技术人员培训和与项目组成员交流和工作协同。

根据交通、环境等条件选择试验路段,组织试验路实施。

对主要创新点和推广应用贡献:

揭示了高劲度沥青胶结料、级配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全面均衡提升混合料性能的规律,建立了适应严酷荷载环境下的新一代高劲度耐久性沥青混合料设计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基于高劲度胶结料性能的混合料设计参数选择方法和性能评价标准,发明了针对不同特殊荷载环境下的典型铺装结构。

建立了复杂重载环境条件下高劲度沥青胶结料技术体系,发明了综合性能优越的系列宽工作域硬质沥青、复合改性沥青及其新一代高劲度耐久性沥青混合料。

同时形成了新一代高劲度沥青胶结料及其混合料生产、施工与质量控制的成套技术,实现了严酷荷载环境作用下沥青铺装耐久性设计与工程应用。

2、中海油(青岛)重质油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拟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组织室内试验分析及模型构建,制定新一代高劲度沥青胶结料研发技术路线、完成沥青产品的试验室评价、中试及工业化生产技术控制及工程应用技术指导。

对主要创新点和推广应用贡献:

提出了“先模量梯级升级,后改性”的胶结料性能综合提升技术;开发了高劲度沥青规模化工业生产装置和工艺技术流程,建立了复杂重载环境条件下高劲度沥青胶结料技术体系,发明了综合性能优越的系列宽工作域硬质沥青、复合改性沥青,提出了高劲度沥青生产均匀性控制技术和施工温度确定方法。

七、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李福起:

高级工程师,是“公路、机场及港口重载铺面改性沥青研发及工程应用”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2012年进行合作,制定新型硬质改性沥青胶结料研发技术路线、完成沥青产品的实验室评价;针对不同的胶结料特性,建立了根据胶结料性能选择混合料设计参数的方法和标准体系,实现了胶结料选择与混合料设计方法的统一;提出了“先模量梯级升级,后改性”的胶结料性能综合提升技术,建立了复杂重载环境条件下高劲度沥青胶结料技术体系,发明了综合性能优越的系列宽工作域硬质沥青、复合改性沥青;开发了高劲度沥青规模化工业生产装置和工艺技术流程,提出了高劲度沥青生产均匀性控制技术。

见附表1和附表2

甘为民:

高级工程师,2012年参与是“公路、机场及港口重载铺面改性沥青研发及工程应用”项目,制定新型硬质改性沥青胶结料研发技术路线;针对不同的胶结料特性,建立了根据胶结料性能选择混合料设计参数的方法和标准体系,实现了胶结料选择与混合料设计方法的统一;以需求和性能为引导,实现了高性能的硬质改性沥青研制-中试-工业化生产-工程转化应用的全流程技术控制。

(见附表2)

裴晓光:

工程师,2013年参与“公路、机场及港口重载铺面改性沥青研发及工程应用”项目,从事室内试验,完成沥青产品的实验室评价及相应部分的报告编写;针对不同的胶结料特性,建立了根据胶结料性能选择混合料设计参数的方法和标准体系,实现了胶结料选择与混合料设计方法的统一;对沥青产品的实验室评价、中试及工业化生产技术控制及工程应用进行技术指导。

(见附表2)

徐萌:

工程师,2014年参与“公路、机场及港口重载铺面改性沥青研发及工程应用”项目,从事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及室内试验,现场施工技术指导,负责相应部分报告编写;对重载公路、港口及机场铺面施工质量控制总结。

(见附表2)

八、论文及论著目录:

见附表1。

九、知识产权目录:

见附表2。

附表1支撑技术创新点的主要论文、论著目录

序号

论文(论著)名称

发表刊物(出版社)

发表(出版)时间

作者(按刊物发表顺序)

证明材料

1

《国内外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与工程实践》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6月

王林、王晓燕、马士杰、韦金城、付建村、樊亮、余四新

专著

2

ViscoelasticCharacteristicsofAsphaltBindersa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