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8997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1)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八哥与蝉对话①

   鸲鹆②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③而调④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言,唯数句而已。

蝉鸣于树,鸟闻而笑之。

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曷若⑤我自鸣其意哉?

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注】①本文据《叔苴子》改编。

②鸲鹆(qúyù):

即八哥。

③罗:

张网捕捉。

④调:

调教。

⑤曷若:

怎么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久之能效人言     效:

________

②但能效数声而止   但:

________

③唯数句而已       唯:

________

④鸟俯首而惭       俯:

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四处)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蝉鸣于树,鸟闻而笑之。

②曷若我自鸣其意哉?

(4)八哥为什么“俯首而惭”?

你由此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1)仿效,模仿;但是,只;只,仅仅;低下

(2)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3)①蝉在树上鸣叫,八哥听见了嘲笑它。

②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

(4)八哥听了蝉的话,意识到自己虽然能够学人说几句话,但是极为浅薄,没有抒发心意。

启发:

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单单“鹦鹉学舌”是不行的。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但”:

只。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效”在现代汉语里有“仿效,模仿”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笑”“曷”“意”等字词的翻译。

“蝉鸣于树”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探究启示。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八哥“俯首而惭”是因为八哥听了蝉的话,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没有能抒发出心意。

启发可从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

(1)仿效,模仿;但是,只;只,仅仅;低下

(2)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3)①蝉在树上鸣叫,八哥听见了嘲笑它。

②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

(4)八哥听了蝉的话,意识到自己虽然能够学人说几句话,但是极为浅薄,没有抒发心意。

启发:

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单单“鹦鹉学舌”是不行的。

【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

答题时应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但”古今义不同,“效”、“俯”是动词。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翻译划分:

蝉对它说,你能像人一样说话,非常好,然而你所谓的说话,仍然像没有说话一样。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鸣于树:

在树上鸣叫,曷若我:

怎么能像我一样,自鸣其意:

鸣唱自己的心意。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探究启示。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附参考译文】

   八哥这种鸟生长在南方,有人张网捕捉后调教它的舌头,时间长了,它能像人一样说话,但是只能仿效几声就停止了;整天说的话,只有那么几句罢了。

蝉在树上鸣叫,八哥听见了嘲笑它。

蝉对它说,你能像人一样说话,非常好,然而你所谓的说话,仍然像没有说话一样。

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

八哥低下头感到惭愧,以后再也不学人说话了。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欲居九夷。

或曰:

“陋,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注释】九夷:

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

亦指其所居之地。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________

②斯是陋室________

③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④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⑤子欲居九夷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或曰:

“陋,如之何?

(3)【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填空)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

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答案】

(1)出名,有名;这;博学的人;官府文书;想,想要

(2)①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②有人说:

“(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

(3)惟吾德馨;君子居之

(4)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时,重点在于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有了神仙就出名。

名:

出名,有名。

②这是简陋的房子。

斯:

这。

 ③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

鸿儒:

博学的人。

 ④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案牍:

官府文书。

⑤孔子想搬到九夷(边远之地)去住。

欲:

想,想要。

(2)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①句意:

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②句意:

有人说:

“(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

” 

(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

根据内容可知:

【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惟吾德馨”“君子居之”。

(4)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甲】文中“惟吾德馨”和【乙】文中“君子居之”分析,明确“君子”应该具有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的情操。

故答案为:

(1)出名,有名;这;博学的人;官府文书;欲:

想,想要

(2)①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②有人说:

“(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

(3)惟吾德馨;君子居之 

(4)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

【点评】解答文言文重点语句的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

本题中要注意重点字词①中的“上”,爬上;“入”,映入;②中的“或”,有人;“如之何”,倒装,何如,怎么住。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

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

“汝典郡②有何异政?

”尧咨云:

“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

”母曰:

“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③,岂汝先人志邪?

”杖之,碎其金鱼④。

【注释】①由基:

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射手。

②典郡:

掌管郡务。

③伎:

通“技”。

④金鱼:

古人的一种佩饰。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放下)                                

B. 及守荆南回(和,与)

C. 康肃笑而遣之(打发)                                       

D. 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致力,从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岂汝先人志邪?

(3)【甲】文中体现卖油翁对陈尧咨善射评价的句子是:

________;【乙】文中陈尧咨的母亲打他的原因是:

________。

(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案】

(1)B

(2)①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地点点头。

②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

(3)无他,但手熟尔;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

【解析】【分析】

(1)及:

等到

(2)此题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理解能力。

做此类题时,要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翻译时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全,把倒装的成分理顺,尤其要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本题注意“八九”“颔”“岂”的正确翻译。

(3)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及主题的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来分析。

故答案为:

(1)B

(2)①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地点点头。

②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

(3)①无他,但手熟尔        ②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点评】解答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学生对文言文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分析类型试题,需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查找句子。

通过分析可知:

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陈母的杖打,足见其对儿子要求的严格,治家的严谨。

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

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

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

“你也懂得射箭吗?

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

”老翁说:

“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气愤地说:

“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

接着老翁说:

“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乙)陈晓咨擅长于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晓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

等到驻守荆南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

“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

"陈晓咨说:

“荆南位处要冲,白天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坐的人没有不叹服的。

”他的母亲说:

“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而今你不致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

”。

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乙】安贫乐道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

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②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③,意怡如④也。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

“卿不闻朱买臣妻邪?

”时闻者多哂⑤之。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⑥。

(选自《晋书》)

【注释】①耽:

非常爱好。

②营:

谋求。

③斗储:

一斗粮食的储存。

④意怡如:

内心还是安适愉快。

⑤哂(shěn):

讥笑。

⑥通儒:

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斯是陋室________         ②何陋之有________

③其妻患之________         ④常丐食诵《诗》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甲】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

(4)【乙】文写王欢与妻子的对话有何作用?

(5)比较【甲】【乙】两文,说说刘禹锡与王欢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答案】

(1)这;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以……为患,为……而担忧;乞讨

(2)①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②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3)从生活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4)侧面衬托了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

(5)相同之处:

安贫乐道。

不同之处:

刘禹锡居室简陋,生活高雅,品德高尚;王欢安于穷困的生活,专心求知。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要注意“患”的意思是“以……为患,为……而担忧”。

(2)此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尽量直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要“乱”、“劳”、“守”等实词的意思。

(3)要注意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加以概括。

从文章内容看,它从生活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4)本题考查对话的作用,从文中王欢与妻子的对话可以看出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比较两篇文章主题思想的异同,要反复阅读选文,疏通文意,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

故答案为:

(1)①这  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③以……为患,为……而担忧  ④乞讨

(2)①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②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3)从生活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4)侧面衬托了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

(5)相同之处:

安贫乐道。

不同之处:

刘禹锡居室简陋,生活高雅,品德高尚;王欢安于穷困的生活,专心求知。

【点评】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何泽为洛阳令。

唐庄宗好田猎,数践民田。

泽乃潜身伏草间伺庄宗,当马谏曰:

“陛下未能一天下①以休民②,而暴敛疲民以给军食。

今田将熟,奈何恣田游以害多稼?

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

陛下不听臣言,愿赐臣死于马前,使后世知陛下之过。

”庄宗大笑,为之止猎。

(选自《新五代史》)

【注释】①一天下:

统一天下。

②休民:

使人民休养生息。

(1) 文中“数践民田”中的“数”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用“/”为文中画线句断句。

使 民 何 以 出 租 赋 吏 何 以 督 民 耕?

(3)通过选文,可以看出何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1)多次,屡次

(2)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

(3)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不畏身死的好官吏。

【解析】【分析】

(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数践民田”:

曾经多次践踏百姓的田地。

“数”:

多次,屡次。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

译为:

这让老百姓拿什么交纳租子,官吏又怎么督促百姓耕作呢?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两个意思之间划开。

注意句式结构的对称。

(3)可分析“泽乃潜身伏草间伺庄宗,当马谏”的动作描写,“今田将熟,奈何恣田游以害多稼”“陛下不听臣言,愿赐臣死于马前,使后世知陛下之过”等语言描写,即可分析出何泽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不畏身死的好官吏。

故答案为:

⑴多次,屡次

⑵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

⑶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不畏身死的好官吏。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按照现代语法进行断句。

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文章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结合其主旨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何泽担任了洛阳的首令。

唐庄宗喜欢打猎,曾经多次践踏百姓的田地,(于是)何泽(为了劝谏庄宗)于是藏在草中等候庄宗。

在马前直谏道:

“陛下没能够一统天下来使人民安康,却暴敛穷苦的百姓来供应部队。

如今田里庄稼将要成熟,为什么要践踏农田来害庄稼呢?

这让老百姓拿什么交纳租子,官吏又怎么督促百姓耕作呢?

陛下不听我的话,希望你让我在马前死了吧,来让后世知道陛下的过失。

”庄宗大笑,为了这件事停止了打猎。

6.阅读《爱莲说》,回答下列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蕃:

________       鲜:

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从作者对莲花的赞美来看,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答案】

(1)多;很少

(2)①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

【解析】【分析】

(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蕃”,多;“鲜”,很少。

(2)重点字词:

“亵”亲近而不庄重;“同予者”,像我一样的。

(3)结合“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得出:

作者把“莲”喻为“君子”,君子应该是在混浊的世道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故答案为:

⑴多;很少

⑵①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⑶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文章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文章的大意,感知情节,然后根据文章中对莲花的描写,联系君子的品质来作答。

【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啊!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余春夏秋尝在西湖,但未见寒山而归。

甲辰①,同二王参云栖②。

时已二月,大雪盈尺。

出赤山埠,一路琼枝玉干,披拂照耀。

望江南③诸山皑皑云端尤可爱也。

庚戌④秋,与白民看雪两堤。

余既归,白民独留,迟⑤雪至腊尽。

是岁竟无雪,怏怏而返。

世间事各有缘,固不可以意求也。

(李流芳《云栖春雪图跋》)

【乙】

   甲子嘉平月⑥九日大雪,泊舟阊门⑦,作此图。

忆往岁在西湖遇雪,雪后两山出云,上下一白,不辩其为云为雪也。

余画时目中有雪,而意中有云,观者指为云山图,不知乃画雪山耳。

放笔一笑。

(李流芳《题雪山图》)

【注】①甲辰: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②云栖:

寺名。

在杭州西湖西面山中,以产竹闻名。

③江南:

钱塘江南岸。

④庚戌: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

⑤迟:

等待。

⑥甲子:

明天启四年(1624年)。

嘉平月:

农历十二月的别称。

⑦阊门:

苏州古城之西门。

(1)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白民独留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出心裁

B. 是岁竟无          竟不可得           有志者事竟成

C. 固不可以意求也    求之下流,固颠     根深蒂固

D. 而意中有云        目似瞑,意暇甚     词不达意

(2)用“/”给【甲】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望江南诸山皑皑云端尤可爱也。

(3)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余春夏秋尝在西湖,但未见寒山而归。

(4)【甲】【乙】两文都写到雪景,但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甲】文的“琼枝玉干,披拂照耀”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雪景________的特点;【乙】文的“雪后两山出云,上下一白,不辩其为云为雪也”运用________的描写手法,写出了雪景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B

(2)望江南诸山/皑皑云端/尤可爱也。

(3)我春夏秋三季曾经在西湖游玩过,只是没有看到冬天的山景就回来了。

(4)比喻;洁白美艳;白描;苍茫浩大

【解析】【分析】

(1)A项的“独”解释为:

独自/独自/独到;B项的“竟”解释为:

最终;C项的“固”解释为:

本来/本来/牢固。

D项的“意”解释为:

意念/神情/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