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8916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docx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docx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

 

期中作业

 

论文题目: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

报告人:

小组成员:

组数:

学科专业:

完成日期:

目录

1青少年心理发展4

1.1青少年与青春期4

1.2发展与心理发展4

1.3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4

1.3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4

1.3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5

1.3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5

1.34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5

1.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6

1.41生物性过渡6

1.42认知过渡6

1.43社会性过渡7

2青少年的思维的发展8

2.1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8

2.11思维的整体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8

2.12思维的深刻性日益提高8

2.13思维的创造性日益增强。

9

2.14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显著提高9

2.2青少年逻辑思维的发展9

2.21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9

2.22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9

2.23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10

2.3青少年思维监控的发展10

2.4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10

3青少年的冲动行为11

3.1青少年冲动性攻击行为的界定11

3.2同伴冲突11

4青春叛逆期11

4.1什么是青春叛逆期12

4.2产生原因12

4.21思维发育趋于成熟。

12

4.22精神上追求独立自主12

5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理论比较12

5.1皮亚杰理论13

5.2维果斯基理论13

5.3两种的理论的不同点13

5.4两种理论的相同点14

6总结15

论青少年思维形式变化决定冲动的片面性

摘要:

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冲动多见于青少年,其主要表现为叛逆,对抗,挑衅等行为,这些行为给家庭、学校、社会所带来的麻烦,同时对个体本身的发展也十分不利。

如果单一的将这些行为归因于思维形式的改变,未免有点绝对。

本文概述了青少年的发展,心理发展与思维发展,剖析了青少年冲动行为和青春叛逆期的诱因和形成。

最后,通过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理论的比较分析,进一步阐述青少年社会情感方面的冲动由思维决定一元论的片面性。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发展思维发展青春期社会情感

1青少年心理发展

1.1青少年与青春期

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upintoadulthood)。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岁年龄阶段或11—22岁年龄阶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这里讲的青少年处于初中与高中阶段,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青春期(puberty)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

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

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青春期发生在青少年时期,因此,人们往往会把青春期与青少年时期混淆。

1.2发展与心理发展

个体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人格与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包括生理成长与心理发展。

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大脑的发育、身高和体重的增加、生理机能的改变等。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1.3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3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地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使儿童心理发展表现出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的特征。

首先,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个体整个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当某一种心理活动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而又未表现出质变时,它就正处于一种量变的积累过程。

这种心理变化在未达到新质变之前进行的孕育新质变的量变过程,被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实际上,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体现为每一种心理过程、心理特征的发展,都以先前的发展水平为基础,都是对先前心理活动的继承与发展。

个体心理的发展不是一种绝对的、无联系的或突变的过程,它首先表现为一种量的积累过程,发展过程中每一质变的转折点,都是儿童长期发展累积的结果。

儿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在有意无意地为下一发展阶段做准备,并且每一发展阶段又是儿童先前成长发育与经验的结晶。

心理变化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要依次经过不同的时期,同时每一时期又有相对固有的特性,这就是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个体心理发展这个连续过程由一些具体的发展阶段组成。

儿童心理发展从量的积累形成量的变化,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质变,由于质变使得儿童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与其他时期不同的心理特点,于是心理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与年龄相联系的。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的是个体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说心理年龄特征是心理的一般特征,是由于它是某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所普遍具有的;说它是典型特征,是因为它代表了该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的特色;说它是本质特征,则指它足以作为该年龄阶段的标志,以区别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心理年龄特征是个体在一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尺,它是从许多同龄人心理发展的事实中,通过概括并与不同年龄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比较而被确认的。

目前,心理学依据儿童在一定时期内所表现出的共同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儿童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婴儿期(从出生到3岁)、幼儿期(3岁到6、7岁)、童年期(6、7岁到11、12岁)、少年期(11、12岁到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到20岁)。

1.3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心理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确定的先后顺序。

比如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

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

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

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

这种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基因型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地把遗传程序显现出来的过程。

再比如儿童动作的发展严格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心到外周的原则。

儿童先会画网,后会画方;先说“不”,后说“是”;先说“宝宝”,后说“我”;先能“利己”,后能“利人”;先会辨认上下,后会辨认前后。

这都说明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1.3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表现在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方面均存在差异,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如生理的发展,大脑与头部在6、7岁以前获得快速的发展;生殖系统在11、12岁至17、18岁获得快速的发展;儿童期淋巴系统的发育水平超过成人水平等。

从总体发展来看,身体发展在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发育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再是平稳地发展,到了老年期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不仅生理发展是不平衡的,心理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如2到5岁是口头言语的快速发展时期;青春期则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敏感期等。

1.34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具有普遍性,与此同时,个体心理发展在发展的进程、内容、水平等方面又具有千差万别的特殊性,各种特殊性统称为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的复杂关系中。

如一岁半婴儿大都可以用电报句来表达自已的要求与愿望,这是一个普遍特点,但有的婴儿发展得早一些,有的婴儿发展的晚一些,又表现出个体差异性。

1.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过渡性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与其他阶段相比,青少年期的发展具有三大特点:

从青春期开始,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向新的社会角色转变。

1.41生物性过渡

个体一生会经历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是从受精卵开始到一岁左右;二是在10—15岁的青少年期。

青少年时期要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包括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体形与面部特征成人化,第二性征的出现,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育成熟等,经过这一系列的生理变化,青少年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生理上的成熟导致青少年成人感的产生。

但是,青少年生理发展水平与其心理成熟水平会形成很大的落差,往往会造成其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的矛盾,从而使青少年期特别是青少年早期的个体的心理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和矛盾性。

青少年的生理变化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其心理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一般来说,青少年的心理变化通常不是由生理变化单独引发的,而是生理变化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

首先,生理变化直接导致了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如体内激素变化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对男性来说,青春期睾丸激素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男青少年性驱力和性活动的增强。

对女性的研究也发现,月经周期的第22天,随着雌性激素和黄体酮的含量大大增加,大约有40%的女性体验到更为强烈的抑郁、焦虑、烦躁、自尊心下降、疲倦和头痛等(海德,1987)。

还有研究者发现,那些与同龄人相比体内激素水平较高的青少年报告了较多的消极情感和过剩的精力(Brooks—Gunn&Warren,1989)。

激素具有激活效应,对青少年更具唤起和兴奋作用,从而影响青少年的情绪与行为。

其次,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会间接地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换言之,青春期身体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并不在于变化本身,而在于青少年对这些变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解释,在于青少年对他人反应的理解,以及对这些变化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模式的认识。

而这些都依赖于个体对自身变化快慢的认知、他人对此所持的态度以及社会对进入青春发育期时间的看法。

例如,青少年关于身体外表的自我期望及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他们的自我形象等、,青春期的到来会给青少年及其周同相关的人带来新的适应问题。

青少年身体的快速生长发育和体形的变化会破坏儿童原有的自我形象,建立并适应全新的自我形象是青少年面临的一个挑战。

在社会关系方面,伴随着成人感的产生,青少年强烈地要求周同人把自己作为大人来对待,他们开始要求拥有自己的隐私权,希望在发型选择、服饰与着装、交友以及娱乐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而不再像孩提时期完全接受父母的权威=在情感联系上,青少年开始逐渐疏远父母而与同伴建立起亲密感。

与此同时,社会也开始把青少年作为一个成人来对待,从而对他们提出了不同于儿童期的要求和期望。

这样,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与父母之间原有的交往方式被打破,如何建立新的亲子互动模式,不仅对于青少年自身,同时对父母、教师等与之互动的人,都是一个新的任务与挑战。

1.42认知过渡

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皮亚杰根据认知结构的不同,把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岁至2岁)、前运算阶段(2岁至6、7岁)、具体运算阶段(7、8岁至11、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l、12岁至15、16岁)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为,形式运算(formaloperationalstage)是具体运算之后认知发展的更高水平。

个体的思维从具体运算过渡到形式运算,标志着智慧发展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在此之后的发展仅是经验和知识的增加,思维方式不再有质的变化。

青少年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他们对自然世界、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本质的思维方式的变化源于形式运算认知结构的建立。

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相比,青少年的思维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首先,青少年开始能够运用科学的假设检验来解决问题。

儿童的思维多局限于具体的认知客体和情境,局限于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不能脱离问题发生的时空进行思维,是一种具体的形象思维。

而青少年期个体的思维则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认知客体和情境,他们能够脱离问题的具体内容或特定情节来解决问题,进入了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时,儿童倾向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到底是什么”,而青少年可能会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是什么”。

和儿童相比,青少年能够对假设情境和问题在心理上进行建构重组,认识到从逻辑上合理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和途径(Sprinthall&Collins,1995)。

青少年的可能性思维使他们能运用假设检验去解决问题,这很像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的假设检验。

而儿童的思维往往受制于情境中的具体细节,闪而不能进行假设检验,不能明确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对学龄儿童而言,青少年具有了思考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的能力,能检验一定数量的假设,提高了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

其次,青少年能够有计划和预见性地解决问题。

与儿童相比,青少年的思维和推理更具抽象性、预测性和灵活性。

青少年开始认识到事物的多样性和事物存在的多种可能性,不再受限于其所见所闻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

另外,青少年除了把具体情境和环境作为思维对象以外,还开始实际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思维,把抽象的思想意识作为思维对象,也就是对思维的思维即元思维。

与儿童相比,青少年更可能理解自己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即使儿童和青少年都有能力解决同样的问题,但儿童很少能说出他们是怎样解决的或者其他人解决同一问题时需要什么。

青少年具有了元思维的能力,他们运用更多的时间反思自己将要解决问题的思想观念和表象,即青少年具有了自我反省的能力。

元思维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提高了个体思维的监控技能,保证了个体解决问题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过渡性不仅表现在思维方面,同时还体现在社会认知方面。

在人际理解中,青少年达到了相互的观点采择水平,这意味着他们在人际互动中,不仅能够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对方的观点和对问题的看法,而且能够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问题。

处于青少年中晚期的个体能够达到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水平,到这一时期青少年能够认识到个体对于某一问题的看法或观点要受其所处的群体或社会系统的影响,他们能够跨越互动情景的限制,透过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来认识和理解他人观点和行为方式。

这标志着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已接近或达到成年人的水平。

但是另一方面,青少年在自我/他人关系上也存在着新形式的自我中心的局限,常常认为别人也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自己,过分强调个人的独特性。

1.43社会性过渡

随着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青少年阶段也是个体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转折期,从这一时期开始,社会不再把他们看做是儿童,而开始把他们当做成人来看待。

换言之,这一时期个体的社会定义发生了变化。

从儿童期直到成年期,影响个体社会过渡的具体因素在不同社会之问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所有社会都承认青少年阶段个体社会地位的变化。

因此,许多理论家指出,与其说青少年期的生理或认知变化决定着青少年的本质特征,毋宁说社会对他们的定义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青少年阶段个体社会地位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际地位的变化、政治地位的变化、经济地位的变化、法律地位的变化。

在青少年期,日益增强的成人感导致青少年与父母及其他成人关系的变化,同时,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在此时期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这些人际关系的变化提高了青少年在家庭中的地位,同时也使他们产生了新的人际责任。

伴随着成人地位的获得,青少年往往被允许较为广泛地参加一些集体性决策。

例如,在我国,18岁的青少年就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成人地位的获得通常也伴随着一些经济责任和利益的出现。

在许多社会中,只有成人才能够拥有自己的财产,并保持对自己收人的控制权。

在大多数社会中,只有获得成人地位以后,个体才能允许参加多种多样的成人活动。

同时,一旦被赋予成年人的角色,个体就要遵守一系列新的法律,因为社会的法律机构对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是区分对待的。

正如个体的生理成熟和认知的变化一样,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过渡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种承担社会角色的机会都能够促使青少年自我评价发生改变。

向成人角色的过渡也导致了个体责任心的增强,出现了独立性,并开始追求自由。

青少年期社会定义的变化随之影响到了个体的人际关系和人际行为,并且进入成人期后,它对于个体的成就领域也具有重要的隐含意义。

2青少年的思维的发展

2.1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2.11思维的整体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

在教学活动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较快的发展,并在初中阶段开始占主要地位。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不仅占绝对的优势,而且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高中生已经能运用理论做指导,来分析各种事实材料,从而扩大自己的认识领域。

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为青少年学习各种理论提供了必要条件。

青少年的辩证逻辑思维也在迅速发展,并于高中阶段达到基本成熟的水平。

辩证逻辑思维是人类的最高级的思维形式,辩证逻辑思维的成熟标志着青少年思维的整体结构的形成。

同时,青少年的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仍在发展,并与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相融合。

动作思维的发展促进了青少年技术能力的发展,形象思维的发展促进了艺术能力的发展。

2.12思维的深刻性日益提高

初中生的思维还处于半成熟状态。

一方面,随着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初中生能较好地利用各方面的知识来加强对抽象材料的理解。

这表明了初中生思维具有一定的深刻性。

但初中生的思维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高中生的思维基本上接近于成人,处于成熟水平。

主要表现:

其一,高中生能摆脱具体事物的限制,较好地运用理论假设进行思维活动;其二,高中生的思维具有较高的预见性,这反映出高中生对事物间的关系已有了深刻了解;其三,能自觉地使用形式逻辑规则进行思维活动。

应当指出的是,虽然高中生的思维的深刻性高于初中生,但有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2.13思维的创造性日益增强。

思维的创造性日益增强随着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其思维的创造性也日益增强。

初中生已表现出明显的创造性和批判性。

高中生思维的创造性比初中生有了很大的发展。

高中生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他们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的数量明显增多,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其思维的创造性都是不成熟的。

具体表现为鉴别力不强,易受错误思维的影响;在遇到困难时,容易动摇。

2.14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显著提高

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是个体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监视和控制的能力,是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成分。

初中生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开始发展,能够根据思维活动的结果,对简单的思维活动进行一定的调节。

但这种调节只是初步的。

一方面思维的计划性还不够完善,不能根据严密的逻辑规则确定思维活动的程序,存在着一定的不随意性;另一方面,主要靠思维活动的结果的反馈信息调节思维活动,不善于在思维过程中对思维活动进行控制。

在高中阶段随着高中生对思维方法和相应的逻辑规则的掌握日益熟练化,高中生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高中生能够根据需要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思维过程中对思维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思维活动的正确性和高效率。

2.2青少年逻辑思维的发展

2.21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是一种假设的、形式的、反省的思维。

具有以下特征:

通过假设进行

思维;思维具有预计性;思维形式化;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的明显化。

少年期:

经验型;具有建立假设及检验假设的能力。

青年期:

理沦型;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

青少年期,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并进入成熟期。

其标志为——从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几年内,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完成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

埃尔金德(Elkind,1970)所做的一个关于个体形成概念的实验就充分揭示了小学儿童与初中生在建立和检验假设过程的思维差异。

2.22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

形式逻辑思维是个体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初级形式。

青少年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的运用能力这三个方面的发展特点上。

第一,概念的发展。

研究表明,初、高中学生理解字词概念的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特征。

初中二年级是掌握字词概念的转折点。

在正常的教学条件下,高中生能够对他们所理解的概念作出比较全面的、反映事物本质特征和属性的、合乎逻辑的定义(朱智贤、林崇德,1986)。

高中生所掌握的概念逐步摆脱了零散、片断的现象,El益成为有系统的、完整的概念体系。

第二,推理能力的发展。

从初中一年级起,学生已具备了各种推理能力,但还属于初级水平。

有关研究表明,初、高中学生在形成推理能力的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年龄特征。

另外,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总体来讲,归纳推理的能力高于演绎推理的能力。

高中二年级以后,学生的推理能力已基本达到成熟,各种推理能力都达到了比较完善的水平。

第三,运用逻辑法则能力的发展。

初中生已经基本上掌握并能运用逻辑法则,他们对各类逻辑法则的掌握主要表现在对于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的认识上。

矛盾律:

通常被表述为A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

如,不能说“水是物质”,同时又说“水不是物质”。

排中律:

通常表述为A是B或不是B。

如,既说“此矛锋利,无坚不摧”,又说“此盾坚同,任刺不入”。

就违反了排中律的原理。

同一律:

通常被表述为“A是A”或“A=A”。

同一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思维对象的同一,

(2)概念的同一,(3)判断的同一。

同一个主体(个人或集体)在同一时间(相应的客观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从同一方面或同一事物做出的判断必。

须同一。

研究发现(朱智贤,1990),青少年在掌握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逻辑规则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初一的正确率约为68%,初三的正确率约为73%,高二的正确率约为77%。

这说明,青少年已基本具有运用逻辑规则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运用逻辑规则的能力有所提高。

该研究还发现,年级越高,个体问的差异越小。

这说明,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其运用逻辑规则的能力趋于稳定。

研究还表明(朱智贤,1990),青少年运用不同逻辑规则的能力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平衡。

其中矛盾律掌握得最好,同一律次之,排中律掌握得最差。

2.23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

辩证逻辑思维是个体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高级形式。

辩证逻辑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法,是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辩证法所进行的思维。

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是:

初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辩证逻辑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较低;初中i年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则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高中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已趋于占优势的地位。

2.3青少年思维监控的发展

思维监控是指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思维过程中将思维个体作为意识的对

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定向、控制、调节的能力。

思维监控的发展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其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一个标志。

青少年能否全面地、有效地发挥思维的自我监控功能,决定着其思维的自我监控水平的高低;思维自我监控水平的高低,会影响他们思维过程的效率和思维结果的优劣,进而也影响到智力的个体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会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不断地反思,即青少年思维活动中的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逐渐明显化。

2.4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彭聃龄,2001)。

有关创造性思维的组成成分有不同的观点,其中,创造性想象和发散思维是两个重要的成分。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