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徜徉在唐诗宋词之间宋词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93597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宋词徜徉在唐诗宋词之间宋词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唐诗宋词徜徉在唐诗宋词之间宋词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唐诗宋词徜徉在唐诗宋词之间宋词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唐诗宋词徜徉在唐诗宋词之间宋词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唐诗宋词徜徉在唐诗宋词之间宋词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唐诗宋词徜徉在唐诗宋词之间宋词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唐诗宋词徜徉在唐诗宋词之间宋词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唐诗宋词徜徉在唐诗宋词之间宋词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唐诗宋词徜徉在唐诗宋词之间宋词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唐诗宋词徜徉在唐诗宋词之间宋词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唐诗宋词徜徉在唐诗宋词之间宋词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唐诗宋词徜徉在唐诗宋词之间宋词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唐诗宋词徜徉在唐诗宋词之间宋词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唐诗宋词徜徉在唐诗宋词之间宋词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唐诗宋词徜徉在唐诗宋词之间宋词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唐诗宋词徜徉在唐诗宋词之间宋词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宋词徜徉在唐诗宋词之间宋词篇.docx

《唐诗宋词徜徉在唐诗宋词之间宋词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宋词徜徉在唐诗宋词之间宋词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诗宋词徜徉在唐诗宋词之间宋词篇.docx

唐诗宋词徜徉在唐诗宋词之间宋词篇

徜徉在唐诗宋词之

(宋词篇)

 

 

我爱宋词,宋词是古代诗歌苑囿中的一朵奇葩,她后

来居上,青胜于蓝,以其芬芳绮艳的美丽使得中国古代诗歌苑囿中的百众花卉为之黯然失色。

词有“长短句”的别名,清人亦有“词之为体如美人,而诗则壮士也。

”的比喻。

宋词不仅具有袅娜多姿的的形体美,还具错综和谐的音乐美,更有

种独特的绮丽哀婉的阴柔之美。

宋词名家辈出,群星灿烂,宋代词人中有一定成就和影响的词人大致在300家左右,其中堪称“名家”不下几十,我最喜欢的词人有:

辛弃疾、苏轼、姜夔、柳永、李清照、元好问。

较次喜欢秦观、贺铸、周邦彦、欧阳修、陆游。

他们的词不管是婉约还是豪放,均各有特色,让人读之心神俱醉,久久不忍释卷。

词中情圣—柳永

柳永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千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读柳永名篇,在我心中时常会泛起影视明星陈坤的身影,或许陈坤那种忧郁的外形气质颇象诗人那多愁善感的形象。

词人在词中表达出仕途失意的幽愤、知音不遇的悲凉以及浪迹天涯的羁旅行役的感叹。

但柳永的词是如此唯美,长亭对

坐、都门账饮、兰舟催发、执手泣别,此刻仿佛费玉清那清

 

的痛楚与甜蜜把别离渲染得如此凄美动人。

细读此词,当真可以体味到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

里荷花。

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

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向凤池夸。

罗大经《鹤林玉露》载:

“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

 

个传说,但它却可以说明此词流播之广,感染力之强了。

说起杭州,我想很多人心头一定会掠过许仙和白蛇的传说,会想起断桥,会想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会想起如云烟般垂杨柳,却不会想到当时的杭州是如此繁华,就凭“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就可想当时商业繁荣、民殷

财阜的盛况。

而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堤沙,怒涛霜雪,点染,便将一座江南名城呈现在人们眼前。

在此美丽之地,官民同乐嬉游欢笑,夜以继日,一幅比《清明上河图》更为惬意的山水都市长卷!

自此我相信,今日的杭州也应是最美的城市!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据说柳永考进士不弟,曾赋此词,仁宗大怒: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因而再试落弟,于是柳永更放浪形骸,自署为“奉旨填词柳三变”。

后改名为“永”字于得进士弟。

柳永一生流连舞榭歌台,创作出无数流传千古的名词佳句,冯芳华说:

“耆卿词,曲处能直,疏处能密,皋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意,而出之于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3

柳永尽收俚俗语言,反映下层市民生活,在宋朝“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死时,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枣阳县花山,每岁清明,词人集其下,为吊柳公,群妓每春日上冢,谓之吊柳七,这样看来,生前死后,柳永还是有知音的。

这样的一个人,似乎是为词而生的,只能称他为真正的风流才子。

平生最爱宋词第一人—苏轼

苏轼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苍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是我最为敬仰最为喜欢的词人,每读苏词,常会使我想起颜渊对孔子的赞叹: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苏轼当然不是教师,但他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的造诣。

其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为

4

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亦有苏、黄、米、蔡

四大家”之称。

在词的创作上,苏轼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胡寅《酒边词序》评价他的词: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自有词人以来,,未曾有人得到过这样的评价。

苏轼的词确实是非同凡响的。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在我国文学史上,表达兄弟间如此深厚手足之情的

作品实属罕见!

苏轼、苏辙政见遭遇相似,当时同在山东,

 

己仕途不顺,爱妻早逝,又不能与弟弟相聚,诸多人生感慨,使他夜不能寐。

于是写下了这首光照千古的中秋词。

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词人,他

想超脱尘世,有“乘风归去”之想,但他还是立足于现实,觉

 

阴睛圆缺。

”这是高度的哲理概括。

但词人最终以旷达的心胸谴情,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

美好的境界。

此词意境如画,情味深厚,并以潇洒之笔,不

 

千里共婵娟。

”成为传诵最广的名句。

出,余词尽废。

”就凭这首词,我也是甘当苏东坡的“粉丝”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后人读《三国》大多拥刘贬曹,要么就赞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真没有人去歌颂年纪轻轻空负一身才智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周瑜,但苏轼这首词一写,你真的得叹服周瑜确实也是难得的英雄。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寥寥数语便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周瑜在赤壁之战时二十四岁,刚刚新婚,儒雅风度,指挥若定,建树了显赫的战功,真正的少年得志,成为历史

的风流人物。

而作者对赤壁河山的描写,雄奇险峻、惊人魂魄,与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相映生辉。

苏轼写此词时46岁,当时待罪黄州,事业无成。

对比周瑜,作者不胜感慨,“人生如梦”其厌倦、灰暗的色调中所抑制的是火辣辣的人生追求。

这首词笔力雄健,开阔自如,境界辽阔,气势恢宏,是词史上的名篇。

读这首词,能勾起我对历史的神往,激起我对英雄的仰慕,更对苏轼那支如椽巨笔叹为观止。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已而遂睛,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睛。

路途中遇雨本来就是一件思空见惯的小事,我们绝大多数人会狼狈狂奔或找寻躲雨的地方,又有谁能象苏轼一样,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写出如此清新隽永的名篇?

“一蓑烟雨任平生”多么潇洒,,多么坦荡,又多么傲岸不凡。

作者对待政治上的打击泰然自若、随遇而安,这种乐观的精神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人生中遇到一些磨难不要畏惧,应该坚强地前行。

永遇乐

苏轼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燕子楼,传说在徐州官廨内,唐张建封守徐州时所建。

盼盼姓关,是张建封爱妾,善歌舞。

张死后,盼盼念旧情而不嫁,居此楼十余年。

唐时传为佳话。

代佳人,人去楼空,引词人慨叹不已,梦境里如此美好:

月圆、风好,港中鱼跳、荷上露泻。

梦醒之后诗人四处追寻梦中情景,发出“古今如梦”的感叹。

词人追忆怀念关盼盼,还设想他年人们亦会面对黄楼夜景,而为自已发出“浩叹”。

是呀,今天热爱苏轼的人,谁又不象词人在追忆怀念关盼盼

样,也在心中深深地仰慕怀念这位了不起的词之大家呢?

苏词举凡怀古、悼亡、山水、田园、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等,无不可入词。

《江城子》、《水龙吟》、《洞

仙歌》、《卜算子》、《临江仙》、《贺新郎》……首首都

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8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

 

有,何时忘却营营。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豪放、清旷、幽美、句句都是名句。

捧读苏词,我常在心中怀想,如果我生在宋代,我愿做苏东坡身边的一名小小书僮,为他研墨铺纸,看诗人笔走龙蛇写就一行行的千古名句,该是人生的何等幸事

丘一壑也风流—词人云集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字少游,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

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人们写牛郎织女的文章诗词基本上都是表达对牛郎织女遭遇的深切同情,秦观却能

反前人俗套,歌颂人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两情若在长久时,

在着亿年万年,生生世世,他们永远拥有七夕,这却是我们

凡人永远无法企及的。

 

千秋岁》“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

”《浣溪纱》“自在飞

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

 

离朦胧的意境都是既形象又富有美感的。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

 

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的词我只喜欢这一首,一个男人邂逅一个女子居然会产生这么丰富的遐想!

从凌波二字可以推想走路如此轻盈的女

子应是一位难得的美人,作者痴痴目送,几多遗憾、几许向

往。

“锦瑟华年”“

月桥花院

琐窗朱户”作者设想年岁之美、环

境之幽、居室之雅:

有哪一位幸运儿能与她共度岁月呢?

美人的惊鸿一现使词人引发无限的惆怅之情“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周紫芝《竹坡诗话》说:

“贺方回尝作《青玉案》词,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也有人说贺铸此词是借男女之情抒写其政治上的失意与苦闷,但我愿相信是前一种,词人也应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吧!

但不知那位美人得知词人的满腔惆怅又作何感想呢?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此词写夏日雨后初晴的情景。

最佳一句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初阳朗照,池中荷叶上宿雨已干,那碧绿的、圆圆荷叶,一一迎风举起。

一个“举”字,

11

形神兼备。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我很喜欢荷花,记得小时侯划小船到荷塘中去,那荷花散发出来的清香真是馥郁迷人,再看荷花那粉色的亭亭风姿,我真觉得看到的是仙境之花。

就是这一句,我爱极此词。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一念及此,岂能不令人益增忧郁、伤感之情。

此词不忍多读。

人淡如菊花中君子—李清照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此词有一个绝佳的故事,据说李清照作出此词,其夫赵明诚艳羡无比,闭门三天作词五十首,并把李清照此词夹杂其中,邀好友评赏,没料好友吟赏半天,道:

“只有三句绝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至此才心服口服。

李清照是宋代及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女词人。

语言清新,比喻奇特,词中所描写的散发着幽香、傲霜迎寒开放的菊花,也可以说是女词人的象征。

她是如此姿质秀美、情怀高洁,今天我读《漱玉词》,似乎还能闻到菊花那淡雅的清香!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

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者次弟,怎一个愁字了得。

茅瑛《词的》曾评此词说:

“连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

 

难凄怆、伤痛的情感,如泣,如诉,层层深入,顿起惨雾愁云,给全词定下了低沉凄楚的基调,历来为人们称赞不已。

然后写寒冷难调,酒不敌寒,雁声增愁,睹花伤怀,寒窗难守,细雨添愁,最后以愁字作结。

以愁起,以愁结,满纸皆愁。

真是难以想象,女词人内心的深哀巨痛及孤独寂寞情怀。

我思索在那样一个乱世,这样敏感脆弱的心灵,女词人是怎样度过艰辛的余生呢?

难道真是“情到深处人孤独”吗?

易安词带有显著的女性特质,年青时的词清丽委婉,南渡后凄楚幽怨。

李清照词中不乏佳句,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中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陈廷焯《云韶集》说:

种笔墨,不减耆卿、叔原,而清俊疏朗过之。

”《如梦令》中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

说实话,我佩服李清照的才情,但我不太喜欢过于哀怨的词作,也许我的骨子里有些男子气概吧,我更喜欢苏辛的词作,那样更能激奋人心。

白石道人,清空之音—姜夔

扬州慢

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四起,戌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

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

 

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和杭州都是唐代时繁华之地,前面我们从柳永的《望海潮》一词中可知杭州当时的的繁华美丽,再来读姜夔的这首

扬州慢》真令人感慨万千。

可叹的是扬州这座名城在宋高

 

言兵”写出了战争对扬州城的破坏,清人陈廷焯对此极为赏

识,他说:

“‘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

然而吹箫人杳,繁华消歇,只有冷月而已;桥边芍药,也照旧开放,年年如此,可死里逃生的人们,惊魂不定,谁还有当年那赏花、戴花的心情。

看到这首词,就能想象战乱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苦难,谁都会想永远不要战争,拥有一个春风十里的扬州。

拥有一个和平的世界。

姜夔词语言精炼典雅,风格清空,在这首词中体现最为明显。

他擅长诗、词,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又工书法,他终生布衣,一生落拓,很难想象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在贫病中死于西子湖畔。

姜夔为人清高,从他诗中可见一斑,君国,关心着民生的疾苦。

虽万千人吾往矣—英雄词人辛弃疾

破阵子

辛弃疾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是真正有军事、政治才干的英雄,他写的词也是英雄之词。

有人评价他的词是“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宗。

”辛弃疾与苏轼并称为“苏辛”,其实辛弃疾比苏轼之词相比,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的词表现失路之悲、家国之忧、不平之气、愤懑之情,同时也不乏农村风光、自然景色的描写。

真正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豪放是辛词的主要风格,但有的作品浓纤华丽似花间体,有的明白通俗如话,有的轻巧尖新,有的婉丽清畅,有的缠绵婉约。

更有的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的作品,可以充分看出辛弃疾兼收并蓄的才情与胸怀。

这首词是作者被罢官闲居农村时为鼓舞爱国志士陈亮而写的。

词中前九句为一层,用浪漫的手法,和着澎湃的激情,刻画出一位横戈跃马的英难形象。

“可怜白发生”一句作结,词义陡转,流露出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

戛然而止,但却韵味无穷。

我读前面九句仿佛眼前出现了快速的电影镜头,词

17

人一身戎装,驰骋在沙场之上,所向披靡,杀敌制胜。

让人热血沸腾!

词中耐人寻味的是“醉”字,一位爱国志士,却壮志难酬,只能在醉时,在梦境与幻觉之中实现自已的毕生理想,读来不能不让人敬佩这种至死不变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一生坎坷,报国无门,一腔忠情,寄之于词。

象《破阵子》这样豪气干云的词作着实不少,辛弃疾留传下词作六百余首,其中大部分都是抒写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思想。

如《水龙吟》“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凭谁

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贺新郎》“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越读辛词,才越能了解爱国二字原来是如此热血、如此深情、值得人用一生去追随。

有人说苏辛同为豪放派词人,其实仔细比较,两人还是各有特色,苏词之放,表现为超逸放旷;辛词之放,则表现为悲

壮激昂,同样抒发政治失意的情怀,苏词“人生如梦,一尊还

 

篇仍大呼“枉了冲冠发”毫无出世之意。

苏辛在我心目中都是

最为伟大的词人,如果我能走进辛词,我会愿作“倩何人唤取,

让英雄不再寂寞!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

 

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写元宵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别致处令人最为难忘。

上阕把元宵夜的繁华热闹渲染得目不暇接,下阕中众

多丽影香风都非作者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

是她!

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

“众里寻她千XX”词人费去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想,

19

“蓦

才换来这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

词中也充分体现了辛弃疾不随流俗,孤芳自赏的高洁情怀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又何尝不是古往今来所有在事业上苦苦追求者的最高境界啊!

木兰花慢

辛弃疾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

恒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苏轼的《水调歌头》咏月词可谓前无古人,而辛弃疾的这首中秋送月词可说后有来者。

辛弃疾驰骋想象的翅膀,连用七问,把有关月亮的优美神话传说和比喻交织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绚丽图画,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20

有趣的是词人觉得月亮像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

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亮的玉殿琼楼。

尤其是“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这句话象神语一样猜测月亮围绕地球旋转这个自然现象,比哥白尼发现地心说还要早三四百年。

少年才俊情深若此—元好问

摸鱼儿

元好问

乙丑岁赴并州,道逢捕雁者,云:

“今日获一雁,杀之矣。

其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

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

21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元好问其实是金朝遗民,当时金宋并峙,算起来也把元好问

放在宋词人之列。

这首词写于作者十五岁,可以说是出笔不种忠贞不渝的情操是作者很礼赞的,从中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烈、执着的爱。

在词中我仿佛看到一对大雁穿越雪山低谷,缓缓飞行,它们相依相伴,鸣叫应答。

可是一支利箭使它们瞬间分离,今后万里征途,孤零零的身影,让幸存者如何独自面对?

这怎会不让它伤悲哀鸣到投地而死呢?

金国被蒙古所亡,词人宛如失去伴侣失去寄托,他对祖国真挚的爱就象大雁一样忠贞不贰。

读宋词感动于诸多词人的爱国深情,元好问当时只有十五岁,可词中表现出的沧桑之感,无疑是当时战乱连连,亡国之悲造成的。

“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也是对人间至情的深切赞许,古代传说中就有“化蝶”的动人故事,但

22

是连大雁都能如此,不能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啊!

孤芳自赏不入俗流—陆游

、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数日来埋头于宋词书卷,不觉已写下近洋洋万言,宋词美她美得有个性,她美得有内涵!

千百年来,“宋词”已成为美文佳艺的典范,具有不可替代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我觉得宋词的一缕幽香,便如陆游词中的一枝梅花,淋风沐雨,穿越千年尘埃,芳香如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