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94160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考试内容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基本属性

(2)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3)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

(4)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考查方式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形式均会出现。

主要通过材料考查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及变化,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和意义。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是简答题的潜在考点。

三、考点分析

1.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基本属性

(1)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分类

①按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②按自然资源的自我再生性质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3)自然资源的属性

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

2.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历史时期

能源结构

形成原因

前煤炭时期(木柴时代)

以木柴、水力等作为基本能源

生产力不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少;木柴、水力分布广泛、获取容易;人们对煤炭的认识处于初级阶段,开发利用程度低

煤炭时期(煤炭时代)

以煤炭为主

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

20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以煤为主的“煤炭时代”

后煤炭时期(石油时代)

以石油、天然气为主

内燃机的问世,汽车、飞机、船舶制造业兴起使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

3.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

(1)当前,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仍以煤炭为主,逐步呈多样化的趋势,石油、天然气、电力的比例有所上升。

(2)读“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图”,要求:

①了解这一时期(1978-2001年)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

②把握这一时期(1978-2001年)各种能源生产、消费比重的变化趋势。

③了解我国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

4.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历史阶段

起主要作用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社会阶段

农业自然资源(如地形、气候、水文等)

平坦的地形、温暖的气候、丰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等是农业文明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工业社会阶段

矿产资源

自然资源的储存状况和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

后工业化阶段

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

自然资源的作用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

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日趋弱化

四、考点训练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

完成2题。

1 .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              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

   ③增加森林面积                  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一是与人类排放量大,主要是化石能源燃烧有关,二是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有关。

因此其解决的措施应主要从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比重,推广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核能、地热能等,同时应保护植被,扩大森林面积,增加绿色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因此①③正确,④“提高单位GDP能耗”会加大能源消耗量,不符合题意。

 

2 .据下表分析,德班的气候类型是

 德班气候资料(测站:

29°50′S   31°2′E   海拔5m)

   月   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23.5

24.5

23.5

22.0

19.0

16.5

16.5

17.0

19.0

200

21.5

22.5

降雨量(mm)

118

128

113

91

59

36

26

39

63

85

121

 124

  A.  热带雨林气候    B.  热带草原气候   C.  热带季风气候  D.   地中海气候

【答案】:

B

【解析】考查气候类型判读:

常年气温在大约15°以上——热带气候,排除D地中海气候;降水季节变化明显,排除A热带雨林气候;降水总量不大,再排除C热带季风气候(最多月份在600、700毫米左右且年总降雨量2000、3000毫米);最多月份降水不大且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半年(南半球),干湿季明显,结合测站位置(可直接通过德班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和海拔,综合判读应为热带草原气候类型。

选B.

 

 图1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

读图1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2题。

3.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

  A.中国  B.美国  C.印度   D.日本

【答案】B

【解析】按照中国人口约13亿、美国约3亿、印度约12亿、日本人口约1亿,进行简单的计算即可得出人均煤炭的消费量最高的是美国。

4.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

  A.单位GDP能耗    B.碳排放量

  C.能源进出口量     D.煤炭自给率

【答案】D

【解析】图中仅显示出了煤炭的消费量,所以无法推知单位GDP能耗,选项A错;由于各国能源利用率不同,所以煤炭排放量也无法计算,所以选项B错;能源除了煤炭以外,还有石油、天然气等,所以无法推算出能源出口量,所以选项C错;根据图中给出的煤炭生产和煤炭消费量的比较数据,可以计算出各国的煤炭自给率,因此选项D对。

5.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能是不可再生资源                    B.自然资源具有多用性          

C.自然资源的利用随科技发展而发生变化      D.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答案】BCD

【解析】考查自然资源基本特点。

其中太阳能为可再生资源,A错,其余均对。

选BCD.

下图示意挪威位置和地形。

挪威是世界上水能资源开发较充分的国家。

该国大型水电站多为高水头(电站水库水位与发电机组所在位置高差大)电站。

据此完成3题。

6.挪威大型水电站多为高水头电站的主要原因是该国

 A.海岸线曲折,多峡湾 B.多山地,河流落差大

 C.地形平坦,水网密布  D.河湖众多,少泥沙

【答案】:

B

 【解析】本组以北欧挪威地形位置图为背景,也有和我国三峡电站的比较成分,综合考查水电站问题。

水电站往往要综合考虑气候条件(降水、温差)、地质基础、地形条件(高水头落差大,建设在山区)、库区补给方式(冰雪融水、流域降水)、库区移民、库区泥沙、生物保护以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

挪威地处高纬度,冬夏温差和昼夜变化很大,夏季蓄能,冬季发电。

利用山地地形建设高水头电站,选B.

7.挪威为建高水头电站而修建的水库

 A.很少引发库区移民 B.水位季节波动较小

 C.占用大量耕地     D.可以保护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

【答案】:

A  

【解析】挪威地处高纬度,冬夏温差和昼夜变化很大,夏季蓄能,冬季发电。

利用山地地形建设高水头电站,一般是大坝和发电厂房分离,上游库区可利用天然冰川作用而形成的湖泊,淹没面积小。

加之挪威人口密度不大,条件恶劣的山区人口较小。

选A.

8.挪威消耗民用电最多的是

 A.照明 B.制冷 C.取暖 D.烹饪

【答案】:

C

【解析】挪威地处高纬度,冬夏温差和昼夜变化很大,夏季蓄能,冬季发电。

选C

【商榷】:

有老师认为6题选B.的确,水位季节波动较小有道理,因为该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但结合7题:

消耗民用电量最多的是“取暖”,说明消耗电有较大的季节变化,也说明水位会有较大的季节变化。

该题设计巧妙,试题需要有综合思维能力。

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

该作用可能

A.缓解全球变暖 B. 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海洋流速

【答案】A

【解析】本题提及的海洋“生物泵”作用,从其概念“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02浓度进行调节”,可知它对于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可能增加或减少C02浓度,进而可缓解全球变暖。

9.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

下列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符合事实的是

A. 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

B. 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

C. 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

D. 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

【答案】  B  

【解析】理解提示“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的盛行风驱动洋流,海洋通过辐射等形成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境。

赤潮的形成于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无关,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这不是信风。

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题。

10.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

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A a 增加 B. b 增加 C. c 减少 D. d 减少

【答案】:

B

【解析】城镇建设中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从而导致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同时也使城市的蒸发量增加。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

下图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回答3题。

11 .德班宜人的气候受沿岸洋流影响,该洋流自北向南的流向主要受控于

   A.盛行西风 B.盐度差异 C.陆地阻挡 D.水温特征

【答案】C

【解析】结合世界洋流模式图,应该是“厄加勒斯暖流”的一部分,故应该属于补偿流,受大陆阻挡改变方向。

12 .南非人均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是

   A.工矿业发达 B.人口数量大 C.森林覆盖率高 D.石油资源丰富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知南非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工矿业发达,能源消耗量大,所以排放多。

13 .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