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测试提高《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人教必修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9453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步测试提高《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同步测试提高《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同步测试提高《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同步测试提高《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同步测试提高《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同步测试提高《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同步测试提高《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同步测试提高《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同步测试提高《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同步测试提高《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同步测试提高《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同步测试提高《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同步测试提高《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步测试提高《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人教必修2.docx

《同步测试提高《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人教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步测试提高《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人教必修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同步测试提高《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人教必修2.docx

同步测试提高《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人教必修2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提高练习

一、单选题

1.1962年11月,苏共中央决定改组党的领导机构,在地方取消统一的党委会,分别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两个党委会互相独立,互不隶属。

该措施(  )

A.冲击了高度集中经济体制B.削弱了苏共对经济的领导

C.造成了工农业生产的混乱D.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2.-则笑话:

“叶利钦演讲:

‘多年来,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俄罗斯一直处在悬崖边缘。

现在,我终于可以自豪地宣布,赶跑了戈尔巴乔夫,俄罗斯终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这个笑话意在表达(  )

A.反对戈尔巴乔夫改革B.对叶利钦的支持

C.赞成苏联解体D.对俄罗斯现状不满

3.在苏联历史上他结束了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时代是苏联充满动荡的历史上一个少有的、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

然而,就是这个表面繁荣的时代,隐含了种种危机,积累了无数矛盾。

文中的“他”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4.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大规模开垦荒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B.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C.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

D.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

5.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人均粮食产量比1913年还要低。

同年,中国各地的粮食供应紧张。

这一时期中苏两国农业出现的问题(  )

A.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实施B.导致了市场经济模式转向

C.动摇了对计划经济的崇拜D.制约了中苏两国工业的发展

6.1962年,苏联经济学教授利别尔曼发表《计划·利润·奖金》,提出以利润、奖金等刺激生产。

他的建议(  )

A.在赫鲁晓夫时代受重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重视

B.在赫鲁晓夫时代受重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批判

C.在赫鲁晓夫时代受批判,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重视

D.在赫鲁晓夫时代受批判,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批判

7.赫鲁晓夫退休后,曾订购水管和营养液混合剂,进行无土栽培实验并取得成功,当他发现栽培出的黄瓜和西红柿因为成本太高而市价昂贵时,便再也不提这件事情了。

赫鲁晓夫之所以对此事缄默,是因为他(  )

A.对盲目决策有所反思B.认为对农业投资很不够

C.对国营农场改革耿耿于怀D.知道经济体制弊端重重

8.“赫鲁晓夫是个不切实际的人……往往只凭心血来潮而不是深思熟虑,但他不受教条束缚,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个务实主义者”。

与材料强调的观点最一致的是(  )

A.重视苏联重工业的增长B.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C.大力开展种植玉米运动D.大力发展苏联的集体经济

9.赫鲁晓夫在《回忆录》里说:

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有担心,生怕“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

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A.引起了社会动荡B.只能在旧体制内徘徊

C.面临巨大的阻力D.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

10.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

“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垮了。

”苏联“垮了”的根本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革失败

B.西方的“和平演变”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的恶果

11.在西方,他被捧为推倒柏林墙、结束冷战和改变世界的英雄;而在俄罗斯,他更多地被视为毁灭一个伟大国家的“叛徒”。

“他”的经济改革()

A.承认企业的独立地位B.取得一定成效,但未突破传统

C.使农业得到加速发展D.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12.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

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是(  )

A.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

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D.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13.1946年后,由于苏联政府不断增加自留地的农业税额,农民不堪重税,纷纷砍掉自家果树,杀掉喂养的牛猪。

为减轻农民负担,赫鲁晓夫推行的改革措施是(  )

A.鼓励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种植B.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C.允许庄员拥有一定自留地D.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14.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政府采取许多物质刺激的措施,如允许农民拥有半公顷私人土地;当完成上级任务后,剩余产品可以在自由市场出售;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增加肥料等。

这反映出勃列日涅夫改革(  )

A.突破了原有的经济模式B.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平衡

C.把农业作为改革的重心D.注重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15.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说:

“改革就意味着坚决果断地破除已形成的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

”这主要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将以政治改革为突破口B.将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

C.试图利用市场调节经济D.宏观决策出现重大失误

16.在苏联的发展过程中,不同领导人的政策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列宁直接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B.斯大林领导苏联的经济建设,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商品货币关系

C.赫鲁晓夫的改革的重点是农业领域,并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全面否定

D.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17.下面是美苏历年发电量对比示意图(以美国数据为100%)。

据此可知(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促进工业恢复

B.二战后苏美电力工业差距日益缩小

C.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初见成效

D.二战后斯大林模式刺激苏联工业增长

18.苏联历史上某时期,苏共中央在三年内先后通过了以下决定:

《关于改善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社会主义国有生产企业条例》《关于进一步改进国民经济贷款和核算的措施以及提高贷款在生产中的刺激作用的决定》《关于国营农场和其他国有农业企业转入完全的经济核算制的决定》这些决定的通过旨在(  )

A.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B.奠定工业化的经济基础

C.推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D.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19.前苏联电影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和时代烙印,如某一时期涌现出的《斯大林综合症》《1953年寒冷的夏天》《国际女郎》《摇滚式的悲剧》等电影。

这些电影主要折射了(  )

A.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B.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C.勃列日列夫的军备竞赛D.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20.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

“加里曼:

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

柯西金:

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

加里曼:

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

柯西金:

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

……”这段对话针对的是(   )

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8~1980年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

 年份

阶层

 1928年

 1939年

 1959年

 1970年

 1975年

 1979年

1980年 

 工人和职员

 17.6

 50.2

 68.3

 79.5

 82.9

 85.1

 87.9

 工人

 12.4

 32.5

 48.2

 56.8

 60.9

 60.0

 61.7

 职员

 12.4

 17.7

 20.1

 22.7

 22.0

 25.1

 26.2

 集体农民

 2.9

 47.2

 31.4

 20.5

 17.1

 14.9

 12.1

 个体手工业

 74.9

 2.6

 0.3

 0.0

 0.0

 0.0

 0.0

(注:

l928年,苏联尚有4.6%的地主。

资料贾春增(当代苏联社会等)、辽宁社科院社会学所《阶级、阶层及社会流动》等整理)

报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变化进行探讨(要求:

至少形成一个观点,并史论结合进行概括分析,史科与史实要相互印证)

22.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

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

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

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1962年”可知,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依据题干“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两个党委会互相独立,互不隶属”,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把苏联党和国家管理体制由原来的“条条”管理,转变为“块块”管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体制上的不足,没有实现扩大企业和农民的自主权,仅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也造成管理层面的地方保护主义,造成了工农业生产的混乱,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故选C。

2.【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俄罗斯一直处在悬崖边缘”、“赶跑了戈尔巴乔夫,俄罗斯终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可知,笑话表达了对俄罗斯现状不满,故D项正确。

反对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题干的主旨,故A项错误。

B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D。

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

斯大林执政期间的苏联曾面临着长达数年的抵御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战争。

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均与题目中的信息“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不符,故排除AD两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大规模开垦荒地和提倡种植玉米的举措具有乱指挥和反复折腾的特性,与题目中的信息“结束了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不符,故排除B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即“少有的、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

但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由于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

这使得整个国家如一潭死水,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了困境,即“隐含了种种危机,积累了无数矛盾”,C项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C。

4.【答案】C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体系的修修补补,并未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C错误,符合题意;ABC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对中苏两国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题干中中苏两国农业出现的现象是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中苏两国农业的落后,将在原料、资金、市场等方面制约工业的发展,故D正确;早在20世纪的20年代后期,苏联就作出了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决议,故A在时间上不符合苏联的史实,排除;苏中两国正在实行或即将建立单一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B错误,排除;苏联在当时仍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即将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C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选D。

6.【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依据材料可知,“利别尔曼建议”实质就是要给企业部分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这个建议理论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实践上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但并没有提出利用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也没有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它符合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特点,在赫鲁晓夫时代受重视和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重视,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由于执意于美苏争霸,重工业又被重新重视起来,“利别尔曼建议”被冷落,故A项正确;BCD项均不符题意,排除。

故选A。

7.【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当他发现栽培出的黄瓜和西红柿因为成本太高而市价昂贵时,便再也不提这件事情了”可知,赫鲁晓夫意在明确对失败改革的反思,A项正确;B项说法体现不出“投资”,排除;CD项不是材料信息的主旨,排除。

故选A。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的改革,考查对材料和基础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但他不受教条束缚,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个务实主义者”可知赫鲁晓夫时期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符合材料,故B正确;重视苏联重工业的增长不符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故A项错误;玉米运动是不切实际的表现,故C项错误;发展苏联的集体经济不是其措施,故D项错误。

故选B。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生怕‘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赫鲁晓夫在改革中左右徘徊,不敢冲破旧体制,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赫鲁晓夫改革引起了社会动荡,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面临巨大的阻力,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不敢突破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

故选B。

1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垮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体制”的固有弊端所积攒的历史问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最终把苏联搞垮了,故C符合题意;A项所述是苏联“垮了”的直接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所述材料无体现,排除;D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C。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知识点,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在西方,他被捧为推倒柏林墙、结束冷战和改变世界的英雄”、“在俄罗斯,他更多地被视为毁灭一个伟大国家的‘叛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他”指的是戈尔巴乔夫。

据此判断选项:

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推行了“加速发展战略”,突破了传统经济模式;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农业状况堪忧,排除;D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影响,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故选A。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加速战略”可知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戈氏的改革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经济改革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故D项符合题意。

A属于赫鲁晓夫改革措施;B是斯大林时期经济政策;C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措施;ABC不符题意,故选D。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于苏联政府不断增加自留地的农业税额,农民不堪重税,纷纷砍掉自家果树,杀掉喂养的牛猪。

为减轻农民负担,赫鲁晓夫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B正确;AD属于赫鲁晓夫改革措施,但不符合材料主旨;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如允许农民拥有半公顷私人土地;当完成上级任务后,剩余产品可以在自由市场出售”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故D项正确;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并非突破了原有的体制,而是在体制框架下的小修小补的改革;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依然重点发展重工业;C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方面。

故选D。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改革主张改变斯大林体制,运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故C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到政治改革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交代,排除;D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宏观决策出现重大失误”的结论,排除D。

故选C。

16.【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在苏联的发展过程中,不同领导人的政策的知识,旨在考查知识的迁移、分析、认知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故A符合题意;斯大林领导苏联的经济建设,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故B表述错误,排除;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未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全面否定,故C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戈尔巴乔夫的思想实际上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故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17.【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苏电力工业的知识,旨在考查提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的发电量不断上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故B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工业的恢复,故A表述错误,排除;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故排除C;D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B。

18.【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综合材料中的决定可知,此时的苏联已经不是斯大林时期致力于发展重工业的时代,更不是苏俄刚刚建立的时期,而是处于斯大林之后调整和改革时期,也即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改革旨在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更多的强调的是权力的下放,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前苏联电影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关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斯大林综合症》、《1953年寒冷的夏天》、《国际女郎》、《摇滚式的悲剧》”,可以看出此时的电影否定斯大林模式,倡导西方的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新思维”思想,主张用摈弃斯大林时期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和题意。

故选D。

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来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其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这与题干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新在利用市场,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斯大林模式强调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于1985年,与柯西金所处时代不符,排除D。

21.【答案】示例:

观点1:

苏联工人和职员比重持续增长,第二产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主导.1928~1939年,苏联工人及职员人数大幅度增长,是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并实现工业化的结果.苏联工业化取得了突出成就,但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对滞后,国民经济畸形发展;形成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重工业与轻工业、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等结构性矛盾,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导致苏联社会矛盾的尖锐。

观点2:

苏联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畸形发展.苏联工人和职员增长迅速,表明工业化、城市化成就显著;集体农民在1939年有较大增长,地主阶级被消灭,表明农业集体化得以实现;此后集体农民持续下降,表明苏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但苏联片面重视重工业、军事工业,最终导致国民经济畸形发展,激化了工人与农民、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重工业与轻工业、第二产业与第一、三产业等矛盾,成为苏联解体的内在隐患。

观点3:

苏联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地位,个体经济很快被消灭.苏联推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形成了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单一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经济中,工业经济不断扩张,农业经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提高了苏联的工业化程度。

但由于缺乏多种所有制经济作为补充,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滞后;这些结构性矛盾和产业结构的缺陷,后来虽然有所改革,但未从根本上解决,最终导致苏联社会矛盾尖锐,最终引发苏联解体。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苏联推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形成了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公有制经济中,工业经济不断扩张,农业经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提高了苏联的工业化程度.但由于缺乏多种所有制经济作为补充,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滞后;这些结构性矛盾和产业结构的缺陷,后来虽然有所改革,但未从根本上解决,最终导致苏联社会矛盾尖锐,最终引发苏联解体.

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

22.【答案】

(1)美国: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苏联: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缺乏正确的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解析】

(1)本题考查自由放任和计划经济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自由放任”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的问题,可以依据1929年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来分析归纳。

这场大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自由放任模式的消极影响,所以依据这个来分析即可。

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很明显,只要依据这个弊端的表现来分析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即可。

(2)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的问题,解决本题只要明确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即罗斯福改革的实质即可得出正确的结论。

关于这种变化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发生的变化问题,不要错答成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只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本题考查苏联和中国的改革的相关知识,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

关于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的问题,需要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入手分析,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