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班主任教育案例4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9473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班主任教育案例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六年级班主任教育案例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六年级班主任教育案例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六年级班主任教育案例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六年级班主任教育案例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六年级班主任教育案例4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六年级班主任教育案例4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六年级班主任教育案例4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六年级班主任教育案例4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班主任教育案例4篇.docx

《六年级班主任教育案例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班主任教育案例4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班主任教育案例4篇.docx

六年级班主任教育案例4篇

  我执教的《认识平行》一课主要依据《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学建议》第16条中“要善于筛选和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尤其重视典型错误资源的捕捉与利用”为重点来进行教学设计的。

垂直与平行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

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本册教材中是垂直与平行的概念教学在一节课进行,因为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实际上只有相交和不相交(即平行)两种关系,因此我想把第一种不相交(即平行)的关系及画法解决后,再进一步学习相交中的特殊情况——垂直。

基于以上考虑,我将画平行线的方法提至本课进行教学,垂直一部分内容放到下节课研究。

这样的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有待于和老师们进一步共同探讨。

  一、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老师们也一定能体会到,在教学平行线时,理解“同一平面”是绕不开的坎,不能不讲,但形式化的讲解,并不能促进孩子们的理解,讲得过深,也没必要。

教学中对此的处理,重在让学生利用具体的生活事例支撑起抽象的数学术语。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铅笔掉在地上出现的三种情况入手,都掉在地上、都掉在凳子上、一枝掉在地上一枝在凳子上,让学生直观地体会,都掉在地面上和凳子上就是我们数学上所说的“同一平面”,出示完“同一平面”这个概念后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再说一说自己对“同一平面”的理解,这样的创设使学生个体的注意力更能有效地集中在问题的“焦点”上,思维指向性的有效值就更能趋向于知识的内部建构,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就更加牢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认识平行与相交”的处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现实的”数学学习内容,既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

  在认识平行与相交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通过画两枝铅笔掉在地上还可能是哪些位置关系入手,让学生动手画出两条直线不同的位置关系,学生主要出现了相交、平行、暂时不相交三种情况,也有个别同学悄悄问我:

“老师,还有一种两枝铅笔重叠在一起的情况。

”于是,我和这个孩子交流说,这样的情况会发生,但你想一想可能性大不大?

孩子思考后说不大。

其实,类似这样越是动态生成、流程灵活的课堂,我想越需要我们老师有力的引领,需要老师对生成信息进行合理筛选点化。

但无论如何,关键是在引导生成的过程中,寻得一个最佳平衡点,生成要根据目标来导向,既可作放大性处理,也可委婉搁置,还可以作缩小化处理。

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我通过比较合理地筛选,对“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产生的问题更集中,更能有效生成“相交”与“不相交”两种情况。

之后,在给这些情况分类的时候,由于学生忽视了“直线”的特性,导致其在判断两条直线是否真正相交时出现了分歧,于是我牢牢抓住这一错误资源,通过分析、比较,以及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错误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而真实的课堂正是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的。

同时,在引导、比较的过程中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具深刻性、求异性,使教学过程更显实在。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仅巩固了学生对“直线”的认识,我也预设到学生在自己的白纸上延长直线后无法得到相交,利用课件展示只要这个平面足够大,就能看到相交的情况,在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的思想教育。

  三、对“画平行线”的思考。

  在画平行线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我设计了用窗户作平移运动,先尝试画窗户的竖框平移前后所在的两条直线,观察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发现是互相平行之后再来小结刚才画平行线的方法,并通过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进行巩固与深化画法。

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堂的生成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随机性,我们所营造的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就必须结合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

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开放的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结合具体的教学场境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

在画平行线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想到要借助平移来画,“怎样保证尺子在平移时不发生偏斜?

”是学生在探索画法时生成的问题,在启发下,学生很自然将先前习得的“窗户平移”经验迁移到平行线的画法上。

我在巡视画平行线的过程,发现学生涌现出许多新的想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也暴露了许多新的思维。

有的超常合理,有的则古怪荒谬,这时就需要老师能随机应变、善于选取和利用。

比方说,有个孩子用三角形的一个角在直尺上平移,我抓住这个资源,让学生说说这样平移有什么问题,学生马上想到这样平移不够规范,容易歪掉,导致两条直线不平行。

是啊,真实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的反映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

对一些学生的“奇妙见解”,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发挥教学机智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学资源。

在画平行线的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主动从学生的视角看待学习过程,分析学生在画平行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惑,并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

一方面,注意沟通用已有的工具画平行线和用直尺、三角板画平行线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利用已有工具画平行线的局限性,自然产生怎样画出符合一般要求的平行线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引导学生学习用直尺、三角板画平行线的过程中,也没有和盘托出,而是注意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自主解决问题。

并通过适度、及时的引导,以及筛选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使得学生有效地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理解了画平行线的一般方法。

  不足:

  在课堂中,由于学生产生的资源有不可预测与不可再现,这些活资源的生成,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寻找教学资源;学会捕捉,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充当活动信息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催化剂”,承担“信息重组者”、“学习指导者”的新角色。

教师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并对生成的信息进行选择、整合与提炼,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把尴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这就需要教师拥有较高的教育智慧。

  课堂,让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生成资源不应是教师预先设计好,而是在教学中随机产生的。

教师应善于筛选和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情去作灵活、及时的应变处理,生成出符合学习实际的新资源,实践有效的生成,把学生引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让课堂变得更有智慧。

  在当班主任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也明白对孩子的教育要从真心开始,真诚是打开彼此心灵的钥匙,让孩子们感受到你的真诚,他们就会信任你,就喜欢与你交流,说出他们的心里话,真心而真诚的沟通,就会使教育事半功倍。

  我班有一个王姓的女孩,因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从小她就有些娇生惯养,比较自我,责任心不强,学习意识淡薄,成绩偏差,也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女孩,在与她现在妈妈的沟通交流过程中,也能感受到这位母亲很想带好这个孩子,但由于对爷爷奶奶等女孩亲戚家人的顾虑,她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些缩手缩脚,有些担忧。

所以,在孩子刚上初一的时候,我就任命她为寝室长,培养她的责任意识,她刚开始说自己不行,我就将寝室长需要承担的工作说得非常简单,是一件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情,她听了之后觉得对于她并不难,而且因为她没住过校,对这份工作也有些好奇,于是也就爽快地答应了。

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她为了完成好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首先就要有责任心,安排好寝室值日工作,并且每天都要提前检查值日卫生情况;其次还要处理好自己与同学间的关系,以方便自己在管理寝室纪律时能够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再次她还要非常细心地关心室友们的生活,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她们的困难与烦恼,为老师与同学之间建立沟通的通道,与老师一起努力为她们排忧解难。

在这一过程中,她逐渐培养了自己的责任感,也学会了体谅他人,关爱他人。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和谐,因此帮助她协调好与家人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与她谈心的时候,我并没有一开始就说及她的家事,而是逐渐地先引导她学会体谅、感恩和回报,这种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孩子从内心去感受周围人对她的关爱,也能去理解父母、长辈对她的教育。

而这一品质形成的过程,就是在我与她一次又一次地真诚交流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她把我当成她的知心朋友,学习上、生活上以及家里的事情都愿意主动与我谈,我告诉她很幸运,身边有这么多人关爱她,尤其幸运的是她能遇到现在这位也非常爱她的妈妈,同时我也让她体会她现在的妈妈也很不容易,既想好好教育和帮助她,同时也有来自其他人的压力,让她明白她在这件事情上也是非常关键的,她的主动交流与表现将会让她现在的妈妈更容易、更轻松地做好很多事情。

孩子确实体会到了我言语中的真诚,她开始尝试和努力地与家人拉近距离,经过两年多的成长变化,她现在不仅提高了学习成绩,与家人相处得也非常开心融洽,她的妈妈为此还来到学校感谢我对她孩子的引导教育。

说到这些事情时,她不由地热泪盈眶,感激之情不言而喻。

  感悟:

  人与人之间确实需要真诚来搭建沟通的桥梁,它就似涓涓细水一样,慢慢地流进人们的心田,在这片清澈的田地间,人们消除了隔阂,加深了情感,心近了,一切事情也就简单了。

  对学生的教育,不仅需要用真诚来开启心扉,更需要用爱心来维系,因为爱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露,它能化干戈为玉帛,化戾气为祥和。

在爱的感召下,我们能建立起愉悦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们也会在爱的浇灌中让心中的阳光更明亮。

  记得那是我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第五年,班上有个学生叫徐伟,胖乎乎的,能说会道,是个挺可爱的男孩。

可是在学习方面他给人的感觉就没那么好了,上课时思想老是不能集中,做作业时动作很慢,老是磨蹭磨蹭,而且不肯动脑筋,回家作业经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小组长每天都向我告状。

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他口头上答应得好好的了。

可他就是“勇于认错,坚决不改”,他依然我行我素,毫无长进,每次我都要被他气晕了,我的心都快冷了,多少次想想还是算了,或许他是根“朽木”。

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要尽最大的力量去转化他!

我把心一横:

不转化你,誓不罢休。

他无进步,或许是他没有明确学习目的,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没有真正要做个他人喜欢的人的思想。

  为了转化徐伟同学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我先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好孩子的思想。

于是我再找他谈话,谈话中:

“你想改正错误吗?

想做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

”“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认真完成作业。

”“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

”“好!

”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

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

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朱倩)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伴的力量。

事前,我先对这个女同学(朱倩)进行了一番谈话:

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督促他使其进步。

朱倩同学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助他。

有时,朱倩同学也会显得不耐烦,说徐伟不太听话,不太乐学……此时,我就跟朱倩同学说:

要有耐心,慢慢来。

后来,徐伟同学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鼓励他们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朱倩同学的帮助。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

他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为此,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我想,“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说得一点儿也没错,我们的孩子就需要用爱心和耐心去感化。

  从这个教育故事我深刻的认识到,怎样做一个好的班主任。

  一、以人为本,爱心感化。

  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

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

“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

对于徐伟这样的孩子,要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

“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二、同伴相助,友情感化

  同学的帮助对他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 时胜过 老师的力量。

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

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

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

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在转化后学困生工作中就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常言道: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落后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正确引导。

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

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跟他坐,给予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从而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一个好学生。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班主任应以赏识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也正由于有了老师对他的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才使他找回了自信。

  我当班主任的年数不多,可在班级里总会发现几个孩子,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打、骂、欺负同学,甚至无缘无故的就去打同学。

以前我总是苦口婆心地给他们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但是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孩子没有太大的改变。

通过观察了解才明白孩子具有这样的行为不仅是品德问题,还有其心理问题。

如何对这些孩子的打人行为改进呢?

通过思考、实践,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案例介绍:

  班中有一个男生,名叫张冲,长的人高马大,学习成绩也一般。

记得我刚接班,就有人频频来报告:

“老师张冲打我。

”问他们原因,好像没有什么大事,就是玩玩就打了,于是我就找他教育了一番,可是接下来天天都是这样,难道是他就是有这个爱好?

喜欢打人?

怎么办呢?

于是我找来了他的家长,了解一些情况令我惊讶的是,他父母告诉我:

“老师,孩子不乖,你打好了,他就是这样,我们没有办法,只能打。

”看着他们,我想孩子喜好打人的毛病要改掉,还要连同他的父母的这种错误的想法一起改掉,其实这个孩子一点也不笨,脑子还挺聪明的,就是喜欢打人,于是我的心里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改掉这毛病。

  二、案例分析

  从上述案例介绍可以看出,这位同学有喜好打人的坏习惯,只要他有空,他就会找任何理由,任何方法,随时随地打人,我想:

或许

  他有一点攻击性的行为。

所谓攻击性行为就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于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儿童攻击性行为常表现为:

  

(一)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

这类孩子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事事好与人争第一,一旦同学在某个方面超过自己他就会表现出反常行为,与人争执、打斗,发泄内心的不满。

  

(二)爱惹事,自控力差。

这类孩子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同学,课间常因自控力差而与同学发生摩擦,导致出现攻击性行为。

  (三)情绪不稳定,好冲动,时常乱发脾气。

这类孩子往往在家中娇生惯养,家长拿他没办法,稍有不顺,便耍性子,自我中心意识强,容不得别人的批评。

  综上所述,可以判断此生还不具有攻击性行为,而是一般的打闹行为,他随儿童的发展和有效的心理咨询教育是可以逐步改变的,能够改好的。

  三、教育方式

  针对此生的行为特点,我认为需要老师和家长对他进行共同矫治,方法如下:

  1.作为班主任,不能讨厌、歧视这个学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思想和品德问题,粗暴地训斥、打骂、处罚,从而引起他的自卑心理,造成精神压力或情绪波动,引起反抗心理,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而要多关心,多理解,使其感到温暖而有触动,有悔意,为教育引导打下基础。

  2.通过调查,我认为案例中孩子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应该是家庭不良的教育因素影响。

父母的原因之一应该是家庭不良的教育因素影响。

父母关系不和,市场经济不紧气后,他的父亲失业了,家里只靠母亲一人赚钱,父亲整天在家玩电脑,母亲有无比的怨气,但为了孩子,这个家还维持着。

所以孩子家里的现状是很令人头疼的。

父母每每听到班主任“告状”,不是辱骂就是棍棒相加。

针对他的情况,我实施了一些干预措施。

首先改变其家庭教育环境,我和他父母进行了一次诚恳的谈心。

通过谈话使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

要求他的父亲趁现在呆在家里不上班,多抽一些时间来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

要求母亲能在休息日多陪孩子聊聊天,知道孩子心理的想法。

当孩子有错时,应耐心开导,而不应辱骂、踢打的教育方式。

另外,我还要求他的家长禁止孩子看暴力影视片,或者帮他分析,提高他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他学习、模仿片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行为。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多次进行家访,汇报孩子在校的表现,了解孩子在家的活动情况。

  3.利用集体的力量影响他,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他打人,被扣分了,我就利用晨会的时间,严厉地告诉他,他的行为影响了全班的荣誉,也让他明白,要不打骂,与同学团结友好的相处,同时我也让全班同学都关心他,安排最好的学生与他同坐,一有进步就表扬,使他对自己有自信心,使他在大家的善意帮助下,在众多的榜样示范下,逐步向好的方面发展。

  4.发挥孩子的长处,改善孩子的打人毛病。

经过多次观察,我发现孩子比较喜欢帮助周边的同学,于是,我就看好了孩子的这优点,鼓

  励孩子,让他去帮助班级中需要帮助的同学,我也抓住时机,常常表扬他。

我还把他找来,轻声鼓励他:

对别人动手并不能解决问题,不是男子汉所为。

只有为别人着想,为大家服务,给班集体争光,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这样孩子有了事干,就慢慢地忘记了打人,班中的同学看见孩子的优点,也渐渐忘记了孩子打人的缺点,与孩子交朋友,一起玩了。

在帮助他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平时又打又闹的孩子,站在我面前,也会变得拘谨,做了错事时眼睛不敢正视我,说话声音小得像蚊子嗡嗡。

和其他的孩子谈话也出现这种情况。

于是,我和孩子们交谈时尽量做到平等地对待他们。

我让孩子和我面对面地坐着,如果孩子是站着的,我就蹲下说话,这样感觉距离较近。

  当学生向着目标努力时,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加以赞赏,加以鼓励,加以强化。

进步可能是细微的,那么我们就使用“放大镜”。

让学生自己相信“我也能成为好学生”,而且让这思想成为一种定势,化为一股前进的动力。

  外国一位哲学家曾有一个木桶理论,用长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个木桶,当你倒进水后,水会从最短的木板处流出来。

中国也有一句话“人生十指有长短,一母同胞有愚贤。

”是呀,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人,只有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关心每一个孩子,相信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的方法的,上述案例中的孩子,经过我的努力,以及他父母的帮助,终于逐渐从一个问题孩子变成了班级中的先进分子,虽然他偶尔还要“手痒”,但是他真的变了,变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