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 溶液 精品导学案20页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95589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 溶液 精品导学案20页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 溶液 精品导学案20页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 溶液 精品导学案20页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 溶液 精品导学案20页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 溶液 精品导学案20页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 溶液 精品导学案20页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 溶液 精品导学案20页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 溶液 精品导学案20页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 溶液 精品导学案20页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 溶液 精品导学案20页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 溶液 精品导学案20页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 溶液 精品导学案20页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 溶液 精品导学案20页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 溶液 精品导学案20页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 溶液 精品导学案20页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 溶液 精品导学案20页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 溶液 精品导学案20页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 溶液 精品导学案20页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 溶液 精品导学案20页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 溶液 精品导学案20页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 溶液 精品导学案20页doc.docx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 溶液 精品导学案20页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 溶液 精品导学案20页doc.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 溶液 精品导学案20页doc.docx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精品导学案20页doc

学习内容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

(1)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3.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4.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导学过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预习检测:

1.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B.只有水才可以用作溶剂

C.溶液都是纯净物D.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

2.将下列物质分别放入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泥土B.蔗糖C.植物油D.碳酸钙粉末

3.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A.牛奶B.澄清的石灰水C.泥浆D.液氧

4.某液体若是溶液,其必然是()

A.长期敞口放置不会析出沉淀

B.一种固体溶解在一种液体里

C.只由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混合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至少由两种物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二、课堂探究

合作探究一溶液的形成

问题讨论:

(1)溶液的概念是什么?

(2)从溶液的概念中可以发现它的特征有哪些?

媒体使用:

展示五种液体:

红色(品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设问]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食盐、蔗糖分别加入水中

3、交流: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现象]蔗糖、食盐都消失在了水中。

[结论]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4、展示

(1)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2)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5、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例如:

水。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合作探究二溶液的组成

1、问题讨论:

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溶剂是什么?

交流:

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2、媒体使用:

用多媒体投影出表格,让学生实验

碘、高锰酸钾分别加到水和汽油中出现的现象

3、[交流]请一组同学将他们的实验现象、结论展示给大家。

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4、展示:

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

5结论: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问题讨论

合作探究三:

乙醇溶于水

1、交流,小组展示

问题讨论:

①乙醇能否溶于水?

②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物质?

交流:

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不分层。

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

2、结论:

液一液互溶:

量多一溶剂,量少一溶质通常:

水是溶剂

合作探究四:

乳化作用

水和植物油、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分别出现的现象。

1交流:

把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分层。

在振荡过程中有一些小油滴分散在水中,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

2问题讨论:

这样的液体稳定吗?

3交流:

水、植物油和洗涤剂混合起;,振荡前分层,振荡后形成均一的泡沫,静置后泡沫仍均匀,不分层。

倒掉液体后试管较于净。

我们把这样的液体叫乳浊液,

结论:

洗涤剂的分子结构中有亲水基(喜欢与水在一起的一端)和亲油基(喜欢与油在一起),当它接触油脂时,亲油基就会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这些小油滴不会聚集起;,又能随水流走。

化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三、达标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澄清、透明的

B.固体物质的水溶液下层比上层密度大

C.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是一样的

D.静止后有沉淀析出的混合物一定是溶液

2、下列各组物质里,前者是后者的溶质的是()

A.生石灰、石灰水B.酒精、酒精的水溶液

C.氯化氢、盐酸D.二氧化碳、碳酸溶液

3、甲和乙是两种可以互溶的液体(不是水),用8克甲和2克乙混合所得的液体为。

其中的溶质是,溶剂是。

若乙是水,则溶剂是。

学习反思

 

学习内容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

(2)第2学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导学过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预习检测:

1、夏日里想随时喝到凉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冰箱”,即把一种化学试剂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就可以形成低温小环境。

这种试剂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A、食盐B、硝酸铵C、蔗糖D、氢氧化钠

2、严冬,我国北方某些城市曾用食盐融雪,这里食盐所起的作用是()

A、与坚冰发生化学反应使之融化

B、使冰的熔点降低从而促使其融化

C、主要为了加大摩擦力防止人们滑倒

D、起消毒杀菌作用

二、课堂探究

合作探究一:

物质溶于水时能量的变化

1、问题讨论:

物质溶于水时:

①温度不变②温度升高③温度下降

水中加入的溶质分别是NaCl、NH4NO3、NaOH

2、交流:

实验方案:

将温度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温度并记录;向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用玻璃棒迅速搅拌,读出温度计的刻度并记录。

对另两种固体做同样的实验。

溶解现象;用手触摸各烧杯外壁,NaCl溶液的烧杯无明显变化,盛NH4NO3溶液的烧杯较冷,盛NaOH溶液的烧杯壁较热。

3、展示:

结论:

NaCl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NH4NO3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溶解时吸收热量;NaOH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溶解时放出热量。

[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都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4、分析:

溶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

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在水的作用之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拆开,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给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此溶解过程向环境放出热量;反之则溶液的温度降低,此溶解过程从环境吸收热量。

三、达标检测

1、动物摄取食物养料必须通过消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使食物充分发生化学反应

B.食物分解后便于吸收

C.食物被消化后变成溶液才便于充分吸收

D.食物搅拌均匀后便于吸收

2.如下图所示,向小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一定量的物质,右侧U型管中的液面未发生明显变化,该物质是()

A.浓硫酸B.氢氧化钠固体

C.蔗糖固体D.氧化钙固体

 

学习反思

 

学习内容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2溶解度

(1)第3学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导学过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预习检测:

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A.非常浓的溶液

B.很稀的溶液

C.增加该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D.增加该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2、能证明某Cl溶液在20℃时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是()

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结果溶液变稀;

B、取少量该溶液,降温至10℃时,有Cl晶体析出;

C、取少量该溶液升温,无Cl晶体析出;

D、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Cl晶体,晶体质量不再改变。

3、室温时,从100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取出10g溶液,那么剩余的硝酸钾溶液()

A、还是饱和溶液B、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C、硝酸钾质量没变D、硝酸钾和水的质量没变

4、在下,在的溶剂里,种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的不饱和溶液。

5、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只有指明,才有确定的意义。

6、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的多少,将溶液分为、。

二、课堂探究

合作探究一: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实验:

1、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加入5g的氯化钠,搅拌、再加5g氯化钠,搅拌;再加5mL水,搅拌。

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

加入5g硝酸钾,再加5g硝酸钾,搅拌,……,加热,再加5g硝酸钾,搅拌,再冷却

2、交流

(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3、问题讨论:

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4、交流:

(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

5、展示:

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①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合作探究二:

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问题讨论:

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媒体使用:

投影展示

(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2)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

此说法对否?

为什么?

(3)“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则说明原氯化钠溶液不饱和。

”这句话是否正确?

3、交流:

学生思考,相互交流得出答案

4、展示

合作探究三: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1、问题讨论:

①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

②如何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2交流: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3、展示: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三、达标检测

1.室温下,饱和食盐水露置在干燥的空气中,过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这是因为()

A.氯化钠的溶解能力减小了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了

C.溶剂质量减小了D.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2.某温度下,一只烧杯中盛有20g水,放入2g熟石灰并搅拌,有白色固体沉淀到烧杯底部,则对于烧杯中的上层清液,说法错误的是()

A.是无色溶液B.是不饱和溶液

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是饱和溶液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的B.溶液都是混合物

C.饱和溶液都是浓溶液D.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水才可以作溶剂B.一瓶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都相同

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D.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5.下列关于石灰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饱和石灰水是浓溶液

B.饱和石灰水是纯净物

C.澄清石灰水一定是氢氧化钙的饱和溶

D.加热饱和石灰水有沉淀产生,溶液变浑浊

6.对多数固体物质,使其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时,一般可采取的办法是()

A.增加压强B.升高温度

C.加溶质或减少溶剂D.降低温度

7.关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B不饱和溶液的一定是稀溶液

C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D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8.使一杯接近饱和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常用的方法有、、。

学习反思

 

学习内容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2溶解度

(2)第4学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3、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了解溶解度曲线意义。

导学过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预习检测:

1.在一定____________下,某固态物质在____________溶剂里达到____________状态时所溶解的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

3.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________和________.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随压强的增大而________.

4.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

①溶质的性质②温度③压强④溶质的质量⑤溶剂的性质⑥溶剂的质量

A.①③⑤B.①②⑤C.①④⑥D.②③⑥

二、课堂探究

合作探究一: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问题讨论

2、媒体使用:

(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3、交流:

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要素:

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等量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

在100克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补充]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时,通常我们规定比较溶质的质量大小,单位用克。

[引导]结合上述总结及教师的补充,总结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四个要素。

4、展示

(1)固体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四大要素:

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5、[投影]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见课本。

溶解度/g

一般称为

<0.01

难溶

0.01~1

微溶

1~10

可溶

>10

易溶

合作探究二:

溶解度曲线

1、问题讨论:

(1)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

(2)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2、媒体使用:

课本上的图表

3、交流:

可得到以下信息:

①曲线与曲线的交点表示了两物质在某温度时有相同的溶解度。

4、展示:

溶解度曲线:

(1)含义: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作用:

可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3)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合作探究三: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问题讨论

(1)打开汽水(或某些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

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

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

(3)对于气体物质,研究它的质量方便,还是体积方便?

2、交流:

(1)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系。

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压强增大,溶解度增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3)对于气体物质,我们通常测量它的体积,而不是去称量它的质量,所以研究气体的体积较方便。

3、展示:

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所以溶解度的概念中强调:

必须指明一定的温度。

那么描述气体溶解度概念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呢?

[学生讨论发言]

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

在压强为101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五因素:

101Pa、一定温度、1体积水里、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3)影响因素:

温度、压强。

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降低温度,气体溶解度增大。

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

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减小。

三、达标检测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使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C.加入溶质D.加入溶剂

2.日晒海水可以得到食盐固体,其原因是()

A.受热时食盐的溶解度降低B.受热时食盐的溶解度显著增大

C.受热时海水中的水分蒸发D.受热时海水发生分解

3.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0.3gA物质,则A在水中的溶解性为()

A.易溶B.可溶C.微溶D.难溶

4.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水饮料大多数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__________有关.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__________有关.

5.图为A、B、C分别表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30℃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2)温度30℃时,a点是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使其变成30℃时饱和溶液,需加溶质____________克.

(3)A、B物质属于____________物质.(填“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4)P点意义是___________,M点意义是______________.

(5)若使接近饱和的A物质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反思

 

学习内容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

(1)第5学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过程与方法

(1)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2)能找准各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严谨求实的科学学习方法。

(2)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2.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导学过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预习检测:

1、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是__________________。

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表:

溶液质量

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克

4克

92克

8克

200克

180克

二、课堂探究

[学习情境]展示三种不同颜色的CuSO4溶液。

[介绍]以上试管中的液体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溶液。

[设问]你观察到了什么?

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1.三种溶液颜色深浅不同。

2.它们可能是不同物质的水溶液。

3.它们可能是溶质含量不同的同种溶质的水溶液。

[活动探究]1、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mL(1mL水的质量大致为1g)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g、1.5g固体硫酸铜,振荡静置。

2、比较三种CuSO4溶液的颜色。

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

判断溶液浓稀的根据是什么?

试管编号

溶液颜色比较

溶剂质量/g

溶质质量/g

溶液质量/g

溶质的质量分数

1

 

 

 

 

 

2

 

 

 

 

 

3

 

 

 

 

 

[交流结果]1.填充上表结果(略)。

2.三种溶液颜色由浅到深,浓度由小到大。

颜色越深,浓度越大。

3.三种溶液所含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所以组成各不相同。

[引导]浓与稀只能粗略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

多少,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

的质量。

因此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

那如何表明溶液的组成

呢?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介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

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定义式:

(学生板书)

[学生活动]学生领悟、记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及定义式。

[讨论]  在上述活动探究中,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

多少?

把计算结果填在上表的空栏中。

[汇报结果]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过渡] 根据以上所学,同学们练习配制两杯简单的溶液,并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比较。

[活动与探究]

按下表所定的量配制氯化钠溶液(ρ水=1g·cm-3)

溶质质量/g

溶剂质量/g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

90

 

20

80

 

[交流实验结果]

(1)10克÷(10克+90克)×100%=10%。

(2)20克÷(20克+80克)×100%=20%。

[思考] 对两氯化钠溶液而言,能否通过颜色判断溶液的浓稀呢?

我们通常采用什么办法比较溶液的浓稀呢?

[学生发言]1.氯化钠溶液是无色溶液,无法通过肉眼观察确定溶液的依稀。

2.可通过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比较各溶液浓度的大小。

[教师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能准确地表示某溶液的组成,也能比较不同溶液浓度的大小,对生产、生活有很大的作用。

[引导]请同学们总结上述活动中涉及了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哪类计算。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过渡]请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解决下述问题。

例1.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

选种。

现要配制150g的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

多少?

[讨论]  1.溶质质量与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的关系。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的关系。

[小结板书]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板演例题解析过程,其他学生提出异议。

教师最后强调做题格式)

[设问] 如何将上述计算类型作以归纳?

[讨论]计算类型作归纳

[小结板书]3、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引入] 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在实际生产中又往往需要把现有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