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考试《公路运输》重点讲义第二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96639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经济师考试《公路运输》重点讲义第二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公路运输》重点讲义第二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公路运输》重点讲义第二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公路运输》重点讲义第二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公路运输》重点讲义第二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公路运输》重点讲义第二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公路运输》重点讲义第二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公路运输》重点讲义第二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公路运输》重点讲义第二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公路运输》重点讲义第二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公路运输》重点讲义第二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公路运输》重点讲义第二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公路运输》重点讲义第二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经济师考试《公路运输》重点讲义第二章.docx

《中级经济师考试《公路运输》重点讲义第二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经济师考试《公路运输》重点讲义第二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级经济师考试《公路运输》重点讲义第二章.docx

中级经济师考试《公路运输》重点讲义第二章

第二章运输方式与综合运输

第一节运输方式及其技术经济特性分析

  一、运输方式及其分类

  1.运输方式的概念:

  运输方式是从事运输活动所采用的某种手段或方法,这些手段或方法主要表现在运输基础设施及运输工具上。

  2.运输方式的分类:

五大运输方式

  简记为:

“公、铁、水、航、管”

  表2-2五种运输方式运输方式使用的工具从事运输的地点

  公路汽车和其他运输工具在城乡道路上

  铁路以机车为牵引,客/货车为运载工具沿轨道上

  水路船舶(或其他水运工具,如竹筏)水道,在河流或海洋上运输

  航空飞机或其他飞行器在空中

  管道大型钢管、泵站、加压设备设在地下、架空、水下等位置

  注意:

  1)公路:

就陆上运输来说,“公路运输”与“道路运输”的涵义已经趋于一致。

道路运输的涵义相对要比公路运输更广泛一些。

  2)铁路:

通俗的称为火车。

以机车为牵引,客/货车为运载工具,沿轨道运输。

铁路运输系统包括线路、机车、车辆、通信信号以及其他相关设施设备。

  3)水路:

分内河运输和海洋运输。

海洋运输又分为沿海运输和远洋运输。

  4)航空:

长途客运的一种重要方式。

  5)管道:

按敷设方式分埋地、架空、水下;按输送介质分原油、成品油、天然气、油气混输、固体物料浆体;按其在油气生产中的作用,油气管道又分为矿场集输管道,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的长距离输送干线管道,天然气或成品油的分配管道等。

  二、运输方式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五个衡量指标:

运送速度、运输成本、劳动生产率、燃料消耗量、始建投资

  1.运送速度:

指旅客、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平均每小时被运送的距离。

  在途时间指,对客运来说是从检票、上车到下车为止;对货运来说是从装货开始到卸完货终止。

  从远距离运输讲,运送速度从高到低依次是飞机、火车、汽车、轮船;从近距离运输讲,运送速度最高的是汽车。

  影响运送速度的因素:

  √技术速度:

  √营运速度:

  √始发和终到作业时间:

装卸作业、列车船队编组解体所需时间等。

该部分时间占整个运输时间的比重越大,运送速度越低。

  √途中作业时间:

如途中停靠上下客时间,途中作业时间占整个运输时间的比重越大,运送速度越低。

  2.运输成本:

指运输生产部门在完成一定运输任务时成本和费用的支出。

  

(1)单位运输成本:

是平均每一单位运输工作量支出的费用。

(元/千吨公里)

  运输成本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反映了: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燃料的节约与浪费、设备利用率的高低、运输组织工作的改进。

  

(2)运输成本的划分:

  根据运输业的特殊性:

①固定设施成本、②移动设备拥有成本、③运营成本。

  √固定设施成本:

如铁轨、公路、机场、管道等的建设、维修养护及使用成本。

  √移动设备拥有成本:

机车车辆、卡车、船只、飞机等的购置、维修、折旧费用。

管道是唯一仅使用固定设备的运输方式。

  √运营成本:

根据与运输量是否有关。

  ①直接运营成本:

燃料、直接运营人员的工资等;

  ②间接运营成本:

辅助、管理人员的工资等。

  (3)运输成本的影响因素:

运输工具的类型及利用程度、载重量、运距、货运密度、货物种类、运输方向均衡度等。

  3.劳动生产率:

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的劳动效率。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单位运输工具的装载量及运输线路通过能力的大小。

  4.燃料消耗量:

以各种运输方式所完成的每单位运输工作量的平均燃料消耗来计算。

  5.始建投资:

指运输设施设备的初始建造价值。

  在比较各种运输方式的始建投资时,首先是比较建设线路投资和运输工具投资。

  三、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性的比较分析

  方式技术速度运输成本劳动生产率运输能耗线路投资

  铁路24446

  内河52223

  海运41111

  公路35554

  民航16662

  管道3335

  

(1)运送速度:

  长途:

航空有明显的领先优势,火车、汽车、船。

  短途:

汽车的最快。

  

(2)运输成本:

  主要从运量、运距两方面来考察。

  铁路:

与运量无关的成本占50%,因此运量小时单位成本很高,运量大时成本大幅下降。

  装卸作业成本占18%,因此运距短成本高,运距长成本大幅下降。

  内河:

高的可变成本和低的固定成本。

  运量大,成本会增加。

  由于装卸作业占成本的40—50%,因此运距短成本高,运距长成本下降。

  海运由于运距较长,因此成本在所有方式中最低。

  汽车:

较高的可变成本和较低的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要略高于水运。

  航空:

低的可变成本和高的固定成本。

  管道:

与铁路类似,固定成本高,可变成本低。

规模经济效益明显。

  综合而言,水运的单位运输成本较低,而汽车较高,航空的运输成本最高。

  (3)劳动生产率:

  从高到低依次是水、管、铁、公、航。

  (4)运输能耗:

  速度越高,阻力越大,单位能耗越高。

  (5)始建投资:

  从线路建设投资看,从大到小依次是:

铁路、管道、公路、内河、航空、海运。

  从运输工具投资看,从大到小依次是:

飞机、轮船、火车、汽车。

  (6)其他方面:

安全性、机动性等。

第二节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与运输结构

  一、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1.铁路:

  √优点:

运输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能保证运行的经常性和持续性;运输的地区局限性小;统一管理指挥,准时高速;安全可靠;规模优势明显。

  √缺点:

始建投资大周期长;装卸作业时间长;机动性差;固定投资大,停运后不易转让回收。

  2.公路:

  √优点:

覆盖面广;机动灵活;方便,“门到门”;资金周转快,回收期短;抢险、救灾及战时的最有效运输方式。

  √缺点:

单车作业量小,相对成本高;运行持续性差;不安全;有污染。

  3.水路:

  √优点:

通航能力不受限制,可运载超大型货物;航道投资小;易扩建;运载能力大;劳动生产率高;运行持续性强,可远距离运输。

  √缺点:

速度低;受天气影响大;受航道限制,灵活性差;需要其它接驳方式。

  4.航空:

  √优点:

速度快;机动性大;舒适安全;建设周期短、投资少,只需要有飞机和机场。

  √缺点:

飞机制造昂贵;能耗大;运载成本和运价高;受天气影响,雷雨等;短途中运送速度优势不明显,宜中长途运输和鲜活、高价值货物运输。

  5.管道:

  √优点:

运量大;建设投资相对小,占地少;不受气候影响,稳定;易于自动化和集中遥控;环保。

  √缺点:

灵活性差,调节运量及方向的幅度小;运输对象单一;运输工具不能移往他处使用;部分油品长期积存在管道内,占用成本。

  二、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与协作

  一个国家的交通运输业采用哪种分工与合作模式,取决于国家的自然、经济、地理及运输结构类型。

  我国:

幅员辽阔,路海疆域广大→建立综合的交通运输体系

  1.各种运输方式的适用范围

  铁路:

幅员辽阔的大陆国家;铁路建设比较发达的国家;大宗货物运输;中长距离货运;中长距离客运;城际间或市郊客运、通勤等。

  公路:

中短途客货运,集疏的有效方式;高附加值、多批次、少批量货运。

  水路:

时间要求低的大宗、廉价货物的中长距离运输。

  航空:

高附加值的、贵重、鲜活、急需的远距离货物运输。

  管道:

流体货物,如石油、天然气。

  2.各种运输方式的协作

  

(1)可能性:

各种运输方式各具优缺点,相互补充,使协作成为可能。

  

(2)必要性:

一个完整的运输过程不是一种运输工具所能完成的。

  (3)原则:

  √充分满足需求原则

  √总体效益最优原则

  √衔接便利顺畅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

  (4)方式:

构建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联合运输。

  三、运输结构

  1.运输结构的涵义(要求掌握)

  

(1)涵义:

  运输结构是指运输部门内外部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有机比例和构成。

  √内部:

各种运输方式内部各环节的构成比例。

  √外部:

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一个分工和协作。

  

(2)层次:

宏观、中观和微观。

  √宏观:

从国民经济整体考察→运输能力与需求的适应程度,投入产出比

  √中观:

从运输行业内部考察

  √微观:

从每种运输方式内部的各个环节考察

  (3)要求:

  ◆宏观要以中观和微观为基础

  ◆中观和微观要服从宏观的要求

  2.运输结构的内容

  

(1)运量结构:

各种货物品类的货运量比例;各种性质的旅客占客运量的比例。

  

(2)区域结构:

各种运输方式的营运线路长度、运输工具数量、客货运量在区域分布情况。

  东部地区99.35万公里

  中部地区120.25万公里

  西部地区126.10万公里

  总里程345.7万公里

  (3)技术结构:

科技含量。

如:

装卸手段的机械化程度等。

  (4)投资结构:

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投资比例,反映投资方向,发展重点。

  (5)运力结构:

各种运输方式运能的比例关系。

  3.运输结构的影响因素

  1)客运结构的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

  √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行速度

  √国土面积、地理位置、人口数量及分布

  √运输方式的服务质量

  √国家的经济政策和运输政策

  2)货运结构的影响因素

  √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

  √供给因素的变化

  √国家的经济政策

  √其他:

地理位置、资源分布及生产力布局

  4.运输结构的优化

  

(1)结构优化的原则:

适应需求!

!

!

  ▲适应产业结构的需求

  ①资源密集型产业结构:

运输结构就要考虑运量大、规模大,对运输方式选择要求重载化和大型化。

  ②资金密集型产业结构:

运输结构要考虑运量小、批量小、速度快,对运输方式选择要求小型化、灵活化和快捷化。

  ▲适应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

  ▲适应实际的需求

  ▲适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需求:

少投入高回报。

  

(2)结构优化的对策

  ①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②要注重先进的经济增长方式;③要设立综合管理体制;④要保持合理的运价体系。

第三节综合运输及运输网的布局

  一、综合运输与综合运输体系

  1.综合运输

  综合运输是各种运输方式有机结合、相互协作、连接贯通、分布合理的综合运输体,是综合组织管理各种运输方式进行运输生产的一种现代化运输形式和系统工程。

由3部分组成:

①运输网络及运载工具;②运输代理企业;③运输管理部门。

  2.综合运输体系

  也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指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其技术经济特点组成的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接贯通、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体系。

  √在五种运输方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通过运输过程的本身要求联系起来的

  3.综合运输体系的组成

  1)运输方式构成:

公、铁、水、航、管。

  2)设备构成:

固定设备和移动设备。

  √固定设备:

线路、土木建筑及相关技术设备,如通讯设备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移动设备:

动力装置和载运设备,飞机、轮船等

  4.联合运输

  联合运输是指在一个完整的货物或旅客运输过程中,不同运输企业、不同运输区段、不同运输方式和不同运输环节之间的衔接和协调组织。

  ①水运接转公路运输

  ②坐汽车,从市到市,再换汽车从市到乡村

  ③坐飞机,需要转机,从南航换海航

  ④运输过程中涉及的运输协作组织等

  特征:

全程性、简便性、代理性、通用性、协同性

  类型:

  

  划分标准类型

  按运输对象分类旅客联运、货物联运

  按运输方式不同单一方式联运、多种方式联运(多式联运)

  按联运的起终点不同国际联运、国内联运

  5.国际多式联运Internationalmultimodaltransport(IMT)

  ▲是在集装箱运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按照多式联运合同,至少以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将货物从一国境内运至另一国境内指定交付地点的货物运输。

  ▲优点:

责任统一、手续简便、降低运营成本、加速货运周转等。

  二、运输网及运输网布局的原则和内容

  1.运输网及运输网密度

  

(1)运输网:

  在一定空间范围(国家或地区)内;

  网是由“点”和“线”组成的:

一种或多种运输方式的运输线路和运输枢纽;

  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所构成的。

  ■运输枢纽:

是线路与线路的结合部。

  划分标准类型

  按组成要素单一运输方式的运输网、综合运输网

  根据地理条件、行政区域国家级交通运输网络è运输通道

  省级交通运输网络è主干道与国家网络的衔接

  县市级交通运输网络

  

(2)运输密度:

è衡量运输网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指一定土地面积,或一定人口平均拥有的某种运输方式的线路里程数。

  可用恩格尔系数表示:

人均密度和单位面积密度的几何平均数。

  式中:

d恩格尔系数,L运输网长度,S面积,P人口,sd综合运输网密度,Q国民生产总值。

  2.运输布局的依据与原则

  

(1)运输布局的概念(掌握)

  运输布局是研究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布和合理配备以及发展规律。

  √从宏观上讲是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分布、生产力水平、人口分布等来配置运输问题。

  √从微观上讲是把某种运输设施落实到具体的位置上,并合理的配置移动设备。

  

(2)运输布局的依据

  ◆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

  ◆自然条件:

海拔高地势不平的地方,运输建设就少,因为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科技水平

  ◆国防、旅游和环境因素等

  (3)运输布局的原则(3条原则):

运输通道原则;综合运输原则;运输效益原则

  ■运输通道是指在某一长条地域内,存在流向相同的密集交通流量,有多种运输方式为其服务。

  ■综合运输原则是指“优势互补”、“因地制宜”、“协调配合”

  ■运输业的投入是各类资源;

  ■运输业的产出是人和物的“位移”。

  这种位移可以表现为:

  “有形的”:

运量、周转量、吞吐量、营业收入和利润等

  “无形的”:

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直接/间接影响

  3.运输布局的内容

  

(1)运输线路的布局

  掌握3大要素:

运输线路的走向、运输线路的类型和运输线路的技术标准。

  掌握线路类型的选择:

  数量大、价值低、距离长è水运、铁路

  运量小、运距短è公路

  运距长、贵重è民航

  石油、天然气的运输è管道

  

(2)运输场站的布局

  ■场站在运输网中的布局

  例:

县级的客运场站都设置在国省干道附近。

  ■场站内各种运输设备的布局

  例:

北京西客站,站厅设在什么位置,售票口设在什么位置。

  三、运输布局的基本方法(3种方法)

  1.运输发展四阶段法

  随着经济发展的程度:

  “封闭经济”è经济快速发展è经济高度发展è最高层次

  “点”阶段è“线”阶段è“网”阶段è高度优先连接阶段

  2.最小生长树规划法:

类似运输发展四阶段法

  3.空间运输联系定量分析法

  1)运输联系强度的计算

  2)根据运输联系强度规划运输通道

  3)对运输通道节点的要求

  ①既是区域经济活动中心,又是集散中心

  ②必须是运输干线上的主要运输枢纽

  ③必须同属于一个规划层次

温馨提示:

看累了就做一做试题检查一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