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2教案范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00943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2教案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2教案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2教案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2教案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2教案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2教案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2教案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2教案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2教案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2教案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2教案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2教案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2教案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2教案范文.docx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2教案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2教案范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2教案范文.docx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2教案范文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2教案范文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2教案最新范文1

教学内容:

课本应用题例5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

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

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

704=28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

速度时间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

(板书:

同时相对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吗?

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红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

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

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

渗透两种方法即:

140+120,1302。

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

(板书:

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

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

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

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

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604=240(米)280+240=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⑶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1304=520(米)

⑷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

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

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

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用两种方法完成课本第37页上的练一练,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

先求什?

再求什么?

2、变式练习。

电脑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学的情景。

①认识相背而行(板书:

相背)

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钟后两人相距多远?

2分呢?

4分呢?

结果怎样?

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对而行求总路程时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3、拓展练习。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脑演示:

张教授、李经理分别从湖州、上海去杭州参加经贸会,临行前一段对话情景。

对话实录如下:

张教授:

喂,李经理吗?

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

李经理:

知道了,张教授,你车子的速度怎样啊?

张教授:

大概每小时行70千米吧!

李经理:

这样吧!

我把车速控制在每小时行100千米,过2小时,我们就可在杭州见面啦!

张教授:

杭州见!

一路平安!

李经理:

好,一路平安,杭州见!

分组合作,进行探究。

①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从对话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②根据刚才捕捉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

比一比,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

③汇报提出的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

④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是不是一定都是这样?

有没有别的情况?

4、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获得什么本领?

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数学问题,刚才大家出的问题,都有一定价值。

有些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解决了,有些问题还需要续学习,深入研究,将来去解决。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2教案最新范文2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教学准备

挂图,课件。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

看看图,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

对话平台

1.说一说。

通过看图,理解题意。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指名汇报。

(2)试着做一做。

2.想一想。

由情境入手,领会理解运算顺序。

(1)议一议。

29+25÷9这样列式对吗?

(2)教师小结。

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中的。

3.试一试。

试着做一做(29+25)÷9。

学中做

1.做一做。

完成做一做的习题。

(1)先说一说计算顺序。

(2)再独力计算。

2.比一比,算一算。

16+24÷818-9×230-6÷3

(16+24)÷8(18-9)×2(30-6)÷3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在〇里填“<”、“>”或“=”。

7+7+7+8〇7×4+17×9-〇7×7+7

30÷5+1〇30÷(5+1)9-2×4〇(9-2)×4

8+32÷8〇(8+32)÷818+36÷9〇(18+36)÷9

(2)判断。

①(8+6)×7与8+6×7都要先算乘法。

()

②81减去6乘以6的积,列式为:

(81-6)×6。

()

③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

2.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2教案最新范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

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

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

(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

板书:

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

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

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

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

讲解:

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

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

为什么?

3、填一填

4、找一找:

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2教案最新范文4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

“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

“小数王国”里呢?

(生汇报)

师:

“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

生:

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

和0.06哪个数大?

你能帮助它们吗?

(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设计意图:

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

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

(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

师小结:

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分数尺”和“小数尺”中呈现的例子说一说与0.125的互化过程。

(3)引导学生理解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一个分数,也能表示一个小数。

3.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探究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

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4.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

练习,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师小结:

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

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2教案最新范文5

教学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2、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正比例的简单问题。

3、通过观察、实验、计算等方法,逐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5、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6、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手套,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手套更便宜?

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提问:

你们是怎么比较的?

(求出手套的单价再进行比较)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

(单价=总价÷数量)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

老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⑴出示例1表格,让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思考表中有哪两种量?

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表中有数量和总价两种量,数量增加,总价增加;数量减少,总价减少。

数量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总价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数量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总价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⑵认识相关联的量。

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⑴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0.5/1=1.0/2=1.5/3=2.0/4=2.5/5=3.0/6=3.5/7=4.0/8,比值相等。

⑵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

(圆珠笔的单价)

⑶让学生用公式把圆珠笔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⑷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y/x=k(一定)(老师板书)

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让学生说一说。

(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⑵小结:

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哪个条件是关键?

(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它们的比值不变,这是关键。

4、认识正比例图像。

⑴课件出示例1表格及正比例图像,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和图像,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个数量和相对应的总价组成的一组数在图像上都体现为一个点,这些点连起来是一条直线;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

⑵把数对(10,5.0)和(12,6.0)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像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

让学生操作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两个点与上面的图像仍能连成一条直线。

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

⑶从正比例图像中,你知道了什么?

(可以由一个量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情况)

⑷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

买7只圆珠笔总价是多少元?

20元能买多少只圆珠笔?

(3.5元;40只)

小明买的圆珠笔的数量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

(在单价一定的情况下,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小明买的圆珠笔的数量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也应是小丽的2倍。

三、巩固应用

1、P46做一做,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交流。

2、P492、师生共同完成。

3、P494、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并集体订正。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