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国孝道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03147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报告中国孝道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报告中国孝道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报告中国孝道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报告中国孝道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报告中国孝道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报告中国孝道结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报告中国孝道结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报告中国孝道结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报告中国孝道结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报告中国孝道结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报告中国孝道结题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报告中国孝道结题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报告中国孝道结题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报告中国孝道结题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报告中国孝道结题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报告中国孝道结题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报告中国孝道结题报告.docx

《报告中国孝道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报告中国孝道结题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报告中国孝道结题报告.docx

报告中国孝道结题报告

【关键字】报告

中国孝道结题报告

篇一:

中国孝道结题报告

  篇一:

实施孝道教育,推进德育工作,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新津文井小学县级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孝道教育结硕果

  文井小学《实施孝道教育,推进德育工作》课题研究小组

  “孝道”历来是中国保守伦理道德的最基本内容,亦是中国保守美德中育人的核心内容。

孝道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孝道”是中华保守文化的精髓,影响着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言与行,“孝道”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标志和终极关怀。

通过在校园开展《实施孝道教育,推进德育工作》课题研究工作,使学生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并通过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智和健全的人格。

教会学生先懂事再学习,让学生懂得敬畏、感恩和善待。

所以,我们通过孝道教育一系列活动,引导我校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认同、崇尚孝德孝心孝行,逐渐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现将课题研究活动总结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进程中,由于各项配套制度还不健全,体制尚未完善,社会上出现了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行为失范、道德失衡现象,青少年首当其冲,思想迷惘,道德意识淡薄,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家庭和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也一度出现了重智轻德现象。

  新津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纯阳观,是古今忠孝儒林。

注重孝道,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道德保守,甲骨卜辞中就已出现了“孝”字。

说明至少在殷商时代,中国人就已有了孝的观念。

这种观念首先直接来源于血缘亲情。

这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自然感情。

对于父母的生育培养,作为子女后代,自然要生出一种还报之心,孝敬之情,即人类学家通常所说的“反哺”现象。

所以《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这与生俱来的孝道浸透了人生的全过程。

因此,孝为一切德行之本,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

孝敬父母,尊长敬老,是中华民族永远不可抛弃德的保守美德。

然而,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不尊敬不孝顺父母,有的甚至顶撞、对抗父母,在广大农村,成年人不善待老人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建设弘扬孝道文化,传承保守美德,让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的观念真正入脑入心,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迫切要求。

因此,我们把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的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切入点,以此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的观念,养成孝敬父母,尊长敬老习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井小学学校所在地文井乡张场社区是一个环境清幽,古色古香的川西小镇,镇上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60人,其中有3百岁老人,他们在文井安度着晚年。

因此,文井也是远近闻名的“长寿之乡”。

近几年,乡政府着力打造小镇旅游文化资源,创建特色乡镇,文井乡政府推出了打造“长寿之乡”的特色之路,围绕“敬老爱老”开展新农村建设。

根据我乡及本校实际和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孝道教育为学校的特色教育,要求学生从“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等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养成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继承和发扬长辈们尊老爱老敬老的优良保守,为“长寿之乡”增光。

结合学校实际,我们确立了《实施孝道教育,推进德育工作》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孝”,是一切德行之根本,是中国人最基础的道德,为中华文化所特有。

孝是亲情之爱,是生生不息的爱心,是形成个体品德的根源。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中国,不进行“孝”道建设,其它道德建设就会失去根基。

中国保守孝道有过时之处,但它不等于封建与落后。

我们要认真反省近百年来国人对于孝道的偏见与成见,结合时代特点,用与时俱进的

  观点,积极推行新孝道教育。

在我国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结构。

家庭稳定与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当今的中国特别是农村,因为不孝导致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与社会问题日益尖锐。

以孝为中心的中华美德,是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核心内容。

家的社会存在与功能不可低估。

以血缘和亲情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

再过15年,一个独生子女支撑的国家与老年人社会,便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至四亿老年人大国,对以养老、敬老为中心的孝道教育与建设,将日益重要和迫切。

这一代独生子女能有孝心吗?

怎样培育他们的孝心?

这需要学校承担起承接中华孝道美德,与家庭、社区互动共建孝道,进而共建和谐社会的责任。

从这个成面上讲,我校实施孝道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任何一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成功,都必须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

实验研究开始,为了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减少行动上的盲目性,增强科学性和时效性,我们以理论学习为先导,努力夯实实验研究教师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这就说明在对学生进行孝道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而学生思想上认识、感悟、主动去身体力行才是主体参与的最重要行为,才是最深刻、最持久的内驱动力。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适合学生积极主动的活动、体验的受教育环境,营造名著、和谐、宽松的交流氛围。

  2、思想道德教育理论。

孝道文化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因而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对于我们进行的孝道文化教育,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采用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和科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孝道文化教育,把孝道文化教育和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学校教育心理学理论。

著名教育心理学专家布鲁纳认为:

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主动认识和感受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听从说教的过程。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必须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我校坐落于“长寿之乡”感到自豪,对孝道文化本身产生兴趣和学习、尊崇的渴望,进而主动去学习、实践,激发主动去了解的动机。

同时,在中高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能够根据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现象、亲身体验、思考探究。

由于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不能放任自流,而需要教师必要的点拨、引导和矫正。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我们的课题研究目标,是在学校对学生进行以孝道为中心的思想道德教育。

古人云:

“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保守美德,我国几千年的文明社会是以孝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时至今日,我们所提倡的尊老爱幼、热爱祖国、胸怀大志等新的道德要求,可以说是“孝道”的发展和完善。

依据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客观规律,以“孝道”教育为突破口,从小就把中华民族“崇孝”的保守美德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不仅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能辐射到家庭和社会。

  首先,我们力争通过研究实验能够设计出一套具体的方案,引导学生自觉接受并践行孝道准则,达到如下目标:

在家里,子女尊敬长辈,长辈爱护子女,共享天伦之乐;在社会上,尽职尽责,为国家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对个人,要修身养性,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

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有序。

  其次,我们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关于孝道文化的最新理论。

在学校进行孝的教育,就要了解研究当今我国尤其是农村孝道的现状、成因及其发展趋势;研究了中华孝道发生了何种变化,研究了当今孝道的内涵,即是民众能够认同并能践履的孝道内涵;了解了研究当今孝道的形式,尤其是民众所创造的养老新形式;要了解研究孝道的价值,孝道对家庭、社会、下一代的影响;要了解研究当今孝道的机制,如制度、氛围、心理等制约机制;要了解研究当今孝道的建设模式与理论框架。

通过这些研究,去寻求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结合点,去设计学

  校进行孝道教育的内容与模式。

  第三,在实践的基础上,要继承和发扬孝道文化的优良保守和精髓,剔除和摒弃封建的落后的不合时宜的东西,在扬弃中发展孝道文化。

能够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适用于小学生的孝道文化教育理论,用以指导学校孝道文化教育,并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建设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从校园、班级两个层面努力创设氛围,能让学生在浓郁的孝道文化气氛中接受熏陶,从而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和家庭以及社会都受益无穷。

  2、加强教师的德育科研能力,从教师读书、德育工作、行动研究等方面入手,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工作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课题研究原则

  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②坚持针对性原则;

  ③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2、课题研究途径

  ①主题活动:

以班队活动为主阵地,进行系列化孝道教育;

  ②学科渗透:

以课堂教学为辅助,学科教学渗透孝道教育;

  ③环境熏陶:

以校园文化为熏陶,潜移默化影响;

  ④实践养成:

以制度约束,强化行为习惯为保障,敦促学生养成行孝意识。

  3、课题研究方法:

  ①调查法。

研究过程中运用调查法,运用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研究问题的资料,并对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的问卷来搜集研究对象有关孝敬父母、尊长敬意识的感性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②文献法。

借助相关的理论和经验,直到课题研究和具体实践。

  ③总结法。

重视资料的积累,研究期间及时加强反思总结。

  ④行动研究法。

研究过程中运用行动研究法,把课题的研究和日常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课题的研究与班主任的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⑤个案研究法。

研究过程中运用个案研究法,进行个别学生的纵向分析研究,以各班级推荐评选出的“孝道之星”等同学为个案进行多层次的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孝敬父母、尊长敬老意识的变化,以点带面。

  七、建章立制,规范课题研究工作

  学校课题研究小组多次撰写修改课题方案,制定科研制度,规范课题研究工作。

  

(一)加强校本培训,注意专业引领

  1、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每次课题活动,我校都组织教师积极参加。

近年来,先后派出了李萍、李艳、倪芝、李攀峰、倪艳秋、赵智斌等老师到县内兄弟学校、成都成飞小学、武侯簇桥小学等地学习。

学习后,必回校开课题组例会,说会议精神,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课题负责人根据汇报还要提取精华,有时还要求外出学习者上汇报课。

每次专家到我县讲学、献课或调研,我校都积极参加,并积极邀请到有课题研究经验的老师到我校进行讲座指导。

  2、采取“自学反思+合作共进”的校本教研方式。

我校采取“自学反思+篇二:

结题报告《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结题报告

  邓州市张村镇第二初级中学汤青松等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由于社会发展环境不一及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等因素,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从而产生了社会弱势群体。

在广大农村,这一现象尤为突出。

我镇是一个农业大镇,特殊地理环境所限而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了许多学龄弱势群体子女,因此多年来,我校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成绩与兄弟学校相比也有一定差距。

通过调查分析,我校弱势群体子女心理主要成因如下:

家庭困难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家长受教育水平低是造成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个体差异是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学校教育是弱势群体子女产生问题的直接原因。

弱势群体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问题,表现为:

过分自卑或自傲、闭塞不交流、孤独感强、易产生对抗情绪等,自我表现的需要与自身条件的反差使其行为不稳定,被尊重的渴望和得不到尊重的矛盾使其产生偏执及过重的心理防卫。

这些弱势群体的子女如果不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势必也会成为新的社会弱势群体。

为此,社会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是关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大问题,只有站在问题的前端,有前瞻性的看待并进行一定的教育干预,才能解决这一潜在的社会性问题。

因此,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小组并申报南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并于XX年1月被南阳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列为南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我校在XX春期第五周周工作日志上,特别表彰了该课题的成功申报,附我校XX年春期第五周工作安排表。

)除了我校各级的大力支持外,该课题的成功申报更说明了市教科所对该课题的重视及农村学校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存在的普遍性与需要解决这种问题的迫切性。

  

(二)问题提出的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减少当今农村中学生因“弱势”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质量不高或辍学等非正常现象的机率,能促进中学生的心身健康发展并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一个也不能少”是我们这次研究的终极目标。

以往的研究多是经验性的,而我们这次将从实际出发,并以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从家庭、学校、社会、学生自身等方面进行多元化分析,收集第一手素材,参考最新的教育理念,从而得出最有价值、最具对农村学校有指导作用的科研成果(论文及科研报告等)。

  二、研究时间与对象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始于XX年12月止于XX年12月。

研究对象为邓州市张村镇XX级99名及XX级117名弱势群体子女在校生。

  三、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XX年12月-XX年3月)

  从教多年来,我们一致困扰于农村学校弱势群体子女辍学率居高不下这一事实,XX年12月我校着手申报南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于是,《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研究小组应运而生。

我们搜索、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多位学生家长、并在我镇偏远地区作了大量调研,积极申请了《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研究课题,本课题在XX年1月获批并于2月正式通知我们。

我们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前期工作,一丝不苟,井然有序。

  查阅了大量资料,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作出了此次研究的最终界定,所谓“弱势群体”是相对的,在任何社会群体中都存在有相对弱势的个体。

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我校弱势群体子女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贫困学生;2、留守学生;3、单亲学生;4、孤儿等。

而他们的存在也体现了教育的多元化。

界定之后,我们搜索了大量相关资料、研究报告并结合我校实际初步了解了弱势群体子女问题成因。

之后,着手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1)XX年4月,本课题小组成员在我校走访了XX级及XX级班主任,了解弱势群体

  学生分部情况、学习成绩、身心健康发展状况并制定具体研究方案。

在全组成员的共同参与下,有针对性地设制调查问卷开始调研。

我们关注的是弱势群体子女的全面发展状况。

因此,问卷设制不但关注了学生自身情况而且也关注了该生家庭概况、在校表现、及可能影响学生成长的相关因素。

我们课题组对XX届99名弱势群体学生和XX届弱势群体117名学生,共计216名弱势群体学生做出了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了我们关心的数据与问题。

汇总表格如下

  XX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汇总表XX年春XX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汇总表XX年春统计分析得出:

对于XX年春期我们问卷的99名XX级该类学生。

占全部196名学生的50.5﹪,其中欲辍学人数为44名,占所调查人数的44.4﹪,占全部总人数的22.4﹪,已辍学人数为14名,辍学率为6.7﹪。

XX年春期调查了XX级117名弱势群体子女,占全部学生的45﹪,其中欲辍学人数为58名,占所调查人数的49.6﹪,占全部总人数的22.3﹪,已辍学人数为9名,辍学率为3.3﹪。

  这是一组相当惊人的数字。

对于有辍学想法的弱势群体子女,以班级为单位进一步调查深层原因,找出共性与个性问题,分析解决。

我们课题组四个人分为两小组,实行分级段分班负责制,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先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我们协商解决,再解决不了与相关班主任或与学校领导磋商,力争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2)XX年4月-10月,对于有辍学想法的学生,这一阶段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走访学生家长,访谈学生班主任,找心理课老师沟通,同相关学生谈心,同学校领导一起商议解决方案等。

经过大量的研究与探索,我们总结下列行之有效的做法:

1、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一般以3个月为宜,最少不低于每期一次。

);2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以班为单位的由班主任组织进行,以校为单位的则由校领导邀请有关专家到校演讲。

);3召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4、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对于“问题弱势群体子女”进行有针对性的谈心、疏导、教育;5、建立“问题弱势群体子女”档案,追踪关注;6、构建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7、举办“悄悄话活动”;8、成立班级心理问题预诊小组等

  (3)XX年11月,我们课题组重新对XX级弱势群体97名学生和XX级弱势群体113名学生,共计210名弱势群体学生做出了又一次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了我们关心的数据与问题。

经干预后XX年秋期问卷调查的数据见下表:

  XX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汇总表XX年秋XX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汇总表XX年秋经过我们长期各种措施的干预之后,我们在XX年秋期再次进行了调查。

XX年秋期调查了XX级97名弱势群体子女,占全部191学生的50.7﹪,其中欲辍学人数为10名,占所调查人数的10.3﹪,占全部总人数的5.1﹪,已辍学人数为2名,辍学率为1.0﹪。

无论是欲辍学率还是实际辍学率都在我们干预之后有明显的下降。

XX年秋期调查了XX级113名弱势群体子女,占全部学生的44﹪,其中欲辍学人数为13名,占所调查人数的11.5﹪,占全部总人数的5.1﹪,已辍学人数为4名,辍学率为1.5﹪。

同样,无论是欲辍学率还是实际辍学率都在我们干预之后有明显的下降,这说明了我们的干预已见成效,此次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4)XX年12月,我们课题组成员做了大量工作,整理调研资料,分析相关数字,汇总此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写出教学科研论文——篇。

并查阅了有关资料写出此次《关注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四、研究成效及成果:

  

(一)一些数据:

  在全组成员的共同研究下,我们确定了一些有效的心理问题干预措施。

每周进行1次“悄悄话活动”,每月召开1次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每2个月对学生进行1次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每学期召开1次家长会。

篇二:

结题报告

  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

  “践行《弟子规》提高小学生德育实效性研究”

  结题报告

  报告人:

长岭县第三小学韩勇

  我校于XX年6月申请立项了“践行《弟子规》提高小学生德育实效性研究”的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编号为1258187B。

经过课题组成员两年多的艰难探索与实践,本课题研究已初见成效。

XX年11月本课题研究已到期,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

“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我们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本文来自:

小草范文网:

中国孝道结题报告)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思想道德建设的改进创新,重点在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

  2、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根本保证,采用怎样的教育手段,运用怎样的教育方法,选择什么教育内容,都直接关乎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

教育形式的实践、教育方法的变革、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内容的充实和调整等等围绕教育自身的讨论,早已深入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为升学率、优生率竭力打拼的今天,在为学生考试分数斤斤计较争个你强我弱的今天,有多少教育人为学生德育留出足够的时空呢?

有多少人在乎考分高、智商高的学生情商是否高呢?

  于是,学校成了造就“学老爷”、“小皇帝”、“解题机”的场所;于是,有了高校学子自尽、亲子弑母的悲剧;于是,有了学生快乐幸福指数直线下降的现状;于是,出现了“有才无德、有分无才”的现象?

?

这些现状忽视了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甚至封闭了学生通向灵魂的大门。

这些现状之所以产生,是因为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纯粹的教育技术越发被人重视,但单纯的文化研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又无法在短期内获得,这就促使人们对文化学习的定位出现偏差,甚至某些教育机构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出现轻视与遗弃的错误观念,这些都直接导致学生只是结构的不合理,人文素质的急剧下降。

  我国是礼仪之邦,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古人重视德育,唐代教育家韩愈把教师的任务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传道为先。

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德”乃个人快乐生活之根本,“德”乃国家兴盛之保证。

“成人先立德”“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个个成人”已成诸多学校的共识。

  儒家思想自战国时代起便影响规范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华保守文化的根已深深植入中国人的心灵之中,仁、义、礼、智、信,这些看似简单实则内涵深厚的要素支撑着中华文明的代代延续。

而《弟子规》总叙内容为: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从中可以看出它有三个显著性向度:

情感、生活、文化。

情感向度旨在优化受教育者的情意品质,生活向度旨在指导受教育者的生活,文化向度旨在传递中国人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念。

这三个向度互相渗透、水乳交融,同时又各有其独立的价值。

三个向度次第中,情感向度是第一位的。

其中“入则孝”是感恩教育,“出则悌”是尊重教育,“泛爱众”是关心教育。

“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关心”不正是我们今天基础教育领域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指导精神吗?

因而,《弟子规》既立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荣保守,又着眼解决当前教育中的问题,以学习为主,侧重德育。

是内容广泛又具有现实针对性的优秀的德育教材。

其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在发展中的规范,以更有效的德育手段,为新世纪培养人才。

同时,就其形式而言,三字一句,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易于记诵。

  因此,我校准备以诵读《弟子规》为经,以实践活动为纬,开展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

  3、我校自XX年以来,在汤明俊校长的大力倡导下,一直坚持在全体师生中贯彻践行《弟子规》,让《弟子规》这门圣贤文化,走进校园、走进班级、走进每个老师及孩子的心灵。

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孩子、我们的老师发生了很大变化。

收到了很好的养成教育效果。

现在,我们结合当前小学生的德育现状和我校践行《弟子规》的成果,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德育实效性要求,提出了本课题。

  二、课题关键词语的界定:

  1、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和受教育者道德实践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2、德育的实效性,是指按照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通过通过有效的教育形式、方法、途径和实实在在的教育内容提高学校德育预期目标要达到的程度和学生对学校德育预期目标的接纳程度。

  3、践行:

道德素养的提升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尤其是成人的特点决定,《弟子规》的学习应不同于儿童,要落实在中青年教师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以《弟子规》为起心动念的约束,从最基本的做人做事开始,能做一点就做一点,能做到什么程度就改进到什么程度,一切尽心尽力。

  4、《弟子规》,原名叫《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第六条: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写成,并以此为总叙,分为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部分加以阐述。

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