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05339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0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届二轮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届二轮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届二轮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届二轮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届二轮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届二轮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届二轮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届二轮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届二轮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届二轮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届二轮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届二轮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届二轮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届二轮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届二轮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届二轮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届二轮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届二轮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届二轮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docx

《届二轮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二轮复习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docx

届二轮复习第1讲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学案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通史体系建构

 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地位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并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真题典例深挖考情晰方向

1.(2019·全国卷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

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2019·全国卷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的“千户侯”参加献礼时,必须购买40万钱一张的“皮币”用来置放礼物,朝廷的这种做法会使诸侯王的经济实力受到极大削弱,C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对货币的管理情况,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通过实行儒学独尊,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朝廷这种做法是加强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D项错误。

3.(2019·全国卷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 C

解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项正确。

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D两项错误。

4.(2019·全国卷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B.禅让制

C.郡县制D.察举制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强调的“孝”“悌”等思想都受到宗法观念的影响,其产生的制度渊源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A项正确。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族联盟首领产生的方式,和题干材料无关,B项错误;郡县制是对地方实行有效统治的行政管理制度,与材料中的“孝”“悌”等思想无关,C项错误;察举制是汉代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中“孝”“悌”等思想的产生无关,D项错误。

5.(2018·全国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列举的《墨子》中记载的一些内容都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

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普通劳动人民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6.(2018·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 A

解析 商汤认为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意在说明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项。

夏商时期农耕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项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与材料主旨不符,而且材料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项;材料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项。

7.(2018·全国卷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 B

解析 西汉文景时期,百姓需将粮食换成钱币以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自耕农失去了土地,使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选B项。

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项;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税收由政府掌控,富商大贾只是操纵物价,故排除D项。

8.(2018·全国卷Ⅲ)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 D

解析 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故D项正确。

材料中提到发现了铁器实物,并未说明是铁制农具,排除A项;新疆发现地与中原发现地并未连接成为整体,无法体现联系紧密,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发现的铁器实物中有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因此不能得出冶铁技术普及的结论,排除C项。

9.(2017·全国卷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分封王族等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从而使周的文化影响也因此覆盖其所辖之处,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加强了文化认同,故选A项。

在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局面,排除B项;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区称为王畿,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到贵族的世袭特权问题,排除D项。

10.(2017·全国卷Ⅲ)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 A

解析 文字的发展演变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

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

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使文字由繁到简,故A项正确。

书写材料不同未必会影响文字字形的变化,故B项错误;字形的变化是为了书写方便,而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二者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书同文”是在秦统一全国后推行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1.(2017·全国卷Ⅲ)《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的信息可知,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成为郡、县、乡里程度不同的富人,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

材料并未反映人们对“义利”的看法,故A项错误;西汉前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反映了人们凭借勤劳和智慧致富,没有体现地方豪强势力对郡县的控制,故D项错误。

12.(2016·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 C

解析 《尚书》即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后由孔子整理并从中汲取营养。

《论语》主要记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尚书》成书远早于《论语》,但汉代尊为儒学经典的“五经”不包括《论语》,说明汉代人认为儒学来源于远早于孔子的久远历史传统,故C项解释合理。

“五经”中《尚书》的出现时间远早于《论语》,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汉代儒学对儒学传统的追溯,说明秦始皇焚书并未断绝儒学传统,故D项错误。

13.(2016·全国卷Ⅰ)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 D

解析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农事图体现的正是汉代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故D项符合题意。

个体农户劳动力有限,不会出现农事图中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A项错误;农事图体现的是多人共同劳作,无法说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项错误;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C项错误。

14.(2016·全国卷Ⅲ)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 B

解析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这表明西周时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因此B项符合题意。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的甲骨文是继承关系,并非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C项与史实不符;青铜器主要用作祭祀用的礼器和战争用的兵器,从商代到西周,其功用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故D项错误。

15.(2016·全国卷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信息表明,秦朝灭亡后,萧何重视整理秦朝的国家档案文献,并为汉所用,即“汉承秦制”,因此汉初统治全国,靠的是继承了秦朝的典章制度,故应选B项。

汉初崇尚黄老之学,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汉初充分发挥了文书的功能,排除C项;材料意在表达汉初对秦朝典章制度的继承,而非官员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排除D项。

16.(2015·全国卷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一个农夫可以养活几口人,这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能较好地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

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促进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并非结果,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大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排除D项。

17.(2015·全国卷Ⅰ)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可知,皇帝母族得到重视,故C项正确。

A项是其目的之一,不是背景,可排除;外戚干政违背了“家天下”的观念,排除B项;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排除D项。

18.(2015·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 C

解析 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据材料“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德治,实现儒家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19.(2015·全国卷Ⅱ)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答案 A

解析 郡太守是地方行政官员,材料中汉宣帝强调地方郡太守与皇帝共治天下,也就是强调地方吏治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A项正确。

材料信息只反映了地方吏治的重要性,并没有说明中央与地方的集权与分权情况,B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后地方行政制度多有变化,C项错误;D项材料无从体现,错误。

回归基础主干知识再回顾

一、夏、商、西周时期

1.夏朝: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

(1)王位世袭制:

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

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

3.西周:

(1)分封制

目的:

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内容:

①对象:

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义务:

诸侯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权利: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影响:

①积极:

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疆,稳定秩序;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②消极:

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2)宗法制

目的:

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

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族权和政权结合,家国一体。

影响:

实现族权与政权、国与家的结合,保障各级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特权,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3)礼乐制度:

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等级森严。

二、春秋战国时期

 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得到确立。

三、秦朝时期

1.确立皇帝制度:

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和军事等大权。

2.中央政府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3.地方行政机构实行郡县制:

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

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机构。

四、两汉时期

1.中央集权的巩固:

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并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

2.君主专制的加强:

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3.选官制度:

察举制,举孝廉。

4.监察制度:

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

一、远古时代

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2.先民们已经学会了养蚕和缫丝等技术。

二、商周时期

1.农业:

使用少量青铜农具,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是耒耜;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是主要的土地制度;耕作方式是集体劳作。

2.手工业:

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由官府垄断,被称为“官营手工业”;商代人们已经能够烧制出原始瓷器,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铁器出现,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

商朝时商业就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贝成为了一种实物货币;西周时,在较大的城邑都出现了市集。

三、春秋战国时期

1.农业:

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井田制遭到破坏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兴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2.手工业:

官营(主导)、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冶铁、丝织业发展较快。

3.商业:

官营局面被打破;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四、秦朝时期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统一货币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交流。

五、两汉时期

1.农业:

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

开始用煤炭做燃料冶铁;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得“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3.商业:

盐铁官营;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一、春秋战国时期

1.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2.科技:

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出现了现存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计算工具——算筹。

3.文字、文学艺术:

商代甲骨文——汉字完整体系形成;《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体的代表是《离骚》;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二、秦朝时期

 秦朝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行全国;焚书坑儒政策,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三、两汉时期

1.思想:

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能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2.科技:

西汉前期已经出现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氾胜之书》等科技论著。

3.文学:

汉赋以华丽的辞藻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注重排比,文采华丽。

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和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要点深化潜心研磨思关键

1.多维视角认识西周国家制度

(1)核心内容

①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

以维护宗法制为目的的礼乐制度,与以封邦建国为主要内容的分封制以及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构成西周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

②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2)国家结构

①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②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3)显著特点

①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国同构”

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国的范围。

②贵族政治特征明显

世卿世禄制下,官僚都是贵族,贵族有封地但无薪俸。

诸侯国内的劳动者不对国家承担赋税等义务,只对诸侯履行义务。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由于牛耕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模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

3.小农经济的地位和影响

(1)概念:

以家庭为单位、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2)地位:

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3)影响

①政治:

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分散的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经济: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落后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工商业的发展,防止工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③科技文化: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古代科技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多集中在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无法发展为近代科技;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④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

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和保守的缺点;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等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的观念。

4.诸子百家对立主张的比较

(1)治国主张:

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伦理观:

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人与自然的关系: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

(4)人生态度: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5.不同史观审视百家争鸣

(1)唯物史观角度: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