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美术教与学的方法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0694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智美术教与学的方法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心智美术教与学的方法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心智美术教与学的方法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心智美术教与学的方法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心智美术教与学的方法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心智美术教与学的方法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心智美术教与学的方法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心智美术教与学的方法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心智美术教与学的方法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心智美术教与学的方法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心智美术教与学的方法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心智美术教与学的方法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智美术教与学的方法研究.docx

《心智美术教与学的方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智美术教与学的方法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智美术教与学的方法研究.docx

心智美术教与学的方法研究

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

——常州市新北区河海幼儿园“十二五”规划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当个体降临人世,他就开始了生活。

对年幼的个体来说,生活是笼统的,不分化的,幼儿在生活中吸收身体和心理成长的一切必需因素。

没有生活就没有幼儿的生存和发展。

良好的幼儿教育应是充分利用幼儿生活的价值,和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让幼儿在生活扩展、迁移和巩固经验。

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

在教育史上,国外的卢梭、杜威,我国的陶行知、陈鹤琴等都非常注重生活的教育价值。

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行动的方式。

教育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任何教育都超不出生活世界的领域。

同样,幼儿园美术教育也是渗透于幼儿生活世界之中的。

生活世界是美术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幼儿个体多种品质形成的场所。

在前期课题《如何在幼儿美术活动中优化教师指导策略》和《以纲要为依托深化幼儿园美术课程改革实践研究的研究》中,立足我园发展现状,开展了多样研究活动,在实践中逐步优化了教师的提问、评价等策略,优化了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也不断发现了美术教学缺乏生活性,为此,我园于2013年2月确立了《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不断开拓幼儿美术表现空间,优化美术活动,让幼儿的艺术表现来源生活而回归生活。

我们提出的“生活化的美术教育”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内容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等活动策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

让幼儿在生活中“动”起来,感受生活、融入生活,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

它注重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幼儿生活,回归真实世界,回归幼儿自我。

它强调让幼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地成长,成为新世纪真正的主人。

(二)课题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美术活动:

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及具体事物的认识、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以供人们欣赏为目的的一种艺术活动。

幼儿园美术活动:

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需要幼儿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情感和体验,通过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通过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它大致包括绘画、手工和美术三大类。

生活化美术活动:

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注重生活与美术的紧密结合,这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途径。

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活动:

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年龄特点,关注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注重幼儿周边生活中各种资源的开发,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让幼儿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回归幼儿的生活,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通过内容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等活动策略,开展正规性、渗透性、自主性的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引导幼儿在进行探究、发现的过程中,运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表现表达,形成初步的审美情趣。

在本课题中特指以幼儿生活作为本源,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将美术教育回到幼儿生活之中。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的领域的现状

1.国外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的理论:

罗恩菲尔德主张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健全发展。

西泽克认为,儿童美术教育的第一目的就是发展创造力,因为这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益。

艾斯纳强调美术这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强调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理论。

赫伯里德的艺术与教育完全交互融合的理论。

艾修勒和哈特薇克的美术史儿童人格表现的理论等等。

他们的研究都比较偏重对美术活动本质的研究。

2.国内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的理论: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孔起英在《学前教育信息与研究》2005年第四期“对幼儿美术教育中误区的认识”指出:

“在具体的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以艺术文本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艺术知识物条件的灌输给儿童,忽略了儿童自身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体验。

在具体的艺术创作教育过程中,把技能技巧的训练放在首要位置,忽视儿童自主地用自己的视觉去感知、去体验、去反思、去创造。

在艺术创作教育过程中,教师重视追求对象的唯一答案,强调对作品内容的记忆。

最终艺术作品成了一堆与儿童鲜活的生命毫无关系的“死”的知识。

湖北宜昌兴山幼儿园张梅老师在上刊登的《幼儿绘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探究》的实践研究中提出了目前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绘画采用固定模式,给自由表现设置障碍;着重于作品的完成,而忽略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不能读懂幼儿的画,作品评价大而化之,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可以说,这种美术教育方式的本身就与幼儿园美术教育宗旨相违背。

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以上以及其他同类的研究结果中发现,目前在儿童美术教育中主要存在这些问题:

一是比较偏重一些美术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幼儿情感的激发和满足;二是在进行作品的评价时,注重作品的构图和色彩,忽略作品所蕴含的幼儿的情感或经验;三是在开展美术活动时,比较多的是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儿童实际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求;四是课程教材以书本为主,忽视从幼儿周边生活和环境中挖掘和开发与幼儿生活经验相适应的教材内容。

而中国福利会幼儿园曹莉老师的研究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曹莉老师在《走进绘画世界》一书认为,“幼儿绘画,是用来传情达意的视觉语言。

借助绘画,幼儿把自己心理上的需要、情绪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体验表现出来,创造了一个属于儿童自己的世界。

儿童画并不单纯是一幅画,而是儿童内心世界的自我表现和感受美的生活,是他们反映已知、享受已知、宣泄情绪的需要。

我们针对目前儿童美术教育研究中比较忽略幼儿生活经验的现象并借鉴曹莉的研究结果,将研究的切入口定在“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上。

我们所谓的“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是指,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注重生活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让幼儿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回归于生活。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宏观价值:

1.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

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幼儿的心灵,使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这种创造对幼儿来说是很快乐的。

2.使幼儿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赫伯·里德指出:

“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幼儿自然本性的发展。

”教师应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挖掘生活化的课程,创新教学形式,在尊重幼儿个性差异的基础上,促进其自我成长。

3.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

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

在生活中寻找,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幼儿的创造性逐渐丰富。

4.完善幼儿的人格。

美术活动为幼儿真正人格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美术活动创造的实践过程中,包含了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领悟,以及把这一体验赋于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加以描绘,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使真、善、美、的熏陶得以人格化。

正如马克思认为的那样,幼儿绘画时,决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写,而是表现一个整体的世界。

5.指引课程改善的方向。

近两年,提倡的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下的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在不断改变,新一轮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

微观价值:

幼儿园美术活动可将幼儿带入一个丰富多姿、异彩纷呈的美的世界,生活化的美术实践活动是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背景,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绘画经验,习得必要的美术技能,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

因此,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必须是幼儿熟悉的,也是能够引发幼儿爱好的。

使他们从感觉领悟中,体验、创造中获取实现自我的生命的潜能、生命的智慧、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乐趣、获取真、善、美的熏陶,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1.使原有美术活动得以提升。

将生活化的美术活动渗透在建构式课程的主题活动的实施中,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

我们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有利于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新课程体系,绝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增删调整,也不只是对教育教学方法的修补改变。

因此,幼儿美术生活化的实施过程,是一种课程文化的再创造。

使活动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使活动更加适合本园的教育对象。

2.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

生活化的美术活动是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背景,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绘画经验,习得必要的美术技能,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

因此,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必须是幼儿熟悉的,也是能够引发幼儿兴趣的。

只有当孩子的经验越丰富,其感受也就更深刻,从而产生表现的愿望,才会有独特的,发自内心的审美表现。

3.有利于改善美术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教育要适合孩子,我们应尽可能地多为孩子考虑,孩子可能需要什么,孩子可能会对什么感兴趣。

因此美术活动应尽可能多地选择孩子乐于接受、喜爱的,能引发孩子积极情感体验的内容。

同时注意内容的适度新颖,即从孩子的实际经验出发,选择与孩子现有经验有一定联系,但又有适度拓展的内容,使孩子有足够的兴趣用已有的经验,探索、积累新经验,表现新的认识和感受。

在建构式课程的一系列主题活动中无论是生成的美术活动或是教师预设的美术活动,其共同点是都来源于孩子的生活,重在让孩子亲身去感受生活,最大限度地给予孩子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自主的运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表现表达,使孩子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陶行知教育理论。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方法论。

他说: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就强调了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做中学,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重点

1.研究目标

(1)幼儿能在生活动中发现、感受美,主动表现意识增强;

(2)理解生活化美术活动的涵义,能多渠道提高教师指导策略;

(3)丰富生活化美术活动模式和内容,丰实生活化美术活动材料,优化生活化美术活动评价,形成我园美术活动特色。

2.研究内容

(1)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活动不同层次发展目标的研究。

(2)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活动内容的研究。

(3)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活动实施策略的研究。

(4)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活动评价体系的研究。

(5)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活动环境的创设与开发。

3.研究重点

探索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特点的生活化美术活动的策略

(七)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3.2—2013.9

(1)查阅资料,了解美术教育研究现状,明确研究方向;

(2)撰写课题计划和开题论证报告,做好课题申报工作。

(3)组建研究小组,完善研究制度。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13.9—2015.12

(1)课题方案的学习与落实;

(2)选取子课题实施、管理;

(3)定期交流课题实施情况;

(4)资料收集及反馈。

(5)参加课题研究中期评估。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2015.12—2016.2

(1)课题结题方案和课题结题汇报材料;

(2)课题成果的汇总与推广。

3.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分别了解教师、家长对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活动目标、价值等的理解。

(2)文献研究法:

了解课题的研究价值;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与幼儿美术教育有关理论,并能运用理论来指导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便于更好地按照实施计划进行具体的研究。

(3)行动研究法:

在具体的美术活动中尝试、研究、反思、总结、创新。

 

(4)个案研究法:

选择不同的年龄段幼儿进行跟踪分析,辅以必要的指导,使各个层次的幼儿都能在幼儿园生活化的美术活动研究中得到发展,并建立幼儿美术素质发展跟踪卡,把相应的研究成果存入幼儿档案袋,并逐步调整研究方案。

 

(5)经验总结法:

通过有目的地召开有关研讨会、观摩会等,把实践经验和理性认识进行汇总、分析、综合,做好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资料积累工作,撰写心得体会、论文及结题研究报告,把实践经验逐步提升为理性认识和经验规律。

(八)课题研究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生活本位。

本研究直面幼儿的成长需要,关注幼儿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使美术活动向幼儿的生活世界回归,努力实现教育活动与实际生活世界的交互融合。

(2)关注过程。

幼儿园美术活动体现选择性和生成性,通过淡化结果,注重活动过程来达到课程促进孩子发展的目的。

(3)加强整合。

我们的课题研究顺应了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的整合性。

体现在目标的整合上——要实现美术技能与审美情趣、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目标的有机统一;体现在内容的整合上——美术教育内容与各类游戏、主题探索、生活活动等内容的有效整合以及幼儿发展各领域内容的有机联系;还体现在教育教学方法、途径、手段和组织形式等各方面的综合和整合。

整合性的体现更有利于幼儿实现全面与和谐的发展。

(3)注重选择。

低结构、高开放、重选择,是我们课题的又一鲜明特点。

注重选择性,一方面赋予幼儿以更广阔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个性进行自主选择和活动。

另一方面,也给与教师更多的课程选择权,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园、本班孩子的特点灵活地运用、开发教材。

2.创新之处:

当代艺术教育要求向传统的艺术教育挑战,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注重发展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这之中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点,是成功教育的关键,回归生活的幼儿美术教育便是其中有机的结合点,体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它强调以幼儿为主,突出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地位,有效地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让教育真正回归幼儿的生活。

(九)课题研预期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

成果

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活动目标及评价体系

发展表格

课题中期

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策略

论文、随笔

课题中期

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活动实践研究的相关论文

论文汇总

课题中期

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活动实践研究的相关案例

案例汇总

课题中期

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活动实践研究的中期报告

中期报告

课题中期

最终

成果

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活动案例集

集册视频

课题终期

各年龄段生活化美术活动册

集册

课题终期

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课题终期

(十)课题研究文献参考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市贯彻实施细则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编制

(2)《幼儿园课程》朱家雄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3)《幼儿园美术教育》孔起英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4)《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CathyA.Malchiodi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5)《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6)《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7)《通过艺术的教育》,(英)赫伯·里得著,吕廷和译,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8)《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9)《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十一)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成员的组织与分工

本课题由我园园长亲子领衔研究,各成员通过推荐与自荐的方式组成。

课题组吸纳多位有美术特长及爱好美术领域的教师共同参与,其中有两位区级骨干教师;两位小学高级教师,十位小学一级教师。

其成员在教学中也不同程度地担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工作,在教学一线,经验丰富。

研究中梯队分明,各成员各负其责,守望相助,旨在研究中共同成长!

同时带动全员参与,人人都参与到研究中来。

万立纯管亚静——整体管理与实施(理念达成价值把握组织效度)

王小洁、万洁——总课题研究的方案、计划、总结及操作实施

胥文静、黄娇、季叶洁——子课题的方案、计划、总结及操作实施

顾叶萍、吴静、李梦楠——子课题的实施与操作(组织与管理)

居芳——课题会务、课题活动安排

陈昊禺——课题研究资料收集

沈国琴、马丽——材料、物品管理(活动中的材料、用品保障)

2.课题研究基础

理论基础:

我园在前期课题的研究中,对美术教学活动、美术活动中的指导以及教学活动开展形式等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相关理论经验。

并通过该课题的园级研究,初步理解了美术教育的内涵,学习了大量的美术资料,各组员在美术教学方面尝试撰写了论文、案例,设计了美术教学活动,在参赛、参评中取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实践基础:

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教研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敢于尝试,注重表达与交流,乐于共享,促进了教研组的综合能力全面、持续发展。

成果基础:

幼儿的绘画技能不断提高,多次在园内举办幼儿绘画作品展,赢得了家长、姐妹园的一致好评;多次组织幼儿参赛,教学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奖励。

3.课程实施保障

(1)空间保障

①创设美术专用室,给师生一个独立、开阔的创造环境。

②作品展示墙的有效设置与应用,保护幼儿作品、呵护幼儿心灵,提升成就感。

③教室美术活动区域的创设,时刻为幼儿提供玩美、造美空间。

④楼道、走廊空间巧利用,展示幼儿作品,丰富创造内涵。

(2)时间保障

美术活动落实到每周班级计划,每周不少于2课时;

美术活动渗透到每日的区域游戏中,每日画一画。

(3)材料保障

①添购多样的美术工具和材料。

②收集、整理可用于美术创造的物品或废旧物品。

4.课程研究制度

(1)例会交流制度。

要及时填写“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表”,及时掌握、分析、研究、实验的情况。

课题组成员要定期召开例会,交流每个阶段课题研究情况。

(2)专题调研制度。

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专题调研(每月一次),通过听汇报、听课、参与活动、现状调查、座谈讨论、查阅资料等形式检查、指导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并以此作为过程性评估的依据。

(3)课题研究奖励制度。

每学期,通过对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工作的综合考核,结合幼儿园的考核制度,视情况予以奖励(奖励办法参考《河海幼儿园教师考核条例》)。

(4)明确课题研究进度,2016年2月准时结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