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0770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docx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docx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

 

讲座: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自上而下都处于摸索阶段。

一、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概念的界定:

    心理健康教育课绝对应该是有别于思想品德课或德育课。

心理健康课不应该充满了“不要”、“不许”、“不该”,这类的词语用语。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对学生心理的一种疏导(引导),学生应该经历体验、感悟,探究、反思,迁移、运用,这一过程。

所以不管在内容选择上还是问题处理上都应符合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

心理矛盾(问题)是没有一蹴而就的解决方式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千万小心别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彰显个性魅力,这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一条。

    心理健康课的课题应是从学生中来,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

并且这种问题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共性的问题,才能引起共鸣,引发大家的话题。

否则课堂必然低效或无效。

     教师的个性魅力、感染力于一堂成功的心理健康课来说非常重要。

    学生是否愿意说出真心话,可以说是心理健康课的一个死穴点。

二、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一般程序及典型案例

基本教学程序可由下列五个环节构成:

    1、热身准备,目的的诱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达到悦心的目的。

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渴求和掌握知识的愿望,因此,老师们就采用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律动、歌舞、游戏等活动,提高学生情绪,营造乐学的良好心理气氛。

   如,有教师上课之前,第一件事是每一位学生在纸上画出自己的心情脸谱,不一会一张张表情生动的脸谱跃然纸上。

   学生:

爸爸妈妈有时候不让我干什么的时候我就很容易生气,所以我才画了一个生气的面孔。

   而这位小朋友画的是一张哭泣的脸,看来一定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了。

   学生:

我每次考试都考不好,回家给妈妈骂,我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考试都考不到高分,每次被妈妈骂我都很伤心的。

这样,一张心情脸谱就真实地表达了孩子们的心情,引发了他们倾诉的欲望。

再如课前做一下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心理测量等,都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为心理健康课堂的良好互动打下基础。

    2、心理激荡,目的是激发求知心理达到激心效果激发就是给学生一个信息,激发其内驱力,把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去完成某一行为,进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主要方法有:

(1)故事联想式

引入故事。

教师在活动开始或活动中,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心

的心理,提供学生阅读或倾听的故事。

联想活动。

通过学生的观念联想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内心的感受和经验。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

根据这一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故事法。

如五年级的《寻找快乐》一课教师播放了一段配乐故事《国王与农夫》,听后引发学生思考:

故事中的主人公“国王”拥有那么多的财富为什么还不快乐?

而一贫如洗的农夫整天在地里干活却觉得非常快乐呢?

这正是这节心理健康课要讨论的重点。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读文,反复思考得出:

国王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它欲求过高,而农夫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经常想着那些比自己还不幸的人。

从而使学生悟出了寻找快乐的第一种方法——“降低不必要的欲求”。

(2)情境式

通过提供、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情境分

为氛围式情境和情节式情境两种类型。

A 氛围式

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某些生活场景,

或感受之优美、或感受人物之心态起伏。

利用音乐渲染、富有激情的语言描述、营造出与主题相映衬的生动气氛。

如《心怀感恩》,课堂上播放“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当学生用手语学唱《感恩的心》这首MTV歌时,学生的内心将受到共鸣,受到震撼,

B 情节式情境

比如《学会说“不”——人际交往技巧之一》,课堂上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在上课的开始部分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随老师的思路而思考:

同学提出的要求不当时我们也得答应吗?

引出话题:

其实在同学、朋友相处时,对于他们不正确的观点、要求、行为等,我们应该断然拒绝。

学会拒绝别人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技能,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说“不”。

要说“不”,要拒绝他人,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情境。

在看的时候,请同学们都思考:

两位同学是怎么做的?

又是怎么想的?

情境一:

A同学做出很忙的样子,一手拿着记事本,一边说:

今天的事情真多………今天中午我得多做点作业。

说完做出做作业的样子。

B(大大咧咧的)走到A旁边说:

嗨!

走,陪我一起买本书。

A做出很为难的样子,(看看正做的作业,又看看同学,再迟疑几秒钟,最后还是走了。

表现出的是一幅很为难的样子,感到很难办要走又不想走的样子,像是做出了巨大牺牲的样子)

问A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想呢?

B又会怎么想呢?

正确的做法是

什么呢?

 

3、自我宣泄,目的是让学生表白自己与达到交心的效果把学生引入到心育课情景之后,教师把精心设计好的问题向学生提出。

师问生,生问师。

“质疑”即想、思考与分析;“议”即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做”即动手、动笔与其他操作活动,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来宣泄自己情绪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1)讨论—澄清式

专题讨论。

针对当前学生关心的敏感性问题、热点问题、困惑问题

展开讨论。

  辩论。

就争论性问题进行分组辩论,提出正反两方面的不同意见。

  配对讨论。

就一个题目,先两个人讨论,提出一个意见,然后再

与另两个人讨论的意见协商,形成4个人的共同意见。

再与另4个人一起直辖市,获得8个人的结论。

这种讨论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参与感会比较高,讨论的效果会比较好。

六讨论。

分组进行,每组6人,在小组中每个人发言一分钟,在发言之前要给出个人思考时间。

有一位老师的心理健康课,内容为“当愤怒燃起的时候”,老师拿着一只充满气的气球作为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你们有哪些办法可以将这只气球中的气体放掉?

”很快,有学生举手“把它放在冰箱里冷却”;“用针把它刺破”;“把它搁置起来,让气自然逃逸”……于是老师就自然而然地带领同学们把方法迁移到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课堂上,一个个鲜活,熟悉的例子都是同学们时时会遇到的“愤怒”,同学们在畅所欲言的交流中得到了心灵的升华……,而老师娓娓道来的总结让曾经“愤怒”的孩子找到了平静的港湾。

(2)实话实说式

引导学生将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

可以是交流、倾诉,也可以是书面倾诉。

如“心语笔谈”,让学生每天用日记、随笔等形式,写出心理变化,自我内省或求助于师长,获得合理调控,达到控制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

再如浙江大学,在教室门口设一“心语”版,学生可以每天将自己的心情记录上去,教师有意关注;

再如“聊吧一刻钟”。

每周五放学前给学生一刻钟的时间,不定主题,自由结伴,让学生把一周的烦心事、高兴事互相聊一下,缓解一下压力。

4、共同分享目的是通过师生互动,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启发共同受益,达到导心效果通过自由宣泄,老师抓住了心理辅导的重要契机,引导学生思考比较,分析争论与评议不同的见解,使他们明辨是非,引出正确的心理行为,懂得不良心理与行为的消极后果。

这样就能引导学生鉴赏和培养健康心理、健全人格,起到纳正弃误、共同分享的作用。

A 角色——体验式

根据活动需要,让学生扮演活动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思

考、行动、体验该角色人物的思想、心理,学习模仿好的一面或更清楚地认识到其不恰当的思维方式及行为,进而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哑剧表演。

辅导教师提出一个主题或一个场景,要求学生不用语言而用表情、动作表演出来。

比如,让学生表演与新同学见面的情景;表演赞美别人,喜欢别人或讨厌别人的情景,以揭示内心活动,促进学生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

空椅子表演。

一个人表演。

将两张椅子相对摆放,学生先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另一张椅子虽空着,但假设坐着一个人(或是异性同学,或是另一位同学,或是老师,或是父母),让该生先表演彼此间曾经发生过的对话,或心中所想的话,然后坐至对面去,扮演对方的角色以对方的立场说话,如此重复多次,增进学生对对方的了解,改善与对方的交往。

角色互换。

与前者相似,但参与的人是两个以上。

比如,辅导教师让一个学生扮演失败者,一个学生扮演帮助者。

两人对话一段时间后,互换椅子或角色。

双重扮演。

两个同学,一个是有问题的学生,一个是助理演员。

有问题的学生表现什么,助理演员就重复表现什么,这样表现,重复事实,帮助问题学生清楚认识自己。

  B 活动——体验式

活动要体现创造性。

在活动中,参与者的身心是处于放松状态的,由于是自主参与,积极性高涨,其思维也最活跃,他们可以自由地创造游戏内容、形式、规则,最大限度地发掘、展示自我。

同时,由于游戏的团体性,团体成员之间的思维碰撞,激发的火花成为创造的又一源泉。

如一节心理健康课上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首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片,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禁止任何交流,听指令作出相应的反应:

将纸对折,再对折,再对折……然后把右上角撕下来,转180度,把左上角也撕下。

而后睁开眼睛,把纸打开来,欣赏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作品并充分思考相同的指令下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作品。

以此撕纸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主题“沟通”,阐述沟通是传递者→过滤→接受者→反馈的环回过程,指出单向沟通存在的不足,并强调双向沟通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及有效性。

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沟通及尝试沟通的不同方式,将学生分成9个小组,每组10人左右,而后向学生宣布“蒙眼做画”相关的活动规则:

1、各团队派出代表,要被蒙上眼睛,在教室后面转圈后在其团体其余成员的非语言及非肢体接触的指导情况下完成任务;2、任务是在同组成员的帮助下补上黑板上随机指定脸谱的缺损部位(眼、眉、鼻、耳等);3、要求是团队要定出自己的“语言”,不能是普通话、英语、日语、阿拉伯数字、方言等,每个队员都必须熟悉自己小组的特定语言及其代表的意思;4、游戏中如果有人使用常见语言,在该组成绩上加上3秒钟,请其他团队监督,其他团队的成员如果在别人进行游戏时干扰,也在该组成绩上加上3秒;5、给每个小队计时,速度快的团队胜利,同时,最快完成任务的小组有权利指定最慢的团队表演一个节目。

任务一下达,大家开始了激烈地讨论并积极创造自己的特色语言,紧张的角逐将整堂心理课推向了高潮,整间教室笑声、喝彩声不绝耳。

当然也发现大家千虑必有一失,要完成任务都遇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不过在他们不断磨合与努力尝试多种方式沟通的情况下,困难还是被攻克了。

  “蒙眼做画”旨在寓教于乐,让大家充分的体会到沟通的重要性以及注重沟通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活动的社会性。

活动的组成是团体形态,因此,也要求成员之间协同、合作、配合。

在活动过程中,成员之间会形成大家认可的各种规则、契约。

这种不成文的规则、契约,约束和规范着成员的活动。

成员有共同的目标,规则、契约及互动中产生的感情成为凝聚团体的力量,在团体中能够达到彼此互相信任、经验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团体活动课设计了“信任背摔”这样的活动。

其实“信任背摔”早在CCTV10已有耳闻,总觉得这玩决儿挺简单有啥困难呢,不就是——躺呗。

今天算是“眼见为实”了,看着同学们站在那1米多高的地方,双手被绑着(怕弄伤队友)向后一躺,还真得为他们捏了把冷汗,真佩服他们的勇气和自己对团队的信任。

   绑着手、站高处、向后躺,“如果是我,真得也能这样从容?

”不懂,也许经历过种种世态炎凉的我们,更多的将会是思虑、猜疑、揣测(我真得敢吗?

他们够哥们吗?

如果接不住了该怎么办呢?

……)也许我们真得会“勇敢”地做了,但这也许是种强逞着的表面假像,又或者是种带着点很多人在看着豁出去了,这一切的一切的都应该是正常的吧,我想:

因为这毕竟关系是自己的生死攸关,人总在不断生活中磨练得“成熟”!

再如,履带式前进游戏,体会到了合作与竞争

 

一般活动辅导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

建立伙伴关系阶段。

创设开放接纳的气氛,学会表露自己和倾听别人。

共同承担义务阶段。

学会与伙伴共同商议、执行任务、承担责任。

相互信任互助阶段。

在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帮助中增长率进自我认识和建立尊重别人的态度。

交流分享领悟阶段。

交流领悟合作的价值,分享成功的体验和在游戏中产生的友谊感、成功感等各种真实感受。

正确认识自我阶段。

找到现实的我与自我要领的距离,萌发改变自我的愿望,建立新目标。

活动的层次性。

课堂上所设计的活动应当是每一阶段各有其目标,连贯起来又形成一个逐层递进的关系。

如有的教师教给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是这样设计的。

(1)欣赏梵高的画《星光灿烂》

教师:

请同学们谈谈你看到了什么?

你感到美吗?

(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师这时再告诉同学们这是梵高创作的世界名画《星光灿烂》,因为它的调色技术很高超而被艺术鉴赏家们推为世界名作。

画是由很多元素组成的,如色彩、构思、形象、寓意等等,只要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突出就可能成为好作品。

人和画一样,也是由许多元素构成的,只要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出色就可能成为杰出的人。

紧接着,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自己最突出的优点,准备做下面的训练活动。

(2)训练活动

训练一:

目光炯炯

要求:

两人对坐,目光对视1分钟,轮流说出自己的一个优点,态度肯定,大声说三遍。

继续对视,轮流请求对方做某事或借东西,1分钟内以各种方式要求对方,对方则反复拒绝。

注意体会这一过程中的感受。

讨论并交流:

A说优点时每一遍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B一次一次地遭到拒绝,心情如何?

C拒绝别人时有何感受?

D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你打算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

教师归纳:

你拒绝别人时觉得对不起别人,别人拒绝你时他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呢?

当你一再要求他时,他可能会不好意思;如果你再坚持一会儿,他可能就答应你了。

做事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

训练二:

优点轰炸

要求:

小组成员轮流被别人指出优点,每个人只对被谈论者指出一个确实存在的优点,被谈论者只允许静听,不必做任何表示。

注意体会被大家指出优点时的感受。

讨论并交流:

A被大家指出优点时有何感受?

B是否有一些优点是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

C是否加强了对自身优点、长处的认识?

D指出别人的优点时你有何感受?

教师归纳:

不要过分敏感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和客观地认识自己。

集中注意力于自己的优点并积极发扬它们。

训练三:

习惯攻略

要求:

请同学们双手交叉,看看自己是左手的拇指在上还是右手的拇指在上。

然后请同学们用相反的方式交叉双手,大家有什么感受?

使学生认识到:

要改变一个如此小的习惯动作都感到困难,要克服缺点、消除自卑、培养自信会遇到更多的困难,需要我们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的努力。

 

 5、评价引导,目的是树立健康的心理行为,达到正心的效果在充分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老师要适当指导学生评价讨论中的难点,并加以小结点拨,导出观点,进行正确的心理导向,让学生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培养健全人格。

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强化的学习理论认为:

通过奖惩等强化手段可

以建立新的、良好的行为或消除某些不良的行为。

示范

这是一种借助模拟来习得或掌握新行为的方法。

辅导教师自己或

选择某方面行为优秀的学生起示范作用,示范对象在学生中具有权威的形象,学生模仿他们的良好行为从而获得良好的行为。

比如用“大声思维”法让起示范作用的学生大声陈述其思维过程,把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过程示范给其他人。

注意力、想象力的训练,学习处理矛盾冲突时的寻找解决方法等都可运用此法。

(静坐益智教学)

奖赏

利用实物如糖果、文具、分数、奖章等强化物或语言肯定其某种

行为并增强该行为同时增强其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这其中教师和同学之间的鼓励尤为重要,但也不要忽视学生的“自我奖赏”,当自己某方面经过努力做得不错时,自我鼓掌、喝彩或给自己一个放松机会,奖励自己一个糖果或其他物品也很重要。

惩罚

在心理教育活动课中这是要慎用的一项活动。

但巧妙地运用惩罚

有时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比如,游戏犯规时可罚掉一次参与机会。

契约

在活动中,师生双方共同商定一份明确、公正而可信的契约。

在契约中,明确规定何种良好的行为可以得几个积分;何种不良的行为表现,每次要扣掉几个积分。

多少积分就可换取何种强化物,或享受某种特权。

这份契约使教师明确教育训练各阶段的重点,使学生明确知道训练要达到具体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