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读书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713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马史诗》读书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荷马史诗》读书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荷马史诗》读书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荷马史诗》读书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荷马史诗》读书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荷马史诗》读书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荷马史诗》读书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荷马史诗》读书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荷马史诗》读书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荷马史诗》读书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荷马史诗》读书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荷马史诗》读书报告.docx

《《荷马史诗》读书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马史诗》读书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荷马史诗》读书报告.docx

《荷马史诗》读书报告

《荷马史诗》读书报告

明轩(2015级人文科学试验班10120152202610)

一、书名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荷马史诗·奥德赛》

二、作者

(古希腊)荷马著,越、晓菲译

三、

北方文艺2012年6月第1版

四、页数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541页、《荷马史诗·奥德赛》:

392页

五、容概要

《伊利亚特》集中描写了特洛伊战争中第十年里的五十一天的事情,本书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开端,由于阿开亚人失去最勇猛的将领而被特洛伊人击退,在连连溃败后阿基琉斯因为密友帕特罗克洛斯的战死而出战,击退特洛伊人的进攻并杀死赫克托尔,最终以其父亲赎取赫克托尔尸体并举行葬礼结束。

《奥德赛》则描写了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后还乡途中的惊险故事以及奥德修斯家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最后父子联手惩治求婚人并最终使伊萨卡获得和平昌盛。

两部史诗在容上既是各自独立的,也是互有关联的。

六、读后心得与报告

《荷马史诗》堪称西方文学史上的传世经典之作,其中的生动情节以及反映的社会状况等给予了我深深的震撼,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我自己对本书的看法:

(一)作品之文学性

在我看来,《荷马史诗》的文学性有以下几个特点:

1.书中的语言表述极具文学性。

一方面体现在作者的遣词造句上,作者十分善于描写风、浪、田野、山脉等的自然景观,如在《伊利亚特》中有“在迫降的南风的推动下,涌起来对着突出的峭壁冲击,这些突兀的岩石,躲不过卷起的涛峰,而各种风向的大风有对它们兴波助浪”、“因为我带在身边的这东西,像清风一样无用”等语句,我认为这跟荷马本人是一个盲人有关,他通过感觉对风、浪的把握达到了运用娴熟的地步,同时,我认为《奥德赛》中对于奥德修斯回家途中海上的种种场景,如山脉、峭壁等的大量描写绝非仅凭盲人的想象可以得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证明荷马史诗却非荷马一人所作,或者荷马代表了一个群体,他们身居地中海周边的岛屿,有着对生活环境强烈的体会,海洋、山脉、狭小的平原,都在书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

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作者的表现手法上,荷马应该十分擅长运用比喻。

在书中,作者常把勇士比作狮子,而把弱者比作羊和鹿,也喜欢把英雄比作大树,而英雄的战死则比作大树的倾倒,如“他砰然倒地,像一棵屹立山顶上的树,被铜斧砍倒,柔嫩的枝叶四处飘散”,将风的声势比作众人的呼吼和大部队的厮杀,将特洛伊人对墨奈劳斯和墨里俄奈斯的追击比作猎狗追击受伤的野猪,等等众多的比喻,使得《荷马史诗》读起来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有画面感,也让我不得不佩服以为盲人是如何写出如此生动激烈的文字的,同时也使得史诗不仅是单纯地罗列事件,更成为了文学作品之经典。

同时,两本书都以荷马向缪斯女神祈求英雄的故事为开端,也反映了叙事史诗的行吟模式吧。

2.全书的叙事结构和表达方式、技巧都处理得非常巧妙。

首先,《荷马史诗》中出现了大量的程式化词语。

其中一个就是大量的修饰词,如阿特柔斯之子、民众的国王阿伽门农,神一样的阿基琉斯,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这些仅对于古希腊英雄的称谓在我看来有些类似中国人对于皇帝的谥号,体现了对英雄的尊敬和对荣誉的重视)等等,这也许是作为一个行吟盲诗人的特点吧,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史诗的语言更加恢弘,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叙事诗。

其次,书中还有许多重复的场景描写,如当“那有着玫瑰色手指的黎明女神呈现时”、作者对于战争前的描写、对于宴会场景的描写、对于死亡的描写(作者常用一股黑雾笼罩死者的身体)同样也是程式化的语句。

其次,《荷马史诗》的叙述结构和表达方式也很有特点。

史诗诗人也应着意于一个完整划一、有起始、中段和结尾的故事,而不应像历史那样编排事件。

以《伊利亚特》为例,作者从阿基琉斯的愤怒讲起,完整地叙述了特洛伊战争在最后一年发生的事情,同时荷马没有单纯地像历史课本一样叙述,而是充满故事性,情节生动曲折。

以同样阿基琉斯的愤怒为线索到最和与阿伽门农的和解,在天神的意志下如何与特洛伊人对战,同时塑造了一个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有倔强为荣誉而战且又强大的阿基琉斯、有让人读起来愤怒的阿伽门农、有婧善谋略又英勇善战的奥德修斯等等,使得在我读完后这些人物形象依然历历在目,而且每一个人物的语言又十分符合他的性格特点,以奥德修斯为例,他在战场上有:

“懦夫!

贪生怕死的窝囊废,在战场和公民大会上都一无是处!

”在面对多年未见的妻子时有:

“你呀真怪,为什么如此着急要我现在就对你讲述?

好吧,我决不隐瞒,这边对你通报。

”荷马将人物性格塑造得栩栩如生且有充满了立体感。

同时,史诗的摹仿通过叙述进行,因而有可能描述许多同时发生的事情——若能编排得体,此类事情可以增加诗的分量。

以《奥德赛》为例,史诗采取了中途倒叙的方法,描写了两条不同的线索,在本书一开始先写天神恩准奥德修斯返家,又描写了家中求婚人的纠缠不休,其子特勒马科斯外出寻父,随后插入奥德修斯对返程经历的回忆,最后两条线索即父子相遇共同惩治求婚人,结局美满,整本书在读的时候情节环环相扣,过程令人期待,故事性十分之强,读到最后不仅令读者大为感叹作者思路的精妙以及悬念设置之巧。

其实不光是结构安排,荷马在叙述时的角度也非常巧妙。

诗人应尽量少以自己的身份讲话,因为这不是摹仿者的行为。

例如,在《奥德赛》中描写其回家时的经历是以奥德修斯的口吻叙述的,这样以第一人称的讲述使得故事更加真实,仿佛我们在与奥德修斯共同经历途中的磨难、伙伴的丧生以及与家人团圆的感动,读起来十分生动。

而且荷马在写作时多地运用了人物对话描写,是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同样,在《奥德赛》中父子联手共同惩治求婚人的描写安排也十分之妙。

当我们读完之后会发现其实紧靠他们四人之力加上雅典娜的帮助完全可以战胜求婚人,但是作者并没有在奥德修斯回家之后便直接除掉求婚人,而是经历了一番波折,从拜访牧猪人到隐姓埋名化为乞丐打探情况,到父子相认共同设计,这远比直接惩处要精彩曲折得多,也增加了史诗的故事性、可读性,这也便是《荷马史诗》最终家喻户晓的原因之一吧。

(二)从《荷马史诗》窥见古希腊之社会历史背景

《荷马史诗》可谓是古希腊社会的百科全书,在阅读过程中加以所学知识我大致发现了以下几个现象:

1.战争起因:

史诗描述的为迈锡尼文明时期(20—12cent,BC)希腊联军前往小亚细亚同特洛伊进行的一场战争,关于战争的起源,书中说因伊利昂城的王子帕里斯骗走了阿卡开亚人墨涅拉奥斯的妻子海伦为由,卡开亚人讨伐特洛伊。

而从史书中可以看出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为掠夺特洛伊的财富,摆脱本土各邦的社会危机,虽然最后取得胜利,但以迈锡尼为首的联军元气大伤,从此迈锡尼文明也走向衰亡。

我想这也便是荷马的叙事史诗同史书之间的差别了吧。

2.时代的差异与反映:

众所周知,荷马是生活在荷马时代(11—9cent,BC)的作家,而特洛伊战争发生的年代则为迈锡尼文明时期,前后存在着时间差,这也使得在书中的一些对于社会现状的描写存在分歧。

(1)在社会关系上,《荷马史诗》所描述的是一种许多部落的联盟,参与作战的有阿开亚人、阿尔戈斯人、达奈人等等,而荷马时代所处的仍是父系氏族公社末期阶段,并不是迈锡尼文明的君主制,在战争中,民众的国王阿伽门农和阿基琉斯经常发生争吵,国王并不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君主,国王与臣下的关系并不很大,如诗中阿基琉斯说:

“阿特柔斯之子,贪婪的君主,宽宏大量的阿开亚人怎能再付你一份战利品?

……啊哈!

你这个无耻的人!

你贪得无厌,利欲熏心!

”,此乃勇士同国王的对话,国王是一个军事首领,并没有专制的权力。

在《奥德赛》同时也反映出了这一点,当奥德修斯外出作战多年不归,求婚者竟公然向他的妻子求婚,此时奥德修斯是伊萨卡城邦的管辖者,而且也可以看出当时希腊不同地区都卷入了这场战斗。

在战争前,阿开亚人通常会召集士兵开会,在《伊利亚特》第二卷中,阿伽门农在做了一个梦后便召集长发的阿开亚人开会,做战前动员,使得士兵们无不热血沸腾,人们在会上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如《伊利亚特》中描写:

“塞耳西忒斯对着阿伽门农恶语相向:

‘阿特柔斯之子,你还想要什么?

或缺少什么?

……要不然,阿特柔斯之子,那天就是你的末日!

’”,这就如同是荷马时代的战前民众会,有部落全体成年男子(全体战士)参加,虽然这里体现了对英雄反抗后遭受压迫,但仍能体现出荷马时代的风貌。

当然,书中也反映出了奴隶制的存在。

在奥德修斯家中,有为他牧猪的欧迈俄斯,有为他牧牛的菲洛提奥斯,有忠心耿耿的保姆欧鲁克蕾娅,还有许多男仆和女仆,他们都是奥德修斯的奴隶,为其效忠,当然其中不乏背叛他的与求婚者在一边的女仆。

(2)《荷马史诗》在社会生活方面也有一定的表现。

一方面是关于城市建筑与布局的描写,如在《伊利亚特》中对普里阿摩斯宫殿的描写:

“宏伟的宫殿由光滑的石头建造,中间是深广的庭院,两侧是石头柱廊。

”等等还有很多类似的描写,都可以看出荷马对迈锡尼时期的建筑描写仅停留在大体的外表阶段,而因为荷马时代的倒退,作者已无法想象出真正的迈锡尼时期宫殿的富丽堂皇与细节处的精细工艺。

而且在《奥德赛》中也可以大致看出当时城邦的格局:

王者(奥德修斯)的宫殿居于中心,在其周围是大体的城市轮廓,而再周边则是田庄及农村,在书中城市和庄园的分界是很明显的,无论是牧猪人的田庄还是奥德修斯之父莱尔忒斯的庄园都在城市之外。

而在城邦之中则融合了城市和农村两个区域,这也不妨是荷马时代的城邦特点之一吧。

另一方面体现在荷马时代的生产力发展上,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铁器的使用。

在《伊利亚特》中有许多对于铁器的描写:

“接着,裴琉斯之子阿基琉斯又搬出一大块生铁,强壮的厄提昂生前把它当做铁饼投掷。

”等等这些描写都反映了荷马时代铁器的使用,而冶铁术的发明和人工锻造的铁器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的小亚北部和亚美尼亚山区一带,当是政是赫梯王国的统治区域。

赫梯灭亡后冶铁技术才首先在小亚得以传播,大概在公元前10—9世纪在希腊广泛使用,因而对于铁器的描写是属于荷马时代的特征,并非是迈锡尼时代。

同时,书中还有许多关于农业、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描写。

比如当赫法伊斯托斯为阿基琉斯铸造新铠甲的盾面时,有描写到:

“他还铸上一片温暖富饶的田野,肥沃的土地,收过三遍耕犁的良田,众多的犁手正在来回翻犁……那里的农人们,正挥舞着锋利的镰刀,忙于收获庄稼,割下的麦子倒落在地……”,这些生活场景的描写不仅反映出荷马对农民生活的体验之熟悉,还反映了荷马时代的社会风貌。

铁器的使用使得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当时的人们已经发明了犁来耕作,还有运用稻草人等技术,种植着大麦、葡萄等的作物,使得史诗更加贴近生活,真可谓“艺术源于生活”。

而中国古代对于铁的使用直到春秋末期才开始,在这一点上古希腊人已经领先于我们。

同时,手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从赫法伊斯托斯制造铠甲时运用到的风箱等工具以及娴熟的技巧都反映了手工业的发达,毕竟即使是神的生活也和当时人的生活的反映不可分。

从书中还可以看出古希腊对外交流也十分普遍,航海技术也有所发展。

首先体现在参与作战的城邦数量之多,几乎所有的阿开亚希腊的主要地区都参加了特洛伊战争,而且《奥德赛》中对于墨涅拉奥斯的一段话语的表述:

“在漫长的八个年头里,我曾踏遍塞浦路斯、腓尼基和埃及人的地面,我曾漂泊在埃西俄丕亚人的国度,我曾在利比亚驻足”我们也可以大致推断出当时希腊人已同埃及、小亚有诸多海外贸易,海上运输发达。

3.社会风俗与文化:

《荷马史诗》中展现了大量的社会文化特点。

(1)演讲与口才。

在希腊的古风时代和古典时代,经过多次的制改革,公民大会逐渐成为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在公民大会上公民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其对于演讲水平和辩论水平有着巨大的要求。

我个人认为,古希腊公民的这一特点从迈锡尼时代就已开始显现,或者因为城邦政体的制渊源使得希腊公民的口才锻炼机会非常多。

尤其在伊利亚特中,阿伽门农、阿基琉斯、赫克托尔等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在作战开始前总会召集军队,发表动员演说,而且结果总会使士气大振,可见演讲的水平在早期不仅得益于政治的需要,更多的还有战争的因素。

(2)英雄的史诗与荣誉。

这一点在《伊利亚特》中也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方面,荷马在着重刻画英雄之时,多描写他们振奋人心的讲话、卓越的作战能力、每一位英雄前面的称谓(光荣的***之子、尊贵的等等),这也是古希腊人对于荣誉的看重,如“勇猛的驯马手提丢死之子,你为何畏缩不前?

你的父亲可不是这样……是首屈一指的英雄”等,而且荷马善于将英雄比喻为大树、狮子等事物,纵观整场特洛伊战争和《荷马史诗》,仿佛就是一场歌颂英雄的史诗,阿基琉斯的出现、埃阿斯的作用、赫克托尔的勇猛等等英雄,他们在战争中始终处于主导,在荷马的笔下也一直是主要人物。

另一方面,普通士兵的声音一般只能在相互间的私语和叫喊中听到。

如:

“阿特柔斯之子言罢,阿开亚人呼声一片,表示赞许”等。

都是一些间接地广泛性的概论,没有单独的描写,即便是有也是当做反面例子来反抗英雄的建议而后遭到了鄙夷,如之前举的塞耳西忒斯对着阿伽门农恶语相向的片段。

《伊利亚特》所反映出来的这种英雄的社会,以战利品和荣誉为光荣,也许表明了在荷马或是迈锡尼文明时期是否社会体制的最高层是英雄呢?

众多的英雄又是否构成了早期贵族政治的萌芽呢?

他们家族门第显赫,甚至像阿基琉斯这样的英雄还是女神塞提斯的儿子,但是当阿基琉斯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失去之后仍然上战场厮杀,只为赢得那一份属于他的荣誉,甚至只允许自己亲手杀死赫克托尔:

“卓越的阿基琉斯再三摇头,对阿开亚军兵,不让他们向赫克托尔投掷锋利的矛枪,唯恐让别人夺走荣光,使他屈居第二”。

当然,这里也有一份人性的感动,可以忘却生死的信念。

但是我认为,这种英雄主义的社会体制也存在许多弊端。

从大的方面讲,阿伽门农与阿基琉斯争夺战利品与相互责难已经体现出社会分配的不公平;然而在落实到普通的战士身上,其分配将不可想象。

而且在长达十年的征战后,许多战士远离家乡、筋疲力尽,但还是不得不听从于英雄人物,也许他们的一个演说就足以振奋士气。

这种社会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并没有照顾到大多数公民的利益,僭主制也好,寡头制也罢,最终在古希腊文明的推动下都走向了政体,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局限性,但已是巨大的社会进步。

我在完成这份读书报告的时候无意间读到了一些关于英雄主义的新的角度,即一种女性主义的“英雄”。

这一形象的体现就是《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之妻佩涅洛佩。

在荷马笔下,这位女性在全诗中的分量也不小,工于心计的纺织计划、应对求婚人时的坚贞不屈、对丈夫的思念、对儿子的爱戴、对考验丈夫技巧的婚床等等都仿佛在充满男性英雄的史诗中给了读者一个焕然一新的感受。

戎女女士认为:

佩涅洛佩体现的是荷马的古代女性主义立场,是一种失败的女性主义——女性被允许以巧妙地、不与男性权威冲突的方式在家庭甚至公共场域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女性不能超越男性设定的道德和权力的界限。

其实我在读《奥德赛》的时候也已感觉到佩涅洛佩的局限,在整场复仇计划中,包括连奥德修斯的保姆和牧猪人在的仆人都知道他的计划和真实身份,但他的妻子却一直不知情,奥德修斯在回家后也在通过各种手段考验妻子是否还忠心于他。

甚至在儿子特勒马科斯和母亲的对话中也显示出了佩涅洛佩的地位:

“‘亲爱的母亲,你不该打扰歌手的吟唱,他是在用心演唱……回到你的房中,做你自己的事吧。

和别人交谈是男人的事,况且现在这个家中,我说了算。

’她顺从地回到房中,把儿子明智的话牢记心间”。

也许某种意义上,这一女性形象依然只是父系氏族社会下的另一面而已,荷马生活的时代已经开始具有这样的倾向,也许这一倾向再后来就演变成了公民政治中对妇女的排斥,一种不完善的制度。

(3)《荷马史诗》与奥运会的起源。

我们都知道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希腊,公元前776年伊菲图斯举办了第一届奥运会。

但在《伊利亚特》中我认为阿基琉斯在密友帕特罗克洛斯死后举行的一场大型竞技赛,比赛容包括:

驭马赛跑、拳击比赛、摔跤比赛、赛跑比赛、近距离格斗比赛、投掷铁饼比赛、射箭比赛、投枪比赛,这些比赛的过程描写得十分生动激烈,仿佛是一场盛大的运动会,而且其项目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前者在战场上举办,因此我猜测是否史诗中的这一段描写与奥运会的起源或模式的形成有关。

(三)《荷马史诗》中的人—神关系与哲学思想

在阅读全书时,自始至终贯穿的一个线索就是神与人的关系。

荷马笔下的神明可以控制一切,他们掌控者太阳、黎明、山川与河流,智慧、情感等的一些列社会事务,而且神界的众神也分成两派,分别支持阿开亚人和特洛伊人,并因此而经常发生冲突,而且他们还总是化成人形会在凡人身边助力他们取得胜利。

同时,众神还统一受到宙斯的控制,他操控着整场战争,他的意志就能决定凡人的生死。

让我吃惊的是宙斯其实早就谋划好了整场战争的形式,在《伊利亚特》的第十五卷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阿基琉斯就会派好友帕特罗克洛斯出战。

尊贵的赫克托尔就会出手,在伊利昂城前将帕特罗克洛斯杀死。

……从那以后战局完全扭转,指导阿开亚人不受阻挠地恭喜啊伊利昂”。

这一段描写竟然是在帕特罗克洛斯出战之前,因此天神早已掌握了凡人的命运。

而且荷马在描写时毫不避讳,直接将众神引入,这也反映出在那个时代人们对神的崇拜和坚定的信仰,神有着同人一般的性格和身形,但却无所不能。

在史诗中英雄们经常通过献祭牲畜以讨得神明的欢心,从而获得神的帮助而成功。

相反,违背神的意志便会遭到灾难。

同时也可以很好地证明在荷马时代的社会体系中,存在一位军事首领“巴塞勒斯”,主要职责是统帅军队和掌管祭祀。

仿佛凡人的命运从出生起就受到支配,同时神也有自己的情感和选择倾向。

史诗中有许多对英雄的修饰词“神样的”即表明英雄的社会中为获得荣誉而战死疆场,也就成就了神一般的英雄、凡人。

其实,在神人世界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不同的现象:

在神的世界,众神听命于宙斯,部体系等级森严,不可越界;而在凡人的世界里,英雄可以和国王发生争吵,人间的等级尚不明确。

这也体现了在荷马时代尚未形成统一的专制国家和集权政治。

不仅如此,《荷马史诗》中也包含了许多哲学思想,也许对今后的古希腊哲学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为像柏拉图这样伟大的哲学家都读过荷马史诗。

其中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表述就是关于人的死亡:

“他说完,死神的面纱将他笼罩,灵魂飘出了年轻的身体,落入了哀地斯的冥府”等。

很明显,在荷马的笔下人分为肉体和灵魂两个部分,人死后必定灵魂出窍,而且在《奥德赛》中奥德修斯进入冥府,看到了许多人,包括自己的母亲、阿基琉斯、阿伽门农、埃阿斯等等,那都是他们的灵魂。

我认为荷马的这一观念也许和当时社会思潮有关,但也许是这一思潮或是《荷马史诗》本身影响到了后世的哲学家的思想。

如柏拉图对灵魂可以超越死亡的观点,笛卡尔的身体和心灵的两个不同实体以及仍处于争议中的心—身问题。

另一方面,《荷马史诗》中仿佛还出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属于自然哲学的特征:

“车战英雄,裴琉斯不是你的父亲,塞提斯也不是你的母亲!

那生养你的亮蓝色大海,还有那高耸的岩壁,怎么会使你如此冷酷”。

这一观点也只是我个人的猜测,还有待商榷。

在这里虽然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则比喻,但在某种程度上却也蕴含了自然哲学的思想。

(四)《荷马史诗》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虽然《荷马史诗》有着上述几方面的价值,但我认为它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的原因就在于其中对人性的刻画、对人的描绘、对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是如此地贴近生活、贴近人性。

1.对爱情的歌颂。

在史诗中我觉得有两段值得一提的爱情片段,一个是《伊利亚特》第六卷中赫克托尔与妻子安德罗玛刻的告别,一个是《奥德赛》中奥德修斯与妻子佩涅洛佩的重逢团聚。

前者在告别时有这样一段深情的对话:

“怜惜我吧,留在这座城楼上,别让你的儿子成为孤儿,你的妻子沦为寡妇……”、“……但却无法比拟我想你的痛苦,你将会留着眼泪,被某个身披铜甲的阿开亚人强行拖走……”。

在这里,夫妻双方仿佛都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命运,妻子无法劝阻丈夫,而丈夫又痛心失去妻子,如此矛盾的心理在荷马笔下刻画的十分传神,这也是所有人面临同样场景时的感受,荷马再次将它还原。

而在赫克托尔战死后,当安德罗玛刻听闻死讯,她像疯了一样的女人冲出宫房,眼看着丈夫被拖走,心悲伤至极。

后来普里阿摩斯赎回赫克托尔尸体之时,妻子跪在地上,扑倒在车上,用手撕扯着自己的头发,无人不感到心如刀绞般的疼痛。

这一对恋人就这样被战争拆散,国破家亡。

但爱情却得以永恒。

而后者在书中的描写则精妙至极。

从佩涅洛佩日思夜想哭红了双眼开始,到最后奥德修斯成功返家却不得不暂时隐藏身份以便惩治求婚人,在最后妻子与丈夫面对着面,妻子却不知道对面就是心爱的人而倾诉心中的痛苦,对于奥德修斯来说又是何等的煎熬啊,他又何尝不想告诉妻子:

“我就是你等待的丈夫啊!

”当最后保姆告知她真相时,佩涅洛佩在兴奋之余却始终半信半疑,直到一件夫妻间共知的秘密揭开了心结,在那个时候,两人相拥而泣,多年的等待与多年的征程都化为今日的感动,这便是荷马笔下的爱情,坚贞而又伟大,顽强而又感人至深。

2.人文主义精神贯穿全文。

《荷马史诗》从一开始就体现了这一精神。

在《伊利亚特》第三卷中墨奈劳斯与亚历克山德罗斯作战前的人物描写,对语言、每一处动作的细节的刻画可谓十分传神,还有贯穿《伊利亚特》始终的阿基琉斯的愤怒,只为了自己的一份荣誉和尊严,当特洛伊人攻打至阿开亚人船边时人们的绝望心情和特洛伊人的战斗激情之对比,当阿基琉斯为密友而死的奋勇出征,当神对人间发出深深的同情,当特洛伊全城迎回赫克托尔尸体时的悲伤,父母失去子女、妻子失去丈夫,这一切关于人性最真挚、最深刻的描写才是《荷马史诗》的灵魂,让你为这一场战争而不得不发出感慨。

在《奥德赛》中,我们又看到了妻子儿子为等待奥德修斯的苦苦坚守,父辈回忆起特洛伊战争时悲伤的心,历经险阻的奥德修斯以自己的回忆讲述所经历的一切:

亲眼目睹同伴们一个个被怪物残杀,自己被女神留住久久不能归家,在冥府面对自己曾经的战友、对手、母亲时的倾诉,回到家园后父子相认、夫妻相认,在荷马笔下的这些传奇经历都是如此的符合人的本性。

当奥德修斯与妻子想认时,他们如同常人一样,在十多年的分离后对对方心存疑虑,加以证明,但我认为这就是人性,英雄也同样怀有一颗常人的心。

而当他们破除心中的疑虑而真正地相拥在一起时,那份纯真的爱情,重逢后的喜悦与说不尽的酸楚苦痛却都融于泪水之中。

这便是从人的角度歌颂人性。

在荷马的时代,在科学无法解释许多自然现象的时代,这样的诗人可以在人—神关系的背景下将人性刻画得淋漓尽致,可谓经典之作。

在我看来,它可堪比古希腊作为人文主义的滥觞自然哲学,完全可以称之为在文学上开启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先河,也不愧被但丁誉为“诗人之王”。

(五)《理想国》与《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作为悲剧诗的开篇之作,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却遭受了质疑,这也涉及到了其对于诗等艺术的看法。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塑造了一个由理性构造的世界,这也使得他将艺术包括诗人排除在理想国之外。

首先,他认为存在一个“理式”即理念上的事物,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所有物质都不过是对本质事物的反映,而艺术,以诗为例,诗人则是对生活中事物、场景的摹仿,那么这离真实距离就很远了。

柏拉图对于摹仿并不推崇,他更喜欢献身于真的东西。

他认为荷马对于英雄的描写多半是某一英雄受苦时,长时间地悲叹或吟唱,而观众就会同情他,听了入迷。

我们会称赞一个能用这种手段最有力的打动我们情感的诗人是一个优秀的诗人。

然而他又说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通过理性来加以忍耐以保持平静,而这才是善的部分。

同时,诸如从事农业生产等的日常描写,对于一位画家来说,他即使没从事过农事活动也可以通过视觉描绘出这一场景,而诗人也是一样。

即便是荷马自己参与过劳动,他的描写也只是对自己的回忆,同样还是对第二层(现实事物)的摹仿,仍然和“理念”相去甚远。

而且,柏拉图还称《荷马史诗》中的一些性爱场面的描写不利于对青年人的教育。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如此批评《荷马史诗》,并反对艺术的摹仿性,我认为还是存在一定的偏激。

在那个时代,诗人与哲学家曾发生过争论和对立,而柏拉图却反对了所有的艺术,《荷马史诗》自然就首当其冲被他批判。

因此《理想国》中对于荷马的评价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七、评语

如今当我合上这本史诗,那些英雄的形象依然历历在目,那些战争的场景仿佛出现在头脑中。

《荷马史诗》之所以能家喻户晓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