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14502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docx

《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docx

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

 

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正文内容

社会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目的

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关心低收入家庭的生活……

调查对象

民和县低收入农户家庭

调查地点

民和县……镇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采访调查、实景拍摄调查等

调查时间

2011暑期社会实践——民和县……镇农村低收入家庭调查总报告

第一部分

为进一步发挥社会实践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了解基本国情,进行正确的社会观察,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根据国家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的有关规定,我小组按照院方有关要求,积极配合与组织了暑期的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城乡差距,帮助大学生更好、更全面的了解社会,更多的关注农村,明确大学生更的使命和肩上的责任。

也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农村低收入人群,呼吁更多人参与到帮扶与资助农村低收入家庭的活动中,让他们的生活得到更多的帮助,做出大学生应有的努力!

我们特组织了此次调查。

本次活动,流程基本分为准备期、实施期、总结期、汇报期四个阶段。

从团队的组织、项目的申报,到材料的准备,收集;从后期的实地考察、采访,再到前往有关部门反映调查情况等等。

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基本上按照学校有关要求,完成了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在调查走访过程中,我们不仅获得了大量与农民生活情况有关的资料,而且也发现和记录了不少在当今农村低收入家庭中存在的问题,这一切都不仅使我们掌握了十堰市地方政府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使我们发现了在农村问题方面所存在的缺陷。

本文根据农村低收入家庭情况问卷调查资料,分析研究民和县农村低收入阶层的生活状况和致贫原因,反映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呼声,希望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保护低收入群体的政策提供参考。

第二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总体上已经进入“小康”社会。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10年的5919元。

但在体制不断转换的过程中,虽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高平均收入条件下的低收入群体则不容忽视。

特别是农村一部分人的贫困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由于地区的差异,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三农问题”受众人瞩目,低收入群体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更加有效地扶助低收入群体,越来越成为社会与政府关注和重视的一个焦点问题。

我们以一百户农户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农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找准敌手农户贫困的根源,提出对策、建议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活动前期,我小组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认真制作好了《农村低收入家庭情况问卷调查报告》和《2010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反馈书》,作为调查资料,并且事先向有过社会实践经验的学长和老师们咨询有关的事项,准备好了学校开除的证明和介绍信,为前往目的地的调查做好铺垫。

第三部分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边陲,素有“青海门户”之称。

全县总面积1890.8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4223米,最低海拔1650米,相对高差2570米。

县境南北长约69公里,东西宽32公里,地形呈东西窄、南北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这里高原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十分显著,光热资源比较充足,黄河、湟水河经南、北流经县域,形成了著名的黄河谷地和湟水谷地。

除盛产粮食作物外,还盛产瓜果蔬菜,在全省享有“瓜果之乡”的美称。

县府所在地川口镇是古丝绸之路(辅道)和唐蕃古道(南道)的必经之地,是东下兰州、西上西宁之咽喉,历来为兵家屯兵镇守的战略要地。

今109国道、兰青铁路、兰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全县辖22个乡镇,318个行政村,居住着汉、回、土、藏等14个民族,全县人口39.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4.8%。

民和是农业大县。

近年来,民和县以特色农牧业为重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特色农业主导地位已经形成。

冬小麦、优质马铃薯、杂交油菜、精细蔬菜、制种、全膜双垄集雨栽培等优势作物规模化生产不断扩大,全县特色农作物占到总播种面积的76%以上。

畜牧业、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民和特色农业的发展令人瞩目。

民和建设农业示范园区,是以省委打造“河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和地委“建设全省最大的菜篮子基地和集散中心”为契机,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按照“园区引领、产业带动、基地推进、项目支撑、服务保障”的总体思路,全面启动高原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计划按照“一区多园,点状分布”的建设模式,投资35381万元,利用三年时间,努力建设包括一个综合功能区、七大核心示范园和十二个十大辐射基地。

着力发展无公害绿色菜、花卉苗木繁育、特色精品农产品生产、特色养殖业,努力将园区建成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基地,现代科技的辐射源,成为全县乃至全区、全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样板,积极引领全县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转变。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和在对当地的了解之后,我们得知,在农村已经存在了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局面。

还有其他的问题,例如低收入家庭面临就业难、看病难、住房难、求学难、保障难等“五难”困境,这些都是制约当地发展的重要因素。

之后,我们向村民发放了《农村低收入家庭情况调查问卷》,请村民协助我们完成调查。

考虑到当地人口众多,于是我们便采用抽样调查法,一家一家的前往调查,这样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却是我们获得了最真实可靠的资料。

在我们的调查走访工作中,除了村民给我们提过的问题之外,我们自己也在留心农民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先将有关情况做以归纳:

一、农村低收入家庭基本情况:

从被调查情况看,低收入家庭由于老弱病残者多,或者是家庭劳动力人数少,导致经济收入来源较单一,一般以务农和打工为主要,少数家庭以小本生意增加收入。

导致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令人担忧。

1家庭基本收入低,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通过我们的调查,大多数低收入户只能在当地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家庭人均年收入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2500元左右),约占调查总数的56%,每个家庭的劳动力人数大多数在1个的占86%,而家庭人均年支出在3000元以上的却约占47%,这其中,收入与支出呈现严重的不平衡现象。

除此之外,农村人口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年长的主要从事务农及小本生意。

青年人则多半选择外出打工或者经商。

很少有人能够从事稳定的职业。

2、消费层次较低,看病就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维持生活,低收入家庭省吃俭用,将衣食住行的支出压到了最低的水平,其中,医疗费用支出是低收入家庭消费支出中日常开支外的另一项支出大项,致使多数低收入家庭陷入目前生活困境。

有的特殊家庭几乎将全部的生活开支都投入在医疗上。

据不完全统计,类似这样的情况在我国农村依然大量的存在。

虽然现在的农村医疗合作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始初具规模。

但是由于地方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办事效率不够高等等原因,导致很多地方的医保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农民看病就医难的情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但这还不足以满足日渐增长的物质生活。

就此次调查情况反映,身体状况较好的居民只占总数中的一小部分,农民的身体素质有待提高。

  

(1)户主年龄结构与贫困。

在一个家庭中,户主担负着家庭事务管理和家庭经济保障的双重任务,是家庭成员中的核心角色,户主的年龄结构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经济状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户主平均年龄为老人的占44.7%,农村低收入家庭中户主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

与户主年龄结构相对应,这些家庭大部分处于空巢期、鳏寡期。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家庭在不同生命周期面临不同的任务和困难,同时,前一阶段的经历会对其后面阶段的经历产生影响,一些特定阶段的问题会在后一阶段重新出现。

处于空巢期、鳏寡期的低收入家庭,户主要承担更多的家庭养老功能。

但由于户主在就业困难、失业、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使其在养家糊口的过程中经常处于贫困和低收入状态,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及早安排自己养老事宜,从而导致老年期基本生活水平逐年下滑。

(2)家庭年龄结构与贫困。

家庭年龄结构是指家庭所有成员的年龄在家庭整体上的构成特征,主要可以从“家庭老人数量”和“家庭学生数量”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同一般农村家庭相比,农村低收入家庭中的老年人数量较多,有1/3的家庭有1个老人,1/4的家庭有1个以上老人。

在家庭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家庭成员赡养老人的负担较重。

另一方面,低收入家庭有学生数量多,也是导致低收入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

调查显示,每4户低收入家庭中就有1户家庭有在校学生。

其中,,初中及高中、中专、中技学生占50%。

这些家庭一年用于教育的开支达到了4000元左右,占全年总收入比重相当高,小学学生占35%。

可见,经济尚不宽裕的中低收入家庭,只要有1个学生上学,高昂的教育资本投入,便会立即让这些家庭入不敷出,成为贫困家庭。

3、住房结构与贫困分析

  

(1)基本住房条件与贫困。

我县农村低收入家庭人均拥有住房面积比例偏少,从房屋结构上看,土木结构住房的比重为51%,其中九十年代及以前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旧房和危房占到了33%。

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逐步改善,但与一般农村家庭相比还存有一定的差距。

(2)房屋造价与建房资金来源。

近年来,随着物价不断上涨,特别是建筑建材价格一路攀升,使得低收入家庭平均房屋造价达水涨船高之势。

房屋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个人少量储蓄、亲朋好友借款和赊账(用工、用料)三个方面,而政府“安居工程”建房补贴只用在无房、倒房户上。

“银行贷款”在低收入家庭建房资金来源排序中,只排到最后一位,农村金融部门对低收入家庭的经济支持非常有限。

有五分之一的家庭表示“盖房”是导致家庭负债的主要原因。

(3)低收入家庭拥有家用电器和家庭运输工具等耐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比重较低。

的低收入家庭家用电器拥有量底,67%的低收入家庭没有任何交通运输工具,拥有农用三轮车和农用中型车等生产资料的家庭的比例仅为11%。

4、地域结构与贫困分析 

(1)地域农业产业结构与贫困。

首先,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城镇化程度较高,商业较发达,虽然人均耕地较少,但由于可以低收入家庭陷入贫困的重要原因是地少且无法大量种植经济附加值较高的蔬菜,并可直接进行市场交易,,因而严重影响了家庭的收入农民增收困难,导致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仅以种植业为主)。

(2)地域人口流动与贫困。

对于广大农村来讲,外出劳务打工是本地人口流动的重要形式。

低收入家庭外出劳务打工人数比例低于平均比例。

(二)可变性结构

1、劳动力结构与贫困分析

  

(1)劳动力数量与贫困。

家庭有无劳动力是影响家庭收入的主要因素。

从调查统计看,62%的家庭仅有1个劳动力,有14%的家庭没有劳动力。

调查数据显示,家庭规模越小,劳动力缺乏问题就越严重,贫困和低收入状态不可避免。

(2)劳动力结构与贫困。

从年龄上划分,可将劳动力分为青壮年劳动力(18-44岁)和中老年劳动力(45-60岁)。

农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中,青壮劳动力仅为40%。

青壮劳动力较少,减少了家庭的收入来源和收入数量。

(3)劳动力性别与贫困。

妇女在经济收入较高的非农领域获得的就业机会较少,40岁以下农村女性外出打工的比例仅为12%。

同时,女性是家庭经济主要支撑者的比例较高,达到了26%。

由于农村妇女“在社会性别构建中,健康、教育、培训、就业等方面比男性处于更不利的状况”,收入较男性劳动力低,与男性劳动力充裕的农村家庭相比,以女性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家庭更加容易陷入贫困。

2、文化结构与贫困分析

  

(1)户主文化结构与贫困。

我县农村家庭户主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高中、中专、中技”的比例仅为20%。

户主文化程度整体偏低,一方面决定了其可能受到市场中高收入工作的排斥;另一方面,决定了外出务工只能从事风险较多、对人体伤害较大的采矿业、建筑业和工业制造业。

一旦低收入家庭的户主出现患病、残疾的情况,便可能立即陷入贫困。

我县农村低收入家庭中,户主外出务工致疾致残回乡的情况并不罕见。

(2)家庭文化结构与贫困分析。

我县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家庭成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一般农村家庭。

从人力资本角度上看,教育是长线投资,教育水平低下直接反映出家庭对其成员人力资本投入上的不足。

因而,极易造成低收入家庭成员“未能在劳动力市场有效地发挥其角色作用:

失业或收入低”

3、收入结构与贫困分析

  农村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来源主要由农业收入、劳务打工收入、政府提供的救助和国家发放的补贴构成。

(1)农业收入。

低收入家庭的收入集中于农田农作物的种植,经济附加值较高的养殖业和水果、茶叶和林业在农业收入中占比较低,

(2)劳务打工收入。

有六成多的低收入家庭显示劳务打工收入是家庭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年外出务工时间大多在半年左右,人均年打工收入约为2300元。

(3)转移性收入。

大部分农村低收入家庭依靠农业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将其他经济来源作为补充。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来自国家提供的转移性收入。

有二成的家庭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需要政府提供的救助和国家发放的补贴,作为补充来维持基本的家庭生活;第二,来自债务。

低收入家庭年均收入约为7000元,而年均支出达到9000元。

还有一部分的家庭正在负债。

第三,来自赠予收入。

调查发现,经济上越困难的家庭,能够获得包括亲友、邻里、同乡等初级群体经济帮助的比例就越小[5]。

与此同时,通过对户主为60岁及以上老人的收入来源研究发现,排在前三位是政府提供的救助、农业收入和国家发放的补贴,儿女提供的赡养费仅排在第四位。

低收入家庭的户主人均拥有子女1.43人,而子女人均投入的赡养费仅为700元/年。

低收入家庭中,子女在家庭养老中的“不作为”也是致贫的一个因素之一,“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正遭遇严峻的挑战。

4、支出结构与贫困分析

上一年,我县农村低收入家庭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900元,约为我县农村居民的62.6%。

从支出结构来看,农村低收入家庭月开支中,主要为日常开支、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和人情礼俗的支出。

(1)日常开支支出与贫困。

2009年,我县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达到了2120元,恩格尔系数为50.2%。

我县农村低收入家庭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约为1668元,恩格尔系数达到63.1%。

(2)教育支出与贫困。

有30.2%的低收入家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在校学生。

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达到3908元/年。

通过研究发现,“在校生就读阶段”和“年家庭总支出数额”两者相关系数达到0.587。

显然,随着在校生就读阶段提升,教育投入在增加,家庭年总支出数额也会相应上涨。

家庭贫困情况会更加严峻(3)医疗保健支出与贫困。

我县农村低收入家庭有患病、残疾家庭成员的比例畸高,达到了85.9%。

家庭有1个以上患病、残疾人员的比例达到了26.1%。

在低收入家庭患病、残疾人员构成中,“户主”占69.3%,“配偶”占37.0%,子女占18.8%,父母、岳父母占9.0%[6]。

医疗费用方面,低收入家庭每月用于看病、吃药的开支约为131元。

从低收入家庭的医疗费用来源来看,有62.5%的家庭选择的是自筹经费,12.9%的家庭依赖于子女的帮助。

(4)人情礼俗与贫困。

在中国农村,社会关系是依照“插序格局”逐步展开的,农民居民通过这种社会支持网络来交换资源、抵御风险。

在石门县农村,一般农户几乎家家都有投入一定的资本用于人情礼俗活动,而低收入家庭只有21.6%的家庭从事人情礼俗活动。

调查中了解到,低收入家庭成员非常看重人情礼俗和社会交往,到迫不得已才会停止这种“交换性活动”。

在从事人情礼俗的低收入家庭中,家庭年人均情礼俗支出达到了382元,严重消减了生存基础。

二隐形问题

第一,农业集约化生产与家庭承包经营之间存在矛盾。

现代化农业要求规模化大生产,而家庭联产承包制决定了,在中国大多数地区不可能实行规模化生产。

“席地经营”不可能获得高额的回报。

农民从农业耕作中所获得的收益仍然远远低于出外打工所获得的报酬。

和中国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国的农业投入产出之比也不高。

这其中固然有中国农业的技术含量低、生产力低下、农民负担较重等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长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

作为阶段性的改革成果,家庭联产承包制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看来,家庭联产承包制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第二,农业人口的严重过剩与城镇化发展的滞后之间存在矛盾。

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失去土地的农民。

近年来,关于城市化和城镇化的争论,其实质就是关于农民安置方式的争论。

对策

一、政府,只有政府也必须是政府才能彻底带动低收入家庭奔小康。

怎样才能使低收入农民增加收入呢?

缩短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减少工农业产品间的剪刀差是总体思路。

减轻农民负担是必要的,农村居民的种种困难需要政府采取的各项措施中,农业中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无疑是影响面广、涉及的人数多和成效持久的措施。

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能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持续增加收入,增加家庭财产存量。

具体地说:

  1.要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打破城乡割裂的局面,  以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应当认识到,这是在农村推行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前提。

  2.要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各种新的合作组织。

这种新的合作组织在沿海省份和内地都已出现,它们或者称作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或者称作公司、经济联合体。

它们本身是体制创新的产物,又是技术创新成果进入农村的中介组织。

  3.政府应当增加农田水利建设和良种基地建设的投入。

这是促进农民采用技术创新成果以增加收入的条件。

尤其是农村水利建设,它将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及早脱贫,并在脱贫之后走上致富的道路。

而农村水利设施的经营管理,也与体制创新不可分割。

  4.政府应当增加农村的教育投入,包括义务教育投入、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投入等。

政府还应当结合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抓紧对农民的短期培训。

  5.鼓励科技人员下到农村,发挥他们的专长,结合当地农民的需要,科技人员同农民组成利益共同体,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样,不仅农民在采用科技创新成果之后可以大幅度提高收入,而且科技人员的收入也能迅速上升。

  6.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扩大农民小额贷款的发放范围。

可以通过农民贷款担保基金和农民互助基金的建立来做到这一点。

二、从基本原因出发

怎样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

首先要了解为什么这些人不易摆脱低收入的困境。

大体上有三个基本原因:

一是缺少就业机会,二是缺少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三是即使就业了,但由于能力有限,无法取得较多的收入。

因此,要针对这三个原因寻找对策。

  1.设法增加就业机会。

产品销路好,就业机会就多;企业盈利,就业前景看好。

而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将使企业活力增强,使产品能吸引消费者,使产品成本降低,利润上升。

这样就为就业机会的增加创造了条件。

近几年的实践已经表明,居民为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要求购买新产品。

他们对产品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对科技含量高的消费品的购买愿望一直在上升。

增加企业产品的销路无疑是扩大就业的可靠途径。

  2.使低收入者提高适应。

于现有的和新的就业岗位的能力。

现有的就业岗位和新出现的就业岗位对于工作者的文化技术水平的要求是不断提高的。

因此,应当对低收入者进行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企业业务的扩大而不断增加自己的就业能力。

而科技型的企业为了能得到合格的工作者,自身也应当加强岗位培训工作。

  3.就业后继续学习并为自行创业准备条件。

要知道,人力资本存量是一个人能否就业的条件,而人力资本增量则是就业以后能否被提升或者能否更换工作岗位,取得较多收入的条件。

自行创业能否成功,固然同人力资本存量有关,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本的增量有多大。

这些都表明,在科技进步的时代,包括低收入者在内的所有的人都要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4.城镇的社区服务、环境保卫、环境卫生、园林建设等可以吸引较多的就业人员。

在这方面应采取更灵活的方式管理。

这也属于体制创新的范围。

  5.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拓宽了就业门路。

实践表明,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快的省市,就业压力相对就小得多。

  三、对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的一点分析。

  农村低收入者增加收入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外出务工,而且主要是到城镇中务工。

虽然,农民进城所从事的许多工作不一定是城里的失业者所愿意从事的工作,一般而言,被认为是“脏活”、“累活”、“苦活”的工作,农民从事的多。

但就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而言,农民工进城是不是同城镇低收入者之间产生了矛盾?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是不是抢走了城镇下岗人员的饭碗?

农民工进城是不是使城镇劳动力供给大增而普遍地降低了城镇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

对这个问题,需要进行较深入地分析。

  如果农村务工者短期内大量涌入城镇,造成城镇劳动力供给过多,是会影响城镇低收入者的就业和收入的。

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情况的存在,并且它在某些城镇曾经造成城镇工资水平下降。

但从长期考察,不必有这种忧虑。

  第一,农民进城工作后,使城市经济活跃了,使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密切了,这对于城市的经济增长是有利的,  同时也为城市增添了若干适合城里人工作的就业机会。

反过来说,假定没有大批农民进城,当杂工、摆饮食摊、卖菜、收废品、清扫垃圾,城里人的生活可能没有今天这样方便,  同时,城市中的经济也没有现在这样活跃。

经济不活跃,就业机会反而更少了,这对城里想找工作的人也是不利的。

  第二,农民进城工作后,就会取得收入。

不管他们是把收入带回农村的家里,还是自己留下一部分在城里消费,都将增加市场销售量,而市场的扩大将使一些企业的产品得到销路,从而维持了城里人的就业。

对这个问题,一定要从整个国民经济来考察,因为农村市场的启动,即农民收入增加后购买力的增加,会推动工业生产的增长。

农民有了钱就会扩大自己的住房,要买建筑材料;农民添衣服,买日用工业品,会通过服装市场、日用品市场的活跃而带动相关企业的生产,这将有利于城市就业的维持与增长。

  第三,农民进城工作后,不少人把家属也带进了城。

于是城里将增加若干为农民移居城市后的生活服务的设施,这也为城里人增加了就业机会。

例如,民工要租房、买房、买家具;他们的孩子将上学,添置文教用品;他们的家属要看病、买药;他们还将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适应城市生活等等。

这些都对城市增加就业有利。

  就业是靠就业扩大的。

只要有一批人就业了,他们就会有收入,他们也就有支出,于是就会有另一批人得到就业机会。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考察城里人与农民在就业方面的联动关系,将会对提高城乡低收入者的收入问题有一个新的认识。

  四、国内某些学者专家看待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

从理论角度联系农村问题。

  他们的一种看法是:

通过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其结果,一方面会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又会推动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从而使城镇劳动力供给扩大,既影响已经进城的农民工收入的增长,又影响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提高。

  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应当指出,不能孤立地看待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不能认为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只会促使更多的劳动力外流。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可以从绝对收入、相对收入、预期收入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绝对收入偏低,是指农村人口为贫困所逼,外出谋生。

  相对收入偏低,是指农村劳动力在农村的现期收入同在外地工作相比,感到自己的收入偏少。

相对收入偏低会导致农村劳动力外流。

  预期收入主要是指:

农村劳动力考虑到留在农村与外出工作相比,今后可能得到的收入的比较。

如果外出的发展机会多,那么即使现在留在农村中的收入并不算少,  目前外出所赚得的收入也不会较多,但将来的收入将大大增加,那么在经过比较之后,农村劳动力仍会选择外出的道路。

  从绝对收入、相对收入、预期收入三个角度分析,提高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