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15832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

古代诗词只要分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只要是指唐以前的诗歌,这类不太讲究韵律(也就是押韵),而近体诗则是指唐以后讲究韵律的诗歌。

                          一、古体诗类型

      古体诗主要有一下几类:

    

(一)四言体(一字称一言)。

这是已知的最早形式的是个形式。

如《诗经》里《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五言古体。

五言是从四言体发展起来的。

最早在《诗经》里已有少数五言句子。

如召南《行露》: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

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

何以穿我屋?

谁谓女无家?

何以速我狱?

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

何以穿我墉?

谁谓女无家?

何以速我讼?

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作家,如曹氏父子,陶潜等。

在齐、梁期间出现的“永明体”,更注意到了声律和对仗。

    (三)七言古体。

最早在汉武帝市有所谓的七言联句“柏梁体”,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后人的伪造。

早期最完整的七言诗体是曹丕的《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之后有鲍照的《行路难》,萧衔的《河中之水》等。

这些都属于乐府民歌形式的作品。

    (四)杂体诗,又叫长短句。

所谓杂言就是一首诗的句子长短不齐,从一言到十一、二言,作者可随意交错使用。

这些也是从民歌发展而来的。

最早诗经里已有少量杂言句式。

如《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bǔ补〕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

行,吾去为迟!

白发时下难久居。

      古体诗主要有以上几种。

近体诗出现后,古体诗也未消亡,在唐代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李白的《关山月》、《长干行》等都是古体诗的形式。

白居易发起的新乐府运动也是利用古体诗来写的。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主要区别是:

古体诗没有固定的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

一句话:

就是没有固定的格律。

近体诗与此相反,有十分严密的格律。

                        二、近体诗的基本规则

      近体诗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七言排律和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这几种形式都有一定的规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格律。

      近体诗的主要形式是律诗。

五、七言排律是五、七言律诗的延长,五、七言绝句是五、七言律诗的一半,实际这些也就是从律诗演变出来的几种形式。

他们的格律都是以律诗为准则的。

讲近体诗的基本规则,主要是讲律诗的基本规则。

如果对律诗的格律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对排律、绝句的格律略加说明也就清楚了。

      为了便于了解近体诗的基本规则,先举出五、七言律诗的平仄谱各一种呵例诗各一首,做为说明下列问题的参考。

      

      五言律诗平仄谱

      仄起式(首联不押韵)

      起联:

仄仄(起)平平仄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平平(对)仄仄平(韵)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颔联:

平平(粘)平仄仄            感时花溅泪,

                                                仄平平仄仄

              仄仄(对)仄平平(韵)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颈联:

仄仄(粘)平平仄            烽火连三月,

                                                平仄平平仄

              平平(对)仄仄平(韵)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尾联:

平平(粘)平仄仄            白头搔更短,(白,入声)

                                                仄平平仄仄

              仄仄(对)仄平平(韵)    浑欲不胜簪。

                                                平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平仄谱

      平起式(首联押韵)

      起联:

平平(起)仄仄仄平平(韵)    孤山寺北贾亭西,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对)平平仄仄平(韵)    水面初平云脚低。

                                                     仄仄平平仄仄平

      颔联:

仄仄(粘)平平平仄仄            几处早莺争暖树,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对)仄仄仄平平(韵)    谁家新燕啄春泥。

                                                      平平仄仄仄平平

      颈联:

  平平(粘)仄仄平平仄            乱花渐欲迷人眼,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对)平平仄仄平(韵)    浅草才能没马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尾联:

  仄仄(粘)平平平仄仄            最爱湖东行不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对)仄仄仄平平(韵)    绿杨阴里白沙堤。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谱划的字位,是表示应用平或仄声字,但为了给作者有发挥余地,可以平仄活用.

      

(一)五、七言律诗都是一首八句,两句为一联。

一、二两句叫起联或叫首联,三、四两句叫颔联或叫次联,五、六两句叫颈联或叫三联,七、八两句叫尾联或叫结联。

每联上句叫出句,下联叫对句。

以第一句第二字为标准,用平声的,叫平起式;用仄声的,叫仄起式。

      

(二)近体诗的每首每句都有固定的平仄式。

所谓平仄是指字的声调说的。

我国汉字读音,很早以来,一个字就有平上去入四种不同的声调。

但有意识地把它用到诗歌上来,是南北朝时的沈约。

他根据每个字的读音的轻重、高低、长短,著有《四声谱》一书。

这本书早已遗失,具体内容不清楚。

近体诗是根据《四声谱》分调的原则,把平声成为平,把上、去、入统称为仄,每句按一定的平仄式,用来调济吟咏的节奏,构成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感。

除每句规定了一定的平仄式之外,句与句之间也做了相应调配。

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是讲平仄。

平仄是近体诗的主要特点。

在平仄格式中,只要有以下几项规则:

      

(1)律诗有“对”、“粘”的规定。

“对”是对立的意思,也就是相反的意思。

“粘”是粘联相同的意思。

如上列律诗平仄铺所表明的那样,第一句为起句,以这句的二、四字为标准,如第一句的二、四句是仄平,第二句的二、四字必须是与其相对立的平仄,第三句的二、四字又必须是与第二句的同位的平仄粘联相同。

以下几句都是一对一粘,直到最后一句。

如果违反这个规定,叫“失对”或“失粘”。

这是律诗的禁忌之一。

从初唐到中唐是近体诗的发展时期,有些作者也偶有失对、失粘的诗。

如杜甫的《寄赠王十将军承俊》:

      将军胆气雄,臂悬两角弓。

  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平

      缠结青骢马,出入锦城中。

      平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时危未授钺,势屈难为功。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平

      宾客满堂上,何人高义同。

  平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这是一首平起式首句押韵的五言律诗。

起句“将军胆气雄”,是平平仄仄平,下句应用仄仄仄平平,才合“对”的规定,但“臂悬两角弓”的二、四字平仄与上句雷同,这就造成了“失对”。

起联一“失对”,下几联的粘、对也就乱了。

在唐诗中也有偶尔“失粘”的情况,如韦应物的《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夕,入声)

      平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是一首仄起式首句押韵的七言律诗。

按照“粘”的规定,第三句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才能和第二句的二、四字粘联相同,可是“树”、“微”是仄平,与上句的“南”、“豁”恰恰相反,这就成了“失粘”,下几句的平仄也就打乱了原来仄起的格式。

“失粘”、“失对”涉及到句与句之间的平仄调配问题。

用近体诗的形式写诗,应该避免“失粘”、“失对”。

      

(2)不能“犯孤平”。

所谓犯孤平是指一句诗除句尾押韵的平声字外,全局只剩下一个平声字,叫“犯孤平”。

可能犯孤平的句式,五、七言诗各有一句:

      五言诗是:

平平仄仄平。

第二个字关系到粘、对的规定,不能变动。

第一个平声字改用仄声字,就犯了孤平。

      七言诗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和五言诗一样,如果把第三个字改用仄声字,也就犯了故平。

犯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之一。

在前边举的五言律诗平仄谱中,凡是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不划,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如果犯了孤平,就得在本句的的适当位置,把应用仄声字改用一个平声字加以补救。

至于句尾是仄声的,即使全句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也不算孤平。

如果五言诗的平平平仄仄,七言诗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就不受孤平的限制。

因为犯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所以在唐诗中是很少有这样的例子的。

有也要在本句补救过来。

如杜荀鹤的《春宫怨》:

      早被婵娟误,欲归临镜慵。

      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平仄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这是一首按前列五言律诗谱式写的五言律诗。

按式的第二句“欲归临镜慵”,本应是平平仄仄平,可是“欲”是仄声,如果在本句不加以补救就犯了孤平。

所以作者在第三字应用仄声字处,改用了一个平声“临”字,这样,这句的平仄式就为仄平平仄平,就救了孤平。

第六句“日高花影重”和上句一样,“日”字处本应用平,用了仄声,不得不在第三字处改用了一个平声“花”字。

这两句是比较典型的孤平自救句。

      (3)要避免三平调。

这是指句尾有三个平声字,一定要避免。

五、七言律诗也各有一句:

      五言诗是:

仄仄仄平平

      七言诗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言诗的第三个字,七言诗的第五个字都不能改用平声字,改了就成了三平调。

三平调是古体诗常用的形式。

连用三平调就不免音节单调,缺乏抑扬的节奏感。

在前面的五、七言律诗平仄谱中,凡是平平脚的,上边的仄声出不划,就是为了避免三平调。

唐初还没有完全去掉古体诗的遗风,偶而还出现三平调的诗,后来就比较严了。

如祖咏的《终南望馀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平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这是截取五言律诗平起式首句不押韵前四句的五言绝句。

按规定的格式,前两句应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可是“浮云端”都是平声字,这就犯了三平调。

下边两句是对偶句,还比较工整,但是拗句。

按式的第三句应是仄仄平平仄,可是“霁”是仄声,这就违反了定式,从近体诗的格律来说,这是不完美的。

      (4)平仄字的活用。

如前面的五、七言律诗平仄谱所表示的那样,有的字位平仄可以活用,有的字位就不能活用。

过去人们长说近体诗的平仄,一、三、五可不论,二、四、六要分明。

二、四、六要分明是对的,一、三、五可不论就不完全对,如果犯孤平的句式,避免三平调的句式,一、三、五还是要论的。

近体诗的平仄活用也是有一定的规则的。

      (5)拗句和拗救。

拗就是违反的意思。

近体诗凡是违反平仄式的句子,就叫拗句。

如前边所谈到的失粘、失对、犯孤平、三平调和七言诗的第六字,凡是违反定式的,都是拗句。

拗了就要想办法补救,简称“拗救”。

      根据拗句的句式,拗救的方法大体有两种:

    1.本句自救。

这主要用在犯孤平的句子上。

如前面谈到的杜荀鹤的《春宫怨》就是本句自救。

方法是在本句应仄声的字位改用一个平声字。

      2.对句自救。

这种拗救的方法,多用在以下拗句上:

      (甲)五七言律诗出句拗,在对句的适当位置救。

如白居易的《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野火烧不尽”句,按式应是仄仄平平仄,但“不”是仄声,就成了一字失粘。

下句应是平平仄仄平,作者为了补救这个拗句,便在下句的第三个字应仄的字位,改用一个平声的“吹”字,这样就补救过来了,而且对仗工整,含义深刻,成了古今名句。

七言律诗如陆游的《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是一首平起式,首句押韵的七律。

第五句按式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可是这句除了第二个字是平声字外,一连用了六个仄声字,一、三、五可以不论,第六字“万”是仄声,这就违反了定式,成了拗句。

作者特意在下句第五字应仄声处改用一个平声“无”字就补救过来了,同时还调剂了本句平仄调。

      (乙)七言绝句出句第六字拗,用下句的第五字救。

如杜牧的《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平平仄仄仄仄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后两句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句的六字应平,不能用仄,作者用了一个仄声的“十”字,就成了拗句,这样就特意在下句第五字处改用了一个平声"烟“字,用来救上句的”十“字。

      至于三平调,没有补救的方法,只能避免。

      拗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调剂声调,免得吟咏起来单调、平淡。

从格律的要求来看,拗救还是不如不拗的好。

      (6)平仄的变格。

所谓变格,是指按式不应平仄活用的字位,做了变更,而又不视为违式。

人们把这种句式称为”变格“。

最常见的变格是:

      五言诗平平平仄仄,变为平平仄平仄。

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岐”在此处本应用仄,用了平声,就成了一字失粘的拗句,作者特意在第三字处用了一个仄声“在”字,加以调济。

不过有一个附带条件,第一个字必须用平声字。

杜荀鹤的《春宫怨》结联“年年越溪女”也是这种变格。

      严格来说,这也是一种拗救的方法,由于唐诗中有许多这样的句子,约定俗成,人们就把它当成了一种变格。

      七言诗常见的句子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如李商隐的《无题》: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第七句“无”字处应是仄声,用了一个平声,和上列王勃的诗用得方法一样,把五、六两字的平仄一调换,就成了另一种格式。

这也有一个附带条件,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字。

      以上说的,都是有关平仄的规则。

作近体诗就得注意这些问题。

不过,由于语音的变化,到今天除少数地方还保有少数古入声音调外,绝大部分入声已变为平声或上去声。

从上列诗看,就有一些入声字,已变为平声。

所以普通话不称平上去入,而叫一、二、三、四声。

今天普通话的一、二声就是平声,三、四声就是仄声。

今天我们读古典诗歌,有的字感到不符合平仄定式,原因就是原入声字现在已经变了。

      我个人意见,我们现在想用近体诗的形式写诗的话,就得讲究平仄,就得按近体诗的平仄来写。

不过,对古入声字,你懂,也可按平上去入安排平仄,如果不懂,按普通话的四声安排平仄也可以。

个人认为,这是不算违式的。

      (三)对偶句。

对偶也称对仗。

对偶句是律诗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偶句的规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偶,不对偶不算做律诗。

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

全对的是极少数,也可以看做是巧合。

      对偶句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字面上的词性相对,即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一是词语的含意相对,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两者又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过去有人按事物的性质,把对偶范围分为若干小类:

      1.天文类(如日月风云等)

      2.地理类(如山水河江等)

      3.宫室类(如楼台门户等)

      4.时令类(如四季朝夕等)

      5.器物类(如刀剑杯盘等)

      6.衣饰类(如衣冠巾带等)

      7.饮食类(如菜酒餐饭等)

      8.文具类(如笔墨纸砚等)

      9.鸟兽鱼虫类

    10.花草树木类

    11.文史典故类

    12.形体、人伦类

    13.颜色、数目类

    14.方位、干支类

    还有许多类别,实际这都是一联对偶句中一个词语的相对,不能概括全句的对仗。

如杜甫的《绝句》前两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联描写两种禽鸟鸣飞的情景,是属于鸟兽鱼虫类的,但作为一联对偶句来说,并不能只用两个鸟兽鱼虫类的词语就能构成一联对偶句。

在这联中,除了有“黄鹂”、"白鹭"两个禽鸟相对外,还有“两个”、“一行”两个数量词相对;还有“鸣”和“上”两个动词相对;还有“翠柳”与青天“相对;还包括黄、白、青、翠四字颜色相对。

由这些字词连接起来才成为一联完整的对偶句。

所以写对偶句必须注意全句的事事、字字、词词相对,不能用上述某一类代替全句的相对。

      

(2)对偶的句型必须一致。

句型也就是句子的结构。

五、七言律诗的句型有很多种。

      五言诗如:

      海酿  千钟酒,山栽  万仞葱[siz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