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20460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docx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docx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

31、李存审出镞教子

  (李)存审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

“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馀。

”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

“尔曹生于膏梁,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译文】

  李存审出身贫穷没有地位,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

“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柄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到达将相之高,在这中间经过万死才获得一次生存的险事绝不止一件,剖开骨肉从中取出的箭头共有一百多个。

”于是,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看,吩咐他们贮藏起来,说:

“你们这些人都出生在富贵之家,应当记得你们的父亲当年起家时就是这样艰难啊。

32、贪污者不得归本家

   包孝肃公家训云: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共三十七字。

其下押字又云:

“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又十四字。

珙者,孝肃之子也。

【译文】

  包孝肃公(包拯谥号)包拯在家训中有这样一段话:

“后代包家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回归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家族祖坟上。

如不继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

”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

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又写道:

“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晓喻包家后代子孙。

”原文又有十四个字。

包珙,就是包拯的儿子。

33、陶母责子退鲊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

尝以坩鲊饷母。

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曰:

“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译文】

  晋代陶侃年青时,曾经担任监管鱼池官员,他将一些腌鱼送给母亲。

母亲封好鱼干交给送来的人,反而写信责备陶侃说:

“你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34、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

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35、陆游家训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

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译文】

  后辈中锋芒毕露的人最容易变坏。

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引以为忧,而不可以高兴。

一定要经常认真地严加管教,令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

这样经过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

要不然,可以忧烦的事情决非一件。

我这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戒,各位都要谨慎地对待,不要留下后悔的遗恨。

36、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

“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母曰:

“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

“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译文】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

“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闹市处,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

“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

孟母想:

“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37、曾子杀猪明不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译文】

  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

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

“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

“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

”曾子说:

“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

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

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

”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

38、子路受教

  子路见孔子,子曰:

“汝何好乐?

”对曰:

“好长剑。

”孔子曰:

“吾非此之问也。

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

”……子路曰:

“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

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孔子曰:

“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

”子路拜曰:

“敬受教。

【译文】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对子路说:

“你有什么喜好?

”子路回答说:

“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

“我不是问这方面。

只是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

”……子路说:

“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

由此说来,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

”孔子说:

“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

”子路听后拜谢说:

“真是受益良多。

39、孔子因材施教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

  子路问:

“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

“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呢?

”冉有问:

“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

“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

“仲由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冉求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却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

我不理解您为什么这样,所以冒昧地请教。

”孔子说:

“冉求平时做事缩手缩脚,所以我鼓励他勇进;仲由平时好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40、墨子怒责耕柱子

  子墨子怒耕柱子。

耕柱子曰:

“我无愈于人乎?

”子墨子曰:

“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

”耕柱子曰:

“将驱骥也。

”子墨子曰:

“何故驱骥也?

”耕柱子曰:

“骥足以责。

”子墨子曰:

“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译文】

   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

“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

”墨子问:

“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说我将驱赶那一匹呢?

”耕柱子答道:

“当然驱赶良马了。

”墨子问:

“为什么要良马呢?

”耕柱子说:

“因为良马值得负用来鞭责。

”墨子说:

“我也以为你是值得鞭责的。

41、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

“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

大理少卿胡演曰:

“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

”上曰:

“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

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译文】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发觉后,唐太宗说:

“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会贪婪到这地步呢?

”但还吝惜他有功绩,就不惩罚他,只是还在大殿中当众赠送丝绢几十匹。

大理少卿胡演说:

“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他丝绢?

”唐太宗说:

“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超过了接受刑罚。

如果不知道惭愧,就如同一只禽兽罢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

42、陈万年教子谄谀

  (陈)万年尝病,召咸(陈万年之子)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

万年大怒,欲杖之,曰:

“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

”咸叩头谢曰:

“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

”万年乃不复言。

【译文】

  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

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

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

“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

”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

“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上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已!

”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43、钱大昕默坐观弈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

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

甫下数子,客已先得手。

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

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

予赧甚,不能出一言。

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译文】

  我在朋友家里看一棋。

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

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

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

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有余。

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

我很惭愧,不能说出一句话。

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44、王荆公旁听文史

  王荆公介甫,退处金陵。

一日,幅巾杖屦,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

公坐其下,人莫之顾。

有一人徐问公曰:

“亦之书否?

”公唯唯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曰:

“安石姓王。

”众人惶恐,惭俯而去。

【译文】

  王荆公介甫,退居金陵。

一天,他头裹一块绢,拄着手杖行走,独自游览山寺,遇见几个人在那里高谈阔论文史,议论纷纷。

王安石坐在他们旁边,没人注意到他。

有一个客人慢慢问他说:

“你也懂得文书?

”王安石含糊地应答。

人家再问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回答说:

“我姓王,叫安石。

”那群人惶恐,惭愧的低着头离开。

45、大树将军冯异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

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译文】

  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自夸。

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就把马车驶开避让。

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明旗帜,在各部队中号称最有纪律。

每到一个地方停下宿营,其他将军坐在一起讨论功劳时,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

等到攻破邯郸,要重新安排各将领任务,每人都有被分配隶属,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

光武帝因为这个而赞扬他。

46、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

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

“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

”鲁哀公问(孔子):

“(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

”孔子回答说:

“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47、曾参不受鲁君邑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

“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

“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译文】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曾子坚决不受。

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

使者说:

“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

”曾子说:

“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

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的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

“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48、贤妻桓少君

  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

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

宣不悦,谓妻曰:

“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

”妻曰:

“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

即奉承君子,唯命是从。

”宣笑曰:

“能如是,是吾志也。

”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译文】

  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

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

(少君出嫁时)嫁妆陪送得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就对妻子说:

“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着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担当大礼。

”妻子说:

“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德,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听从您的命令。

”鲍宣笑着说:

“(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

”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汉代贵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长衫),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

(她)拜见婆母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修习为妇之道,乡里的人对她非常称赞。

49、魏徵论自制

  (唐)太宗问魏徵:

“观近古帝王,有传位十代者,有一代两代者,亦有身得身失着,朕所以常怀忧惧,或恐抚养生民不得其所,或恐心生骄逸,喜怒过度。

然不自知,卿可为朕言之,当以为楷则。

”徵对曰:

“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

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

……伏愿陛下常能自制,以保克终之美,则万代永赖。

【译文】

  唐太宗问魏征说:

“观察近来和古代的帝王,有传承帝位十代的,有传承帝位一两代的,也有自己得到天下自己又失去天下的。

我常常心怀忧虑的原因(是),或者害怕抚慰养育人民不能得到适当的方法,或者害怕心中产生骄傲懈怠的情绪,高兴愤怒超过了限度,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超过限度了),您可以为我说出这个情况,(我)应当把您的话当作准则。

”魏征回答说:

“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圣贤之人和普通人是一样的,圣贤之人能够克制它,不让它超过限度,普通人放纵它,(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多到失去适当的限度……希望陛下常常能自我克制,来确保能够善终的美德,那么千秋万世就永远仰赖您了。

50、吕蒙正不记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

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

“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

蒙正曰:

“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

不问之,何损?

”时人服其量。

【译文】

  吕蒙正先生不喜欢记着别人对他的犯下的错。

当初刚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上朝时,有一个朝廷官员在帘内指着他说:

“这样的粗陋之人也能够参与朝政吗?

”蒙正假装没有听到走了过去。

他的同事很愤怒,让人询问那位官员的姓名,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

朝事结束后,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愤愤不平,后悔没有追问到底。

蒙正说:

“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我终身不能再忘了他,还不如不知道。

没有查询他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

”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气量。

51、石勒不计前嫌

  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

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

勒曰:

“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

”遽召与饮,引阳臂曰:

“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因拜参军都尉。

【译文】

  后赵王石勒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

当初,石勒出身贫贱,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

石勒说:

“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

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

”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

“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

”随后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

52、韩信袴下受辱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译文】

  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

“你即使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

”他当众侮辱韩信说:

“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

”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

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

53、世评华歆王朝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

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

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

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54、周处改过自新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与处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

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自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

“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译文】

  周处年少时,为人蛮横强悍,打架斗欧,为当地一大祸害。

此外,义兴水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百姓将他们并称为“三害”,三害当中属周处最为厉害。

于是有人便问周处:

既然你这么有本事,何不去杀死猛虎蛟龙,证明一下你的实力呢?

实际上是希望三害相拼,最后只剩下一个。

周处听后立即上山击毙了猛虎,又跳入水中与蛟龙搏斗,蛟在水中或浮或没,漂流出数十里远。

经过三天三夜,百姓们都以为蛟龙和周处一并死了,纷纷出来庆祝。

结果周处杀死蛟龙,提着它的脑袋从岸边爬起。

闻听乡人以为自己已死,表示庆贺的事,才知实际上大家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不禁满面泪流,萌生悔改之意。

遂往吴郡寻找陆机、陆云这两位当时东吴的名士。

恰巧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

周处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并说:

“自己想改正错误,可岁月皆已荒废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可言。

”陆云说:

“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便甘心。

’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并努力去做,又何必担忧好名声得不到传扬呢?

”周处听后决定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忠臣孝子。

55、齐宣王好谀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

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

“不下九石。

非大王孰能用是!

”宣王说之。

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译文】

  齐宣王喜爱射箭,喜欢人家夸耀他能够使用强弓,其实他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气就可以拉开。

他在大臣面前显示弓,大臣们都拉着弓试一试,都只拉到一半,便说:

“拉开它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气,不是大王,谁能拉得开?

”宣王非常高兴。

但是,宣王用的不过是三百多斤的弓,但是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拉开了一千多斤的弓。

三百多斤是实,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欢的是名而失了实。

56、陈寔晓喻梁上君子

  (陈)寔在乡闾,平心率物。

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

至乃叹曰:

“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

“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

梁上君子者是矣!

”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

寔徐譬之曰:

“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

然此当由贫困。

”令遗绢二匹。

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译文】

  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

百姓间出现争执官司时,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

大家感叹说:

“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

”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

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

“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

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

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

”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

陈寔慢慢告诉他说:

“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

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

”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

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

57、萧何追韩信

  (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

“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

“若亡,何也?

”何曰: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

“若所追者谁何?

”曰:

“韩信也。

”上复骂曰:

“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

“诸将易得耳。

至于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译文】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

(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

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

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

“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

“你逃跑,是为什么?

”萧何答道:

“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你去追回来的是谁?

”萧何说:

“韩信啊。

”汉王又骂道:

“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

”萧何说:

“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

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

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

58、汉高祖论“三杰”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

“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

我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译文】

   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

“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这真实的情况:

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高起,王陵回答说:

“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相与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